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平

发布时间:2015-01-01 16:32:2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论哲学散文对生命与人生真谛的探究——周国平哲学散文的艺术特色

试论周国平哲理散文中的存在主义意味*

摘 要:周国平的散文以其独特的思考方式和贴近生活的话题深受读者喜爱。周氏哲理散文创作中对于生死的人生终极问题的思考、日常生活中人存在的孤独感和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责等看法,有较明显的存在主义哲学意味。

存在主义是一门使人生成为可能的学说。一如存在主义大师萨特所说: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是/关心着人0的哲学。正因为存在主义不同于以往的抽象理论研究,它把着眼点落在具体的、个别的、偶然的人身上,着重分析了人的价值、人的自由、人的责任等伦理问题,从而使文学成为比哲学思辨更好用来表达存在主义的形式。周国平的散文以其思考富于思辩性,话题贴近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多探寻人的存在与生死等终极问题而使其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感。众所周知,周国平是研究哲学出身的,虽然他并不自称为存在主义文学作家,但是散文中透露的思考大多与/人0有关,这一点与存在主义的哲学理念不谋而合。本文尝试在二者的思考中寻找平衡点,通过对周平哲理散文中人生的终极关怀和现世人生的日常关照两方面主题进行分析,考察周氏哲理散文中的存在主义思想痕迹。

一、人生的终极关怀

1.思考死:拥抱虚无

存在主义先驱马丁#海德格尔哲学的中心问题是存在问题。他把死亡同虚无相联系,给予死亡一种超越个体单纯非存在的地位。在这一论断中,海德格尔把/人的存在0称为是/为死亡的存在0。其含义在于:个体想象自己的死亡时,则面临绝对的虚无)))这种虚无不单纯是缺乏存在,而是原始的存在。此时人的全部存在交织着因意识到死亡的不可避免性而引起的悲剧性的焦虑和苦恼。可以发现,存在主义的虚无性是与意义的缺失相关的。死亡作为人生必然到来的终结,它消解了人生的一切意义。在死亡这个最终的结点上,人们所期待的终极关怀如人生的意义、存在的价值等等一切都被瞬间抽离。面对人生最终意义的缺失,面对目的的虚无,人们会茫然于现世人生的一切努力是否具有意义。因此存在主义认为,人面临死亡带来的意义的消解产生的失落感茫然感,就是一种虚无感。但是为什么会有虚无感呢?是因为你预先想象了/有0。正是因为人们怀揣着对死亡的禁忌心理,逃避且不肯承认死后人生意义的消解这一事实,才会引致面临死亡而产生的虚无感。

因此周国平提出要正视生之必死的事实,放下不死的幻想。只有看透了死,才能了悟生。他认为思考死是一种/有意义的徒劳0。在5探究存在之迷6中他说道:/一个人只要认真思考过死亡,不管是否获得使自己满意的结果,他都好像是把人生的边界勘察了一番,看到了人生的全景和限度。如此他就会形成一种豁达的胸怀,在沉浮人世的同时也能跳出来加以审视。他固然仍有自己的追求,但不会把成功和失败看得太重要。他清楚一切幸福和苦难的相对性质,因而快乐时不会忘形,痛苦时也不致失态。0[1](P108)现世的人们都不愿直面死亡,喜欢沉浸在永生的幻想中。于是,周国平巧妙地转换了思路来思考/死0的意义,他通过假设了一个永生以后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认为,/死是荒谬的,但永生也是荒谬的:你将在这个终又一天熟透了的世界上永远活下去,太阳下不再有新的事物,生活中不再有新的诱惑,而你必须永远忍受这无休止的单调。这是人生的大二律背反。0/没有死,就没有爱和激情,没有冒险和悲剧,没有欢乐和痛苦,没有生命的魅力,总之,没有死,就没有生的意义。0[2](P222)生存需要目的,但是无论什么样的目的都不具备终极意义,都不足与死亡相抗衡,死会把任何目的铲平,变为虚无。但是倘若没有目的,人类的精神和灵魂将漂泊无依,生命的过程便会变得不堪忍受。那么,人最大的恐惧将不是死亡,而是漫长而空洞的时间,是生命本身。如同存在主义大师加小说中那个永生不死的人,最终会因永无休止的虚无感侵蚀了所有生活的激情,躺在公园的长椅上一动不动。萨特不无自豪地宣称:/正是这种虚无才是行动意志的基础。0换句话说,因为虚无,人活着才有了意义。生命会因/不死0而丧失了意义之存在,也只有清楚地意识到了死亡的必然性和可能性,人才能跳脱虚无,更好地拥抱自己切实仅有的现实存在。

2./向死而生0:承认荒诞

萨特说过:/真正承认荒诞的人,能活得好。0存在主义的荒诞体验经典5西西斯的神话6中的西西斯,他因得罪众神而被罚在两座起伏的山间推动石块,当他历尽千辛万苦将石头推上山却发现石头必然会往下落,他做的一切努力都归于徒劳。但这个荒诞的悲剧英雄,虽然意识到自己荒谬的命运,永远重复着推石头的单调而无终止的工作与折磨,但他没有向众神低头选择放弃,也不是勉强屈服于众神的安排消极地推石头上山。纵然世界是徒劳的,他还是自己主动选择推石头上山,而且要积极快乐地推。

存在主义认为,人生本来就是一场有意义的徒劳。人出生必然会死,如同那个石头一样必然会往下落。因此存在主义哲学家加号召人们,面对荒谬的世界、荒谬的人生。首先,不要躲避,而是要勇敢地正视它,在荒谬中生活。其次,必须反抗,尽管没有希望,尽管毫无意义,但仍需咬紧牙关地反抗。荒谬是不能消除的,唯一真实的是现实的斗争和幸福。人生是徒劳的,其意义就在于选择的过程。一个消极悲观的人可能会选择向命运低头,随波逐流。但是一个对生命充满热情的人不会如此,虽然知道人最终的结果难逃一死,但还是会积极地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让自己过得更好。就算知道世界的本质是虚无,还是会不断努力地为自己的存在赋予意义,主动选择去创造意义。

周国平的散文中满溢着对生命的敬畏感,他提倡/要依照自己的真性情痛快地活,又抱着宿命的态度坦然地死。0他鼓励人们要积极地面对人生,要饱含生命热情地好好活着。他认为人生或许是徒劳的,命运是不可改变的,可以改变的只是我们对于命运的态度。/对于一个洋溢着生命热情的人来说,幸福就在于最大限度地穷尽人生的各种可能性,其中也包括困境和逆境。极而言之,乐极生悲不足悲,最可悲的是从来不曾乐过,一辈子稳稳当当,也平平淡淡,那才是白活了一场。

周国平认为,人既需要死亡,又要抗争死亡。那么自然要期许怒放的生命,一面尽量延长生命,一面努力活得精彩、为自己的人生创造新的意义。/健康是为了活得愉快,而不是为了活得长久。活得愉快在己,活得长久在天。0[2](P89)要活得愉快自在,必须依照真性情地生活。周国平认为成人们大多为占有、权力、虚荣、学问之类莫明其妙的东西活着。大人们不知道自己想要的什么,/一个人在衡量任何事物时,看重的是它们在自己生活中的意义,而不是他们能给自己带来多少实际利益,这样一种生活态度就是真性情。0[2](P165)因此他认为/人生有许多出于自然的享受,例如爱情,友谊,欣赏大自然,艺术创造等等,其快乐远非虚名浮利可比,而享受它们也并不需要太多的物质条件。在明白了这些道理之后,他就会和世俗的竞争拉开距离,借此为保存他的真性情赢得了适当的空间。而一个人只要依照真性情生活,就自然会努力去享受生命本身的种种快乐。0[1](P76)

二、现世人生的日常思考

1.孤独:寻求内心自足

存在主义认为:/存在先于本质0。人是先有了切实的存在,才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按着自己的构想与意愿,逐渐把自己创造成为一个具有特定本质的人,一个自己愿意成为的人。/人除了自己认为的那样以外,什么都不是。这就是存在主义的第一原理。0正是由于人是自己所造就的,因此每个人便都是独特的,世上也理所当然地并无/共同的人性0。依萨特之见,世界上并不存在人类的普遍本质,也不具有共同的人性。因为一般的人是不存在的,有的只是许多单个的人。每个人都是个别的单独地选择、决定、行动、造就自己的本质,直至生命的最后时刻。正因为世界上绝对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无论有多么亲密,人的本质是孤独的。萨特和海德格尔都认为:人是被/抛掷0到世间来的一种存在物,世界上每一个人都不知道从何处来,也不知道怎样来到世间。人来到世间以后,就是一个孤独的人,除了自己以外没有任何可以依靠的。/我们后无托辞,前无辩护,我们是孤身独立,无可辩解。0按照存在主义/局外人0看法,人与世界,与他人都是疏离的。甚至人与自我,也永远无法真正了解自己。正因为人自身的状态是不稳定的,人与人都时刻处于变动的状态,因此人与人的交流本质上是疏离的、陌生的。

这种对于人是本质上孤独的认同感成为了周国平写作的重要主题。也正是他对人人的孤独感、人与人之间寻求理解的差异性的独到见解,让更多的读者读后产生共鸣。人是本质孤独的个体,存在于世上,因为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个体,所以人始终处于飘浮状态。虽然人的骨子里是彼此陌生化的,但是人还是在不断努力地超越距离,寻求理解以延续关系。/人们常常说,人与人之间,尤其相爱的人之间,应该互相了解和理解,最好做到彼此透明,心心相印。0/人们一方面非常看重别人是否理解自己,甚至公开索取理解。至少在性爱中,索取理解似乎成了一种最正当的行为,而指责对方不理解自己则成了最严厉的谴责,有时候还被用作破裂前的最后通牒。另一方面,人们又非常踊跃地要求理解别人,甚至以此名义强迫别人袒露内心的一切,一旦遭到拒绝,便斥以缺乏信任。0[1](P171)周国平清醒地察觉到二人关系中这种基于爱的索取,其实是不可能的。这种试图把彼此接纳到自我之中的强烈意识并不能改变人本质内在的孤独感,因此周国平提出要把握分寸感。/分寸感是成熟的爱的标志,它懂得遵守人与人之间必要的距离,这个距离意味着对于对方作为独立人格的尊重,包括尊重对方独处的权利。0[2](P30)5在黑暗中并肩行走6中周国平把相爱的人们比喻为/在黑暗中并肩行走0,/我们所能做到的仅是各自努力追求心中的光明,并互相感受到这种努力,互相鼓励,而不需要注视别人的脸和探视别人的心灵。0[1](P171)尝试彻底地了解一个人,甚至要求彼此全身心地融入对方的理解,是徒劳的。因为每个人对于别人来说都是一个秘密,我们同样不能像看一本属于自己的书那样去阅读和认识,我们无法完全清醒地认识到自己,也就不能强求别人完全理解自己,更不能奢望自己完全理解别人。我们所能做的,只是给予爱和信任。因为/在最内在的精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爱并不能消除这种孤独,但正因为由己及人地领悟到了别人的孤独,我们内心才会对别人充满最诚挚的爱。0[1](P172)

周国平认为,既然寻求双方最内在的理解是不可得的,那么我们应该学会关注自己的内心,学会在独处中诚实地面对自己孤独的灵魂,从而拥有一个内在自足而强大的精神世界。/交往和独处原是人在世上生活的两种方式,人们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种能力,却忽略了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且在一定意义上是比交往更为重要的一种能力。0从心理学的观点看,人之所以需要独处,是为了进行内在的整合,认识需要一种内在的沉静以便以逸待劳地接收和整理一切外来印象。/我相信,一颗优秀的灵魂,即使永远孤独,永远无人理解,也仍然能从自身的充实中得到一种满足,它在一定意义上是自足的。0/内在的那个我,我的-守护神.。即使我在世上遭受最悲惨的灾难和失败,只要我识得返回它的途径,我就不会全军覆没。它是我的守护神,为我守护着一个任何风雨都侵袭不到也损坏不了的家园,使我在最风雨飘摇的日子里也不致无家可归。0[2](P31)只有学会独处了解自己,认清那个内在清明宁静的自我,才能拥有强大的内驱力孤独地在这飘浮的人世间/自由选择0。

2./自由选择0: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存在主义哲学是/一门关于自由的哲学0,其核心是自由,强调自由选择。它认为人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自由,面对各种环境,采取何种行动,如何采取行动,个人的行动全靠自由选择。萨特说/人的命运在自身0,自由选择就是一反将自己的命运交由天意命运决定的传统观念,强调人正是自身的自由并要为自己的过去、现在、未来负责任。人要成为怎样的人,完全是其自由选择的结果。因此存在主义要求人们正视人生来具有的自由选择的能力,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责任意识在周国平笔下显得尤其重要。他说:/在我看来,对自己的生命不负责任,就无严肃可言,平庸就是最大的不严肃。0[2](P84)在5对自己的人生负责6一文中,他详尽地阐述了自己关于自由选择和承担责任的看法。他认为每个人在世上都只有活一次的机会,没有任何人能够代替他重新活一次。如果这惟一的一次人生虚度了,也没有任何人能够真正安慰他。正因为人世间各种其他的责任都是可以分担或转让的,惟有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不行,所以每个人都必须完全由自己来承担自己的生命责任。/不止于此,我还要说,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心是其余一切责任心的根源。一个人惟有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建立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生活信念,他才可能由之出发,自觉地选择和承担起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正如歌德所说:-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因为这种爱,所以尽责本身就成了生命意义的一种实现,就能从中获得心灵的满足。相反,我不能想像,一个爱人生的人怎么会爱他人和爱事业,一个在人生中随波逐流的人怎么会坚定地负起生活中的责任。实际情况往往是,这样的人把尽责不是看做从外面加给他的负担而勉强承受,便是看做纯粹的付出而索求回报。0[1](P237)现实中的人们往往不知道自己生活的信念是什么,更常见的是人们把责任当作是外在对他施加的束缚和压力,被动地去承受而不是出自自觉地选择。这种情况常常是由于习惯、时尚、舆论等原因,周国平举了三个十分贴近现实情况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譬如说,有的人把偶然却又长期从事的某一职业当成了自己的责任,从不尝试去拥有真正适合自己本性的事业。有的人看见别人发财和挥霍,便觉得自己也有责任拼命挣钱花钱。有的人十分看重别人尤其上司对自己的评价,谨小慎微地为这种评价而活着。0[1](P238)这种现象实质是存在主义中的/自我异化0,是现代人的通病。存在主义认为真正的自我是不固定的,当我们把自我放入某种社会角色下时,人就会把自己束缚在固定的状态下,把自己非人化为没有选择自由和选择能力的存在。人之所以会失去了对自我人生使命的内在寻觅,往往是因为把自己固化为某种生活状态,以/习惯0代替了自由选择;我们往往忘记了人是自由的、内在不固定的个体而漠视了一个最简单的道理:每个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活法,不要因为别人的做法感到焦虑,也不要因为惶恐于别人的评价和看法而压抑了自己内心最真实的选择。萨特说/人是自由的。人就是自由。0因此我们活在世上,必须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必须为自己仅有一次的人生负责。当一个人认清了他在这世界上要做的事情,并且在认真地做着这些事情,他就会获得一种内在的平静和充实,任何关于责任的种种虚假观念都不能使他放弃坚持自己人生的使命所在。

三、结 语

本文通过对周国平哲理散文和存在主义基本观点的探讨和比较发现,他们在思想内涵和写作观念上多有相似之处。一方面,在生死等人生终极问题的看法上,周国平认为死亡是人生意义的终结,但也是驱使人们创造人生意义的基础。死亡会给人带来虚无感,但是正是只有参悟了死亡的必然性,才能更好地生存。这与存在主义先驱海德格尔的/向死而生0观念相通。既然死亡是必然的,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徒劳的。周国平认为人不能改变命运,但是可以改变对命运的态度:人必须积极地生存,努力为自己的存在创造意义,从而提出人要按照自己的真性情生活。这又与存在主义大师加的看法有相似之处。另一方面,在关于现实中人的存在与选择的思考中,周国平认为人的本质是孤独的,如果有爱,人与人之间必须寻求理解来抚慰孤独,但是要保有分寸感。如果寻求理解而不可得,人应该重视内心的那个自我,学会独处,以自足强大的精神世界面对外在世界的一切挑战。这与存在主义/局外人0的理论相关。在人要如何生存的问题上,周国平的看法与存在主义的/自由选择0论相近,他主张人要学会为自己仅有的这个人生负责,认清自己真正的人生使命,只有这样才能为他人和自我的行为负责。

此外,存在主义哲学/力求把哲学与文学之间的鸿沟填平0,它推崇用文学化的语言描述存在;像西蒙娜#德#波伏瓦说的那样,存在主义者是根据自己的人生体验,而不是根据理论体系来写文章的。同样,周国平喜欢用日常的语汇表达哲学的体验,在质朴的文字中传达深刻的哲理。他的散文有别于其他学者散文,少独断的论证和说教,有更多的质朴和思想,更多的直觉和洞见。在周国平哲理散文中,我们可以看到近代西方哲学,尤其是存在主义思想对他散文创作的影响。

马克思的英名和事业永远鼓舞我们前进

—学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逝世的当天,即j、/、三年三月十四日,恩格斯在给威·李卜克内西的信中,论述了马克思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所作的伟大贡献:“我们之所以有今天,应归功于他,现代运动当前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应归功干他的理论的和实践的活动;没有他,我们至今还会在黑暗中徘徊。”(《恩格斯致威·李卜克内西》)两天后,即三月十七日,在伦敦海格特公墓举行的马克思安葬仪式上,恩格斯又怀着无限沉痛的心情致了悼词,这就是著名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的一篇重要文献。

恩格斯的这次讲话,不到一千五百字,由于他是马克思的共同战斗四十年的最亲密的战友,所以能以高度的概括力和极精炼的语言,从“他的理论的和实践的活动”方面,完整而有重点地总结马克思光辉战斗的一生。我们必须对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光辉战斗的一生有简要的了解,才能领会恩格斯这次讲话的精神。

卡尔。马克思(1818一1883),于一八一八年五月五日生于普鲁士莱茵省特利尔城的一个律师家庭中。马克思在青年时期就积极投入政治斗争。一八四二年四月开始为<莱茵报>撰稿,后任该报编,他以报纸为工具开展反对普鲁士专制制度的斗争。这就引起了反动政府的恐慌和恼怒,随之而来的是疯狂的迫害。对此,马克思毫不妥协,于一八四三年三月毅然辞去莱茵报>主编的职务。在实际斗争中,马克思认识到反动统治阶级的国家和法律都是用来维护其残酷统治的工具。于是起来批判他在柏林大学读书时接触到的、把国家和法律看成是超阶级的“理性”表现的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

一八四三年秋天,马克思到了当时工人运动比较发达的巴黎。在这里,他住在工人住宅区,投入沸腾的斗争生活。工人的团结战斗的精神,使马克思深受启发,认识到无产阶级的伟为革命作用。与工人相结合,推动了马克思的理论研究工作,推动了他的世界观的转变。一八四四年初马克思在<德法年鉴上发表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第一次指出无产阶级是实行社会革命的力量。这时,马克思作为一个坚定的唯物主义者,明确地主张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无情的批判,特别主张依靠无产阶级,依靠群众,进行“武器的批判”,为推翻旧制度而斗争。列宁认为马克思在德法年鉴>上发表的文章表明他“已作为一个革命家出现”。一八四四年九月,恩格斯到巴黎会见马克思,一起畅谈了十天,从此两位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结下了最亲密的革命友谊:共同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奋斗了四十年。当时,他们在《前进报》上发表文章,对普鲁士反动制度开展尖锐的批判。

一八四五年一月,法国反动政府下令把马克思驱逐出境,《前进报>因而停刊。于是J几马克思移居比利时的布鲁塞尔。一八四六年马克思和思格斯在布鲁塞尔建立了“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同各国工人团体和社会主义团体建立联系,进行科学共产主义的宣传。一八四七年初,马克思、恩格斯接受了“正义者同盟”领导人的遨请,加入了这个组织,六月在伦软召开同盟第一次代表大会,决定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十一月在伦教举行了第二沈代表大会,马克思、恩格斯受大会委托起草纲领,这就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第一个纲领性文狱嘴共产党宣言》。

从一八四七年夏天开始,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布鲁塞尔报>上发表文章,使这个报纸日益成为宜传革命思想的有力武器。一八四八年二月,比利时反动政府把马克思驭出境。马克思重返巴黎,于同年三月到普鲁士的科伦,创办了<新莱茵报(一八四八年六月一日正式发行),号召以革命暴力与反革命作斗争,并声援各国人民的革命运动。正因为这样,于一八四九年五月又遭到普鲁士反动政府的野蛮驱逐。马克思再到巴黎,不久又被欲逐,于一八四九年六月移居伦教,直到逝世。

马克思移居伦软后的最初十年,丫方面专心于革命理论的研究,另一方面常为美国一家报纸纽约每日论坛报>写稿,以具体材料来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病态和固有矛盾。一八五九年,马克思把理论研究成果写成政治经济学批判>,接着写了三十二本政治经济学笔记。这些都为写作资本论>作了充分的准备。一八六三年至一八六五年底完成了长达二百万言以上的三卷资本论>全部草稿。经过精心整理,资本论第一卷于一八六七年在德周汉堡正式出版。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和人类思想史上划时代的大事。在<资本论中,揭示了资本主义的经济规律,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揭穿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科学地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为无产阶级的彻底解放指明了道路。在从事大最的革命理论研究的同时,马克思仍然投身国际工人运动的实践,一八六四年九月创立了国际工人协会(简称国际,又称第一国际)。第一国际在马克思、思格斯的主持下,领导各国工人阶级的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并同各种机会主义派别进行了激烈的斗争,热情地支持了巴黎公社。在巴黎公社失败后仅两天,即一八七一年五月三十日,马克思就在国际工人协会总委员会会议上,宜读了他的法兰西内战>,对巴黎公社的基本经脸和教训进行了科学的总结。斗争在不断深人,新的革命形势和任务正需要马克思这样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来领导。在这重要的时刻,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卡尔·马克思不幸逝世了。

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内容博大精深,从科学理论和革命实践两个方面,论述了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伟大贡献,赞颂了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的崇高、伟大,鼓了战斗的无产阶级高举马克思的伟大旗帜英勇奋斗,胜利前进里

这篇讲话共九节,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一2节):概述马克思的不幸逝世和由此带来的可估盆的损失,是讲话的总起。

首先,叙述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和情况。写马克思的逝世,用“停止思想”、“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粉了”,不仅表现了马克思逝世时侯的安详,更重要的是突出地表达了革命导师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伟大革命精神,鲜明地表达了思格斯(实际上是代表了全世界无产者)的深沉、真挚的悼念之情。接着说明马克思逝世带来了可估最的损失。因为马克思在盛加如革命实践方面起着伟大的指导作用,所以他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来说,是不可估量的损失;因为马克思在革命理论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他的逝世,“对于历史科学”(这里的“历史科学”是指哲学和社会科学的理论)来说,也是可估t的损失.这就为下文从革命理论和革命实践两个方面论述马克思的丰功伟绩举起了纲。恩格斯用“空白”来比喻损失,形象地说明损失之大。从实际情况来看,马克思逝世时,巨著<资本论第二、三卷还未付印,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还有待马克思去领导.马克思主义的敌人正在阴谋进行新的进攻;总之无产阶级需要马克思,革命斗争需要马克思。由此可见,马克思的逝世,无论在指导革命实践方面,或者在革命理论的研究方面所造成的“空白”是如何的难以弥补。马克思对于革命实践和革命理论到底作出怎村为伟大贡献呢?讲话很自然地转入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3一8节):论述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丰功伟绩,高度赞扬了马克思的战斗精神,是讲话的核心。

这一部分可分三层。

第一层(3一5节),论述马克思在革命理论上的伟大贡献,着重阐明他的两个发现。

第3节论述第一个重要发现—“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全节是一个结构复杂,思想内容深的长句。这个多重复句,主体是“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伸”,以分号为界限分为两个层次。从内容上看,第一层说明马克思发现的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是包含在“人们,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称称”这样一个简单事实中的,第二层从这个简单事实中揭示出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内涵:为了解决吃、喝、住、穿的问题,必须有“直接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由此就形成“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这便构成为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活动,而这些活动反映在人们的思想上就是“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亦即上层建筑,它只能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这就明确地指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个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这是马克思首先发现的。这一发现把过去被颠倒了的事实重新颠倒过来了。对于马克思的这一发现,恩格斯用“正象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体一样”来评价,意在通过类比,以衬托马·克思这一发现具有刘时代的意义。因为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学说彻底摧垮各种唯心主义的所谓“上帝创造万物”的鬼话,引起生物学的“革命”。对于为什么到马克思才发现这个简单事实,恩格斯用“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来解释,意在说明这个事实本身并不玄妙深奥,但历来为形形色色的历史唯心主义谬论所掩盖,其发现也就极不容易。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摆脱了几千年来剥削阶级费尽心机设置下来的重重精神枷锁,终于把唯心主义邪说所掩盖粉的事物的本来面目(亦即简单事实)认清,从而发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J思的这一发现的伟大意义在于:用唯物史观摧毁了唯心史观,给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指出

了进行革命斗争、争取翻身解放的光明大道。这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次大飞跃,它对指导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起了不可估量的伟大作用。

第4节,论述另一个重要发现—“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扭杜会的特殊运动规律。”恩格斯指出: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就“豁然开朗”了。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剩余价值学说揭穿了资本家发财致富的秘密,找到了无产阶级受压迫受剥削的根源,找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是怎样揭穿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的呢?列宁在<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中作了通俗的解释:“雇佣工人把自己的劳动出卖占有土地、工厂和劳动工具的人。工人用一部分工作时间作为维持他自己和他的家魔生活的开支(工资),而另一部分工作时间是无报酬地劳动的,为资本家创造刹余价值,这就.利润的来源,资本家阶级财富的来源。”这就是工人受剥削而资本家发财致富的秘密所在。但是,在马克思的这一重大发现之前,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如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虽然创造了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是劳动创造的,但他们从资产阶级的立场出发,错误地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工人和资本家共向创造的,这就掩盖了资本家剥削的本质。一些社会批评家如空想社会主义者英国的欧文,法国的傅立叶、圣西门等,虽然也批评了资本主义制度,幻想建立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但他们不可能懂得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看不到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作用,把希望寄托在统治阶级身上,幻想依靠贵族、资本家的帮助实现他们的“社会理想”,因此,不可避免地失败了。所以恩格斯说他们“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通过这样的反衬,更加鲜明地表达了发现剩余价值的伟大意义。这个伟大意义就在于,“这样一来,有产阶级的所谓现代社会制度中占支配地位的公道、正义、权利平等、义务平等和利益,追协调这一类虚伪的空话,就失去了最后的根据,于是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就以前的各种杜会一样被揭穿:它也是微不足道的并且不断缩减的少数人刹削大多教人的庞大机构。”(恩格斯:《卡尔·马克思》)要摧毁这一庞大机构,就必须进行暴力革命,这就给无产阶级指明了自己肩负的伟大历史使命。

第五节,略述马克思在其它各个领域里的深广研究和独到发现。这是对前两节的补充。

这一补充,使人们对马克思的理论贡献有更全面的理解。以上从三个方面完整而又有重点地论述了马克思在革命理论上的伟大贡献,着重说明马克思是伟大的思想家。

第二层(6一7节),论述马克思在革命实践方面的伟大贡献,强调指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第六节,从马克思对待科学的态度来论述他在革命实践方面的巨大功助。

首句承接上文,接着用“但是”一转,指出理论发现在马克思身上“还不是主要的”。那么主要的是什么呢?恩格斯暂不作正面说明,而是先指出马克思关于科学的观点:“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这说明马克思研究科学、创造理论是为了改造旧世界,推动历史前进。接着指出:马克思对任何一门科学的每一新发现都会感到喜悦,但当有了能够改造社会的科学理论发现,他就更加喜悦。并以他注意了法国的工程师、物理学家马尔赛·德普勒关于电学方面的发现为例,证明了这一点。这就说明:马克思研究科学总是同改造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总是把革命理论看作行动的指南。根据马克思对待科学的观点和研究革命理论的目的,我们就可以了解,在马克思身上主要的当然是改造世界的革命实践。

第七节,从马克思亲自参加的革命实践来论述他在这方面的伟大贡献。先用一个因果关系的偏句。这一偏句对上文而言,说明马克思之所以能把研究科学同改造社会紧密地联系起来,总是把革命理论看作行动的指南,是因为他“首先是一个革命家”,盛\翻翻对下文而言,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所以参加革命的实践(两个参加)“是他毕生的使命”。这里,前一个“参加”着重讲清马克思积极投身于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革命实践,“某种方式”指大造革命舆论、组织无产阶级政党、指导工人运动等等马克思所运用的方式。后一个“参加”,着重讲清马克思不仅自身参加革命实践,而且用他创造的革命理论指导整个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接着,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革命斗争的艺术(得心应手)、斗争的精神(热烈顽强)、斗争的成果(卓有成效)进行了高度的赞颂。最后恩格斯列举了马克思从事革命斗争的主要事迹,展示了马克思一生光辉的革命实践活动,热烈赞扬了马克思在革命实践方面的巨大功勋,特别着重说明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第三层(第8节),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对马克思截然相反的态度,进一步从侧面说明马克思是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赞颂了马克思的崇高、伟大。

开头的“正因为这样·”…承上启下,“这样”指代了上文所论述的马克思一生的光辉业绩。“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强有力地反衬了马克思对敌斗争的坚决、顽强。接着从两个方面叙述马克思遭受敌人嫉恨和诬蔑的事实。这里在两处破折号夹注中都用了“无论’,刻表明马克思对敌斗争的全面和彻底,随后以生动的语言刻划出马克思面对各种阶级敌人的迫害、诽谤、诅咒泰然自若的神态,显示了马克思对那些反革命小丑的极端蔑视,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大无畏的革命气魄。“只是在万分必要时才予以答复”,就是说,当敌人对他的攻击危及整个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时候,他才英勇无畏地挺身而出,给敌人以毫不留情的致命打击。这说明马克思从不计较个人利害得失,时时处处以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为重,是真正代表整个无产阶级利益的伟大领袖和导师。接着文章用“现在他逝世了”一转,深切地叙述了全世界无产阶级和革命群众对马克思的尊敬、爱戴和悼念。这样与敌人的嫉恨、诽谤形成鲜明的对照,从另一侧面表现了马克思的崇高、伟大。本节最后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总结性地高度赞扬了马克思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的伟大胸怀和崇高的思想境界。马克思胸中装着整个无产阶级,从不谋私利,他的敌人也就是无产阶级

的敌人。

第三部分(第9节),只有一句话:“他的英名和,业将永垂不朽,”是讲话结束时表达的祝愿。但这不是一般的祝愿,而是马克思最亲密的战友恩格斯向全世界喊出的时代最强音,它表达了对无产阶级伟大导师的沉痛哀悼和崇高敬意,预示马克思所开创的伟大共产主义事业必定要胜利,鼓舞世界无产阶级英勇奋斗,胜利前进:马克思逝世已经九十多年了。九十多年来的历史充分证明,马克思创立的无产阶级的科学革命理论是无产阶级完成伟大历史仲命的指路明灯。马克思的英名,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永世长存;马克思的事业,一直鼓舞着战斗的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胜利前进。马克思的伟大旗帜是胜利的旗帜。列宁高举马克思的伟大旗帜,领导俄国无产阶级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无产阶级叛徒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篡夺了党和国家的领导权,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蜕变为社会帝国主义国家,但这不过是奔流到共产主义海洋的长河中的一个装而已。这个无产阶级革命的挫折,恰恰给世界无产阶级提供了反面的经验。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旗帜,总结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正反两方面的经脸,创立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伟大学说,并且亲自领导了我国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伟大实践。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不到一千五百字,却全面而有重点地从革命理论和革命实践两个方面论述了马克思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奋斗一生的丰功伟绩,表达了对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无限敬仰、沉痛哀悼的深情。所以能够这样,固然是因为恩格斯与马克思共同战斗了四十年,同时也由于在讲话中抓住了本质的方面加以概括和总结。论述革命理论的创造,先举两个伟大发现,分别说明其内容和意义.再从重点到普遍,进一步说明马克思在其他方面也有许多重要研究和发现,每种研究都不是肤浅的。既突出重点介绍部分,又给人以全面的印象。赞颂革命实践的功勋,以“首先是一个革命家”来概括,这就抓住了本质,并深化了前面关于马克思是伟大的思想家的评述。讲话的思路十分严谨。开头两个“对于……”,作为举起全篇的纲,表明马克思的卓越贡献是在“理论的和实践的”两个方面。这是经过深思熟虑而提出的,在马克思逝世的当天,对这两个方面就明朗了(见前面《恩格斯致威·李卜克内西》的引文)。经过三天的沉痛思念,讲话内容的安排就更是胸有成竹了。接着从两个方面来论述。革命理论方面,着重说明马克思是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实践方面,特别着重说明马克思是伟大的革命家。在这两者的关系上,首先是伟大的革命家,两者之间以马克思关于科学的观点作为纽带紧紧吸系在一起,然后总括其伟大的历史作用和深远的社会影响。最后凝铸成一句话:“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内容层层递进,感情步步升华,对马克思的无限敬仰和深切悼念的无产阶级革命感情融贯全篇。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b0561ab6f1aff00bed51e82.html

《周国平.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