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说课稿

发布时间:2019-01-30 02:40:1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乡愁

我说课的题目是台湾现代作家余光中的《乡愁》。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地位、作用:

《乡愁》是人教版九年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的主题是土地情结,选编的是中外现代诗歌的名家经典。本诗是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作品,诗中表现的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的主题——乡愁,但诗人不落俗套,构思独特,借助时空的变化来推进诗情的抒发,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对家乡的深情思念。

2、学情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有益的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乡愁》一诗语言形象、含蓄、精练,意境优美、想象丰富、感情真挚、艺术手法精湛,充分体现了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是初中生学习的优秀的诗歌鉴赏教材。通过学习本诗,可以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及审美情趣,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创作小诗,抒发自己心中所想、所感,进而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学生进入初三,对现代诗歌的形式不陌生,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但本诗的思想感情丰富复杂,这对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概括归纳能力有一定要求。

二、说教学重点、难点

据此,我确立了以下目标:

在知识技能方面——了解诗歌赏析方法,体会诗歌中的意象对表达乡愁的作用;

在过程、方法方面——通过多种形式,学生参与,使之感受诗歌的基本特点,体会诗人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体会诗人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思乡爱国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思乡爱国之情,了解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根据本诗特点,我确立了本课教学重点:1.重点在读,通过诵读把握诗歌中出现的形象及其象征含义。2.透过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悟作者在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在于:抓住这四个中心物来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突破重点难点,我的方法是:1、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通过教师配乐读、指导朗读、学生齐读、互读、自读的方式,为学生营造乡愁的氛围,这样学生能满怀对祖国、家乡的深沉的爱去美读,在美读的基础上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进而深入探究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及其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突破重点;2、通过小组讨论、班级交流,让学生概括《乡愁》中提到的人生四阶段,找到每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引导他们理解乡愁是怎样上升到家国之思的,在发散联想中领悟诗歌情感,进而突破本文难点。

三、说教学方法

1、诵读法:美文需要美读,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找出诗中名句,品味并积累。老师要在诵读中起示范作用。教学中我将贯彻到课堂始终,要求学生以切合的语气和语调,很好地表现乡愁的形象,在诵读中感悟体味诗歌之美。我希望通过练读悟读品读三个环节,由浅入深地训练学生的阅读和审美能力。练读即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对朗读进行有效练习,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感受诗歌语言美;悟读即边读边领悟,体会诗歌的主旨和诗人的感情,体悟诗歌情感美;品读即品味和鉴赏诗歌意境美。

2、设置情境法:课前用《乡愁》歌曲创设氛围,导入配乐朗读营造浓浓的乡愁氛围。运用多媒体手段,教师范读争取图文并茂。学生描景悟情,给人以美的熏陶和艺术的享受。

3、合作探究法: 重视让学生积极参与、互相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合作精神。描述诗歌所展现的画面,对诗歌的线索,诗歌的形象,诗歌的主题,采用合作探究法深入领悟诗人是如何由个人之思转化为家国之思的,在此基础上加以归纳、小结。

教具: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充分利用多媒体,实现信息技术和课程教学的事例。在教学中发挥多媒体优势,调动最适宜的教学资源,增大教学容量,创设教学情境,启发学生想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乐学、爱学。

四、说学法

1、了解作家及创作的背景,进而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因为诗人身处台湾,与祖国大陆隔绝几十年,才有对祖国、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学生要了解这一点才能加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2、诵读激趣法。诗歌的鉴赏离不开朗读,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诗歌内容,领悟诗歌的主题。即诵读——品味——悟情。
3、整体感知,把握诗的形象,并能概括诗歌的主题。
  4、学会展开想象与联想,欣赏诗歌优美的意境,精练、准确的语言,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五、说教学程序

第一步:新课导入

创设情景,渲染气氛。课前播放歌曲《想家的时候》。,展示歌词。(导入语: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一滴雨滴,每一阵清风,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情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设计思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刘国显在《开讲艺术》中说:它起着从旧知到新知的诱导作用,起着诱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乃至激情的作用。因此,我设计的导入环节,希望通过歌曲,创设特定审美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导他们进入到一种积极的审美状态中来。由学生说引出余光中笔下浓烈的乡愁。导入时,教师使用富有诗意的语言,将学生带入诗一般的情境。

第二步:新课的讲解

(一)首先,深情诵读,读出诗韵。

1、齐读这首诗,思考: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思乡之情)2、老师也来读一下这首诗,同学们听读,如果你认为读得好的地方就把语气在书上标注一下,同时在课文上标注重音。(教师范读,配乐克莱德曼的钢琴曲《思乡曲》。学生拿起笔来,旁批语气、划分节奏、标注重音)教师读完,学生评点,从而让学生总结出这首诗怎样读是最好的。(如:节奏舒缓,语气、语调深沉,层层递进,节节加深,感情越来越浓烈等)3、再读全诗,注意:语气舒缓深沉,语速稍慢,要注意节奏,要抑扬顿挫,要饱含感情,层层递进,感情越来越深,第四小节达到顶峰。(老师板书)

设计思想:这里留足时间让学生朗读,朗读采用多种形式。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内在舒缓的旋律与和谐节奏,感知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音乐美,从本诗的语气和语调上感受感情基调。对学生朗读的评价也采用多种方式,师评、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完成这个环节,学生整体感知了诗歌内容,也初步体味了诗歌为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二)接下来,细腻品读,读出诗意。

过渡语:诗歌的韵味伴着我们的声音、我们的情感,敲打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进一步走进诗歌,感知诗意。1、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提示,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四个小节的内容。母子_______,夫妻______,母子________,家园_________。生答,师归纳并板书:母子之别,夫妻之别,母子之别,家园之别。2、第13小节的母子之别是否重复了?生答,师点:第一小节是生离,第3小节是死别,死别更令人痛彻心扉。读第三小节,读出递进感。3、再读第1~4小节,读出个人之思,读出家国之恋,读出作者对大陆的一片深情。

设计思想:学生通过观察交流很容易发现四个事物分别承载了四种感情,再通过比较,学生很容易发现这种四种感情的同与异,进而对作者以时空为线索的借物抒情的独特构思有一定领会,同时激发了下一步学习的兴趣。

(三)然后,是优美解读,读出诗境。

1找意象:诗人是借助哪些意象把对祖国的思念之情表现出来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2、描画面:诗歌的语言言简意赅,这首《乡愁》诗的每一节都构成了一幅简明生动的画面。下面请同学们依据自己的理解,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幅画面描绘出来。(品语言:“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富有音乐美。“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富有结构美)3、悟感情:这些意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邮票(小)-----母子情 船票(窄)夫妻情 坟墓(矮)----生死别 海峡(浅)---家国恋 四个单纯的意象,就使上述那些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跃然纸上,犹如百川奔向东海,又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的个人之思与巨大的祖国之爱、名族之恋交融在一起,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白玉苦瓜》序)。再读全诗,读出意境和感情。

设计思想:体会诗歌意象包含的丰富象征意味,需要跳出诗歌的篇幅限制,激活学生的想像,启发学生的思考。此处教学结合了写作背景,适当联系了台湾和祖国大陆长期分离的现实。同时,老师适时补充余光中的一些个人经历能让学生深入其人、深入其境,进一步加深对诗歌语言的理解。

(四)最后,丰富联想,读出诗情。

“已恨海峡相阻隔,海峡还被暮云遮”,乡愁是余光中不变的情结。他的另一首诗中也说:“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着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他还说:“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1、拓展背景,升华感情,将感情推向高潮。余光中为什么对大陆有如此深厚的感情呢?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去台湾,当时仅21岁,再还乡时已64岁。正如他自己所说:“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余光中60年代起就创作了不少乡愁诗,是台湾著名的乡愁诗人。70年代初创作《乡愁》,在回忆创作经历时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的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他还说:“20分钟写出的是我20年的思乡之情。”齐读全诗,体会诗人蕴藉了20年的思乡之情。2、延读全诗: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的主题。小时候你就读过李白的《静夜思》:“床前,.地上霜。”请你再背几句古诗中写“乡愁”的诗句。

设计思想:诗歌的感情美、绘画美和意境美,在教师对学生情感激发的基础上,得到了深入品味,教师紧紧抓住母亲、祖国这个中心情节,抓住台胞对处于分裂中的祖国母亲深情吟咏这条主线,学生很容易被感染,有所悟,思乡爱国的情怀能油然而生。

第三步:反馈练习

1 多媒体展示两首意境优美的诗,学生欣赏,描绘诗的画面,挖掘诗的美与情,通过意象、意境领悟诗人思想感情线索。任选一首进行比较阅读。(课内完成)
设计思想:对于课文的鉴赏,强化了学生的品诗体验,但教材只是个范例,我们必须从中走出来,设计拓展延伸环节,旨在推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诗感,养成良好的品诗习惯,积累审美经验。完成这个环节时,教师可给予提示,在每个人心里对乡愁都有不同的心境,让学生抛开所提供的诗,放开视野,谈自己心中最美的最真的思乡恋土情怀。

第四步:布置作业

1、 请同学背诵全诗。欣赏并学唱余光中的《乡愁四韵》。

2、 学生选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歌赏析。
设计思想:叶老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在练读、悟读、品读的过程中感受了这首诗歌的音美、情美、意美,同时也教会学生学习诗歌的重要方法,课后布置学生背诗、唱诗、赏析诗歌,让学生能在学有所得后将所学知识迁移与深化,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师也可向学生推荐几首自己认为很美的诗歌。

第五步:教师小结

台湾,所有中国人的心结。辛亥革命元老于右任临终前哀歌:“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苦;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2005年,温家宝总理也说:“浅浅的海峡,国之大殇”。可喜的是,跨越56年的时空,2005年春节台商包机成功起航,台湾的民航业者第一次将飞机驶到首都机场。一位大陆网民写到:“知是前路仍坎坷,却信东风终唤回”。相信不久的将来,那浅浅的海峡再也不是两岸亲人的天堑,台湾必将回到祖国的怀抱。

第六步:板书设计

乡愁

按时间阶段构思,取意象寄情。

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 个人的故乡之思

长大后-船票-夫妻分离 主题

后来-坟墓-母子死别 升华

现在--海峡-两岸分离 普遍的家国之思

六、说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评价的出发点有两个:激励的角度、发展的角度。

1 注重过程性评价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特别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是否与同学进行交流合作,是否具有学习诗歌的兴趣和鉴赏诗歌的情趣。在整节课中,对学生每个活动,都注意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帮助学生树立自信。

2 注意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老师善于运用激励性的语言肯定学生的学习过程,同时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同学之间的互评相结合,使学生在与同伴的交流中获益。

总之,整节课以情感教育为中心线索,以“读”贯穿全局,希望我们的语文教学能成为学生感受真情、感悟真情、抒写真情的第一步!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be963a9dd3383c4bb4cd296.html

《《乡愁》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