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慎《说文解字》与中国文化 - 讲稿(14页)

发布时间:2020-04-16 15:59:4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许慎《说文解字》与中国文化

讲稿)

在中国的文化里面汉字具有非常特殊的地位,也有不少专家认为中国文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了汉字,所以铸造了这么一个统一的共同体。

任何传统文化,要发挥其生命力都要在当代担负起它的使命和作用,因此所有的传统应该都是活着的,都是能够解决现存的或当代的问题。我们现在来谈论《说文解字》,或者要学习《说文解字》,也是由一些当代的问题所引发出来的。我们中国当代所面临的,尤其是中国文化在当代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现在从官方到民间都有一个共识,是关于中国文化信仰的重建问题。接下去第二个问题就是我们的文化信仰怎么去重建?实际上现在也慢慢达成一个共识,就是重新回归我们的传统文化,以此来重建中国的文化信仰。那么我们如何回归传统文化?一是我们要重建我们的经典之学,我们要重回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经典。中国文化里面最主要的一个传统就是以经典出发来重建我们的中国文化。另外一个途径是恢复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我们的小传统,大传统慢慢渗透到民间,渗透到各个领域里面的小传统,通过这两个途径我们可以慢慢地恢复和重建我们的传统文化。

我们重建我们经典之学,如何重建我们的经典之学,我们从官方到民间,从学校到图书馆,从文化馆到美术馆,其实都在进行这样一些事业的倡导,但是怎么进行呢?其实还是需要我们在理论上和实践上进行探索。清代的著名的学者戴震在他的《戴东原集与是仲明论学书》里面有这么一句话,他说:经(就是经典)之至者道也,就是经典是承载着什么东西呢?承载着道的。所以明道者词也,那么道是用什么东西来记录的呢?是用一些词语来记录的。这些词语是用什么东西来组成的呢?成词者字也。反过来说,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中间的这个载体就是经典。

我们近代以来著名的国学大师马一浮在《泰和宜山会语》里面有几个著名的论断,他说:国学者六艺之学也,他说国学的核心就是我们古代的六本经典,六艺即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乐失传了,但是它保留在礼里面,实际上六艺是保留在五经里面,总的来说他还是用六经或者六艺这个名称来代表中国古代的经典文化。马一浮先生接下去还有几个论断,他这说六本经典所组成的文化可以该摄一切学术,它可以统摄中国所有的文化。这些经典的文化组成起来不是一个死的知识,或者是死的文字,它最后要统摄于一心。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所有学习经典最终的目的是要以文化信仰的建立为旨归。最后他又以世界上的视野提出了一句话,叫做论西来学术亦统于六艺。马一浮所处的时代已经是二十世纪早期到中期了。他认为我们的中国文化所包含的六艺里面是可以会通世界闻名的,并不是局限于中国一地,并不是狭隘的民粹主义。所以马一浮提出了这么四种论断,基本上指明了我们现在传统文化怎么恢复、国学怎么恢复,它的核心实际上就是恢复经典之学,直入经典。

从以上两位古今学者的论述里面来看,可以归纳出两点,中国文化是古亦有之的,或者传承有秩的,将近四千多年的一种传承方式大概有两大传统,一种是书写,一种是读诵。我们现在可以把它归纳为书写与读经,它是中国文明提供给世界文明的一种瑰宝。那什么叫书写?就是写字,最近在山东省博物馆举办了书与族谱这样一个展览,将中国四千年前到两千年前的书写文化全面展示出来,在纸张发明之前中国至少还有两千到三千年前的书写文化、记录文化。而且我们现在所传承的六经,在当时恰恰就是用这样一种工具,用毛笔、竹木简和竹帛记录下来的。另外一个是读诵的传统,我们知道,在我们中国古代早期的教育和读书是诵读的,不是朗读,也不是默读,是要吟诵的,这个传统在我们现在也慢慢地失去了。书写传统我们现在也慢慢地失落了,毛笔很少使用了,平时被现代的工具所取代了。但这两个传统恰恰是中国文明传承的两大瑰宝,我们现在对传统文化的恢复恰恰是要重新恢复、重新理解这两大传统。

要重建这两大传统其中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我们要恢复《说文解字》,以及文字学在中国文化传承和教育当中的核心地位。因为中国古代的教育和文化传承它是以文字为中心的,每一个刚刚启蒙的儿童,他第一眼看到的就是中国汉字,而不是读音。古代的文化传承和教育是以汉字为中心的,是以汉字的图像为中心。那我们要重建这个书写和读经这两大传统,那必然要恢复《说文解字》。

以上是我们讲《说文解字》前面的引子,因为任何一个传统文化要在当代恢复,它必然要能解决当代的问题,如果它不能解决问题,它就是一个死的传统,它能解决问题他就是有生命力的传统,前面我们讲它必然能解决我们当代文化传承的一些问题。接下去我们就可以进入到《说文解字》文本本身,以及它的作者。

《说文解字》的作者是东汉的许慎,是公元之后的,一世纪到二世纪左右,精确的生卒年现在还没有明确的论断,河南人,说明文字学的传统也是中原文化的一个结晶。

历史上许慎的记载并不多,他的人生经历并不复杂,很简洁,主要是三个方面,跟传统的仕人人生经历非常相似,读书以后努力地进入仕途,发挥影响,最后从事文化事业,开始是在一个地方上做小官,后来因为品德高尚,被举孝廉,又到比较重要的岗位上承担一些职责。他最关键的一点是跟贾逵学习,贾逵是东汉时期学术的一个中心人物,是东汉时期或者是许慎生活时期学术界的权威,他跟从这个学术界的权威学习古文字和古文精选,后来许慎也成为东汉学术界的最主要的人物之一。后来有评论说许慎五经无双许叔重,说许慎学问很好,举世无匹,是当时学问最高的一个人,是贾逵之后学问最好的一位。他的人生经历其实很简单,没有当什么太大的官,主要的功绩都放在了文化事业上。在文化事业上他最后留下来的主要是《说文解字》,当然同时他还撰写了像《五经异义》《孝经古文说》《淮南子注》等,关于经典的一些注释。其他书现在都已经不见了,虽然也有清代人的集译,但是都不完整了,只有《说文解字》一直传承有序,一直流传至今。

那《说文解字》是什么样一本书呢?它的内容到底是怎么样的呢?我们可以简单地先了解一下。我们现在看到的最早的《说文解字》是日本藏的残本,这个残本是敦煌出土的,上面是一排小篆,这个小篆是每个笔画是头重尾巴细,唐代人叫做悬针篆,就像我们的缝衣针一样。悬针篆这是现在所看到的《说文解字》最早的抄本,在清代的时候就已经出土了后来流传到日本去。清代时有一个金石学家把它翻刻到他的著作里面。还有一个,日本藏的另一个残卷也是悬针篆的,也是敦煌出土的残卷。

我们现在见到的标准版本,最早的是收藏在国家图书馆的宋刻本,宋刻元修本《说文解字》。这个版本应该也是被收入到中华再造善本。而我们现在流传的版本,或者说我们现在普遍流通的通行本是哪里来的呢?是晚清著名学者孙星衍在重刊宋本以后所形成的。时间在清嘉庆14年,1809年,已经进入十九世纪了。然后在这个本子上清代的另外一个学者,叫做陈昌治,将这个版本略做修改,形成了我们现在通行的本子,就是中华书局所出的《说文解字》,以及我们现在看到的注音版《说文解字》,这两种版本是我们现在学习最普遍的一个版本。

《说文解字》作为一本中国最早的字典,我们现在直接学习的比较少,但是说起字典我们肯定都很熟悉,因为我们从小学习都离不开《新华字典》,民国时候也有类似的小学生字典。《说文解字》恰恰就是《新华字典》最早的鼻祖,而且我们现在的《新华字典》也是完全传承《说文解字》的体例。《说文解字》当时收字多少呢?9353个字。这里所说的还有一个重文1163个字,重文就是异体字。他按照什么体例来编呢?是按照部首来编的,我们现在的《新华字典》也是按照部首,当然同时也加上了后来的拼音检索,但是它的来源是《说文解字》的部首分类法,《说文解字》开创了中国文字用部首分类、检索研究的体例。《说文解字》的字头用的是小篆,同时它除了收小篆以外还收入了两种文字,叫古文和籀文。古文和籀文都是战国时候的文字,古文是战国时候东方六国的文字,籀文是战国时候秦国的文字,这两大类型的文字在《说文解字》里面也有收入。《说文解字》另外一个体例是以音和义为辅,是以形为主的,以分析字形为主。

由清代陈昌治编订的,叫做一篆一行本,一个篆书,一个字头,下面有解释。然后另外一个字又换了顶格,这样就眉目非常清楚。陈昌治之前所有的《说文解字》都不是换行的,这个字解释完以后,下一个字就直接接到这个后面去了,所以眉目不是很清楚。后来我们字典编撰都按照这种方式,每个字都换行了,顶格了,所以字典看起来非常清楚,古代的字典没有,尤其在《说文解字》之前都不是这样编排的。

《说文解字》的核心有两个,一是关于部首,它开创了一个部首的体例。我们传承的上万个汉字从此有了归类法,有了一个学习的方法,《说文解字》按照540个部首分类,虽然部首分类当中有一些部首有不合理之处,但有开创之功。

除了部首分类以外,《说文解字》的编撰体例和解释体例是怎么样的呢?比如马字,小篆是字形,字头下面是对这个字的解释,他说:马,怒也,武也,象马头。怒也武也是对这马的解释,然后是对字形的一个分析,他说这个马像马头髦,尾四足之形,凡马之属皆从马。先有一个字形,然后分析字义,再分析字形,最后有一个标音。同时他还收入了两个小篆之前的古文字的字形,这个字形是古文和籀文。

从这个字的编排体例我们大概能够看出《说文解字》字典是怎么编排的,首先你要了解字形,通过字形来认识这个汉字,同时告诉你这个汉字是什么含义,含义解释完以后是分析这个字形,说这个字是象形字,所以它像马头。如果有更早的文字,有战国的文字他又把它收入在里面,所以上除了解释这个文字的音形义之外,实际上还把这个文字的形的源流给梳理出来,而不是直接告诉你这个含义就可以了。这就是《说文解字》基本的体例。

《说文解字》还包含了字典之外其他的一些内容,最核心的有关于六书的理论,中国汉字非常特殊,和学习其他国家的文字,字母文字的方法都不一样,没有一个国家的文字的学习方法可以替代中国汉字的学习方法,所以《说文解字》最早总结出了或者是结合前人的一些经验最早把它理论化、体系化。它认为中国的汉字主要有六种造字和用字的方法。《说文》的序言里面也引用了《周礼》的话,《周礼》当时教贵族子弟怎么教的呢?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先教文字,文字怎么教呢?是用六种造字和用字的方法来教的,不是把所有的字混在一起教。那什么叫六书呢?《说文解字》说:一曰指事。什么叫指事呢?他说指事是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上跟下就是指事字。那上是怎么组成的呢?在古文字里面上就是一横上面加上一点,用一个象征性的符号说明这个东西在上面,下就是一横下面一点,这个就是指事字。这个一点是没有任何具体含义的,这类形态叫做指事字。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d58763150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d4.html

《许慎《说文解字》与中国文化 - 讲稿(14页).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