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版《赵氏孤儿》的剧本改编看传统戏剧的现代表达

发布时间:2020-08-04 09:13:2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从电影版《赵氏孤儿》的剧本改编看传统戏剧的现代表达

范存芳

【摘 要】 :《赵氏孤儿》是中国传统戏剧舞台上一部经久不衰的历史剧作品。2010年,导演陈凯歌以独特的草根立场将其搬上电影银幕。电影版《赵氏孤儿》消解了原有的儒家伦理道德体系,而将个体生命在历史事件中的情感体验作为重点表现对象,从而试图展现一种普遍意义上的人性和道德。《赵氏孤儿》的剧本改编,折射了在个体价值被唤醒之后的今天,我们对于传统戏剧的解构,及赋予它新的价值诉求的努力。

【期刊名称】齐鲁艺苑

【年(),期】2011(000)005

【总页数】4

【关键词】关键词:电影;赵氏孤儿;剧本改编;价值诉求

陈凯歌电影版《赵氏孤儿》的上映,把这个惯常热门的复仇主题又一次推到了风口浪尖上。早在2003年,北京人艺和中国国家话剧院就同时推出了两个话剧版本的《赵氏孤儿》,而传统戏曲舞台上,李树建的豫剧《程婴救孤》、王晓鹰的越剧《赵氏孤儿》等都以各自的书写对这部被王国维先生奉为即列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的中国古典戏曲进行了诠释和改编。纵观始末,这条历史复述之路的开启,一直都伴随着这样两道风景线:其一是对历史宏大叙事结构的一步步消解;其二是将作为历史主体的个体生命体验注入历史语境的努力。

赵氏孤儿本事最早见于《左传·成公八年》,然而并没有形成一个复仇故事的雏形。后世戏剧据以敷衍成制的是《史记·赵世家》。此时,忠义的价值体系已经树立,快意恩仇的故事型式也已成形。元代有纪君祥的杂剧《赵氏孤儿大报仇》、无名氏的传奇《赵氏孤儿记》(据《全元戏曲》剧目说明,此剧即是古本《八义记》),明传奇又有《八义记》(明人徐元创作)。无一例外,这些剧目在复仇的故事架构之上倾注了太多忠奸善恶的价值评判和家国信义的意识形态宣扬,以至于复仇本身被处理成一个符号,而作为复仇主体的人物角色——剧中那些慷慨赴死的忠义之士们——也因价值符号化而失却了主体之血肉和个体之维度。据《左传》记载,赵氏家族灭门一案源于赵氏与皇室的宿怨及赵庄姬与赵婴、赵朔的三角关系:“晋赵庄姬为赵婴之亡故,谮之于晋侯……六月,晋讨赵同、赵括。武从姬氏畜于公宫,以其田与祁奚。1(P838839)而《史记》和后世杂剧传奇则把赵氏被灭的主要矛头指向矫君命的奸臣屠岸贾。屠岸贾者,始有宠于灵公,及至于景公而贾为司寇,将作难,乃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遍告诸将曰:‘盾虽不知,犹为贼首。以臣弑君,子孙在朝,何以惩罪?请诛之。’”2(P1783)屠岸贾作为晋灵公和晋景公的宠臣,意欲犯上作乱,因而先陷害作为忠臣的赵盾,以除去绊脚石。从《左传·成公八年》的宫廷丑闻和皇室内部矛盾到《史记·赵世家》的诛除权奸、护卫忠良,故事情节逐步转向忠与奸、正义与邪恶的道德较量,转向儒家正统伦理价值体系的弘扬——即孔子所谓主忠信,徙义,崇德也3(P127)。在此种价值体系搭建起来的舞台上,正反方两方(作为道德两级)的角色相继登场,又在腥风血雨中消逝而去,暴力美学足以映衬他们生命的悲壮,但历史中他们是失语的一群人,因为他们只是被形式化和符号化的一个个标签,这些标签上或者刻着信义,或者刻着权奸,或者刻着贤臣,像《哈姆雷特》那样充满着主体内省和生命延宕的人文精神是绝对不会出现在这些人物身上的,他们首先是皇权价值观的填充,一切血肉丰满的性格塑造都要围绕着这个前提与动机。《八义记》,八个为报答赵氏和救孤、存孤的悲剧英雄都只是的化身,用自己的生命践行这一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追求。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7c78d9260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dc.html

《从电影版《赵氏孤儿》的剧本改编看传统戏剧的现代表达.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