小学毕业总复习资料(全面版)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小学数学总复习资料
第一部分 数的认识和数的运算
一、概念
(一)整数 1.整数的意义
整数包括正整数、0和负整数。自然数和0都是整数。 2.自然数
0是最小的自然数。 3.计数单位 一(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都是计数单位。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这样的计数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4.数位
计数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 5.数的整除
整数a除以整数bb0,除得的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a能被b整除,或者说b能整除a
如果数a能被数bb0)整除,a就叫做b的倍数,b就叫做a的因数。倍数和因数是相互依存的。例如:因为35能被7整除,所以357的倍数,735的因数。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能被2整除(是2的倍数) 个位上是05的数,都能被5整除(是5的倍数)
一个数的各位上的数的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是3的倍数). 能被2整除的数叫做偶数,不能被2整除的数叫做奇数。
0也是偶数,0是最小的偶数。非零自然数中最小的偶数是2 自然数按能否被2整除可分为奇数和偶数两类。
自然数按其因数的个数分类,可分为质数、合数和1三类。
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100以内的质数有:2357111317192329313741434753596167717379838997
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例如468910121415161820都是合数。 1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自然数除了1外,不是质数就是合数。
每个合数都可以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其中每个质数都是这个合数的因数,叫做这个合数的质因数,例如15=3×535叫做15的质因数。
把一个合数用质因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叫做分解质因数。例如把28分解1
质因数:28=2×2×7 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成互质关系的两个数,有下列几种情况: 1和任何自然数一定互质。 相邻的两个自然数一定互质。 两个不同的质数一定互质。
如果较小数是较大数的因数,那么较小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如果两个数是互质数,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就是1
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如果较大数是较小数的倍数,那么较大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如果两个数是互质数,那么这两个数的积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二)小数 1.小数的意义
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在小数里,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小数部分的最高分数单位”十分之一”和整数部分的最低单位”一”之间的进率也是10 2.小数的分类
纯小数:整数部分是零的小数,叫做纯小数。例如:0.250.368 带小数:整数部分不是零的小数,叫做带小数。例如:3.255.26 有限小数:小数部分的数位是有限的小数叫做有限小数。例如:41.725.3 无限小数:小数部分的数位是无限的小数叫做无限小数。例如:4.33…… 循环小数:一个数的小数部分,有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个数叫做循环小数。例如:3.555……0.0333……12.109109…… 一个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叫做这个循环小数的循环节。例如:3.99……的循环节是”90.5454……的循环节是”54 纯循环小数:从小数部分第一位开始循环的,叫做纯循环小数。 混循环小数:不是从小数部分第一位开始循环的,叫做混循环小数。 (三)分数 1.分数的意义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2.分数的分类
分数可以分为真分数和假分数两类。
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真分数<1
假分数: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假分数≥1 3.约分和通分
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但是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2
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 分子、分母是互质数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四)百分数
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也叫做百分率(比) 二、方法
(一)数的读法和写法(略) (二)数的改写
一个较大的多位数,为了读写方便,常常把它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有时还可以根据需要,省略这个数某一位后面的数,写成近似数。 1.准确数:把一个较大的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为单位的数,改写后的数是原数的准确数。例如把1254300000改写成以万做单位的数等于125430万;改写成以亿做单位的数12.543亿。
2.近似数:把一个较大的数省略某一位后面的尾数,得到的是近似数。例如:1352490015省略亿后面的尾数约等于14亿。
3.四舍五入法:要保留到那一位的后一位上的数字不满5,就把后面的尾数去掉;如果要保留到那一位的后一位上的数字满5,就向它的前一位进1再把尾数舍去。例如: 345900省略万后面的尾数约是35万。4725097420省略亿后面的尾数约是47亿。 4.大小比较
比较整数大小:比较整数的大小,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如果位数相同,就看最高位,最高位上的数大,那个数就大;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看下一位,哪一位上的数大那个数就大。
比较小数的大小:先看它们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的,十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十分位上的数也相同的,百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
比较分数的大小:分母相同的分数,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分子相同的数,分母小的分数大。分数的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先通分,再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三)数的互化
1.小数化分数:原来有几位小数,就在1的后面添几个零作分母,把原来的小数去掉小数点作分子,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2分数化小数:用分子除以分母。能除尽的就化成有限小数;不能除尽的(不能化成有限小数),一般保留三位小数。
注:一个最简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25以外,不含有其他的质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如果分母中含有25以外的质因数,这个分数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3.小数化百分数:先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再在后面添上百分号。 4.百分数化小数:先把百分号去掉,再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5.分数化百分数:通常先把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时,通常保留三位小数)再把小数化成百分数(百分号前保留一位小数)
3
6百分数化小数:先把百分数改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再约分成最简分数。 (四)数的整除
1把一个合数分解质因数,通常用短除法。先用能整除这个合数的质数去除,一直除到商是质数为止,再把除数和商写成连乘的形式。
2.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先用这几个数的公因数连续去除,一直除到所得的商只有公因数1为止,然后把所有的除数连乘求积,这个积就是这几个数的的最大公因数。
3.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先用这几个数的公因数去除,一直除到互质(三个数时要除到两两互质)为止,然后把所有的除数和商连乘求积,这个积就是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五)约分和通分
约分的方法: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去除以它们的公因数(1除外);直到结果是最简分数为止。
通分的方法:先求出原来的几个分数分母的最小公倍数,然后把各分数化成用这个最小公倍数作分母的分数。 三、性质和规律
(一)商不变性质
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零除外),商不变。 (二)小数的性质
在小数的末尾添上零或者去掉零,小数的大小不变。 (三)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1.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就扩大到原来的1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就扩大到原来的10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就扩大到原来的1000倍……
1;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就缩小1011到原来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就缩小到原来的……
10010002.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就缩小到原来的3.小数点向左移或者向右移位数不够时,要用”0”补足占位。
(四)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以或者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五)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被除数÷除数=被除数 注:除数(≠0
除数四、四则运算间的关系
(一)四则运算间的关系
加数+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被减数-减数= 被减数=+减数 减数=被减数- 因数×因数= 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被除数÷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4
(二)运算定律
1.加法交换律:a+b=b+a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 2.加法结合律:a+b+c=a+b+c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3.乘法交换律:a×b=b×a 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 4.乘法结合律:a×b)×c=a×(b×c
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 5.乘法分配律:a+b)×c=a×c+b×c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6.减法的性质:abc=ab+c
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几个数,可以从这个数里减去所有减数的和,差不变。 7、除法的性质:a÷b÷c=a÷(b×c 从一个数里连续除去几个数,可以从这个数里除去所有除数的积,商不变。 (三)运算法则
1.整数加法计算法则:
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 2.整数减法计算法则: 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它的前一位退一作十,和本位上的数合并在一起,再减。 3.整数乘法计算法则:
先用一个因数每一位上的数分别去乘另一个因数各个数位上的数,用因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尾就对齐哪一位,然后把各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4.整数除法计算法则:
先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除数是几位数,就看被除数的前几位;如果不够除,就多看一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如果哪一位上不够商1,要补”0”占位。每次除得的余数要小于除数。 5.小数乘法法则:
先按照整数乘法的计算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如果位数不够,就用”0”补足。 6.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法则:
先按照整数除法的法则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如果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就在余数后面添”0,再继续除。 7.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法则:
先去掉除数的小数点,再看原来除数有几位小数,就把被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5
动几位(位数不够的添”0补足)然后按照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法则进行计算。 8.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 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只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 9.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 先通分,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的法则进行计算。 10.带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整数部分和分数部分分别相加减,再把所得的数合并起来。 11.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分数乘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12.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乙数的倒数。
第二部分 常见的量
一、长度
(一)常用的长度单位
千米(km 米(m 分米(dm 厘米(cm 毫米(mm (二)单位之间的换算
1千米=1000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二、面积
(一)常用的面积单位
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公顷、平方千米 (二)面积单位的换算
1平方千米=100公顷=1000000平方米 1公倾=10000平方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三、体积和容积
(一)常用单位 1.体积单位
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2.容积单位 升、毫升
(二)单位换算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1立方分米 1毫升=1立方厘米 1=1000毫升 四、质量
(一)常用的质量单位 吨(t、千克(kg、克(g
6
(二)质量单位换算
1=1000千克 1千克=1000 五、时间
(一)常用单位
世纪、年、月、日、时、分、秒 (二)时间单位换算
1世纪=100 1=365天(平年)或366天(闰年) 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是大月,大月有31天; 四、六、九、十一是小月,小月有30天; 平年2月有28天,闰年2月有29天。
判断是不是闰年的方法: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
1=24小时 1小时=60 1=60 1小时=3600 六、货币
(一)常用货币单位 元、角、分
(二)货币单位换算 1=10

1=10 1=100
第三部分 代数初步知识
一、用字母表示数
1.常见的数量关系
路程用s表示,速度v用表示,时间用t表示,三者之间的关系: s=vt v=s÷t t=s÷v 总价用a表示,单价用b表示,数量用c表示,三者之间的关系: a=bc b=a÷c c=a÷b 2.运算定律和性质(略,见前面) 3.用字母表示几何形体的公式
长方形的长用a表示,宽用b表示,周长用c表示,面积用S表示。 C=2a+b
S=ab 正方形的边长a用表示,周长用c表示,面积用S表示。 C=4a S=a²
平行四边形的底a用表示,高用h表示,面积用S表示。
S=ah 三角形的底用a表示,高用h表示,面积用S表示。 S=ah÷2 梯形的上底用a表示,下底b用表示,高用h表示,面积用S表示。
7
S=a+bh÷2 圆的半径用r表示,直径用d表示,周长用c表示,面积用S表示。 C=d=2r S=r²
长方体的长用a表示,宽用b表示,高用h表示,表面积用S表示,体积用V表示。
V=sh S=ab+ah+bh)×2 V=abh 正方体的棱长用a表示,底面周长C用表示,底面积用S表示,体积用V. S=6a² V=a³
圆柱的高用h表示,底面周长用C表示,底面积用S表示,体积用V表示. S=ch S=S×2+ S
V=sh 圆锥的高用h表示,底面积用S表示,体积用V表示. V=Sh 二、简易方程
(一)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注意:方程是等式,又含有未知数,两者缺一不可。
(二)方程的解: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三)解方程,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三、比和比例
1.比的意义和性质 1)比的意义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同除法比较,比的前项相当于被除数,后项相当于除数,比值相当于商。 比值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有时也可能是整数。 比的后项不能是零。
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可知比的前项相当于分子,后项相当于分母,比值相当于分数值。 2)比的性质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上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这叫做比的基本性质。
8 13
3)求比值和化简比
求比值的方法:用比的前项除以后项,它的结果是一个数值,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或分数。
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它的结果必须是一个最简比,即前、后项是互质的数。 4)比例尺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2.比例的意义和性质 1)比例的意义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
两端的两项叫做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内项。 2)比例的性质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3)解比例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数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3.正比例和反比例 1)成正比例的量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他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y正比例关系式:=k(一定)
x2)成反比例的量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他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反比例关系式:x×y=k(一定)
第四部分 几何初步知识
一、线和角
1)线
直线:直线没有端点;长度无限;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射线:射线只有一个端点;长度无限。
线段:线段有两个端点,它是直线的一部分;长度有限; 两点的连线中,线段为最短。
9
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两条平行线之间的垂线长度都相等。
垂线: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叫做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相交的点叫做垂足。
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线的长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 2)角
a.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边。 b.角的分类
锐角:大于0°小于90°的角叫做锐角。 直角:等于90°的角叫做直角。
钝角:大于90°而小于180°的角叫做钝角。
平角:角的两边成一条直线,这时所组成的角叫做平角。平角180°。 周角:角的一边旋转一周,与另一边重合。周角是360°。 二、平面图形
1.长方形 1)特征
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有两条对称轴。 2)计算公式 C=2a+b
S=ab 2.正方形 1)特征:
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有4条对称轴。 2)计算公式 C=4a S=a²
3.三角形 1)特征
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内角和是180度。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三角形有三条高。
2)计算公式 S=ah÷2 3)分类 a.按角分
锐角三角形:三个角都是锐角。 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 钝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 b.按边分
10
不等边三角形:三条边长度不相等。
等腰三角形:有两条边长度相等;两个底角相等;有一条对称轴。
等边三角形:三条边长度都相等;三个内角都是60度;有三条对称轴。 4.平行四边形 1)特征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
相对的边平行且相等。对角相等,相邻的两个角的度数之和为180度。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 2)计算公式 S=ah 5.梯形 1)特征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 等腰梯形有一条对称轴。 2)公式
S=a+bh÷2 6.圆
1)圆的认识
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
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距离都相等的点叫做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 半径: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一般用r表示。 直径: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一般用d表示。 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每条半径的长度都相等。 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同一个圆里,直径是半径的2倍,半径是直径的1/2 圆的大小由半径决定。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2)圆的周长
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做圆的周长。
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叫做圆周率。用字母∏表示。 3)圆的面积
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叫做圆的面积。 4)计算公式 d=2r r=d÷2 C=d C=2r S=r² 7.环形 1)特征
11
由两个半径不相等的同心圆相减而成,有无数条对称轴。 2)计算公式 S=∏(R²r² 三、立体图形
(一)长方体 1.特征
六个面都是长方形(有时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相对的面面积相等,12条棱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有8个顶点。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宽、高。 把长方体放在桌面上,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
长方体或者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2.计算公式 S=2ab+ah+bh V=sh V=abh (二)正方体 1.特征
六个面都是正方形,六个面的面积相等,12条棱,棱长都相等,有8个顶点。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 2.计算公式 S=6a² V=a³
(三)圆柱 1.圆柱的认识
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圆柱有一个曲面叫做侧面。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2.计算公式 S=ch S= s×2+s
V=sh (四)圆锥 1.圆锥的认识
圆锥的底面是个圆,圆锥的侧面是个曲面。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把圆锥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扇形。 2.计算公式 V=sh 四、图形的变换
12 13
常见的图形的变换方式有对称、平移和旋转。 1、轴对称图形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等腰三角形有1条对称轴,等边三角形有3条对称轴。 等腰梯形有1条对称轴,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说轴对称时,要说清楚“哪个图形以哪条直线为对称轴,作它的轴对称图形” 2、平移
说平移时,要说清楚“哪个图形向哪个方向平移多少格” 3、旋转
说旋转时,要说清楚“哪个图形绕哪个点,朝什么方向旋转多少度” 4、图形的放缩
画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后图形的方法:先按比例算出放缩后图形的边长,再按边长画出放缩后的新图形。
1注:31是将图形放大到它的3倍,13是将图形缩小到它的
3五、图形与位置
1、方位
地图上的方位: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数对
数对中的前一个数表示在“第几列”,后一个数表示在“第几行”。例如:数对25)表示第2列,第5行。
第五部分 应用题数量关系
一、常见的数量关系: 总价=单价×数量 路程=速度×时间
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利润率=利润÷成本价
每块砖的面积×需要的块数=铺地面积 二、行程问题
1、相背问题:所行路程=速度和×所行时间。 2、相遇问题:两地距离=速度和×相遇时间 3、追及问题:追及时间=路程差÷速度差。 三、工程问题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
13
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时间 四、和倍(或差倍)问题
和倍问题: 1倍数=两数之和÷(倍数+1 差倍问题: 1倍数=两数之差÷(倍数-1
几倍数=1倍数×倍数
五、(百)分数应用题
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即求分率)
比较量÷标准量
2、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即求对应的数)
单位“1”×几分之几
3、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即求单位“1
几分之几所对应的数÷几分之几
4、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即求多或少的分率)
两数之差÷单位“1
5、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是多少
单位“1 ×(1±几分之几)
6、已知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即求单位“1
几分之几所对应的数÷(1±几分之几)
7、百分率问题:
发芽种子数面粉的重量 小麦的出粉率=
试验种子总数小麦的重量合格产品数出勤人数产品的合格率= 职工的出勤率=
试验产品总数应出勤人数种子的发芽率=六、植树问题:
1)沿直线植树
棵树=段数+1 棵数=总路程÷棵距+1 棵距=总路程÷(棵数-1 总路程=棵距×(棵数-1 2)沿圆周植树
棵数=总路程÷棵距 棵距=总路程÷棵数 总路程=棵距×棵数
第六部分 简单的统计
一、统计图
(一).条形统计图
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画成长短不同的直条,然后把这些直线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 优点:很容易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 制作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 1)根据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
2)在水平射线上,适当分配条形的位置,确定直线的宽度和间隔。
14
3)在与水平射线垂直的深线上根据数据大小的具体情况,确定单位长度表示多少。
4)按照数据的大小画出长短不同的直条,并注明数量。 (二).折线统计图
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优点:不仅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够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制作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 1)根据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
2)在水平射线上,适当分配折线的位置,确定直线的宽度和间隔。
3)在与水平射线垂直的深线上根据数据大小的具体情况,确定单位长度表示多少。
4)按照数据的大小描出各点,再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并注明数量。 (三).扇形统计图
用整个圆的面积表示总数,用扇形面积表示各部分所占总数的百分数。 优点:很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同总数之间的关系。 制扇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
1)先算出各部分数量占总量的百分之几。
2)再算出表示各部分数量的扇形的圆心角度数。
3)取适当的半径画一个圆,并按照上面算出的圆心角的度数,在圆里画出各个扇形。
4)在每个扇形中标明所表示的各部分数量名称和所占的百分数,并用不同颜色或条纹把各个扇形区别开。 二、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一)、平均数
平均数=总数量÷总个数 (二)、中位数(先把这些数从大到小排成一列)
当数列的个数为奇数个时:最中间的那个数为中位数。
当数列的个数为偶数个时:最中间的两个数的平均数为中位数。 (三)、众数: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是众数。(一组数据的众数可能有不止一个)
15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73d7243f78a6529657d530b.html

《小学毕业总复习资料(全面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