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基础知识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小学语文基础知识
一、汉语拼音方案的五个组成部分:1)字母表;2)声母表;3)韵母表;4)声调符号;5)隔音符号。
二、字母表(26个)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三、声母、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 声母:23个)b p m f d t n l ɡ k h j q x zh ch sh r z c s y u 韵母:24
单韵母:ɑ o e i u ü 6个) 复韵母:ɑi ei ui ɑo ou iu ie üe er 9个) 前鼻韵母:ɑn en in un ün 5个) 后鼻韵母:ɑnɡ enɡ inɡ onɡ 4个)
整体认读音节:zhi chi shi ri zi ci si yi wu yu ye yue yin yun yuɑn yinɡ(16
四、声调符号。 第一声:(阴平)高而平,- 第二声:(阳平):向上升高“/ 第三声:(上声)先降后升“∨” 第四声:(去声)向下降低“﹨” 标调口诀:

逢ɑ别放过, 没ɑ点oe iu并列标在后, i上标调点不搁。 五、隔音符号
ɑ o e开头的音节,连在其他音节的后面时,如果音节的界限发生混淆,用隔音符号“,”分开。如:píáo(皮袄 hǎiōu(海鸥) dīàn(堤岸)
六、拼音方法
两拼音: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连猛一碰。 三拼音:声轻介快韵母亮,三拼连读不能忘。
七、ü在j q x的后边,写的时候省去ü上的两点,u不跟j q x相拼。
八、轻声。 在一个词里,有的音节,读得又轻又短,失去原来的声调,叫轻声。例如:我们wǒ men

凳子(dènɡ zi 东西(dōnɡ xi
下面一些词读轻声。 1 名词词尾。如:“子”“儿”“头”“们”等。 如:枪杆子(qiānɡ ɡǎn zi 锄头(chú tou
画儿(huàr 她们(tā men 2 助词和语气词。如:“的”“地”“得”“着”“了”“过”“吗”“吧”“呢” 3 有些双音节词,第二个音节读轻声。 如:衣服(yī fu 清楚(qīnɡ chu)等。 4 叠词的第二个音节。如:爸爸、妈妈、哥哥、姐姐、弟弟、妹妹。 5 动词重叠。(只限于单音节的动词重叠)如:看看、跑跑、想想。
· · ·
6 重叠式的形容词。如:喜洋洋、亮堂堂、干干净净、漂漂亮亮。 · · · · · ·
7 方位词。如:天上、楼下、会前、饭后、地里、屋外。 · · · · · ·
九、变调。
1)第三声的变调:
两个第三声相连时,第一个三声字念第二声。如:引导(yín dǎo)粉笔(fén bǐ)
三个第三声字相连时,就把前两个三声字念第二声。如:铁水桶(tié shuí tǒnɡ)展览馆(zhán lán ɡuǎn
2“一”“七”“不”的变调:在第四声(去声)的前面,念第二声;

“一”“不”在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前面念去声(第四声) 十、儿化: (一)、儿化是普通话的特点之一,它主要由词尾“儿ér”变化而来。词尾“儿”本是一个独立的音节,因为口语中处于轻读的地位,长期与前面的音节流利的连读而产生的音变,“儿er”失去了独立性,“化”到前一个音节上,只保持一个卷舌动作,使两个音节融洽成一个音节,前面音节里的韵母或多或少地发生变化。这种语音现象就是“儿化”。我们把这种带有卷舌色彩的韵母称作“儿化韵”
1、儿化在有些词里有确定性的作用。 如:
画(动词) 画儿(名词) 盖(动词) 盖儿(名词) 活(形容词) 活儿(名词) 尖(形容词) 尖儿(名词)
2、儿化对有些词有区别词义的作用。 如:
头(脑袋) 头儿(只限领头的人) 信(指信件) 信儿(指信息)
3、儿化对有些同音词有区别词义的作用。 如: 拉链儿(即拉锁, 不是拉练——行军、野营、锻炼) 开火儿(即打仗, 不是开伙——食堂伙食、开始吃饭)
4、儿化后,有的表示细小,轻微的意思。 如:
小刀儿 药丸儿 一点儿 没事儿 木棍儿 纸条儿 门缝儿 一会儿 小鱼儿 5、还有的表示说话人的喜爱,亲切的感情。 如:
小孩儿 老头儿 花猫儿 鲜花儿 山歌儿 好玩儿 油画儿 6、有一些词,习惯上儿化,并没有什么作用。 如: 旁边儿 走道儿 带信儿 圆圈儿 (二)儿化的读写规则

韵母或尾音 ɑ、oeu
尾音in 尾音nɡ 韵母iu 韵母——i 韵母in,ün
修辞部分 一、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用具体的、熟悉的人或事去比喻抽象见得少的事物。一般用两个不同的事物来打比方。
1 明喻:本体、喻体、比喻词都出现,一般在本体和喻体之间的比喻词有:像”像……一样”像……似的”“好像”“仿佛”“如同……一般”等。
例:1)春天的野外,花红柳绿像一幅画一样。
2)弯弯的月亮像镰刀。
2、暗喻:暗喻也叫隐喻,也是不明显的比喻,本体和喻体都出现,比喻词一般有:“是”“成为”“成了”“变成”等。 例:1)大榕树成了鸟的天堂。
儿化方式

不变加r 实际读音
号码儿(hàomǎr 花儿(huār 粉末儿(fěnmòr
书桌儿(shūzhuōr)草帽儿(cǎomàor)麦苗儿(màimiǎor 唱歌儿(chànɡēr)眼珠儿(yǎnzhūr)小猴儿(xiǎohóur 打球儿(dǎqiúr
盖儿(ɡàr 一块儿(yíkuàr 刀背儿(dāobèr 味儿(wèr 心眼儿(xīnyǎr 弯儿(wār 花园儿(huāyuár 窍门儿(qiàomér 玩艺儿(wányìer 毛驴儿(máolǘer 词儿(cér 事儿(shèr 干劲儿(ɡànjièr 白云儿(báiyuér

in,加r nɡ,加r,元音鼻化 电影儿(diànyǐr 帮忙儿(bānɡmár 不变,加er 丢—I,er in,加er
2)小兴安岭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
3)我们是祖国的花朵,老师是辛勤的园丁。 4)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5)蓝天、白云、流水、小桥,还有那些隐没在树丛中的茅屋、村舍构成了一幅江南水乡特有的春景图。
3、借喻:是比暗喻更进一步的比喻法,这种比喻是本体和比喻词全不出现,直接把比喻的事物借过来代替被比喻的事物,直接把甲说成乙不用比喻词。 例:1)伟大的共产党领导我们继续长征。 “长征”比喻“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事业”
2)我们要夺回劳动果实,让思想冲破牢笼。 “牢笼”比喻“剥削阶级思想的影响和束缚” 3)众人撘柴火焰高。 “火焰高”比喻“人多力量大” 二、拟人。
拟人就是把人以外的事物当成人来写,使他像人一样能说话、有感情、会思考、会做人的动作,这样有利于抒发感情,把句子写得生动形象具有感情色彩。 例:(1)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阳台上弹琴。
(2)上学路上,花儿向我点头,小树向我招手,禾苗向我微笑。 (3)树上的鸟儿高兴地向我唱着歌儿。
(4)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三、拟物。
拟物就是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或是把人当成事物来写。 例:(1)狗特务张牙舞爪的向战士们扑来。
(2)董成瑞像钢铁铸人一样,手举炸药包立在敌人的碉堡下面。 四、设问。
设问就是先提出问题然后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这种自问自答的修辞手法叫设问。它的好处是能引起读者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增强说服力。设问是明知故问。 例:(1)同学们为什么学习这样刻苦呢?他们的目的是学好本领建设祖国。
(2)××同学学习怎么这样差呢?原来他稀里糊涂,根本不把学习当回事。
(3)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部队,我们的战士,我感觉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4)我们的教室怎么这样清洁呢?原来人人讲卫生,还有同学在义务打扫。 五、反问。
用问话的语气来表达一个肯定的意思的修辞手法叫反问。反问是问中有答,明知故问。 例:1)××同学这样不遵守纪律难道对吗?
2)小华刻苦学习,肯动脑、动口、动手,这样下去成绩难道进步不快吗? 3)有的同学整天在学校玩不是辜负了父母吗? 六、排比。
排比就是把意思相关、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大致相等,语气一致的词语排列在一起的句子叫排比。构成排比句有三项或三项以上的内容,在一般的排比句中各部分都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作为句子的同一部分。
如: 1)你们理应比前一代怀更大的志气,抱更大的理想,负更大的责任,把祖国建设的繁荣昌盛。 2)历史在前进,社会在发展,科学在进步,所以我们少年儿童要努力学习,紧跟时代的步伐。 3)我们的校园是那样的美丽,教室是那样的整洁,同学是那样的文明。 4)农民的新房子是那样的雄伟,钢砖是那样的漂亮,玻璃是那样的透明。 5)我们的家乡环境优雅,乡风文明,邻里团结。
七、夸张。夸张就是突出某一事物的某一特征,有意把话说得扩大些或缩小些。 如:1)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3)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4)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

5)要问地球有多大,一只脚也放不下。 6)桂子花开,十里飘香。 八、对偶。
对偶就是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对称的一对句子或词组,放在一起用来表达相似,相反或相关意思的修辞手法叫对偶。
例:1)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山河铁臂摇。 2)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 4)出外求财方方利,回家创业事事成。 5)年年得意展宏图,事事顺心创伟业。 7)年年如意新春乐,岁岁平安合家欢。 四种常见句式
一、陈述句。
陈述句就是告诉别人一件事,也就是把一件事情陈述清楚,回答清楚。 如:1)我们是国家的主人。
2)你近来的学习成绩越来越进步了。 3)春天容易患流感, 4)今天是星期一。
5)我爸爸到上海打工去了。 二、疑问句。
疑问句是向别人提出一个问题或借疑问的形式强调某种意思,疑问句就是有疑而问,句末用问号。 如:1)你看过电视剧《西游记》吗? 2)你看我这样做对不对? 3)你昨天干什么去了呢? 4)这道题你弄懂了吗? 三、祈使句。
祈使句用来提出要求,让别人做什么或不做什么,常表示请求、命令、商量、劝阻、禁止等语气的句子,句末大多用感叹号有时也用句号。
例:1)老师,请您给我再讲一遍吧! (表示请求语气)
2)小明快做作业吧! (命令语气) 3)小明给我念报吧! (表示请求语气) 4)小明,你别吵啦! (表示劝阻语气) 5)小明,星期天我们一起做作业好吗! (表示商量语气) 6)小明,校园里的花不准乱摘! (表示禁止语气) 四、感叹句。
感叹句用来抒发强烈的感情,语调末尾一般要下降,句末用感叹号。 如:1)春天的景色多么美丽呀!
2)我们的家乡多么可爱啊! 3)我们的校园真美丽呀! 4)长城多么雄伟啊!
提示语的三种用法
一、提示语在前。
提示语在前用冒号,说的话在后用双引号。 例(1)老师说:“天气冷了,同学们要多穿点衣服” 2)小红问:“老师 ,阵雨过后天上怎么出现彩虹呢?” 二、提示语在中间。
提示语在中间用逗号,前后说的话都用双引号。

例:1“天气冷了,”老师说,“同学们要多穿点衣服。 2“老师,”小红问, 阵雨过后天上怎么出现彩虹呢?” 三、提示语在后。
提示语在后用句号,说的话在前用双引号。
例:1“天气冷了,同学们要多穿点衣服。”老师说。 2“老师, 阵雨过后天上怎么出现彩虹呢?”小红问。
一般复句 (关联词)
第一种:并列关系。
表示相关的并列的几件事或同一事物的几个方面,或者表示同时实行的动作。这种关系叫并列关系。 关联词有:
……也…… ……又…… …… 一会儿……一会儿……
……有时候……有时候…… ……一边……一边…… ……一面……一面…… ……一方面……一方面…… ……那么……那么…… …… 既……又…… ……是……还是…… ……不是……而是 …… 例:1)…… 一会儿……一会儿……大雁一会儿排成个一字,一会儿排成个人字。 2)……有时候……有时候……上自习课的时候,我有时候看书,有时候做数学题。 3)……一边……一边……我一边走路,一边唱歌。
4)……不是……而是 ……我们上学不是来玩的,而是来学习的。 5)…… 既……又……体育活动,既锻炼了身体,又磨练了意志。 6)…… 既……又……天安门既高大,又庄严。 第二种:选择关系。
选择关系就是表示几件事情或在几种情况下,选择其中一种。 关联词有:
……是……还是…… ……不是……就是…… ……或者……或者…… ……要么……要么…… ……与其……不如…… 如:1)……要么……要么……星期天,我要么去余神山春游,要么到外婆家去。 2)……不是……就是……放学回家,我不是扫地,就是洗菜。 3)……是……还是……你爸爸去广东,是乘火车,还是坐汽车? 第三种:因果关系。
一个分句表示原因,一个分句表示结果。这种复句叫因果关系。
关联词有:……所以…… ……所以…… ……因为……所以…… 因为……所以…… 既然……就…… 之所以……是因为…… 例如:1)……所以……小红同学平时努力学习,所以取得了好成绩。
2)……所以……今年持续干旱,所以粮食减产了。
3)……因为……所以……因为王老师病了,所以没有给我们上课。
4)之所以……是因为……之所以老太太需要拐杖,是因为年纪大了,行动不便。
5)之所以……是因为……之所以同学们刻苦学习,是因为有一个为祖国而学习的目的。 6)既然……就……我们既然有这样好的学习环境,就得刻苦、勤奋。 第四种:转折关系。
在一个复句里,后一个分句的意思,不是顺着前一个分句的意思说下去,而是作了一个转折,说出跟前一个分句完全相反或相对的意思。我们叫它转折关系。 关联词有: ……却…… ……不过…… ……不过……
……虽然……但是…… ……虽然……不过…… ……虽然……却…… ……即使……还是…… ……即使……不过…… ……虽然……还…… 例如:1)……虽然……但是……虽然王老师病了,但是仍每天坚持给我么上课。 2)……虽然……但是……虽然老奶奶满头银发,但是行动十分利索。
3)……虽然……不过……虽然今年持续干旱,不过广大干群与大自然作斗争,排除困难抗旱,粮食仍然获得了好收成。(虽然今年持续干旱,不过粮食获得了好收成。

4)……不过……严寒的冬天,叶落草枯,不过梅花冒着寒冷开放了。 第五种:递进关系。
一个复句里,后一个分句比前一个分句有进一层的意思,我们叫它递进关系。 关联词有: ……不但……而且…… ……不但……而且…… ……不但……也…… ……不光……还…… ……不但……还…… ……除了……还有…… 例如:1)……不但……而且……我们不但要学好本领,而且要锻炼好身体。 2)……不但……而且……我们的学校不但美丽可爱,而且校风文明。 3)……不光……还……老师不光关心我们的学习,还关心我们的生活。 第六种:条件关系。
在一个复句里,前一个分句表示条件,后一个分句表示在上述条件下产生的结果。 关联词有: ……只要……就…… ……只有……才…… ……除非……才…… ……必须……才…… ……不论……都…… ……不管……都…… ……凡是……都…… ……不管……总…… 例:1)……只有……才……我们只有努力学习,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2)……只有……才……只有在社会主义新中国,儿童才过上幸福生活。 3)……只要……就……我们只要每天坚持早起锻炼,身体就会强壮起来。 4)……不论……都……不论上面的石块有多重,小草都能从下面钻出来。 第七种:假设关系。
后一个分句是根据前一分句推论出来的结果,这种复句我们叫假设复句。 关联词有: ……如果……就…… ……即使……也…… ……即使……也…… ……哪怕……也…… ……就算……也…… ……假如(假使、假若、倘若)……那就(那么)…… 例:1)……如果……就……如果不是老师和同学们耐心辅导,我的成绩进步就不会有这么快。 2)……如果……就……我们如果不学法,不懂法,就容易做出违法的事情。 3)……即使……也……解放军叔叔即使在大雨倾盆,漆黑的夜里,也严守岗位。
修改病句
1 成份残缺。
除独词句、无主句之外,句子至少应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指要说明的对象是谁或什么(主语),另一部分要说明的对象怎么样或是什么(谓语)。如果少了其中任何一部分,句子就不完整,即成分残缺。
例如:1)为了协助灾区渡过难关,纷纷捐款捐物。 (缺主语:谁)
2)闰土具有机智勇敢。 (缺谓语:怎么样) 3)放学前,已经完成了语文作业。 (缺主语:谁)
4)通过这次队活动,使我受到了教育。 (这个句子中的“队活动”和“我”,本来都可作主语,作者在“队活动”前加了动词“通过”,在“我”前加动词“使”,结果,这两个本来可作主语的词作了宾语,句子就缺了主语,应该把“通过”或“使”字划掉。
2、搭配不当。
句子里相关联的成份,违反了语法规则、语言习惯,或者不合情理,在意义上不能配合。 例如:1)这次对活动是非常愉快的一天。 (主谓搭配不当:应去掉“是”和“的一天” 2)我和弟弟热情地迎接爸爸和他的行李。 (动宾搭配不当:应删掉“和他的行李” 3)听说中队批准他入队了,他感到非常荣誉。 “感到高兴”能够,“感到荣誉”就不通) 4)每个少先队员都愿望为集体做好事。 “愿望”改“愿意” 5)联欢会上,王聪跳起了动听的舞蹈。 “动听”改“欢快” 6)我们应该严格遵守纪律的习惯。(在“应该”后面加“养成”
3、结构混乱。
在一个句子里,作者把两个句子的意思混合起来,结果使句子不通顺。 例:1)今天我们是生活在新时代的人是多么幸福。(作者既想说“我们是生活在新时代的人”,又想说“我们是多么幸福”把两句话杂糅在一起,结果使句子结构混乱,意思也不清楚。

2)我的家乡是蕲春县人。(作者既想说“我的家乡是蕲春县。”又想说“我是蕲春县人。 3)春天的北京是美丽的季节。(应该为“北京的春天是美丽的季节。 4《牧童》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吕岩写的。(应去掉“的作者”或“写的”
4、次序不当。
句子中词语的位置摆得不对,结果产生了语法错误,引起意义上的混乱。
例:1)在学雷锋的活动中,同学们普遍的觉悟提升了。(应该为“同学们的觉悟普遍的提升了。
2)历史博物馆里,展出了几千年前新出土的汉墓女尸。(应该为“历史博物馆里,展出了新出土的几千年前汉墓女尸。
3)两个武汉大学的学生来我们这儿实行社会调查。(应该为“武汉大学的两个学生来我们这儿实行社会调查。
4)两个新旧社会,真是鲜明的对比啊!(应把“新旧”移到“两个”前面) 5)这本诗集里有各种老诗人写的不同类型的诗歌。(应该为“这本诗集里有老诗人写的各种不同类型的诗歌。
6)我们少先队员要勇于改正并善于发现自己的错误。(应该为“我们少先队员要善于发现并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把“勇于改正”和“善于发现”两个词换一个位置)
7)今年,田野里的稻子丰收在望,长势喜人。“丰收在望”和“长势喜人”换一个位置。 5、重复啰嗦
一个句子中,如果用了很多重复的词语或堆砌的形容词,也会使句子显得不通顺。 例如:1)我认为你的意见是不对的意见。 (删去后一个“意见” 2)这时一朵很好看、很漂亮、很美丽的花。“很好看”“很漂亮”“很美丽”任选一个。 3)会场上到处是鲜红的红旗。“鲜红”或“红”任删一个。 6、前后矛盾。
句子前边的意思和后边的意思不一致,出现前后矛盾而成了病句。 例如:1)广场上到处是五颜六色的红旗。“五颜六色”或“红”任删一个。 2)老师讲的知识,我基本上全懂了。(应删去“基本上” 3)昨天下午他看了一天的小说。(应删去“下午”或“一天的” 7、前后不符。 例如:1)蕲竹是蕲春四宝。(一种是在前面加“蕲蛇、蕲龟、蕲艾”;另一种是在后面加“之一” 2)活字印刷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一种是在前面加“指南针、火药、造纸”;另一种是在后面加“之一”
8、用词不当。
应为句中用错了词(近义词混用;大词小用;褒贬义不分;关联词使用有错),而成了病句。 例如:1)这个问题引起了同学们的趣味。“趣味”改“兴趣” 2)敌人牺牲了,我们很高兴。(把“牺牲”改成“灭亡”或“消灭” 3)这棵树长得真伟大。“伟大”改“高大” 4)即使一失手,人也会掉到红褐色的激流中。“即使……也……”改成“只要……就……” 5)这棵杨树是我去年刚栽的。(去掉“刚” 6)经过努力,我作文中的病句大大提升了。“提升”改“减少” 7)早上,同学们继续来到学校。“继续”改“陆续” 9、分类不当。
因为句子中不同类别事物同时并举而成了病句。 例如:1)小华有积木、电子汽车、铅笔等各种玩具。“铅笔”不属于玩具应删去) 2)妈妈买回了黄瓜、辣椒、茄子、西瓜等蔬菜。“西瓜”不属于蔬菜应删去) 3)我家养了两头牛:一头母牛,一头黄牛。(改成“我家养了两头牛:一头公牛,一头母牛。”或改为“我家养了两头牛:一头水牛,一头黄牛。
4)早上,妈妈去市场买了西红柿、西瓜、黄瓜、土豆等很多蔬菜。(把“西瓜”和“很多”去掉;或者去掉“西红柿、西瓜、黄瓜、土豆等”

10、不合事理。 例如:1)春天的花园里,开着红的桃花,白的李花,黄的菊花和鲜艳的荷花。(应删去“开着黄的菊花和鲜艳的荷花”
2)我爷爷今年七十八岁,他那苹果似的脸蛋,常常堆满了笑容。(应把“苹果似的”改为“爬满了皱纹的”

标点符号
标点符号分标号和点号两大类:标号包括引号、书名号、省略号、破折号;点号包括逗号、句号、顿号、分号、冒号、问号和叹号。
句号(。 句末点号 问号(?) 叹号(! 点号 逗号(, 顿号(、 标点符号 句中点号 分号(; 冒号(: 引号(“”‘’ 标号 省略号(……) 书名号(《》 破折号(——)
句号 用“。”表示。 表示一句话说完之后的停顿。
例如:我们热爱伟大的祖国。
逗号 用“,”表示。 表示一句话中间的停顿。
例: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顿号 用“、”表示。
1、表示句子中并列的词或词语间的停顿。 2、还常表示次序语之后的停顿。
如:1)这里到处是花:红的、紫的、白的、黄的,五彩缤纷,美丽极了。
2)一、……; 二、……; 三、……。
分号 用“;”表示。 表示一句话中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 例:1)没有桌椅,就坐在地上,把小板凳当桌子;没有黑板,就用锅烟灰在墙上刷一块;没有粉笔,就用黄土块代替。
2)有的同学自觉性太差了:你说他,他又不高兴;不说他,他又不自觉。
冒号 用“:”表示。 1)用来提示下文。 2)有时也用来表示总结上文。 3)常用在对话前面和书信第一行的称呼底下。
例如:1)他对自己说:“我一定要千方百计地完成党交给的任务”(对话前面) 2)教师认真地教,学生认真的学;教师爱护学生,学生尊敬老师:师生关系非常融洽。(总结上文) 3)上述事实证明:人民是历史的主人。(总结上文) 4)某某同学: 表哥: (书信称呼)
问号 用“?”表示。
表示一个疑问句完了之后的停顿。
例如:1)小弟弟,摔痛了吗?
2)口袋这么浅,装得下一只狼吗?
叹号 用“!”表示。

1、表示赞美。 2、表示愤怒。 3、表示决心。 4、表示惊奇。 例如:1)雨来是个好孩子! (表示赞美) 2)破坏树林,真可恨! (表示愤怒)
3)看看是你风刀子硬,还是我们的骨头硬! (表示决心) 4)植物种子的力量竟有这么大! (表示惊奇)
引号 用“”‘’表示。
1)引用对话或文章里的一段文字。 2)表示反语、讽刺或否定的意思。 3)表示特定的词语。 例如:1)白求恩大夫说:“我是来工作的,不是来休息的。 (引用对话)
2)战士们决心砸烂敌人的“乌龟壳” (表示反语) 3)地道里每隔一段就有个很窄的“孓口 ,只能容一个人爬过去。 (特定的意思) 4)今天是“六一”国际儿童节。 (特定的意思)
书名号 用“《》”表示。
表示书籍、文章、报刊、文件、影片等名称。
例如:1《再寄小读者》是冰心写给少年朋友的一封信。 (文件名) 2)你看过电影《西游记》吗?(影片名)
省略号 用“……”表示。
1、表示重复词语或列举的省略。 2、表示说话未完或余意未尽。 3、表示声音断断续续。 例如:1)有个战士唱起来:“野战军什么也不怕,艰苦和困难吓不倒咱……”大家也跟着唱起来。(表示说话未完。
2“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 (表示声音断断续续)
破折号 用“——”表示。
1、表示底下解释是上文的; 2、表示意思递进或转折; 3、表示声音的延续。 例如:1)我国的首都——北京,是一座美丽的城市。 (解释说明上文)
2只要列宁在,同学们就不怕老师提问——就算答不出来,还有精明强干、勤奋好学的列宁呢。(说明上文)
3)第二天寒冷的早晨,这个穷苦的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 (表示意思转折)
4“嘘——”有一发炮弹飞来,落在后舱,把船底炸了个洞,江水立即涌进来。(表示声音的延续)
怎样给课文分段
一、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段。
多用于故事性强,情节鲜明或通过一件事写人、记一次活动的文章。 二、按时间先后顺序分段。
这种方法,适合于时间线索比较明显的文章。 三、按地点转换的顺序分段。
这种方法,多用于地点、场景变化为线索的游记、参观访问记等文章。 四、按事情的几个方面来分段。
这种方法适合于写景状物或通过几件事写一个人或说明一个问题的文章。
怎样概括段落大意
一、概括段落大意的一般步骤: 1 弄清全文的主要内容;
2 理解这个段文章的内容,区别主次; 3 确定最简单的概括方法;
4 用明确、完整、简要的语句表达。 二、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
1)摘句法。就是摘取段落里的中心词或中心句作段意。
2)缩句法。就是把段落里能够说明段意的几句话加以压缩,取句子的主要意思作段意。 3)取主舍次法。就是选择段落里的主要情节内容,舍弃次要情节内容实行概括,作为段意。

4)归并串联法。
就是把内容相近的几个自然段的段意串联起来作段意。
怎样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中心思想 主要内容 写作目的
主要内容一般形式有:
本文记叙了……的一件事 本文写了……经过(的事) 本文通过……的景色(外貌、性格、特点)描写 本文描述了……景色(特点) 写作目的一般形式有:
表现了(表达了)……品质(精神) 歌颂了……品质(精神)
说明了(告诉了)……道理 抒发了……思想感情 揭露了……罪恶(黑暗)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afa45be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e0e1e57.html

《小学语文基础知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