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至塞上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使至塞上》
主题:
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守边将士爱国精神的赞美,也侧面表露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后内心的抑郁之情。译文:
朝廷的使臣将到边防慰问,轻车简从,行进在居延地区。随风而去的枯蓬飘出塞外,秋天归来的大雁已飞入少数民族居住地区的上空。烽火台上燃起的一道孤烟在广阔的沙漠上冲天而起,蜿蜒曲折的黄河映衬落日之残红。在萧关遇到侦查骑兵,报告都护正在前线大破敌军。赏析:
首尾两联叙事。颔联:借景抒情,诗人以“蓬”、“雁”自比,“归雁”是北归的雁,雁往北归,是归家;自己也往北去,与雁同行,却是离家。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表达了内心的寂寞伤感(被排挤出朝庭的伤感和怨愤)。
请发挥你的想象,描绘颈联所表现的美景:
颈联写景:大漠无边,长天空阔,两相对映,壮阔而单调。在这广阔的背景上,一缕直上青天的轻烟,以及滚滚的黄河呼啸着奔腾而去,在河的尽头,是一轮又红又大的圆圆的落日,好一幅苍凉阔大壮观的大漠黄昏图!
“千古壮观”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塞外景象,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大漠,长河地区平旷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试题精选:
1.这首诗作于王维被排挤出朝廷,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赴边途中。诗题“使至塞上”中“使”的意思是“征蓬出汉塞”一句中“征蓬”的意思是2.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第三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3.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4.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第一、二句叙事,写诗人以使者的身份,轻车简从,要到遥远的西北边塞去慰问将士。
B.第三、四句叙事兼抒情,以“蓬”雁”自比,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
C.第五、六句“直”圆”两字精炼传神,线条简约,描绘的景物不多,但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D.第七、八句写诗人经过长途跋涉到达边塞,侦察兵萧关却骑马来报:“长官正在燕然前线。
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诗叙写了出使的路线、沿途看到的风光以及听到候骑报告的最新战况,内容与题目紧紧相扣。
B.第二联描写塞上秋景:随风而去的枯蓬飘出塞外,南飞的大雁掠过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上空,画面静谧而温馨。
C.第三联描绘了烽火台上笔直的狼烟,蜿蜒曲折的黄河映衬着浑圆的落日,景色雄奇壮观,气势恢宏。

1

D.第四联写途中遇到侦察骑兵,得知都护爱前线打破敌军的军情,显示出朝廷使臣对边疆战事的关心。
6.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重点笔墨在于写景,以大漠、秋景为背景,用征、归雁、孤烟、长河、日圆等景物,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
B.第二联用“出”“入”描绘动态景物,第三联用“直”“圆”描绘静态景物,动静结合,使画面富于变化,意境深远。
C.黄河横贯大漠,望不到尽头。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表达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感受。
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雄浑开阔,诗中有画,堪称千古绝句,体现这首诗歌哀婉消沉的艺术特色。

参考答案:
1.使:出使(1分)征蓬:飘飞的蓬草2.写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1分);营造了“苍茫”(或“空旷”“旷远”“辽阔”“广袤”等,意思相近即可)的意境(1分);表现了孤寂的情感(1分)3.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大漠,长河地区平旷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4.D“萧关”是古关名,而非人名。5.B6.D
《黄鹤楼》
主题:
这首诗描写了登楼所见所感,并抒发了久客思乡之情。译文:
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赏析:
首联:用典故引出黄鹤楼,增添了神秘色彩。颔联:仙人已去,只剩白云悠悠,抒
发岁月易逝的感慨。颈联:写晴天时在黄鹤楼上看到的景象。尾联:抒发思乡情思。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既表现了作者丰富复杂的内心感受,又展示
出黄鹤楼气象万千的自然景色,变化着的感情和变化着的景色,造成了一种优美动人的艺术意境。

《归园田居》
主题:这首诗描写诗人归隐后的日常劳动生活;表达了诗人向往田园生活,归隐山林,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遁世思想,反映了作者高洁傲岸,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
译文:
南山坡下有我的豆地,杂草丛生,豆苗长得很稀。清晨我下地松土除草,星月下我扛着锄头回家歇息。
草木覆盖了狭窄的归路,夜露打湿了我的粗布上衣。衣服湿了又有什么可惜,只求我那心愿至死不移。
赏析:
最后一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便是整首诗的总结,诗人认为衣服弄湿了并不可惜,只希望豆苗可以长得很好,不要辜负了诗人这一天的劳作。正是这样一句简单
2

的话却让整首诗的主旨得到突出升华,诗人的”“不仅仅是简单的希望豆苗可以生长得好,更深的却体现了诗人对这种田园生活的无线热爱,以及作者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想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之”愿”。试题精选:
1.诗人躬耕田亩,将田间劳动写得富有诗意,其中你最欣赏哪一句,为什么?“种豆南山下”,语言亲切朴素,明白如话,以平淡的口吻写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及自己闲适寡欲的心境。
2.“带月荷锄归”一句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请说出这一句的妙处。“带月荷锄归”,描写劳动归来的诗人,在皎洁的月光下,肩扛一把锄头,构成了一幅月夜归耕图。这一句用语平淡自然,将劳动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合在一起,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归隐遂愿后的愉悦和对田园生活的满足。
3.从这首诗的内容和主题来看,你认为“但使愿无违”中的“愿”是什么?
从诗的内容看,可理解为辛勤耕种期待收获——多收些豆子。从诗的主题看,是指希望能隐居田园,远离官场的污浊,在自然美好的生活中保持自己的节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4.“草盛豆苗稀”中的“盛”和“稀”的对比说明什么?说明了作者辞官归田,虽耕作不佳却乐在其中,可见其本意在享受田园生活的宁静和安适。
5.你是如何看待陶渊明归隐“归隐遁世”的?
归隐遁世是他消极逃避现实的表现或当时社会现实黑暗,他无力抗争,只好逃避。
《回延安》
主题:
全诗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写出阔别十年重回母亲延安的怀抱,以及与亲人相见的喜悦,表现了作者思念母亲延安的一片赤子之心,抒发了对母亲延安的眷恋之情。
《回延安》分为5个部分
第一部分:回延安,是写回延安的激动喜悦;第二部分:忆延安,回忆当年延安生活;
第三部分:话延安,是写亲人欢聚畅谈的热烈场面;第四部分:赞延安是写延安城的新面貌;
第五部分:展延安,歌颂延安光辉历史和展望未来。赏析: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以“树”起兴,比喻诗人和延安以及延安的父老乡亲的血肉关系。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用赋的手法,选取典型事物,概括当年热火朝天的生活。
“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上句起兴,又兼有描写环境的作用。“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夸张、比喻连用,话题由延安飞跨千山万水,谈到全国的形势如长江、黄河汹涌澎湃。
“一条条”“一座座”“一盏盏”“一排排”几句排比,在数量上运用叠词,有陕北方言的特色。“披彩虹”“迎春风”“换新衣”是拟人手法,给人以鲜明印象。
“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高潮”,用兴的手法,使人联想到大好的革命形势。
“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用夸张的手法,豪迈的语气,再次抒发了对延安母亲的眷恋之情。

3

破阵子
主题:
表达了作者渴望驰骋疆场,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但又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感慨。翻译:
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醒时听见军营的号角声响成一片。把熟牛肉分给部下享用,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战马像的卢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完成君王统一国家的大业,博得天下身前死后的美名。可惜已成了白发人。
赏析:
上片描写在一个秋天的早晨沙场上点兵时的壮盛场面。开头两句写军营里的夜与晓,里挑灯看剑”一句有三层意思:“看剑”表示雄心,“挑灯”点出时间,醉里还挑灯看剑是写念念不忘报国。次句“梦回吹角连营”写拂晓醒来时听见各个军营接连响起雄壮的号角声。上句是看,此句是闻。接下三句写兵士们的宴饮、娱乐生活和阅兵场面,词的境界逐渐伸展、扩大。
下片写投入战斗的惊险场面。弓如霹雳弦惊”比喻射箭时弓弦的响声如雷震。“了却君王天下事”两句,描写战斗获胜,大功告成时将军意气昂扬的神情。“天下事”指收复中原。收复中原,不仅是君王的事,也是人民共同关心的大事。末句一结,却转到在南宋统治集团的压抑下,恢复祖国河山的壮志无从实现的悲愤。这一转折,使上面所写的愿望全部成为幻想,全部落空。
这首词题是“壮词”,前面九句的确可称得上是壮词,但是最后一句使全首词的感情起了变化,使全首词成为悲壮的而不是雄壮的。前面九句是兴高采烈、雄姿英发的。最后一句写出了现实与理想的大矛盾,理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幻灭。这是辛弃疾一生政治身世的悲愤,也同样是陈亮的悲愤。
品析上下阕:
1、作者明明喝醉了酒,却还要挑灯看剑,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作者虽已隐居乡间,但心中仍在忧国忧民,不忘战斗生涯。2“梦回”二字是何意?告诉了我们什么?明确:“梦回”是指,梦醒的意思。告诉我们,句子以下描写的战争场景不过是作者旧梦重温。
3、作者梦中的战斗之前的场面是怎样的?你能概括出来吗?明确:吃牛肉,听乐曲。
4、你能从词中看出作者写的是哪个季节?有何依据?这个依据不仅能说明季节,还能起什么作用?
明确:秋季;“秋点兵”的“秋”,这个“秋”字不仅点明季节,还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5、请你用词中原句描绘出战斗的场面,这个场面给读者一种怎样的感受?明确: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给读者一种将士铁骑飞驰,弓弦雷鸣,万箭齐发,场景壮观而激烈的感受。
6、战争是残酷的,可是作者并不反对战争,相反,他还是一个主战派,为什么呢?你能用词中的句子来回答吗?
明确:收复失地,统一祖国;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7、作者为什么会发出“可怜白发生”的慨叹?明确:作者一生抗金收复失地,连梦中也不忘抗金的战斗生活,但由于朝廷的无能,自己的理想难以实现,当看到两鬓新生的白发,感到自己已入暮年,空有一身凌云壮志,“报
4

国欲死无战场”只能在沉醉后驰骋沙场,心中不由涌起壮志未酬的悲情。
8、作者写这首词有什么用意?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明确:这首词托名为安慰朋友,实则是抒发词人自己对青年时代抗金的战斗生活的念念不忘之情,以及坚决恢复中原,建功立业的壮志,还有壮志难酬的悲愤。
9、这首词的题目里有一个很响亮的字,谁能把它找出来?“壮”。这个字是本词的“文眼”,整首词都是围绕这个字来写的。大家能说出这个“壮”字的含义吗?
明确:雄壮、悲壮。最后一句壮和悲,理想和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而当翱翔天际之时,陡然下跌,这里的“壮”还有为“悲壮”的含义。
作者化“雄壮”为“悲壮”,由理想回到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作者有抗金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却只能在沉醉后的梦里驰骋沙场,心中有壮志未酬的悲情。阅读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完成下列各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1根据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说说“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指的是什么?
收复中原,统一国家。2、辛弃疾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恋自己曾经浴血征战的疆场。这种眷恋的情结从词中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两个细节中可以读出。
3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
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5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aff02b7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4365812.html

《使至塞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