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导学案

发布时间:2020-10-16 10:17:4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纠错归纳

及反思

纠错归纳及反思

谈中国诗

钱钟书

【使用说明】

1、课前,通读教材,搞好勾画,初步掌握重点内容,写上提示语。独立完成预习案部分,规范书写。

2、将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用红笔标识出来以备课上小组探究、突破。

3、课堂上,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合作,互相探讨交流,共同解决探究案部分的问题,高效展示点评,达成目标。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1、掌握通过抓关键语句划分段落和归纳段意的方法,理清文章思路。

2、在中国诗与外国诗的比较中,归纳中国诗的特点。

能力目标:训练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作者严谨的治学精神和渊博的学识,激发自己的求学欲望。

【预习案】----课前自主学习

助读资料

《谈中国诗》出自钱钟书的作品《钱钟书散文》,属于中国较早的中西比较诗论之一。本文根据钱钟书自己的一篇演讲稿节译而成。作者通过对中外诗歌的源流、形式、意韵、风格和内容等方面的比较,突出了中国诗的独特性和普遍性,为外国朋友了解中国诗打开了一扇窗。

1.学贯中西。钱钟书(1910—1998),原名仰先,字哲良,另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是中国现代著名的作家、文学研究家。钱先生博学多才,兼通数国语言,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取得了卓越成绩。钱先生的治学特点是善用贯通中西、古今互见的方法,融汇多种学科知识,探幽入微,提要钩玄,在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昆仑

2.著作等身。钱钟书著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鬼》,长篇小说《围城》,学术著作《宋诗选注》《谈艺录》《管锥编》《七缀集》等。《围城》已有英、法、德、俄、日、西班牙语译本。《谈艺录》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中西比较诗论。《管锥编》对经、史、子等古籍进行了考释,并从中西文化和文学的比较上进行了阐发和辨析。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一些中国人由于某些幻觉而对本土文化妄自尊大;而一些西方人由于无知而以欧美文化为中心,为此,钱钟书于1945126日在上海对美国人作了一次演讲。演讲中,他既深刻地阐发了中国文化精神的深厚意蕴和独特价值,也恰当地指出了其历史局限性和地域局限性。

钱钟书出生于诗书世家,自幼受到传统经史方面的教育,中学时擅长中文、英文,却在数学等理科上成绩极差。钱先生报考清华大学时,数学仅得15,但因国文、英文成绩突出,其中英文更是获

4.中西诗有什么异同点

5.作者的结论是什么?

【训练案】------课堂效果检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陈寅恪和钱钟书

        ——两种不同的诗学范式

胡晓明

对于诗学,陈寅恪最大的贡献可能正是证明了中国诗与西方诗根本的不同。西方诗长于宗教性的体验,中国诗长于现实人生的体验。陈寅恪认为中国诗最高的典范是杜甫。杜甫的诗歌既是个人的生命年谱与生活日记,同时又是唐代社会的诗体年谱与历史实录。尤为重要的是,杜诗中表现了唐代的中国社会历史文化的灵魂。这是一般人的研究无法达至的地方。而陈寅恪对杜诗的研究,正是深入发掘杜诗与唐代社会的生命般的联系,凸显杜诗的文化性格。

而钱钟书的意义却迥然不同。他最终证明的是中西诗学相通的文心诗眼。这个“心”“眼”,乃在心理、智慧、情感类型的审美情趣。《谈艺录》与《管锥编》中对杜甫诗句引述考论,竟然没有一条涉及杜诗中表达的重大史实,甚而没有一条涉及唐代的典章制度与杜甫所切身感受的时代问题,易言之,没有一条是知人论世的读杜心得。钱钟书的着眼点在于杜诗中所蕴含的诗艺渊源、美感欣趣、风格情调、诗律细末、修词巧术,以及心理学内容等。如此之多从差异的一面看,陈寅恪与钱钟书的对比是学术规则的不可通约,但是从相通的一面看,陈寅恪与钱钟书的智慧又可以同时被我们分享。

以两人对杜甫《哀江头》中“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这句的解释为例。陈寅恪强调的是兵乱黄昏之时诗人“眷恋迟回”的苦情,而钱钟书则着重的是“丧精亡魂”之际老人“衷曲惶乱”的心状。陈的说法是回到历史当下,回到杜甫其人;钱的说法则可以引申到不同时代、不同身份的普通的人性。尤值得注意的是,钱钟书补充说:“破国心伤与避死情急,自可衷怀交错”,这无疑是包容了陈寅恪的说法而更为合理入情。这样当然增加了杜诗的文学魅力,也印证了诗无达诂的阐释真谛。由此可见,陈寅恪与钱钟书的互补,并非完全不可能,而有意味的互补恰可以达致中国诗学自身丰富深邃的魅力。

写到这里,有必要指出陈、钱诗学范式中极易被人忽略的另一层重要的相通性。一般人都能了解钱钟书非常重视解诗工作中的想象、联想能力,而以为陈寅恪只会凭材料作理性的证明与逻辑的挂搭,而完全漠视想象能力。这其实是最大的误解。陈寅恪不仅早年在《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中提出著名的解释理论,即“必须具备艺术家欣赏古代绘画与雕刻之眼光及精神,然后古人立说之用意与对象,始可以真了解”;而且在他失明膑足的晚年,又以八十万余言的《柳如是别传》,实践了这一理论。

得满分,1929年被清华大学外文系破格录取。在此之后,他刻苦学习,广泛接触世界各国的文化学术成果,立志横扫清华图书馆。他当学生时,就被人们视为老师的顾问”,他读书之多,中英文功底之雄厚,远远超出同龄人,因而最终成为文化大家。

预习指导

结合《助读资料》认识作者,了解背景。带着老师提供的问题阅读课文,借助课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问题,标注容易误读和误解的字词。明确问题答案,对于把握不准的问题通过小组讨论来解决。理清思路,全面把握文章结构和主题。

1.仔细阅读课文内容,基本理清文章思路。

  2.钱钟书在这篇演讲稿中主要阐述了什么问题?

3.文中采用了那些论证方法?

4.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文(    )  轻(    ) (    )(    )

鼓(    ) 栏(    ) 命运多(    )

见不鲜(    ) 遥思远(    )而就(    )  

5.查字典,积累下列词语。

(1)回肠荡气:

(2)凌风出尘:

(3)吞言咽理:

(4)拔木转石:

(5)穷边涯际:

我的疑问与收获:

【探究案】---合作探究,共同提高

理清文章思路,探究文章主旨

指导学生带着如下问题快速阅读课文,并查找相关资料,熟知课文内容。提供讨论问题如下:

1.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是什么?

2.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是什么?

3.中国诗的具体特点是什么?

于是我们可以引出另一问题:为什么陈、钱都注重解诗人的想象力,却在学术方法与风格上有如此强烈的反差?说到底,学术的不同最终是学者人本身的不同。在解诗方面,陈、钱都不愧为“艺术家”。然而钱是智慧型的解诗艺术家,他那浓厚的智者品性、他那慧光四溢的探索意趣,都不能不最终自觉发展成熟一套打通四部、破体成文的方法。而陈寅恪则是情感型的解诗艺术家。这种“情”当然不是一般日常人生之“情”,而是对于历史文化近乎宗教般的痴情。从这个意义上说,成功的诗学范式,其实是不可学的,因为他们的底子正是生命与性情的延伸。

(有删节)

请简述本文的论述思路。

反思案】----自我总结提升

1、知识归纳总结 构建知识体系:

2、学习方法总结

纠错归纳

及反思

纠错归纳及

反思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49f54d2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55cc345.html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导学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