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长与山海经

发布时间:2015-04-25 19:52:4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阿长与山海经

鲁迅

[教学目标]

1.围绕中心选取材料;选取材料详略得当。

2.学习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3.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缅怀与思念长妈妈的深深感情,学习鲁迅从小就养成喜爱读书的朗好品质。

[教学难点]

1.感受长妈妈的人品美。

2.品味语言诙谐而富有情趣的美。

3.通过观察和感悟生活,透过生活现象,善于挖掘深刻的主题,以此警示人。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导语

以前我们学过鲁迅先生怀念儿时生活的一篇生动的散文,题目谁还记得?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题目上看,作者先写“百草园”,然后再写“三味书屋”。用了“从……到……”这样一个发展变化的句式,巧妙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鲁迅在少儿时代的生活情景:百草园令人怀念的游玩,三味书屋枯燥乏味的读书生活。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鲁迅先生朝花夕拾,旧事重提,反映他幼年时期生活的一段值得深切缅怀与思念的文章:《阿长和<山海经>》。从题目上分析,鲁迅先生要写哪些事情?是的,作者最怀念的,阿长和她帮助鲁迅找的他最喜欢的一本书《山海经》。阿长是怎样的一个人?为什么这么值得鲁迅先生缅怀与思念?《山海经》是怎样的一本书?阿长是怎样帮助鲁迅先生找到这本书的?鲁迅先生是如何评价阿长的?从鲁迅幼年时起就喜欢看书这件事,我们从中得到哪些启发?《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阿长和山海经》相比较,有哪些异同点?

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学习这篇文章,请同学们打开书。

()明确目标

阅读文章,看全文是怎样围绕中心选取材料的,对选取的材料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体会作者缅怀思念长妈妈的深沉感情。

()整体感知

指导同学默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自己解决生字生词。提出阅读提纲和阅读要求,初步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阅读提纲(仅供参考,可增可减可改)

1.认真默读课文,看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几件事情,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为什么这样写?

2.从本文的题目看,文章可以分哪几部分,各部分又分几层来写?

3.阿长是怎样的一个人?从鲁迅先生先是“憎恶”“讨厌”阿长,但又说“这又使我日 (对阿长)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抒发出作者怎样的怀念之情?

4.作者是怎样引出《山海经》的?

5,作者是怎样回忆幼年时期喜欢书的?

阅读要求

1、读前仔细读“单元提示”、“预习提示”、“课后练习”和教师提供的“阅读提纲”把作者提供的共性问题作为阅读要解决的重点。个性问题也许是难点或疑点,默读时要引起注意。

2、默读时请用笔把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作出标记,借助工具书自己解决生字词问题。

3.默读时看到有注释的地方,要认真读注释,并结合语言环境扫除阅读障碍。

4、默读时请用笔把你最喜欢、最能给你启发和力量的语句用曲线标记出来,然后给匿标记的语句写一点批注。

5、读罢课文,你有哪些疑问?请记下来。

6、默读时间不超过10分钟。

在学生默读过程中,教师边巡视边指导。

()教学过程

启发引导学生交流阅读所得,结合“阅读提纲”的问题作如下回答。

1.作品围绕长妈妈主要写了三件大事

第一件事介绍长妈妈的身份及性格特点。长妈妈是一个没有姓名用了别人名字的保姆。是一个粗中有细的女人,对家务琐事显得十分俗气。这些都是略写。在写长妈妈懂规矩时,对如何过除夕,作者则作了详细的描写,生动而有趣,人物性格闪闪发光,活灵活观。尽管“一年中最高兴的时节,自然要数除夕了”,但按长妈妈的规矩过完除夕,作者仍感到是一种“磨难”,对长妈妈没有好感,致使产生憎恶、讨厌的感想。

第二件事写长妈妈眼里的“长毛”。关于这件事写得十分详细,层层逼进,给人一种喘不过气的感觉。“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罢了,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

第三件写长妈妈给我买来了“三哼经”。这件事没有详细写长妈妈如何给我买《山海经》这本书,而是重点写“我”如何喜欢《山海经》及其他好书。真是从幼年起,鲁迅先生就有兴趣“搜集绘图的书”,视书如宝。

2.从题目看文章可分三部

一部分写人,一部分写书,即长妈妈和《山海经》o紧扣题目。最后一部分写由人和书所引发的深沉的思念之情。

第一部分(1-17自然段)主要写人。重点写“我”由“讨厌”长妈妈的粗俗,到“我”对长妈妈产生“空前的敬意”,感到长妈妈“似乎实在深不可测”,而有一种“伟大的神力”的感情变化。

这部分内容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1—5自然段)写长妈妈的身份及粗俗的性格。第1自然段介绍长妈妈是一个没有名字的女工(保姆)。第2自然段介绍阿长名字的由来:“先前的先前,我家有一个女工,身材生得很高大,这就是真阿长”。后来真阿长回去了,由这个没有姓名的女工补缺,“然而大家叫惯了,没有再改口,于是她从此也就成为长妈妈了”。第3-5自然段写长妈妈粗俗的具体表现:背地里谈人长短,“我实在不大佩服她”;喜欢切切察察,低声絮说什么,竖起食指在空中摇动、点鼻尖。对这些是“我”“最讨厌的”;向母亲告“我”的状;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一条臂膊还搁在我的颈子上”。我想,“这实在是无法可想了”。面对这样一个人,你说讨厌不讨厌?

第二层(6-11自然段)重点写长妈妈的麻烦礼节。第6-10自然段详写长妈妈教我过除夕,有言有行,有举有动。在这一层作者借助细节描写,语言、行动描写,生动地。刻画了长妈妈的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对死人、生孩子、捡饭粒、晒裤子的竹竿等都作了略写,一点而过。

第三层(12-17自然段)详写“我”对长妈妈产生“空前的敬意”的原因,就是因为“她”常常对我讲“长毛”。在幼小的“我”看来,“这实在出乎于我意想之外,不能不惊异。我一向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罢了,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这种感、情由厌到赞的改变,正是作者透过长妈妈“粗俗”的一面,最终发现长妈妈关注社会,知了人生,善于编讲故事的“伟大”的另一面。第12自然段写“长毛”杀人“我”家门房,吓坏了煮饭老妈子的情景。第13自愿段写“我那时似乎并不怕”“长毛”,而长妈妈却说“长毛”也要掳小孩去做“小长毛”。第1415自然段写“长毛”连长妈妈也要掳的,“城外有兵来攻的时候, “长毛”就叫我们脱下裤子,一排一排地站在城墙上,外面的大炮就放不出来;再放,就炸了”。我们从拿人头当饭吃、掳小孩充当“小长毛”,而脱了裤子的女人连大炮都放不响,甚至“炸了”这些稀奇古怪的故事,可以看出长妈妈肚子里还是装满了故事的。这对“我”幼小的心灵该是何等的诱惑啊,真是有“深不可测”之感。从,“我”对长妈妈感情的变化,充分看出“我”对封建礼教的反感、厌恶,以及对新事物的渴望、好奇和追求的心态。这正是作者写作本文不可忽视的一个思想根源。

总之,从上述材料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我”认为长妈妈粗俗,甚至“憎恶”“讨厌”她,还是听了长妈妈讲了长毛的故事后,而感到长妈妈可敬、伟大,这都是用幼儿的眼光和心态来观察世界,评价生活的具体表现。这就是夕拾朝花的魅力。正如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小引中写的那样:“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便是现在心目中的离奇和芜杂,我也不能使它即刻变化,转成离奇和芜杂的文章。或者,他目仰着流云时,会在我的眼前一闪烁罢。”

“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菱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是啊,长妈妈和《山海经》就是“蛊惑”鲁迅先生思乡的人和事。仔细晶读鲁迅这段文字,对于我们了解背景,理解课文,都十分有益。

(2)讲解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18—28自然段)主要写得到《山海经》的前前后后。这部分内容又可分两层来理解。

第一层(18—20自然段)主要写“我”渴慕有一本绘图《山海经》的缘由。“这渴慕是从一个远房的叔祖惹起采的”。这位远房叔祖喜欢花鸟,而“他的太太却正相反”,不仅弄坏枝条,还骂他是“死尸”。对这样一个家庭,老人是没有共同语言的,所以他特别喜欢小孩,和孩子们来往,称孩子们为“小友”。这样“我”就有机会到叔祖家里去玩,于是发现叔祖家有许多书, “而且特别”看到“许多名目很生的书籍”。从叔祖那里得知“有一部绘图的《山海经》”,而这部书中的图又皆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对于一个幼童来讲,听到这样的介绍,自然渴望见到这部书,这是尽在情理之中的事。这段文字,初读似乎有些闲笔,待仔细品味起来,这时引出《山海经》,却感到有水到渠成之妙,作者娓娓讲来,十分诱人。这样写很符合幼童的心理特点。也为下文寻找《山海经》作了铺垫。

19-20自然段重点写“我”得不到《山海经》的心情。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渴慕得到又无从下手。“我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买罢,又没有好机会……”这些文字都是为写长妈妈帮我买来“三哼经”作铺垫,作衬托,特别是“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一句十分有力。

第二层(21-28自然段)主要写长妈妈给“我”买来了《山海经》o写得是书中有人,人中有书。

在我“念念不忘”《山海经》的时候,“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在“我”看来,阿长“满肚子麻烦”,“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这样写似乎是矛盾的,但恰恰是这种矛盾,才真实地写出了幼年时期的“我”渴望得到《山海经》的焦急心情。但当别人“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时, “我”该怎么办?所以当阿长问起时, “我”明知道说了也没用,但还是忍不住心里的话,在万般无奈的心态下,只得告诉了她。其实,这是作者先“抑”了一笔,为后面的“扬”做了一个坚实的铺垫。(要引导学生认真读第21-25自然段,划出关键语句,组织研讨。)

当“我”听到长妈妈说?‘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时,“我”全身都震惊起来。一个连名字都没有、满肚子麻烦礼节、目不识丁、连《山海经》都叫不准的保姆,给“我”买来了《山海经》,怎么不“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因为这是“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尽管这本书很粗拙,纸黄图坏,“我”仍视之如宝,极大地激发了“我”从幼时就“搜集绘图书”的浓厚兴趣,于是有了……又有了……也买了一部石印的《山海经》,“比那木刻的精致得多了”。然而,在鲁迅先生眼里,长妈妈穿着新的蓝布衫给我买的“四本小小的书”,就成了“我”喜欢读书的启蒙,并“给”我一种无形的“神力”。“我”从长妈妈那种“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的精神中,得到鼓舞并加以延续,也许这就是我们常讲的“鲁迅精神”吧!

总而言之,这部分内容先写了远房叔祖指点给“我”《山海经》,再写了长妈妈帮“我”找来《山海经》。两件事相比之下,前者写的比较粗,后者写的比较详尽。

(3)讲解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29—30自然段)主要写“我”对长妈妈的怀念和祝愿。从整篇结构看,作者采用了先抑后扬,“抑”是为了更深刻地“扬”的写法。这一点结合上面的分析己能看得很清楚了。

尘封三十余年的旧事,在鲁迅眼里仍然是一朵带着露珠的花儿;一位无名无姓,不知经历的保姆,辞世三十余年,仍然让“我”倍加思念,这是何等的伟力啊!

三十年的风风雨雨,大彻大悟,回忆起长妈妈当年的那些粗俗,哪一样不是教“我”如何的做人待事!更何况她能讲故事,帮“我”买《山海经》。这些事情在幼童看采,确实有伟大的神力,而这种神力或许真的让“我”受益终生,长大成人。

作者正是从长妈妈的粗俗中见到了精细,从平凡中发现了伟大。这样一位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正代表着最广大的平民百姓。赞美祝愿长妈妈,正是在歌颂广大的默默无闻而又奉献着最美好的东西的平民百姓。

“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多么深沉有力的祝愿啊!难道你没有从这深沉的祝愿中感到这是一种无声的呐喊?

()总结、扩展

在鲁迅先生眼里,长妈妈和《山海经》是密不可分的。可以这样讲,没有长妈妈就没有“我”渴慕已久的《山海经》。这样一位无蜂无名,经历不明,目不识丁,粗俗讨厌的人,却是那样地热爱生活,善于体察,会讲故事,喜欢买书,急人之难,愿做奉献。总之都是教“我”如何做人,如何成长。

导语

第一课时我们共同研读了课文,感知了内容,了解了结构、人物及事件。现在我们闭上眼睛,借助上节课的板书内容,让课文内容、人物及事件,在我们的脑子里活起来,让长妈妈和我们对话,让我们同鲁迅先生对话,看谁的对话精彩生动,又富有创新意境。然后我们再回忆一下鲁迅先生写的另一篇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把两篇文章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看我们能从中获取哪些规律性知识。

()明确目标

《长妈妈和山海经》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比较,归纳规律性知识,深化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

为了便于对两篇文章进行比较,还是让我们先回忆一下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及其结构特点等。谁先来谈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了哪些内容?

百草园是“我”心中的乐园,那里有无限的趣味:花草树木,奇形怪状,虫鸟蝉鸣,,美妙动听;长妈妈还给“我”讲美女蛇的故事;更有乐趣的是跟闰土父亲雪地捕鸟。三件事都表明百草园的生活美好、神奇而有趣味,确实是“我’’生活的乐园。三味书屋又是怎样的呢?学习的环境,封闭沉闷;教课的先生,古板冷漠;学习的内容,枯燥乏味;学习的方法,死记硬背。四方面内容都突出了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呆板、枯燥而沉闷,简直像个大“牢笼”。

我们再来谈谈《长妈妈和<山海经>》都写了哪些内容?

主要写长妈妈和长妈妈帮我买《山海经》。开始“我”对长妈妈没有好印象:没有姓名,身世不明,生活粗俗,感到憎恶和讨厌。但长妈妈能讲“长毛’’的故事,又给我买来了冬山海经》,对长妈妈产生了空前的敬意,感到有一种伟大的神力,进而改变了过去对长妈妈的看法,致使30年后仍在深沉的怀念和祝愿。

()教学过程

我们对两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作了大体的了解,下面我们从两篇文章的题目人手,比较两篇文章的结构特点,依据两文的内容比较作者的立意,透过语言比较两文的描写方法。

这里的比较是初步的、浅层的、常识性的比较,是依据学生的特点和能力所做的尝试性、启发性的比较。切记要求不可过高,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能吃到“桃子”。

1.关于两文题目的比较。

(研讨、发言、小结)

两文题目的共同点是:都突出了所要写的内容,通过题目都可以抓住两文的结构特征,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一目了然。

两文题目明显的区别是:一个用了“从……到……”的句式,突出时空的变化:所写的内容也要随着时空的变化而变化。 “从……”先写百草园是“我”生活的乐园;“到……”再写三味书屋是枯燥乏味的“牢笼”。从乐园到牢笼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有力地显示了文章主旨。另一个用“……和……”的句式,强调并列关系。“和”的前面写人,后面写人和书,都是为了突出长妈妈这个人。没有长妈妈就没有“我”的《山海经》。

2.关于两文的结构特点的比较。

(研讨、发言、小结)

小结:两文结构的共同点:两文的结构都是由前后两部分构成。一个是先写百草园,后写三味书屋;一个是先写长妈妈,后写长妈妈帮“我”买书。

3.关于两文内容的比较。

(研讨、发言、小结)

两文内容的共同点:都是旧事重提,朝花夕拾,反映了鲁迅先生少儿时期生活的情趣及爱憎。作者怀念故乡,怀念故乡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在两文中都有体现。

两文内容的区别在于,“从……到……”主要通过内容的对比,表达作者的爱憎感情。“……和……”则用了先抑(讨厌长妈妈)后扬(怀念长妈妈)的手法,深化中心。这里对长妈妈的“憎恶”、“讨厌”同作者憎恶、讨厌三味书屋枯燥乏味的生活,有着本质的不同。“从……到……”写的是“我”上学后的事,而“……和……”则写的是“我”上学前的事。一是少年,一是幼童。不同年龄的生活内容和情趣也是有区别的。两文的立意都很明确:鲁迅先生从幼年起就热爱生活、渴望自由、追求新奇、喜欢读书,对封建礼教、枯燥的私塾生活有反感。

4.关于两文语言和描写方法的比较。

(研讨、发言、小结)

两文都用了细节描写,无论从颜色、声音、形状、特点等很到位、很准确、很形象。为什么作者能写得这么形象、生动?主要原因是作者善于观察生活、积累生活,写起文章来才能用词准确、鲜明、有个性。

这里可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准确、鲜明、有个性的细节描写的语句,作出标记,写出批注。

()总结、扩展

经过认真研究、讨论,大家发言踊跃、热烈,研讨、发言的内容也有一定质量,这对我们进一步了解鲁迅作品很有帮助。当然,研讨、比较的内容绝不仅限于这几点,还可以扩展思路,提出新的、有价值的比较内容,比如在这两篇文章中作者都写了关于长妈妈讲的故事,一个美女蛇的故事,一个长毛的故事等等。下课后,希望同学们能找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认真阅读,可以全读,也可以选读,写读书笔记,或提出问题与师生研讨。

如果同学们还有疑难问题,可以提出来研讨。

八、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题。

答案参见“整体感知”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完成课后“练习”四。

答案()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4d6755accbff121dd3683ea.html

《阿长与山海经.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