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歌》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发布时间:2016-09-0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枚歌》《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等
教材分析: 一、独唱《牧歌》
上下句乐段结构,五声宫调式。上句明亮、高亢,像是仰望天空时内心由衷的赞叹;下句舒展、委婉,像是环视浩瀚无垠的草原时发出的吟哦。歌中有景有情,情景交融,使人深深感受到置身于大草原之中那种辽阔、自由、深邃而高远的意境。全曲洋溢着对内蒙古大草原的深情赞美,饱含着草原人民对生活的无限热爱。
二、无伴奏合唱《牧歌》
瞿希贤编配的混声无伴奏合唱《牧歌》以安波记谱的《牧歌》为主旋律,发挥了合唱和声色彩与人声音色的功能,编织出一幅美丽的大自然图画,成为我国合唱中的精品。全曲有引子,有尾声,中间将《牧歌》主题作三次陈述。引子主旋律来自主题的动机,从哼鸣开始,空旷而宁静。中间三段主旋律分别由不同的声部担任,其他声部或衬托,或呼应,复调、主调综合运用,层次分明,尽显各声部音色风采,再加上力度从PPPf的多种变化,为我们呈现出一幅立体的图画,从多角度展示了草原的美景。尾声与引子呼应,最后在极弱的稳定和弦上又飘出女高音未尽的主题动机,意境深远,使人回味无穷。 三、独唱《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单二部曲式,五声宫调式。第一乐段六个乐句,第五、六乐句是前四句的补充。节奏特点是先密后疏,旋律线多为抛物线形,具有典型的草原牧歌风格,表达了幸福与赞美之情。第二乐段为弱起乐句,增加了节奏的动感,两个平行乐句,合头换尾,旋律更加起伏跌宕,尽情抒发了热爱草原、热爱生活的情感。歌曲中诗的语言与优美的旋律完美结合,情景交融,再加上女中音醇厚的音色与独特的草原韵味,让听者置身于草原生活的幸福与欢乐之中。
四、独唱《天边》
二段体,五声宫调式。第一乐段级进为主,节奏舒展,旋律平稳,诉说的语气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第二乐段中的六度、八度大跳,使旋律有了较大的起伏,也掀起感情的波斓。歌唱中波音的运用,使歌曲有了似长调中
“诺古拉”的韵味。歌曲的意境深邃、辽阔,在蒙古族传统韵律中也增加了新时代的气息。 课时目标:
一、通过独唱和无伴奏合唱《牧歌》的欣赏,知道民歌创作与流传的相关知识,感受、体验四声部合唱中人声音色特点及合唱的表现力。
二、初步了解作曲家瞿希贤。聆听《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边》,感受蒙古族歌手的音色特点,初步掌握波音记号。
三、在欣赏过程中,加深对蒙古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测 复习歌曲《金杯》:
根据课下练习情况,学生以独唱、双人或三人组合唱、小组唱等形式演唱歌曲《银杯》,教师与学生共同评价。(时间限制在5分钟 设计意图:
对上一节课作业的检查,复习巩固学过的歌曲,增加学生表现的机会。 二、《牧歌》 (探索《牧歌》 1.什么是民歌?
教师:刚才展示了同学们歌唱的风采,现在我还要测试一下同学们的听力,请同学们听下面这首歌曲,判断一下是长调歌曲,还是短调歌曲? 播放现场采风版《牧歌》(用时1' 02" 学生发表见解,教师总结归纳。
师生交流:这首歌具有长调节奏自由、曲调悠长、有“诺古拉”唱法的特点,应该是长调。
教师:这首歌和我们在前两节课听到的长调一样,都是在草原上广为流传的歌曲。
我们思考一个问题,这些歌曲是谁作词?谁作曲呢? 学生发表见解,教师归纳。
教师:是草原牧民自己作词,自己作曲,并且是口头创作,口头流传。

提问:这种民间老百姓自己作词、自己作曲,并且靠口头流传的歌曲应该叫什么呢?—民歌。
2.音乐家对民歌的记录整理。
教师:我们熟悉刚才这首歌的曲调吗? 学生:(熟悉或者不熟悉
再仔细辨认它的旋律,有没有在什么地方听过? 回放现场采风版《牧歌》第一段(用时29" 学生:……
教师:我们再听一首歌,思考和刚才听到的歌曲一样和不一样的地方? 播放男高音施鸿鄂演唱的《牧歌》第一段(用时54" 学生发表见解,教师归纳。
教师:这两首歌的曲调极为相像,但也不完全一样。前一首是蒙古族用蒙语唱的,后一首是汉族歌唱家用汉语唱的,没有长调中特有的“诺古拉”唱法,曲调也比前一首在节拍上规范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教师讲解:音乐家经常要做一件重要的事,叫“采风”,就是到民间采集原汁原味的民歌。60多年前,一位汉族音乐家来到内蒙古草原上学习当地的民歌,听到了牧民这动听的长调,当时没有录音设备,就用笔把谱子记了下来。长调的谱子特别不好记录,音乐家就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整理,形成了一个规范的乐谱,再将蒙语歌词译成汉语歌词。一首汉族兄弟能学能唱的歌曲诞生了,这首歌就叫《牧歌》。尽管记录后的汉语演唱已没有了长调独具特色的“诺古拉”唱法,但这优美的旋律和所表现的歌曲意境使很多人着了迷,在我国大地上广为流传,以至成为一代男高音歌唱家必唱的曲目。我们再来欣赏著名歌唱家演唱的这首《牧歌》,听后说说我们的感受。 3.欣赏汉语演唱的男高音独唱曲《牧歌》。
播放男高音施鸿鄂演唱《牧歌》全曲(用时2' 33" 学生发表见解,教师归纳。
教师:第一句像是仰望天空时内心由衷的赞叹,下句舒展、委婉,像是环视浩瀚无垠的草原时发出的吟哦。歌中有景有情,情景交融,使人深深感受到置身于大草原之中那种辽阔、自由、深邃而高远的意境。 4.学唱《牧歌》。

在教师的指导下,跟琴模唱《牧歌》第一段歌词。 5.欣赏带有“诺古拉”的演唱。
教师:我们再听另外一位歌唱家唱的《牧歌》,说一说有什么特点? 播放教材提供的男声独唱《牧歌》(用时1' 12"
师生交流:这也是用汉语演唱的,但加进了“诺古拉”唱法元素,使歌曲有了长调的韵味。
教师:这动人的旋律使很多音乐家为之倾倒,并将它改编为多种艺术形式的音乐作品。听,这是小提琴独奏《牧歌》。
播放沙汉昆改编的小提琴曲《牧歌》第一句(用时30" 设计意图:
用现场采风的原生态民歌解释什么是民歌,欣赏汉族歌唱家演唱的不同版本的《牧歌》,以谈话交流形式说明民歌的流变,浅显易懂,让学生听得明白。让学生唱一唱,熟悉歌曲旋律,为后面欣赏合唱做准备。 (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 1.初听无伴奏合唱《牧歌》。
教师:我们再来听一首歌曲,请同学们仔细聆听,这首歌是什么演唱形式?它与前面汉语演唱的《牧歌》有什么关系? 播放无伴奏合唱《牧歌》全曲(用时2' 33" 学生就上面问题发表见解。 师生交流:主旋律来自《牧歌》。 2.了解混声无伴奏合唱。 出示混声合唱常规队形排列图片
教师:这是一首混声无伴奏合唱。混声合唱包括女高音、女低音、男高音、男低音四个声部。 3.听辨各声部音色。 播放合唱片断
女高声部(9-16小节旋律声部
女低音与女高声部(33-40小节女低音进,女高音呼应 男高声部(2532小节男高音旋律声部
男低声部(3340小节女低音进,女高音呼应,男低音衬托

教师:无伴奏合唱是没有乐器伴奏的合唱。 4.再完整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用时2' 33" 教师要求:全神贯注地听。 在屏幕上出示以下问题
(1开始段落表现的是什么意境? (2每一段主旋律各是哪个声部演唱的? (3歌曲的高潮在第几段? (4结尾有什么特点? 5)合唱中不同力度的变化起到了什么作用? 播放无伴奏合唱《牧歌》全曲(用时2' 33" 学生听后发表见解,教师与学生交流,回放合唱片断。 学生做教科书第30页第三题的连线题。 再完整欣赏
播放无伴奏合唱《牧歌》全曲(用时2' 33" 5.简介作曲家瞿希贤。
这么美妙的合唱是谁编配出来的呢? 我们要记住这位作曲家的名字,她叫瞿希贤。 出示瞿希贤照片和生平简介文字
6.民歌是根,是魂,是作曲家创作的源泉。 提问:这首经典合唱的旋律是从哪里来的? 师生交流:追根寻源,是草原牧民创作的民歌。民歌是作曲家创作的源泉。
设计意图:
感受与体验合唱的魅力,了解合唱中各声部的音色特点。懂得民歌是创作的源泉。
三、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推荐自己喜欢的蒙古族歌曲
教师:上节课我们留了一个作业,请同学们推荐自己喜欢的蒙古族的歌曲,并说一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学生展示,可以说歌曲的名字,最好唱一两句。

教师:在计算机中预制好曲目,对学生提到的经典歌曲,可以适当播放。如《天堂》、《蒙古人》、《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我和草原有个约定》等。
教师:对学生提供的歌曲给予适当点评。 设计意图:
调动学生关注蒙古族音乐的积极性,提供交流与相互学习的机会,也让学生感受到,蒙古族音乐就在我们每天的生活中。 (欣赏《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与《天边》
草原上传统的长调、短调是流淌在草原人民血液中的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醉人的旋律又开出绚丽的花朵。我们的教科书也给我们推荐了两首非常动听的草原歌曲,一首是《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一首是《天边》,我们连续欣赏这两首歌曲,听后我们交流,对两首歌曲在音色、曲调、演唱、意境等方面进行评价。
1. 欣赏。
播放女中音德德玛演唱《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音频(用时3'18" 播放男高音布仁巴雅尔演唱《天边》音频(用时4' 30" 2.学生发表见解,教师总结归纳,师生交流。 3.选择合适的词分别表达对两首歌曲的感受。 出示表情术语与情感形容词:
欢快活泼美满宏伟博大舒畅幸福辽阔悠扬婉转 抒情温婉激荡热烈赞美欢乐忧郁悠扬朴实纯净 清澈苍凉宽广辽阔深邃圣洁醇厚深切思念悲伤 意气风发如梦如幻铿锵有力意韵深远如泣如诉 4.唱一唱喜欢的句子。
5.认识波音记号,解释波音实际效果,唱下面两句,体验上波音唱法。

设计意图:
两首歌连续听赏,便于对比。让学生对歌曲进行评价,提高对歌曲的鉴赏能力。选择表情术语与情感形容词,丰富、积累学生表达的语言。唱一唱喜欢的乐句,加深感受,提高兴趣。通过听、唱,掌握波音唱法。 四、本节课学习回顾 (什么是民歌? (音乐家创作的源泉是什么? (混声合唱都有哪些声部? (编配无伴奏合唱《牧歌》的音乐家叫什么名字? (德德玛与布仁巴雅尔的音色各属于哪种人声类别? 设计意图:
巩固学习成果,形成知识链条。
教师:三节课的蒙古族音乐文化之旅,让我们聆听到了醉人的长调,听到了醇厚悠扬的马头琴,学会了酒歌《银杯》,欣赏了如诗如画的《牧歌》,知道了蒙古族歌唱家哈扎布、德德玛,在歌声中我们感受到了蒙古族人宽广博大的心胸和热爱草原、热爱生活的情怀,美丽的草原是我们向往的地方! 课后思考:
三课时蒙古族音乐的学习,要让学生对蒙古族音乐文化有所了解,对蒙古族音乐产生较浓厚的兴趣,以至于在今后生活中能够关注蒙古族音乐,
主动学习蒙古族音乐。三节课总体安排是先认识、感受最能代表草原音乐文化特色的长调和马头琴,然后学唱有代表性的短调歌曲《银杯》,最后是追根寻源赏《牧歌》,聆听新时代的蒙古族歌声。三课时的学习,也算是一次蒙古族音乐文化之旅。 这节课的构思如下:
一、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将现场采风版、安波记谱版、加进长调元素唱法版和无伴奏合唱版的《牧歌》进行有机组合,既说明了民歌的含义,又说明了民歌的流变,还说明了民歌是音乐家创作的源泉。 二、本节课欣赏的重点是无伴奏合唱《牧歌》,通过《牧歌》的欣赏,感受混声合唱的魅力,了解合唱各声部音色特点。
三、设计了一个学生推荐自己喜欢的蒙古族歌曲的环节,利用学生这个教学资源,让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学习。
四、《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和《天边》两首歌曲都是学生比较喜欢的,尤其是具有流行音乐元素的《天边》会更受学生欢迎。所以对歌曲的分析、评价要给学生更多表达的 机会。
五、在这节课中,师生交流仍是主要的教学方式。交流多在教学过程中生成,所设计的教学语言不是固定不变的,学生能表达到什么程度是未知数,教师在教学之前要做更充分的准备和积累,以便在实际教学中随时提取学生需要解答的问题。
由于本人对蒙古族音乐的了解也是蜻蜓点水,知之甚少,对本单元的设计也是底气不足,不妥之处,望专家和同行们批评指正。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4a2dfb069eae009591beca3.html

《《牧歌》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