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真题汇编(答案)

发布时间:2020-07-0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真题汇编(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诗歌,完成题目。
沁园春·雪(节选)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1字统领下文,请说说包含哪些意味。 2)体会略输文采”“稍逊风骚的准确性。
【答案】 1中含褒,肯定他们具有雄才大略,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都有过巨大的影响;中有贬,批评他们不擅文治,文学才华欠缺;中寓志,蕴含后来居上的气概以及超越历代英雄人物的自信。
2都是程度副词,是略微”“稍微的意思。在句中分别修饰,表示程度较浅,并非一概否定,而是在肯定的基础上委婉地指出其不足,具有很强的分寸感。 【解析】【分析】(1)以字总领七个句子,展开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诗人于历代帝王中举出五位很有代表性的人物,展开一幅幅历史画卷,使评论得以具体形象地展开,如同翻阅一部千秋史册,一一加以评说。一个字,定下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基调,饱含惋惜之情而又有批判;又蕴含后来者居上的气概,以及超越历代英雄人物的自信。字措词极有分寸,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并不是一概否定。
2略输文采”“稍逊风骚都是程度副词,这两个词语,既不全盘肯定,又不一笔抹煞,把诗人对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肯定中寓有批判的情感,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作者以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只识弯弓射大雕,表现五位英雄人物缺少文采的形象,含蓄地批评他们长于武功而短于文治,才能不足,表明了自己对他们的评价,委婉地批评这些英雄的不足,他们不擅文治,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个人的文学才华也欠缺。前面的这些是为最后一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做铺垫,抒发了作者作为革命家的伟大抱负。

故答案为: 中含褒,肯定他们具有雄才大略,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都有过巨大的影响;中有贬,批评他们不擅文治,文学才华欠缺;中寓志,蕴含后来居上的气概以及超越历代英雄人物的自信。
都是程度副词,是略微”“稍微的意思。在句中分别修饰,表示程度较浅,并非一概否定,而是在肯定的基础上委婉地指出其不足,具有很强的分寸感。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词语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整体理解诗歌,读懂诗歌,注意
诗歌内容的理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词语的炼字理解,解答此题要结合对诗歌的内容的理解,要在内容和情感上进行分析理解。

2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回答问题。
秋望 (明)高启
霜后芙蓉落远洲,雁行初过客登楼。 荒烟平楚苍茫处,极目江南总是秋。
秋望 (明)李梦阳
黄河水绕汉边墙,河上秋风雁几行。 客子过濠追野马,将军弢箭射天狼。 黄尘古渡迷飞挽 白日横空冷战常。 闻道朔方多勇略,只今谁是郭汾阳
【注】飞挽:是飞刍(草)挽粟(粮)的省略,指迅速运送粮草。郭汾阳:即郭子仪,唐代名将,曾任朔方节度使,以功封汾阳郡王。
1)高诗中一词点明题目中的字,李诗中的天狼原为星宿名,此处喻指________ 2)两首诗都借秋望所见之景抒情,但抒发的感情却不相同,请作具体分析。 【答案】 1)敌人(侵略者)
2)高诗中通过描写诗人独自登楼远眺所见的凄凉苍茫的江南秋景,抒发了游子浓浓的思乡(孤独、悲伤)之情。李诗中通过描写战云密布下凄清肃杀的塞上风光,抒发了诗人渴望有如郭子仪这样安边卫国的良将再现,体现了诗人忧国伤时的忠贞情怀。
【解析】【分析】(1客子过壕追野马,将军弢箭射天狼:士兵们跨过护城河时尘沙阵阵,将军从弓袋中拔箭射敌军。天狼:指天狼星,古人以为此星出现预示有外敌入侵,天狼即抗击入侵之敌。
2)高诗结句以总是秋三字把自己感情融入中,诗人没有明说是什么,但诗人已经借所写秋景将对诗人而言意味着的怀乡之情抒写出来,借景抒情。总是秋三字含蓄而又伤感地抒写诗人的思乡之情。李诗首联以黄河、长城、秋风、飞雁等,构成北方边陲特有景象,气象开阔而略带萧瑟之感。颔联写前方将士踌躇满志的勇武形象,与首联相映衬,烘托战事将起的紧张气氛。颈联分别选取战前紧张忙碌场面与冷月当空的凄清之境,对比强烈,引人遐思。尾联由此生发,借助郭子仪之典,表达诗人深深的隐忧与热切期待,情感复杂而耐人寻味。抒发了诗人强烈的忧国之情。 故答案为: 敌人(侵略者);
高诗中通过描写诗人独自登楼远眺所见的凄凉苍茫的江南秋景,抒发了游子浓浓的思乡(孤独、悲伤)之情。李诗中通过描写战云密布下凄清肃杀的塞上风光,抒发了诗人渴望有如郭子仪这样安边卫国的良将再现,体现了诗人忧国伤时的忠贞情怀。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词义的能力。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多积累、运用词语,提高自己理解词语的能力。做题时,一定要结合语言环境理解词义。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春日即事
刘辰翁
远远游蜂不记家,数行新柳自啼鸦,寻思旧事即天涯。 睡起有情和画卷,燕归无语傍人斜,晚风吹落小瓶花。
1)请展开想象,描绘燕归无语傍人斜,晚风吹落小瓶花。展现的画面。 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 1)燕子归来,依傍着人飞来飞去,似乎有情但却又默默无语;晚风习习,吹落瓶中的花,也好像默默无言。
2)思念家乡的惆怅、飘泊不定的伤感、美好事物不能青春长驻的忧伤。
【解析】【分析】(1燕归无语傍人斜,晚风吹落小瓶花这两个写景句子的重点都在无语,其手法都是用动态突出静态。燕子归来,依傍着人飞翔,似乎有情但却又默默无语;晚风习习,瓶花凋落,也好像默默无言。据此理解作答。
2)《浣溪沙·春日即事》是宋代词人刘辰翁的词作。此词以首尾四句写景,中间两句写人。所写的是思乡之情,又不全是乡思,把从午睡后到傍晚的一段百无聊赖的情思和盘托出。本篇主要写美好事物不能青春长驻,更增添乡思的无比惆怅之情。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 燕子归来,依傍着人飞来飞去,似乎有情但却又默默无语;晚风习习,吹落瓶中的花,也好像默默无言。
思念家乡的惆怅、飘泊不定的伤感、美好事物不能青春长驻的忧伤。
【点评】本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要抓住词句的主要意象的特征。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附参考译文】

游蜂越飞越远,不知回巢。春天到了,几行翠绿的新柳上几只乌鸦在啼叫,想想当初春天离开家,便是天涯相隔。午睡初醒时心情厌烦,无心赏画,于是卷起了画,燕子归来,依傍着人飞翔,似乎有情但却又默默无语;晚风习习,瓶花凋落,也好像默默无言。

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春望》一诗紧扣字,表达的感情很细腻。请结合全诗内容,说说诗题中的字包含哪两层意思。
2)古人做诗十分讲究炼字,你认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哪个字用得好?请简要分析。
【答案】 1)一方面是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另一方面是对亲人团聚的期盼。 2)示例一:字用得好,一个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令人触目惊心。
示例二:字用得好。一个字写出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 示例三:字在本诗中堪称诗眼,景、情皆由此出。国破城春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气的城春对比强烈。城春当为明媚之景,后面却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前后对比,表达精巧。
【解析】【分析】(1)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所以,题目中的,既指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也指诗人对期望和平、企盼家人团聚。据此理解作答。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联中,一个字写出了由于安史之乱造成的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一个字写出了蒿草遍地、林木苍苍的凄凉景象,让人触目惊心,为全诗营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一方面是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另一方面是对亲人团聚的期盼; 示例一:字用得好,一个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令人触目惊心。
示例二:字用得好。一个字写出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 示例三:字在本诗中堪称诗眼,景、情皆由此出。国破城春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气的城春对比强烈。城春当为明媚之景,后面却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前后对比,表达精巧。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再进行概括即可;
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首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炼字赏析常见答题格式:字在诗句中的意思,作用是,它运用了的修辞(或化静为动,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虚为实)写出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火把从那里出来了 火把一个一个地出来了 数不清的火把从那边来了
美丽的火把 耀眼的火把

热情的火把 金色的火把 炽烈的火把 人们的脸在火光里 显得多么可爱 在这样的火光里 没有一个人的脸不是美丽的
……
(节选自长诗《火把》,写于1940年)
1)此诗的作者是________,他的成名作是________ 2)全诗借助火把这一意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 1)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
2)表达诗人向往光明,抒发了驱逐黑暗、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
【解析】【分析】(1)要求学生牢记《火把》的相关文学常识,作者是艾青,原名蒋正涵,号海澄,出生于浙江金华,现当代文学家、诗人。1932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不久被捕,在狱中写了不少诗,其中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后引起轰动,一举成名。
2)结合人们的脸在火光里/显得多么可爱/在这样的火光里/没有一个人的脸不是美丽分析,表达了诗人向往光明的美好愿望,抒发了驱逐黑暗、争取胜利的感情。 故答案为: 艾青 《大堰河——我的保姆》
表达诗人向往光明,抒发了驱逐黑暗、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 【点评】本题考查诗歌文学常识的把握,注意把握作者、作品。
本题考查诗歌意象和主旨的思想感情。注意通读全诗,根据题干提示把握诗歌 火把一意象, 所表达的感情,还要联系时代背景。

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各题。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下列最能体现塞下秋天季节特点的一项是(
A. 衡阳雁去 B. 四面边声 C. 长烟落日 D. 孤城紧闭 2)句子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表达了作者什么样思想感情? 【答案】 1A
2)这是词人的自抒怀抱。他身负重任,防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思乡之情萦绕心头。一杯万里形成了悬殊的对比,抒发了作者思乡却又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
【解析】【分析】(1)雁是候鸟,每逢秋季,北方的雁即飞向南方避寒。所以衡阳雁去最能体现塞下秋天季节特点,故选A

2)此词是词人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时所作。当时他被朝廷派往西北前线,承担起北宋西北边疆防卫重任。这首词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一篇之眼,意思是:饮一杯浊酒,我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可是,眼下外患未平,功不成名不就,又怎能半途而废。直接抒发了词人渴望建功立业与浓重乡思相矛盾的情感。 故答案为:A
这是词人的自抒怀抱。他身负重任,防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思乡之情萦绕心头。这一杯万里形成了悬殊的对比,抒发了作者思乡却又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生抓住诗歌中的意象,进行理解就能得出答案。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诗人情感的理解能力。考生要理解诗歌的内容以及手法,理解诗人的抒情方式和角度,从诗歌中的意象进行理解分析,就能归纳出诗人的情感。

7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示儿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诗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
2)诗句中加下划线字与下列句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______ A.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B. 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 C. 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D.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答案】 1)你,你的 2C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理解词语的意思。在这里是你的
2)此题考查的是虚词的含义。A:就。B:于是,就。C:你的。D:是。故选C 故答案为:你,你的; C
【点评】文言词语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意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
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 【参考译文】
原本知道死去之后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悲哀没有见到国家统一。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时,你们举行家祭时不要忘了告诉我!

8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小题。
苏幕遮·怀旧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注】苏幕遮:词牌名。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碧云天句,从大处落笔,浓墨重彩,描绘了一幅天空湛蓝、黄叶满地的秋景图。 B. 山映斜阳句由山映斜阳、水天相接、芳草萋萋,到斜阳外,由近及远,联想丰富。 C.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是说毫无例外,作者夜夜都有好梦相伴。 D. 词作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绮丽之景、阔远之境与深挚之情水乳交融。 2)结合词句,说说这首词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C
2)从斜阳外”“乡魂”“明月”“相思等词语可见,作者通过对旅途中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解析】【分析】C 错误,默默思念故乡黯然神伤,缠人的羁旅愁思难以排遣,除非夜夜都做好梦才能得到片刻安慰。
这是一首描写羁旅乡愁的词。此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绚丽多彩的笔墨描绘了碧云、黄叶、寒波、翠烟、芳草、斜阳、水天相接的江野辽阔苍茫的景色,勾勒出一幅清旷辽远的秋景图,抒写了夜不能寐、高楼独倚、借酒浇愁、怀念家园的深情。 故答案为:C
斜阳外”“乡魂”“明月”“相思等词语可见,作者通过对旅途中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点评】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各个选项的说法,再和诗词相关词句比照,字斟句酌归纳辨析正误。
本题考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从相关背景资料入手,准确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从诗歌的具体内容入手,把握各类诗歌的思想内容。从作家的风格和语言特征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和表达的情感。

9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画堂春·寄子由
(宋)苏轼
柳花飞处麦摇波。晚湖净鉴新磨。 小舟飞棹去如梭。齐唱采菱歌。 平野水云溶漾,小楼风日晴和。 济南何在暮云多。归去奈愁何。
【注】这首词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写于同一年,此时作者在密州,其弟在济南。②“指柳湖,在今淮阳,苏轼兄弟俩曾在此泛舟。
《画堂春》中的归去奈愁何与《水调歌头》中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都有归去一词,它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归去奈愁何中的归去表达了苏轼与弟弟团聚的渴望,对常年在外漂泊的苏轼
来说,兄弟俩曾经的相聚是一段美好的回忆,是一种真实的期待;我欲乘风归去中的是苏轼幻想回到月宫(天上)去,对于政治上失意的苏轼来说,月亮是纯净、美好的象征,是他的精神家园,想要摆脱一切束缚,回归自由。
【解析】【分析】结合诗歌内容和写作背景分析,上片追叙宋神宗熙宁四年秋,兄弟二人同游陈州柳湖的情景,表现苏轼、苏辙二人游湖时欢快、悠闲的心情。下片写当前景物,并抒写了苏轼、苏辙二人离合的情思。篇末提到归去,是因为苏轼、苏辙二人早年曾有早日隐退而为夜雨对床之乐的约定,即使日后能如愿以偿,与当前的别离仍有巨大的间差,因而深感痛苦和无奈,可见离愁的深重。 《水调歌头》中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苏轼自己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 乘风归去之想。他想乘风飞向月宫,又怕那里的琼楼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儿的寒冷。此句形象地写出了词人在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做官与退隐之间选择上的徘徊困惑的情态和矛盾的心理。 故答案为: 归去奈愁何中的归去表达了苏轼与弟弟团聚的渴望,对常年在外漂泊的苏轼来说,兄弟俩曾经的相聚是一段美好的回忆,是一种真实的期待;我欲乘风归去中的归去是苏轼幻想回到月宫(天上)去,对于政治上失意的苏轼来说,月亮是纯净、美好的象征,是他的精神家园,想要摆脱一切束缚,回归自由。
【点评】此题考查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10阅读《黎明的通知》中的选段,回答问题。
为了我的祈愿 诗人啊,你起来吧 而且请你告诉他们 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 说我已踏着露水而来 已借着最后一颗星的照引而来
我从东方来 从汹涌着波涛的海上来 我将带光明给世界 又将带温暖给人类 借你正直人的嘴 请带去我的消息
通知眼睛被渴望所灼痛的人类 和远方的沉浸在苦难里的城市和村庄 请他们来欢迎我——白日的先驱,光明的使者
1)用文中原话回答。 ①“黎明的任务是:________ 诗人的任务是:________
2)借助联想和想象来理解③④两节的意境,填空。

露水”“最后一颗星形象地表明了黎明到来的________东方”“海上则具体说明了到来的________汹涌着波涛则说明了黎明历经________而来的情状。
3)简要分析通知眼睛被渴望所灼痛的人类/和远方的沉浸在苦难里的城市和村庄的含义。
【答案】 1)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告诉他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 2)时间;方位地点;迢迢长路和惊涛骇浪
3)诗人希望借助黎明的通知,去打破反动派对敌占区人民的蒙蔽和谎骗,扫除萦绕在那些人们心头的迷雾、悲观论,让所有正遭受着苦难的人民立即行动起来,准备迎接这白日的先驱,光明的使者”——黎明。
【解析】【分析】(1)读懂诗句大意,概括出诗歌的中心,再根据题干的要求找到答案区域,提取相关语句作答即可。如黎明的任务可直接提取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作为答案。而诗人的任务可直接提取告诉他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作为答案。
2)前两个空比较简单,分别是到来的时间和地点。如黎明到来的时间,从”“最后一颗星可分析出来。黎明到来的地点可分析东方”“海上两个词语。第三个空需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来理解:诗人经过千难万险,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才从重庆来到了延安。所以可答:迢迢长路和惊涛骇浪。
3 通知眼睛被渴望所灼痛的人类/和远方的沉浸在苦难里的城市和村庄诗句表明将降临到人类居住的地方,把光明和希望带给渴望着它的人们。再结合时代背景分析:通知那些饱受日寇铁蹄践蹋的沦陷区的、翘首盼望结束战争的善良的中国人,抗战胜利已经是指日可待。这是诗人心灵对民族苦难现实的宽慰,对抗战必胜这一信念的真情流露。 故答案为: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告诉他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 时间;方位地点;迢迢长路和惊涛骇浪
诗人希望借助黎明的通知,去打破反动派对敌占区人民的蒙蔽和谎骗,扫除萦绕在那些人们心头的迷雾、悲观论,让所有正遭受着苦难的人民立即行动起来,准备迎接这白日的先驱,光明的使者”——黎明。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注意对诗句的理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内容的理解,要求仔细文段,注意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人情感的理解,考生要结合语句,结合背景来确定阐述的内容。

二、中考语文试卷文学类文本阅读
11名著阅读

那天下午,因天气不好不能散步。我于是溜进餐室,里面有一个书架,我很快就找了一本书。于是爬上窗台,缩起双脚,盘腿坐下,将波纹窗帘几乎完全拉拢,把自己加倍隐蔽了起来。
在翻书的间隙,我抬头细看冬日下午的景色。远处,只见一片白茫茫云雾,近处,是湿漉漉的草地和受风雨摧打下的树丛。连绵不断的冷雨,在一阵阵凄厉寒风的驱赶下横扫
而过。
当时,我膝头摊着书,心里乐滋滋的,就怕别人来打扰。但打扰来得很快,餐室的门开了。
④“嘿!苦恼小姐!约翰·里德叫唤着,随后又打住了,显然发觉房间里空无一人。 ⑤“幸亏我拉好了窗帘。我想。我真希望他发现不了我的藏身之地。约翰·里德自己是发现不了的,可惜伊丽莎从门外一探进头来,就说:她在窗台上,准没错,杰克。”$&源:ziyuanku.com
我立即走了出来,因为一想到要被这个杰克硬拖出去,身子便直打哆嗦。 ⑦“什么事呀?我问。既尴尬又不安。
⑧“你到这里来。约翰·里德说。他在扶手椅上坐下,打了个手势,示意我走过去站到他面前。
约翰·里德是个十四岁的学生,比我大四岁。他长得又大又胖,但肤色灰暗,一副病态。
这阵子,他本该呆在学校里,可是他妈妈把他领了回来,住上两个月,说是因为身体虚弱。但他老师却断言,要是家里少送些糕点糖果去,他会什么都很好的,做母亲的却认为约翰是过于用功,或许还因为想家,才弄得那么面色蜡黄的。约翰对母亲和姐妹们没有多少感情,而对我则总是欺负。他经常欺侮我,虐待我。弄得我每根神经都怕他。面对他的恐吓和欺侮,我无处哭诉。佣人们不愿站在我一边去得罪他们的少爷,而里德太太则装聋作哑,儿子打我骂我,她熟视无睹,尽管他动不动当着她的面这样做,而背着她的时候不用说就更多了。
我向来对约翰逆来顺受,因此便走到他椅子跟前。他拼命向我伸出舌头。我明白他会马上下手,一面担心挨打,一面凝视着这人那副令人厌恶的嘴脸。突然他二话没说,狠狠给了我一拳。我一个踉跄,从他椅子跟前倒退了一两步才站稳身子。这是对你的教训,他说,谁叫你鬼鬼祟祟躲到窗帘后面,谁叫你两分钟之前眼光里露出那副鬼样子,你这耗子! 我已经习惯了约翰·里德的谩骂,从来不愿去理睬,一心只想着如何去忍受辱骂之后必然而来的毒打。
⑫“你躲在窗帘后面干什么?他问。在看书。我答道。把书拿来。他又说。我走回窗前把书取来。
⑬“你没有资格动我们的书。你靠别人养活你,你没有钱,你爸爸什么也没留给你,你应当去讨饭,而不该同像我们这样体面人家的孩子一起过日子,不该同我们吃一样的饭,穿妈妈掏钱给买的衣服。现在我要教训你。这些书都是我的,连整座房子都是,要不过几年就归我了。滚,站到门边去,离镜子和窗子远些。
我照他的话做了,起初并不知道他的用意。但是 他把书举起,拿稳当了,立起身来摆出要扔过来的架势时,我本能地往旁边一闪,可是晚了,那本书己经扔过来,打中了我,我应声倒下,脑袋撞在门上,碰出了血来,疼痛难忍。我的恐惧心理已经越过了极限,另外的心 理紧接着占了上风。
⑮“你是个恶毒残暴的孩子!我说,你像个杀人犯……你像罗马暴君!”“什么!什么!他大叫大嚷,那是她说的吗?伊丽莎、乔治亚娜,我还能不去告诉妈妈吗?不过我先……”他向我直冲过来,我只觉得他揪住了我的头发和肩膀,我已经跟他肉搏,我发现他
真是个暴君,是个杀人犯。我觉得一两滴血从头上顺着脖子淌下来,感到一阵热辣辣的剧痛。这些感觉一时占了上风,我不再畏惧,发疯似地同他对打起来。伊丽莎和乔治亚娜早已跑出去讨救兵,里德太太来到现场,后面跟随着贝茜和女佣艾博特。我们给拉开了,我只听见她们说:哎呀!这样撒泼,竟敢打约翰少爷来。
里德太太又补充说:把她拖到红房子里去关起来。于是马上就有两双手按住了我,把我拖上楼去。
【注】杰克:即约翰·里德 伊丽莎、乔治亚娜:约翰·里德的姐妹 1)那天下午,有哪些不幸的遭遇?请分4点概括。

2)根据选文情节,分析并概括的性格。

3)舅妈一家为什么不喜欢

4)原著故事情节主要发生地除了舅妈家里,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地方。

5)选出与本文作者属同一国家的作者( m

A 安徒生 B.雨果 C.莎士比亚 D.契诃夫
6)除选文外,简述原著中你记忆深刻的一个情节并写出喜欢的理由。

【答案】 1我被约翰·里德狠狠地打了一拳

我受到约翰·里德的谩骂
我被约翰·里德扔过来的书打中并倒下,脑袋碰出了血。 我被拖到红房子里去关起来。

2①“我很快就找了一本书。于是爬上窗台,缩起双脚,盘腿坐下,将波纹窗帘几乎完全拉拢,把自己加倍隐蔽了起来。说明喜欢读书、喜欢安静(不喜欢被人打扰)


②“便走到他椅子跟前我已经习惯了约翰·里德的谩骂,从来不愿去理睬,一心只想着如何去忍受辱骂之后必然而来的毒打。”“我走回窗前把书取来。我照他的话做了说明软弱,逆来顺受

③“‘你是个恶毒残暴的孩子!我说,你像个杀人犯……你像罗马暴君!’”我不再畏惧,发疯似地同他对打起来说明也有勇敢的一面,有反抗精神。(意思达到即可。)

3)舅妈看不起降低身份结婚的简·爱的母亲;不满舅舅收留简·爱;不喜欢简·爱的性格。



4)劳沃德学校

;桑菲尔德庄园

;圣·约翰家


5C


6)略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学生搜索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不幸的遭遇,分4点概括。我被约翰·里德狠狠地打了一拳我受到约翰·里德的谩骂我被约翰·里德扔过来的书打中并倒下,脑袋碰出了血。我被拖到红房子里去关起来。(2)此题考查学生分析并概括的性格的能力。根据选文情节,可从四各方面概括:①“我很快就找了一本书。于是爬上窗台,缩起双脚,盘腿坐下,将波纹窗帘几乎完全拉拢,把自己加倍隐蔽了起来。说明喜欢读书、喜欢安静(不喜欢被人打扰) ②“便走到他椅子跟前我已经习惯了约翰·里德的谩骂,从来不愿去理睬,一心只想着如何去忍受辱骂之后必然而来的毒打。”“我走回窗前把书取来。我照他的话做了说明软弱,逆来顺受 ③“‘你是个恶毒残暴的孩子!我说,你像个杀人犯……你像罗马暴君!’”我不再畏惧,发疯似地同他对打起来说明也有勇敢的一面,有反抗精神。(意思达到即可。)3)此题考查学生分析的能力。舅妈一家不喜欢,是因为舅妈看不起降低身份结婚的·爱的母亲;不满舅舅收留简·爱;不喜欢简·爱的性格。(4)此题考查学生对故事情节的把握能力,依据作品内容可知,原著故事情节主要发生地除了舅妈家里,还有劳沃德学校、桑菲尔德庄园、圣·约翰家三个地方。(5)此题考查学生对作家作品的掌握能力。选C6)此题考查学生对故事情节的把握能力。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锻炼了学生的分析能力。

12此题考查学生的信息筛选能力,分析选项,对照与选项有关的段落,找出不同之处即可。《道德经》里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提倡爱、俭啬。这样的告诫与主张,对今天出现的物欲横流、诚信缺失、道德滑坡、贪污腐败等弊病,仍然有极好的警戒作用。今天出现的物欲横流、诚信缺失、道德滑坡、贪污腐败等弊病的原因是人们没有学好《道德经》。是不相符的。故选C



1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力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1)这段文字的作者是________
2)文中认为应该如何对事物进行客观的探索?
3)围绕格物和致知,作者对中国青年学生提出了怎样的希望? 【答案】 1)丁肇中

2)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3)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掌握能力。文学常识是读一篇文章首先要了解的知识,每一位中学生都应该掌握一些古今中外著名作家的姓名、年代、国籍、作品、思想等,这就需要同学们在日常学习时注意积累诵背。这段文字出自丁肇中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2)本题考查学生提取并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准确表达。仔细阅读文章,可以看出应该有想像力地、有计划地探索事物。
3)本题考查学生提炼文章内容的能力。仔细阅读文章,结合题干要求,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提炼作答。本题结合最后一句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来分析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1)丁肇中;(2)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3)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点评】筛选文章信息,首先要找对题干的关键词,然后找到相关的句子,再作答。

14阅读选文,回答文后问题。
成功成名
人们往往有一种错误观念:成功只等于成名。其实,成功只是一种感受,一种自我意识的主观感受。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都是成功者,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成功着。我们的每一个进步,所取得的每一项成绩,战胜的每一次困难都是成功,关键是我们自己有没有这种
感受。
作为一名学生,他完成了学业,升入了上一级学校,这就是成功。一位农民,他播下的种子发芽了,庄稼收割了,这也是成功。伟人自然有伟人的成功,但凡人同样也有凡人的成功。
有人认为:只有扭转乾坤的壮举,只有影响历史、载入史册的伟业,才算是成功;也有人认为:只有高官、领袖,只有成名成家的人,或者只有拥有百万资产的富翁,才算成功;甚至有人断言:世界上没有一个成功者,因为人生最终的结局将是悲剧——后人肯定会超越前人。这实在是一种可怕的自卑。
我们说,只要你不停止,不放弃,就没有失败,失败只是暂时的停止和受挫,受挫一次,成熟一点,理智一分,距离成功就近了一步。
英国的笛福一生在事业上屡败屡战,忽而发财,忽而破产;一时受到国王的赏识,一时又被捕入狱,但他从未停止奋斗和追求,最后成为著名作家。
人不是为了吃苦而生,也不是为了失败而来。人生应该是幸福、快乐的。而幸福、快乐来源于自身的奋斗,来源于自身的努力和追求。如果我们把自己的每一点进步,哪怕是很小的进步,都看作是人生中的一次成功,都认认真真地品味一番,那么,幸福和快乐就会常伴于我们身边,我们的人生也就会因此变得格外地多彩和生动。
生活应该是一个个成功的纪录,而绝不是一次次失败的连缀;人生也应该是由无数个成功构建而成的一个整体,只不过大小不同而已。
在更多的时候,成功只是一种感受,它无需别人的认可,更不需别人来裁判。在人生中,不要把成功的刻度划得太高大高,也不要把成功看得过于神圣。人人都有成功的机会,人人都曾获得过成功。
我们应该学会品尝成功。认认真真地品味自己的每一次成功,从品味中汲取营养,汲取动力,汲取智慧,从而获得更大的成功,这也许就是人生的意义所在。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画线一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3)选文中说人人都曾获得过成功。请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概括你获得成功的两个事例。
4)根据你的积累,请分别写出成功幸福奋斗方面的名言警句,每方面写出一条即可。
5)文中提到英国著名作家笛福,他的著名作品是什么?你还知道英国的哪些作家,他们有哪些代表作?(写出两位作家,每位一部作品即可) 【答案】 1)成功是一种感受 2)举例论证 3)略
4)成功的秘诀就是锲而不舍;人是自己的幸福的工匠;一个人应当奋斗,奋斗是有力量的。
5)莎士比亚:《王子复仇记》|J.K·罗琳:《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等。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心论点的概括。作者在文章第1自然段点出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成功是一种感受。

2)考查学生对论证方法。需要我们掌握的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画线一段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3)获得成功的两个事例,我们可以根据文章的主旨和哲理,合理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学以致用。
4)考查对成功幸福奋斗方面的名言警句的积累。成功的秘诀就是锲而不舍;人是自己的幸福的工匠;一个人应当奋斗,奋斗是有力量的。
5)文学常识的信息点有: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阅读作品时要注意记忆,根据考试的要求作出相应的解答。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心论点的概括。(2)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证方法的把握能力。(3)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生活实际。表述正确,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4)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积累。平时一定要对一些文中的、课外阅读中的名言警句多做一些摘抄、积累,分类整理,加强背诵,此题会迎刃而解。(5)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平时多记多积累。

15杨修、张松与曹操
选自《三国演义》
修入见操曰:适来丞相何慢张松乎?操曰:言语不逊,吾故慢之。修曰:丞相尚容一祢衡,何不纳张松?操曰:祢衡文章播于当今,吾故不忍杀之。松有何能?修曰:且无论其口似悬河,辩才无碍,适修以丞相所撰《孟德新书》示之,彼观一遍,即能暗诵。如此博闻强记,世所罕有。松言此书乃战国时无名氏所作,蜀中小儿皆能熟记。曰:莫非古人与我暗合否?令扯碎其书烧之。修曰:此人可使面君,教见天朝气象。操曰:来日我于西教场点军,汝可先引他来,使见我军容之盛。教他回去传说,吾即日下了江南,便来收川。修领命。
至次日,与张松同至西教场,操点虎卫雄兵五万,布于教场中。果然盔甲鲜明,衣袍灿烂;金鼓震天,戈矛耀日;四方八面,各分队伍;旌旗飏彩,人马腾空。松斜目视之。良久,操唤松指而示曰:汝川中曾见此英雄人物否?松曰:吾蜀中不曾见此兵革,但以仁义治人。操变色视之,松全无惧意。杨修频以目视松。操谓松曰:吾视天下鼠辈,犹草芥耳。大军到处,战无不胜,攻无不取,顺吾者生,逆吾者死,汝知之乎?松曰:相驱兵到处,战必胜,攻必取,松亦素知。昔日濮阳攻吕布之时,宛城战张绣之日,赤壁遇周郎,华容逢关羽,割须弃袍于潼关,夺船避箭于渭水,此皆无敌于天下也!操大怒曰:竖儒怎敢揭吾短处!喝令左右推出斩之。杨修谏曰:松虽可斩,奈从蜀道而来入贡,若斩之,恐失远人之意。操怒气未息,荀彧亦谏。操方免其死,令乱棒打出。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段的大意。
2)上文共写了三个人,请分别概括出他们在本文中所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 3)以曹操为例,分析选文在描写人物方面主要采用的方法。
4)《三国演义》中有很多家喻户晓的故事,如草船借箭、青梅煮酒论英雄等,你能再举出三个吗?


【答案】 1)本文记叙了张松讽刺挖苦曹操、曹操想惩罚张松、杨修从战略利益的角度规劝曹操不杀张松、曹操无奈将张松乱棒打出的过程。

2)杨修:洞察人事,忠于职守,敢于进谏;张松:有才学,能言善辩,不卑不亢;曹操:狂妄自大,不可一世。
3)选文在表现人物性格方面主要是采用的是语言描写方法。如曹操的狂妄自大、不可一世就是在他和张松的对话中表现出来的。曹操对张松说:吾视天下鼠辈犹草芥……顺吾者生,逆吾者死。当张松反驳他时,大怒:竖儒怎敢揭吾短处!”充分表现出他的傲慢自负。

4)火烧赤壁;桃园结义;三英战吕布;关公走麦城;三顾茅庐等。
【解析】【分析】(1)概括文章大意的方法:看题目、人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强调三个部分: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如:本文记叙了张松讽刺挖苦曹操、曹操想惩罚张松、杨修从战略利益的角度规劝曹操不杀张松、曹操无奈将张松乱棒打出的过程。
2)评价人物性格要应做到通观全文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赏析句子的解题思路:选角度+表达效果关键词+内涵(景物人物特点)+感情、主题。
3)描写方法按人物描写概括为:肖像描写、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神态描写等。结合选文在表现人物性格方面主要是采用的是语言描写方法。如曹操的狂妄自大、不可一世就是在他和张松的对话中表现出来的。曹操对张松说:吾视天下鼠辈犹草芥……顺吾者生,逆吾者死。当张松反驳他时,大怒:竖儒怎敢揭吾短处!”充分表现出他的傲慢自负。
4)本题考查对《三国演义》故事情节的识记能力。答题时要回忆学过的《三国演义》的文章,结合题目所给的条件和提示作出正确的回答。做好此类题,平时要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有意识地积累教材中的名家名篇。
【点评】(1)此题考查概括段意的能力。(2)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性格。(3)此题主要考查对常用描写方法的掌握能力。要求平时阅读时会分辨,写作时会应用。(4)是推荐初中生必读名著,平时要认真阅读,识记文学常识,掌握主要内容,故事情节,主要人物等。

16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胡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
嗡地闹着。
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因为不成功,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罗汉就塑得比孩子们高得多,虽然不过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终于分不清是壶卢还是罗汉;然而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孩子们用龙眼核给他做眼珠,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中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这回确是一个大阿罗汉了。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
第二天还有几个孩子来访问他;对了他拍手,点头,嘻笑。但他终于独自坐着了。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
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一九二五年一月十八日
1)选文选自散文诗集《________》,作者另有散文集《________》。

2)品读江南雪部分,思考:江南的雪有怎样的特点,描写时倾注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作者又是怎样描绘北方的雪的?作者对北方的雪又倾注了怎样的情感?

4)作者从来惜墨如金,何况又是散文诗,可是作者却用较多笔墨描写雪罗汉的形象,你怎么理解,请简单谈一谈。

5)揣摩语句的含义: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答案】 1)野草

;朝花夕拾


2)江南的雪有一种平和恬静的美,她滋润美艳、色彩斑斓,蕴育着生命,透露着生机。江南优美的雪景中,倾注了作者对故乡的几多怀恋,和对美好理想的向往、追求。


3)北方的雪永远如粉、如沙”“在凛冽的天宇下奋飞”“升腾,俨然一个奔放的挑战
者。这里更多地倾注了作者的情感,他更欣赏北方雪的壮美,在孤独中抗争、奋斗、向上,这种张扬的个性与精神正是作者一以贯之的前行动力。


4)雪罗汉是江南的雪天中最值得珍藏的记忆,也是美的象征。在内容和结构上是联接朔雪之景的桥梁。雪罗汉虽然洁白”“明艳,非常优美,但却很快消融。作者更欣赏的还是朔方雪的壮美,那种在苦寒中独立抗争的形象正和作者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不屈不挠战斗的形象吻合。


5冰冷的”“坚硬的强调雪的不屈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是灿烂的,是最值得欣赏的。

【解析】【分析】(1)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

2)从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可看出其滋润美艳的特点。
3)从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可以筛选得到。
4)本题也就是在问雪罗汉的形象有什么作用,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去分析。 5)句子主要有情感句、哲理句、意蕴句、修辞句接榫句等,分析含义首先要抓住句子中的词语,然后在结合语段的内容进行分析,同时要注意句子的类型。此题要抓住雪花修饰限制词语。

17阅读下面的文字后,完成下列小题
既观其美,更其德
向迎佳
人皆有喜好之物。在所爱之物面前,倘若能做到进退适宜、取舍得当,实属不易。 据记载,道光年间,刑部大臣冯志圻酷爱碑帖书画,但到外地巡视,却绝口不谈自己的爱好。一下属知其所好后,献一宋拓片碑帖,结果被冯志圻原封不动退还。有人相劝:何不启封一赏?他回答:这种古物若是真的,一看就会爱不释手;不启封一赏,可以想象它是赝品,心里还会好受一些。对于一些人来说,自知难敌爱好之物的诱惑,索性来一个眼不见为好,这种警觉,也不失为一种知止。
③“身处膏脂,不能以自润。面对诱惑,如果能做到心如止水、洁身自好,则难能可贵。据《晋书》记载,当时岭南广州一带,多有象牙、珍珠和名贵药材,历任刺史皆贪污受贿、中饱私囊。吴隐之被委任为广州刺史,在赴任途中到达一个叫石门的地方,听说当地有水名贪泉,人饮此泉,便会贪得无厌。吴不以为然,掬水而饮:古人云此水,一歃
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他到任后,以伯夷、叔齐等先贤为榜样,清廉勤谨,饮食用度极为简朴,对高档物品更是心有提防,不为所动。最终,他赢得了后人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的赞誉。
④“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对身外之物,当有这样的自觉。而当超越了那种占有、攫取的欲念之后,与喜好之物建立起健康、有机的联系,反而有助于开阔视野、提升审美情趣。这其中的关键,是要学会了解和懂得所爱之物中蕴含的文化元素、精神内核,进而由对对象的钟爱升华为心灵的激荡,并将之转化为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正能量。苏东坡平生爱好文房四宝,尤其对砚台喜爱有加。他早年玩砚,只是留意于物,如他本人所言,朴少时好书画笔砚之类,如好声色,壮大渐知自笑。后来,他在送给友人的一方砚上,曾作《端砚铭》:与墨为入,玉灵之食。与水为出,阴鉴之液。懿矣兹石,君子之侧。匪以玩物,维以观德。摆脱把玩器物的初级享乐,抵达以观德的精神境界,才是修养之要。
今天,不少人喜玉玩玉佩玉。殊不知,古人以玉为美,将其视为象征君子美德、敦品励行的明志之物,借此寓意做人的品德和情操。修德止玉、守身如玉,一个人便能脱离低级趣味,变得更加纯粹。现实中,善于发掘蕴藏于器物之中的精神养料,就能滋养心灵、提升自我。譬如,绘画书法能让人的心静下来,在动静结合中涵养定力;喜爱梅兰竹菊能使人少一点俗气,多一些淡泊明志的追求。只要运用得当、把握边界,即使一方普通的石头,也能帮助我们懂得坚守的重要、沉潜的可贵。
适当的爱好,能给生活增添乐趣和诗意。既观其美,更其德,让爱好与心灵相契合、与美德同行,我们所获得的就不只是对器物本身的欣赏,更有浸润其间的精神滋养与人格升华。
(选自《人民日报》20180808日)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总总的的结构方式,首段开门见山直接提出问题,中间分析说理,最后总结归纳,条理清晰,结构严谨,论证严密。
B.文章多处引用名言古语阐述道理,如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等,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说服力,也使文章富于文采。
C.苏东坡平生爱好文房四宝,尤其喜爱砚台,自始至终,他都超越了把玩器物的初级享乐,而抵达维以观德的精神境界。
D.文章运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和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举例确凿充分,道理论述具有权威性,对比鲜明突出,有力地证明了观点。
2)下列与身处膏脂,不能以自润含义不相符的一项是( )。 A.取之有制,用之有节则裕;取之无制,用之不节则乏。——张居正 B.一念之欲不能制,而祸流于滔天。——薛宣 C.防微不贪一分一毫,杜渐廉洁每分每秒。——欧春生 D.当官常念廉政经,人生航船平安行。——高广健
3)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第修德止玉、守身如玉,一个人便能脱离低级趣味,变得更加纯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 1C

2A
3)一个人修明自身德行,保持做人的清白节操,达到至善如玉的境界,那么就不会再有庸俗的思想情趣而变得更纯粹、高尚。比如我们青少年,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高尚情操,把旺盛的精力用在学习和积累科学文化知识,参加有益的文体活动等等上,这样就能脱离低级趣味,对不健康思想产生抵抗力。
【解析】【分析】(1C.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原句是他早年玩砚,只是留意于’”,所以自始至终,他都超越了把玩器物的初级享乐,而抵达维以观德的精神境界错。
2A.身处膏脂,不能以自润含义不相符。取之有制,用之有节则裕;取之无制,用之不节则乏:取材和使用财物有所节制,国家就富裕;取材和使用财物没有节制,国家就贫乏。而身处膏脂,不能以自润是说人只一念贪私便销刚为柔、塞知为昏,污坏了一生人品,故古人以不贪为宝。前者是谈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后者说的是人不能贪欲的问题。其它几项都与身处膏脂,不能以自润含义相符。
3)此题的答案比较开放。关键是能够有理有据地把自己的观点说清楚讲明白。绝对不能离开原文来断定答案。立场要鲜明,根据要真实有效。可举现实生活的实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首先要理解修德止玉、守身如玉,一个人便能脱离低级趣味,变得更加纯粹句话的大意。然后用自己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来阐明这一观点即可。如生活正派、情趣健康,讲操守,重品行,注重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这些都是青少年应该谨记的。 故答案为: C A
一个人修明自身德行,保持做人的清白节操,达到至善如玉的境界,那么就不会再有庸俗的思想情趣而变得更纯粹、高尚。比如我们青少年,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高尚情操,把旺盛的精力用在学习和积累科学文化知识,参加有益的文体活动等等上,这样就能脱离低级趣味,对不健康思想产生抵抗力。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提取,信息的筛选、分析、提取这类题,做题时,应首先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有了明确的目的,就有了筛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是正确理解所找信息的内涵,从而进行恰当取舍,避免有所偏颇或答非所问;
本题考查的是论据类型的判断,以及论据的作用。划线句应用了曾文正的话,所以是道理论据,道理论据的作用答题模式:运用了××论据,论证了××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即可;
本题考查理解句子的含义。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的内容来理解句子的含义即可。

18现代文阅读
道士对七个女子道:妹妹,我这宝贝,若与凡人吃,只消一厘,入腹就死;若与神仙吃,也只消三厘就绝。这些和尚,只怕也有些道行,须得三厘。快取等子来。”……行者眼乖,接了荼钟,早已见盘子里那茶钟是两个黑枣儿,他道:先生,我与你穿换一杯。士笑道:不瞒长老说,山野中贫道士,茶果一时不备。才然在后面亲自寻果子,止有这十
二个红枣,做四钟茶奉敬。小道又不可空陪,所以将两个下色枣儿作一杯奉陪,此乃贫道恭敬之意也。行者笑道:说那里话?古人云,在家不是贫,路上贫杀人。你是住家儿的,何以言贫!像我们这行脚僧,才是真贫哩。我和你换换,我和你换换。三藏闻言道:空,这仙长实乃爱客之意,你吃了罢,换怎的?”行者无奈,将左手接了,右手盖住,看着他们。却说那八戒,一则饥,二则渴,原来是食肠大大的,见那钟子里有三个红枣儿,拿起来都咽在肚里。师父也吃了,沙僧也吃了。一霎时,只见八戒脸上变色,沙僧满眼流泪,唐僧口中吐沫,他们都坐不住,晕倒在地。这大圣情知是毒,将茶钟手举起来,望道士劈脸一掼,当的一声,把个钟子跌得粉碎。
1 选文出自古典名著《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
2 当孙悟空发现茶钟里的枣是黑色的,他有怎样的表现?从中看出他什么性格特点? 3)选文中人物鲜明的个性是通过多种描写方法展现的,除孙悟空外,请以其他人物为例试做分析。
【答案】 1)西游记;吴承恩
2)要和道士换水喝;粗中有细,小心谨慎。
3)写出选文中出现的任何一个人物均可。如:道士:通过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其狠毒、狡诈;唐僧:语言描写,表现其心地单纯善良;猪八戒:动作描写,表现其贪吃,头脑简单。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的是与《西游记》有关的文学常识。《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话小说。作者是明代吴承恩。
2)一问,从先生,我与你穿换一杯”“……我和你换换,我和你换换可以分析出当孙悟空发现茶钟里的枣是黑色的,他提出要和道士换水喝。二问,要和道士换水喝这一举动,分明是说孙悟空发现了问题(行者眼乖,接了荼钟,早已见盘子里那茶钟是两个黑枣儿),从发现了问题的过程中可看出他粗中有细,小心谨慎的性格特点。
3)此题从悟空,这仙长实乃爱客之意,你吃了罢,换怎的等语言描写中可概括出唐僧心地单纯善良的性格特征。所以一定要读懂情节与描写。 故答案为:西游记;吴承恩
要和道士换水喝;粗中有细,小心谨慎。
出选文中出现的任何一个人物均可。如:道士:通过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其狠毒、狡诈;唐僧:语言描写,表现其心地单纯善良;猪八戒:动作描写,表现其贪吃,头脑简单。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与《西游记》有关的文学常识。考生注意平时的积累,完成此题不是难事。
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知识的掌握能力。考查的篇目都是在考纲的范围之内,涉及到名著的名称、作者、体裁、主要人物、主要情节、精彩片段等。要求考生在课外阅读时要多读、反复阅读,读原著。
本题考查对名著人物形象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选段以及对名著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行分析理解。

19现代文阅读

那个老头点点头。他说上次白军来时,把山那一头的村子里一家贫农统统杀了,为什么?因为白军问红军藏在哪里,那家子人不肯告诉他们。从那以后,我们全都逃了,把牲口带走。我们后来同红军一起回来。 要是下次白军来了,你走吗?
啊哟!一个头发很长,长得一口好牙的老头叫道。这次我们当然走!他们会杀死我们的!
他开始一一说村子里的人的罪名。他们参加了贫民会,他们投票选举乡苏维埃,他们把白军动向报告给红军,他们有两家的儿子在红军里,另一家有两个女儿在护士学校。这不是罪名吗?他向我保证,随便哪一个罪名就可以把他们枪决。
这时一个赤脚的十几岁少年站起来,他一心注意讨论,忘记了有洋鬼子。老大爷,你说这是罪名?这是爱国行为!我们为什么这样做?难道不是因为红军是穷人的军队,为咱们的权利在打仗?
他热烈地继续说:咱们国家以前有过免费学校吗?红军把无线电带来以前咱们听到过世界新闻吗?世界是怎么样的,有谁告诉过咱们?你说合作社没有布,但是咱们以前有过合作社吗?还有你的地,从前不是押给了王地主吗?我的姊姊三年前饿死了,但是自从红军来了以后,咱们不是有足够的粮食吃吗?你这说苦,但是如果咱们年轻人能学会识字,这就不算苦!咱们少先队学会开枪打汉奸和日本,这就不算苦! 1)为下面红军长征中的重大事件排序(写序号 四渡赤水遵义会议血战湘江飞夺泸定桥
2)作者在采访过程中除了采访革命领袖之外,还采访了许多无名的战士、工人、农民。结合原著,分析斯诺为什么想要和苏区的村民交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有人说《红星照耀中国》包含了两个层面的真实,从作者采访经历与作品内容的角度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 1③②①④
2了解红军受到百姓支持的原因 通过对比,侧面体现出红军对于百姓的关爱。 采用了口述实录的新闻叙事方法,避免自己在选择和解释上可能出现的失实,使作品更具客观性。 通过与苏区农民交谈从多角度了解红军真实情况,避免以偏概全,使作品更具真实性
3)一层真实是真实记录了作者19366月至 10月采访红色中国的所见、所闻、所感(真实经历和感受) ;二是内容上真实记载了红色中国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重点记载了共产党及红军是如何绝处求生的,其生存、发展靠的是什么(长征、抗日的真实情况) 二是共产党领袖人物的成长历程,他们的信仰和他们对于中国命运的思考
【解析】【分析】 四渡赤水、遵义会议、血战湘江、飞夺泸定桥都是红军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需要熟知历史、加强记忆。
无名的战士、工人、农民 是作者采访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新闻事实的一部分,采访他们可以使作品更具客观性、真实性。同时从读者的角度来讲,给读者提供了了解那段历史的史料支撑,让读者感受红军的光辉形象、成功的原因。
从作者的角度讲,是指作者采访经历的真实,结合对《红星照耀中国》的成书背景,这部作品是斯诺 19366月至 10月采访红色中国的所见、所闻、所感;从读者的角度
讲,从这部著作可以了解中国共产党和红军长征、抗日的史实,从中研究中国共产党、红军、革命领袖成功的历史经验。

故答案为:四渡赤水遵义会议血战湘江飞夺泸定桥
了解红军受到百姓支持的原因 通过对比,侧面体现出红军对于百姓的关爱。 用了口述实录的新闻叙事方法,避免自己在选择和解释上可能出现的失实,使作品更具客观性。 通过与苏区农民交谈从多角度了解红军真实情况,避免以偏概全,使作品更具真实性
一层真实是真实记录了作者19366月至 10月采访红色中国的所见、所闻、所感(真实经历和感受) ;二是内容上真实记载了红色中国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重点记载了共产党及红军是如何绝处求生的,其生存、发展靠的是什么(长征、抗日的真实情况) 二是共产党领袖人物的成长历程,他们的信仰和他们对于中国命运的思考
【点评】⑴⑵本题实际考查对《红星照耀中国》的了解、纪实类新闻的文体特征。纪实类新闻真实记录生活中发生的典型事件、感人故事,深深地吸引着广大读者,多用于当下社会中热点新闻的叙述报道,也是文学中纪实性记叙文的一种
题干给出了答题的两个重点层面: 作者采访经历与作品内容的角度。《红星照耀中国》是必读的课外读物。平时要注意阅读,熟悉写作背景和主要内容。

20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各题
A)现在,他身体完全垮了,失去了重新归队的希望,他该怎样对待自己呢?他终于使巴扎诺娃吐露了真情,这个女医生告诉他,前面还有更可怕的不幸等待着他。怎么办?这个恼人的问题就摆在面前,逼着他解决。
既然他已失去了最宝贵的东西——战斗的能力,那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在今天,在凄凉的明天,他用什么来证明自己不是在虚度光阴呢?用什么来充实自己的生活呢?光是吃、喝和呼吸吗?仅仅作为一名无能为力的旁观者,看着同志们战斗前进吗?就这样成为这个队伍的累赘?该不该毁掉这个已经背叛了他的肉体?只是朝心口打一枪,一切难题都解决了!过去能够生活得不错,现在就应当能够及时结束这个生命。一个垂死的战士不愿再痛苦挣扎,有谁能指责他呢?他的手在口袋里摸着勃朗宁手枪扁平的枪身,手指习惯地握住了枪柄。他慢慢地掏出了手枪。 谁能想到,你会有这么一天?
枪口轻蔑地望着他的眼睛。保尔把手枪放在膝上,狠狠地骂了起来:老弟,这是冒牌的英雄主义!干掉自己,任何一个笨蛋,任何时候都可以做到。这是摆脱困境的最怯懦最容易的一种办法。生活不下去,就一死了之。你有没有试试去战胜这种生活呢?为了挣脱这个铁环,你已经竭尽全力了吗?你是不是已经忘了,在沃伦斯基新城附近,一天发起十七次冲锋,不是终于排除万难攻克了那座城市吗?把手枪收起来吧,这件事永远也不要告诉任何人。即使生活到了难以忍受的地步,也要善于生活下去,要竭尽全力,使生命变得有益于人民。
B)有一次,巴扎诺娃因公出差,到了莫斯科,前来探望保尔。他们谈了很久。保尔热情洋溢地告诉她,他选择了一条道路,不久的将来就可以重新回到战士的行列。巴扎诺娃发现柯察金两鬓已有银色的发丝,便轻轻地说:我看得出,您是经受了不少痛苦。您仍然
没有失去那永不熄灭的热情。还有什么比这更可贵呢?您已经准备了五年,现在决定动笔了,这很好。但是您怎么写呢?
保尔笑了笑,安慰她说:明天他们给我送一块有格的板子来,是用硬纸板刻出来的。没有这东西我没法写。写写就会串行。我琢磨了好长时间,才想出这么个办法在硬纸板上刻出一条条空格,写的时候,铅笔就不会出格了。看不见所写的东西,写起来当然挺困难,但并不是不可能。这一点,我是深信不疑的。有好长一段时间怎么也写不好,现在我慢慢写,每个字母都仔细写,结果相当不错。
1)联系原著,选文(A)中保尔差点自杀的原因是什么?选文中巴扎诺娃最初是因为什么机缘认识保尔的?
2)选文(A)(B)表现了保尔怎样的人物性格?请举例简要分析。
3)文中写到了主人公有自杀的念头,在这之前,保尔经历了几次死里逃生?请你说说这几次死里逃生的情况。
【答案】 1)保尔差点自杀的原因:保尔面临着全身瘫痪、双目失明,身体彻底垮了,丧失了战斗力,他非常苦恼,不能自拔,对生活失去了信心与希望。机缘:巴扎诺娃是一名医生,保尔因车祸入院而与她相识。 (具体:是因为保尔一次坐车去区里办事,车掉水沟里了,保尔右腿的膝盖压碎了,保尔被送到哈尔科夫外科学院,因此而相遇。巴扎诺娃是保尔在哈尔科夫外科学院的一次手术中的责任医生。)
2)钢铁般的坚强意志,与命运抗争、永不言败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或:保尔坚韧、顽强、积极、乐观,不向命运低头,不向疾病投降。举例:保尔在海边差点自杀了,但他最终还是战胜了自己,重新燃起生活、奋斗的热情和信心。保尔在双目失明,全身瘫痪的情况下,保尔与疾病顽强斗争,开始文学创作, 重新回到战士的行列
3)第一次:在与波兰人交战中保尔腿部受伤,得了伤寒感染;第二次:在骑兵部队的战斗中,一颗炸弹在保尔身边爆炸,头部受重伤;第三次:紧张的肃反工作击倒了有着伤病的保尔,回家养病;第四次:在铁路快要修完时,保尔得了伤寒和大叶性肺炎,差点要了他的命。
【解析】【分析】(1)由语段内容可知,此语段出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知道自己的病更重了,全身瘫痪、双目失明,而且书的原稿在邮寄途中被邮局弄丢了,他万念俱灰,对生活失去了信心与希望,因此想自杀。原著第十六章,写保尔乘坐汽车去离城很远的一个区,汽车半路翻车掉进水沟里。这次车祸让他的右腿膝盖被压碎了。保尔被送到哈尔科夫外科学院,因此遇到巴扎诺娃,巴扎诺娃是保尔在哈尔科夫外科学院的一次手术中的责任医生。
2老弟,这是冒牌的英雄主义!干掉自己,任何一个笨蛋,任何时候都可以做到。这是摆脱困境的最怯懦最容易的一种办法。生活不下去,就一死了之。你有没有试试去战胜这种生活呢?为了挣脱这个铁环,你已经竭尽全力了吗?,保尔先是全身瘫痪,接着又双目失明,肆虐的病魔终于把这个充满战斗激情的战士束缚在床榻上了。因此他产生了自杀的念头,但是很快保尔反思自杀是最怯懦的行为,想到了打仗时的勇敢,从而打消了自杀的念头,从低谷中走了出来。这个全身瘫痪、双目失明并且没有丝毫写作经验的人,开始了他充满英雄主义的事业——文学创作,重新燃起生活、奋斗的热情和信心。体现了保尔坚韧、顽强、积极、乐观、不为命运所屈服的性格,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钢铁般的意
志,永不言败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注意要举例分析。
3)《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为了自己的政治立场,牺牲了和冬妮娅的爱情,在革命和战斗中四次死里逃生。第一次:19202月在与波兰白军战斗中,保尔的腿受伤了,并染上了伤寒;第二次:一次骑兵部队的激战中,一颗炸弹在他身边炸响,使他的头部受伤;第三次:保尔参加了肃反工作,紧张的肃反工作击倒了身有伤病的保尔,因此,他不得不离开岗位,回家养病;第四次:保尔在修筑铁路时,患了大叶性肺炎以及要命的伤寒病,差点死去。
故答案为: 保尔差点自杀的原因:保尔面临着全身瘫痪、双目失明,身体彻底垮了,丧失了战斗力,他非常苦恼,不能自拔,对生活失去了信心与希望。机缘:巴扎诺娃是一名医生,保尔因车祸入院而与她相识。 (具体:是因为保尔一次坐车去区里办事,车掉水沟里了,保尔右腿的膝盖压碎了,保尔被送到哈尔科夫外科学院,因此而相遇。巴扎诺娃是保尔在哈尔科夫外科学院的一次手术中的责任医生。)
钢铁般的坚强意志,与命运抗争、永不言败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或:保尔坚韧、顽强、积极、乐观,不向命运低头,不向疾病投降。举例:保尔在海边差点自杀了,但他最终还是战胜了自己,重新燃起生活、奋斗的热情和信心。保尔在双目失明,全身瘫痪的情况下,保尔与疾病顽强斗争,开始文学创作, 重新回到战士的行列
第一次:在与波兰人交战中保尔腿部受伤,得了伤寒感染;第二次:在骑兵部队的战斗中,一颗炸弹在保尔身边爆炸,头部受重伤;第三次:紧张的肃反工作击倒了有着伤病的保尔,回家养病;第四次:在铁路快要修完时,保尔得了伤寒和大叶性肺炎,差点要了他的命。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故事内容、情节及人物的把握。做题时,联系题干要求,结合重点句子的理解把握。
本题的考点是人物形象的把握。 人物形象是指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品质,而不是指外表特征。
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的赏析和概述,通读名著,把握保尔经历的几次死里逃生的经过和结果。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109c2eebb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fd.html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真题汇编(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