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八年级上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发布时间:2018-04-0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侵略与反抗
1 鸦片战争(1840--1842
中国近代史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919年的五四运动
这中国近代历史发展有三条基本线索:1)世界资本主义的侵华战争;2)中国人民的反抗与斗争;3)中国社会各阶层探索近代化道路。
一、背景:欧美资本主义的迅速崛起,清朝封建统治的日趋衰落。 二、原因
1P.2根本原因:19 世纪上半期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工业强国,迫切要求开拓国外市场。 2、直接原因(导火线):林则徐虎门销烟(1839.6.3---25 广州)
3、其它原因:①在正当的中英贸易中,白银大量流入中国。②吸食鸦片可以使人上隐,鸦片贸易可以获取暴利。 3林则徐虎门销烟(1839.6.3——25
1P.3原因:鸦片贸易对中国的危害:财政危机;军队战斗力削弱;官吏腐败;百姓家破人亡。
2P.3意义:183963日,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和决心,成为无愧的民族英雄。(淮安人关天培虎门抗敌)
三、★★P.4结果:清政府战败,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主要内容如下(割地、赔款、开五口、协关税)
①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元;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中国近代历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四、失败的根本原因:中国封建制度的落后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五、★★P.5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 收复新疆
一、新疆以前的历史
1(七上P.83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新疆正式隶属中央管辖,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唐朝时在新疆设置安西都护府(唐太宗)和北庭都护府(武则天)。
3(七下P.111清朝乾隆帝时平定了大小和卓分裂祖国的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包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二、★★左宗棠收复新疆 1P.12背景:阿古柏侵占新疆,西北塞防告急;俄英勾结阿古柏,共同破坏中国主权。 2P.13概况:
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1878年除伊犁外,新疆重新回到祖国怀抱,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3、意义:左宗棠收复新疆,使新疆地区不再受外敌侵占,维护了祖国统一,符合中华民族利益。
4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一、根本原因: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迅速强大起来,走上了军国主义的对外扩张道路。 二、P.16导火线:日本侵占朝鲜
三、主要战役:黄海大战、威海卫战役、辽东半岛战役。
四、P.16典型事例:黄海大战中的邓世昌(“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18949月黄海海战中,北洋海军致远舰管带邓世昌,沉着指挥,在船身严重倾斜的情况下,勇撞日舰“吉野”,以身殉舰。
五、★★结果:中国战败,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
P.17内容:A、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B、赔款白银二亿两;C、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D、增开通商口岸。
六、失败的根本原因:中日社会制度的差距和清政府的腐败、落后。
七、P.17甲午战争的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化程度
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的转折和变化
变化的方面 社会性质 社会的主要矛盾 主要革命任务 主要经济形式
鸦片战争前
主权独立的封建社会 地主和农民 推翻封建统治
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
鸦片战争后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以及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反封建反侵略 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
5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背景:①根本原因: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世界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度,政治经济发展出现不平衡,开始了新一轮的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斗争,在中国掀起了瓜分狂潮。
②导火线: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
二、P.20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和八国联军侵占北京(19008月中旬) 三、★★P.21---22《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1)内容
①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外国人控制中国海关长达半个多世纪) ②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③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④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辛丑条约》对中国的危害
主要内容
赔偿白银4.5亿两 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危害
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负担 清政府完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便于侵略者直接从大沽进入北京,对中国实行武装监督
2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1856----1860 一、P.7根本原因西方资本主义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二、实质: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三、列强侵华罪行
1P.7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1860年)洗劫了中国许多珍贵文物(总值超过六百万英镑) (十二生肖铜兽头 2P.8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
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领土表
时间 1858 1860 1860 1860 19世纪80年代
不平等条约名称
中俄《瑷珲条约》 中俄《北京条约》 中俄《北京条约》
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中俄《改定条约》以及以后五个勘界议定书
割占领土范围
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 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 中国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 中国西北部
割占领土面积 60多万平方千米 40万平方千米 44万多平方千米 7万多平方千米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 东交民巷成为“国中之国”,成为帝国主义进一步侵华的据点
2P.2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对中国的影响: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四、结果:中国的领土和主权遭到进一步破坏。 五、影响: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六、P.10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太平天国运动期间,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成立了由美国人华尔统领的“洋枪队”太平军在青浦大败洋枪队,18629月在浙江慈溪击毙华尔。
府完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探索
6 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1P.28背景和原因;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国门,清政府内外交困,中国的部分开明地主开始睁眼看世界,他们在同外国资本主义的交往中,深刻感受到中西之间的经济和军事差距。
2、思想基础:“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 3P.28时间:19世纪60年代—90年代


4、★★P.28洋务运动的口号,前期:“自强”,后期:“求富”。
5P.29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前期以创办军事工业为主:曾国藩的安庆军械所、李鸿章和曾国藩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的福州船政局;后期以创办民用工业主:李鸿章的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张之洞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等。P.29另:1862年清政府创办京师同文馆,培养翻译人才)
6P.28领导阶级及其代表人物:部分开明地主(洋务派)。 7、代表:奕、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8P.30目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9P.30性质: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10P.30失败标志: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的覆灭。 11、失败的根本原因:没有触及封建统治的根基。
12、★★P.30洋务运动地位:洋务运动发生在中国近代社会新旧交替的特殊历史阶段中,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13、★★★P.30洋务运动作用: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7 戊戌变法——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端
一、背景: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二、思想基础:资产阶级的启蒙思想(严复) 三、导火线: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 四、开始----公车上书
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后不久,各省在京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揭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五、P.33领导力量及其人物、组织和刊物: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强学会;《万国公报》(又名《中外纪闻》)
六、★★P.33高潮:百日维新(18986---9)的主要内容 ①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员,任用维新人士;②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③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④训练新式军队等等。
七、P.33结果:18989月慈禧发动政变(戊戌政变),囚禁了光绪帝,杀害了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变法运动失败。
八、失败原因:1)根本原因: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变法条件不成熟。2)其它原因:封建顽固势力的强大;帝国主义的阻挠;光绪帝没有实权;袁世凯的叛变;缺乏群众基础等。
九、性质:是中国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十、★★戊戌变法的影响 ①戊戌变法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提倡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有利于民族资产阶级、开明地主和爱国知识分子参与政权。
②戊戌变法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提出救亡图存口号,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戊戌变法也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启蒙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蒙作用,它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十一、认识:戊戌变法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端,它的失败说明资产阶级的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8 辛亥革命
一、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 二、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邹容、陈天华、章炳麟) 三、领导力量:资产阶级革命派
四、性质: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五、★★P.36准备: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和“三民主义”思想的确立
1905年,孙中山联合革命力量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其革命纲领是:驱除挞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它是中国资产阶级提出的比较完整的革命纲领。机关刊物是《民报》
“三民主义”有新旧之分,旧“三民主义” 即“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它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新“三民主义”即“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它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思想基础。
六、★★P.37高潮: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P.3719111010日,革命党人在湖北武昌发动起义,攻占汉口和汉阳,辛亥革命取得初步胜利。
P.381912年元旦,独立各省代表在南京选举产生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选举了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正式成立,并确定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
七、P.38结果: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辛亥革命失败。
八、失败原因:(1)根本原因: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2)其它原因:帝国主义的破坏;没有充分发动群众。
九、★★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的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十、认识:中国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9 新文化运动
一、P.40背景:①辛亥革命后,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深入人心;②袁世凯复辟帝制,在中国掀起了“尊孔”、“复古”思潮。
二、思想基础: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思想 三、领导力量:开明知识分子
四、条件:中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五、目的: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矛头直指封建尊孔复古逆流。 六、P.40开始:《青年杂志》(《新青年》)的创办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七、P.41主要内容:前期:四个“提倡”,四个“反对”;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八、P.40主要阵地:《新青年》
九、P.41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成就:①陈独秀在《新清年》发表了《敬告青年》一文,提出“民主”和“科学”的口号,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②李大钊创办了《每周评论》,并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歌颂十月革命。③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④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篇白话文小说。⑤蔡元培时任北京大学校长,广泛吸纳新思想,提出“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等。
十、P.42性质:思想大解放运动
十一、实质: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封建斗争 十二、★★新文化运动的地位和作用 P.42地位: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P.42作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不过,新文化运动中也有对西方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这一直影响到后来。
第三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10 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一、★★五四爱国运动
①背景: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中国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P.46导火线:中国在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 P.46时间和地点:191954 北京
P.46口号:“外争国权,内除国贼”、“还我青岛”、“取消二十一条”等。
P.47经过概况:五四运动以63日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以北京为中心,以学生为主力,主要是学生的罢课斗争;后期以上海为中心,以工人为主力,形成了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的“三罢”斗争. P.47结果:运动取得初步胜利,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了卖国贼的职务,并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P.47意义: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性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是中国现代历史的开端。
五四精神: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二、★★P.47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共一大的召开(19217 .23 上海 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
1)条件: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阶级基础: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组织基础: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 2P.48主要内容: 确定党纲和党的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确定党的中心任务:领导工人运动。
选举党的中央领导机构: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
3★★P.48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11 北伐战争
P.50背景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和阶级矛盾的激化;1924年国民党一大后,国共实现了第一次合作;黄埔军校的创立以及国民革命军的建立,为北伐准备了条件。
二、P.50黄埔军校的建立(校长:蒋介石;政治部主任:周恩来)
19245月,国民党在广州黄埔创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黄埔军校,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
三、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P.51开始:1926年。
P.51目的: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统一全国 P.51主要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P.51主要战场:湖南、湖北
P.51主要战役:汀泗桥战役,贺胜桥战役,武昌战役 P.51先锋: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叶挺独立团(“铁军”)
P.51成果: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19274月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 四、胜利进军的原因:
1)根本原因:国共的第一次合作和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2)其它原因: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人民群众的支持;北伐军的浴血奋战等; 五、P.52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19274月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叛变革命,在南京成立了“国民政府”。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性质)
六、结果:因国民党右派的叛变而失败,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务。 七、教训: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
12 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中国共产党对革命道路的探索
一、★★P.54对城市革命道路探索的失败-----南昌起义
1、背景: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南京国民政府的白色恐怖。
2、经过:192781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周恩来、贺龙、朱德等率领革命军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 3.意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八一建军节)是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二、★★P.55对农村革命道路探索的成功----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会师
1、秋收起义:19279月,毛泽东在湘赣边界领导了秋收起义,后来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胜利的革命道路。
2、井冈山会师:19284月,朱德、陈毅领导的南昌起义队伍和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队伍在井冈山会师,并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这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
3、井冈山精神: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于创新,依靠群众,勇于胜利。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始。 三、启示: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四、认识:(1)革命道路的选择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符合国情。(2)中国共产党从幼稚不断走向成熟。

13 红军不怕远征难(长征)(1934.10——1936.10
一、P.59原因 :根本原因是党内“左”倾思想的错误;直接原因是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二、目的:为了保存革命的力量
三、主要经过:(开始)瑞金出发1934.10----被动挨打----遵义会议,伟大转折(1935.1----四渡赤水,乱敌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包围----吴起镇会师,初步胜利(1935.10----三大主力,会宁会师,长征胜利(1936.10
四、★★P.60遵义会议
在长征途中,19351月党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批判了左倾领导人的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一次会议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变为成熟。
五、千难万险:险恶的自然环境;国民党的围追堵截;艰苦的生活条件;复杂的民族关系。 六、★★P.62长征胜利
1)标志:1936年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 2)历史意义:
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七、认识:
1)中国革命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需经历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2)中国革命的胜利需要共产党人付出艰苦的努力和巨大的牺牲;(3)必须坚持党的正确领导,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4)要把民族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八、长征精神:
①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持正义事业必胜的精神。 ②就是救国救民,不畏艰难险阻,不怕牺牲的精神。 ③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 ④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
⑤紧紧依靠群众,同人民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第四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4 难忘九一八
一、P.70九一八事变——中国开始局部抗战
1、背景:(1)国际背景:日本为了转嫁危机,发动对外侵略;英美忙于应付危机,无暇东顾。(2)国内背景:国共内战,给日本侵华提供了可乘之机。
2P.70经过:1931918日,日本制造柳条湖事件,并以此为借口,挑起九一八事变。
3P.70结果:由于蒋介石下令不抵抗,日本陆续侵占了东北三省,建立了伪满州国,东北沦为日本的殖民地。(相关资料:歌曲《松花江上》、蒋介石的密令)。
4P.70影响:中国面临严重危机,中华民族到了亡国灭种的重要关头,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 5、教训:只有加强民族团结,才能维护民族利益;国共两党应尽弃前嫌,联合抗日。 二、★★西安事变(193612月) 1P.71背景:①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东北,民族危机加深;②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推动;③蒋介石到西安督战。
2P.72经过:19361212日,张学良、杨虎城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逼蒋抗日,并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史称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
3))P.72结果:在中国共产党和各方面的努力下,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4P.72影响:标志着十年内战的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为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创造了条件。
15 “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
1P.75七七事变——日本全面侵华(二十九军军长佟麟阁和一三二师师长赵登禹为国捐躯)
193777日,日军蓄意挑起战争,炮轰沈阳城,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史称卢沟桥事变,又叫七七事变,它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和中国全面抗战的爆发,促成国共第二次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2、★★★P.76南京大屠杀(1937.12)(三十万人以上)
1)注意相关图片资料。
2)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教训(启示)
①不忘历史,铭记历史教训是我们奋起的动力。
②纵观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任何时候、任何国家都不是靠祈祷来赢得和平的。只有提升综合国力,才能捍卫国家主权。 ③“落后就会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我们要随时警惕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
④我们应努力学习,不忘国耻,奋发图强,准备报效祖国,只有国力强盛,才不会让历史悲剧重演。 3)正确认识“南京大屠杀”及日本右翼势力极力掩盖南京大屠杀事实。
①南京大屠杀是法西斯暴行中的一个典型,它是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残暴、野蛮罪行,每个中国人及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都应记住它。②当今日本极右势力抬头,否认南京大屠杀,歪曲二战中日本侵华事实,这种抹杀侵略事实的行径,严重伤害中国以及亚洲各国人民的思想感情,应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③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地区冲突给世界人民带来重大灾难。④我们要树立反对战争、争取和平的意识。

16 血肉筑长城
1平型关大捷、血战台儿庄、百团大战
(P.7919379月,八路军一一五师在平型关伏击日军成功,史称“平型关大捷”,这是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大捷。 (P.791938年春,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在山东台儿庄与日军展开激战,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重大胜利
(P.8019408月,为了粉碎敌人的“囚笼”政策,彭德怀指挥八路军一百多个团,在华北向日军发动大规模攻击,主要目标是破坏敌人的交通线,摧毁日伪军的据点,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2、★★P.81---82中共七大1945.4 延安——中共指挥抗战的总后方)
1)背景:抗日战争即将胜利,日本失败已成定局。 2)主要内容:
①刘少奇作了《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朱德的《关于解放区战场的报告》; ②毛泽东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报告》;
③大会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3)意义:为争取抗战的胜利和实现中国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4)延安精神:①在困难中看到希望,坚定信念。②自力更生,艰苦创业。③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5)延安是中共指挥抗战的总后方。 3抗战的胜利(1945.8 (1标志:194592日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1)★★★历史意义
它是中国一百多年来反抗外国侵略取得的第一次胜利,扭转了近代中国反抗外国侵略屡败的局面,洗涮了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②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力支援了其它国家人民反法西斯的斗争,具有世界意义。 ③中国人民为反抗法西斯的侵略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为世界的反法西斯斗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2)原因:根本原因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中国人民的艰苦抗战;其它原因有海外华侨、国际友人以及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持等。
3)抗日精神:爱国主义、英雄主义、民族团结
第五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17 内战烽火
1、★★P88---89重庆谈判
1P.88背景:①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②美国支持蒋介石阴谋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2P.89目的:国民党:为了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也为了欺骗人民;共产党: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的假和平阴谋。
3)时间:1945810月。
4)结果:国共双方签订了《双十协定》,中共掌握了政治上的主动权。
5)影响:表明了中共争取和平的诚意,为中共赢得了民心;揭露了国民党假和平的真面目,是国民党在政治上陷于孤立。
6)启示:任何党派、团体和个人民族大局和民族利益为重,只有民族团结,才能维护民族利益。 2、★★P.90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1)背景: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被粉碎,战略反攻的时机已成熟。
2)概况: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挺进大别山区。
3)意义: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严重威胁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
18 战略大决战
1、★★P.92---94三大战役(19489月——19491月)
战役名称 起止时间 共歼敌人数
辽沈战役 1948.91948.11 47 解放了东北全境
国民党的主力基本上淮海战役 1948.111949.1 55 为解放长江以南地区奠定了基础 被消灭,大大加速了解平津战役
1948.111949.1 52
北平和平解放,解放了华北全境
放战争胜利的进程。
2、★★P.95渡江战役(19454月)
1)概况:19494月,毛泽东和朱德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分三路渡江作战,423日解放南京,标志统治中国22年(19271949)的国民党政权在大陆垮台。
2)相关资料:毛朱的命令,毛泽东的诗词
第六单元 经济和社会生活
19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1P.100实业家张謇
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提出“实业救国”口号,创办了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 2.★★P101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历程 发展时期 主要原因
阶段特征
洋务运动时期 洋务运动的刺激 民族工业的产生和民族资本主义的萌芽 甲午战争后 清政府允许民间办厂
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 一战期间 辛亥革命的鼓舞和帝国主义忙于一战 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代” 一战后 帝国主义卷土重来 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萧条 抗战期间 日本的侵略和掠夺 大批民族工业破产 解放战争时期
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民族工业的发展山穷水尽
3.旧中国民族工业的特点:基础薄弱;技术落后;水平低;地区分布不均;行业发展不平衡。
20 社会生活的变化
1轮船、火车、电报、照相机和电影等在中国的出现
P.104我国的第一艘轮船“黄鹄”号。(19世纪70年代) (P.10519世纪70年代,中国出现有线电报。
P.79西方发明的照相机和电影在近代(1840年以后)传入我国。
P.106中国近代的最早的报纸—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
P.106中国最早的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1897在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 2、★★P.106剪发辫、易服饰、改称谓、变礼节、禁缠足(辛亥革命以后)
第七单元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21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一)
1侯德榜、詹天佑及其代表性成就
1P.112詹天佑和京张铁路
1905年詹天佑,出色地完成了京张铁路居庸关和八达岭两处艰难的隧道工程,设计出“人”字形轨道。这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
2P.113侯德榜和“侯氏制碱法”
20世纪20年代,我国著名化学家侯德榜,制成纯碱并撰写《制碱》一书,还探索出制碱的新工艺,被命名为“侯氏制碱法”。
2、★★魏源的主要思想(生活在鸦片战争时期) 1P.114主要思想主张:①主张设立工厂,制造轮船、枪炮、兴办民用工业;②学习西方练兵方法,用新式武器装备军队;③抨击闭关锁国政策;④认为“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始”。
2P.114主要成就:编写《海国图志》一书系统介绍了南洋、欧美各国的历史地理,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P114图资料)
3、★★P.115严复的主要思想 严复是戊戌变法时期的启蒙思想家,译著《天演论》。书中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进步观点。
22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
1、★★京师大学堂的开办与科举制度的废除----中国教育走向近代化
1P.117戊戌变法时期,作为“新政”,创办了京师大学堂。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也是戊戌变法留下的重要成果,它的创办是近代中国教育改革的初步尝试。
2)(P.1171905年清政府拟定《奏定学堂章程》,建立起包括初等、中等、高等三个学程的新式教育体制,废除了中国沿用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
2P.118鲁迅、徐悲鸿、聂耳、冼星海的代表作
①鲁迅的代表作有《狂人日记》《孔乙己》(白话文代表) ②徐悲鸿代表作有《愚公移山》等 ③聂耳的代表作是《义勇军进行曲》 冼星海的代表作是《黄河大合唱》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1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P.2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及其主要内容(1949.9北平) ①通过《共同纲领》 ②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及其主席
③确定国旗、国歌、国都,并采用公元纪年 ④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注意碑文的含义) 2 P.3开国大典(1949.10.1)(国庆节):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3 P.4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意义:
①国内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和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②国际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认识与启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实践证明,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走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是正确的选择。 二、P.4西藏和平解放
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1951年,西藏获得和平解放,至此,祖国大陆获得统一。 1、中国历代中央政府加强对西藏联系和管辖——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
1)唐时,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唐玄宗又将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8世纪唐蕃已经“和同为一家”了。
2)元时,元政府在中央设立宣政院,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
3)清朝前期,清政府确立了对达赖、班禅的册封制度。1727年设立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明:乌思藏都司、朵甘都司)(1916麦克马洪线) 2、和平解放西藏,推进民主改革
1)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实现了祖国大陆的统一。 21959年西藏成功完成了民主改革,农奴翻身做了主人。 (明:乌思藏都司、朵甘都司)(1916麦克马洪线)
2 最可爱的人(抗美援朝1950——1953
1 背景:美国借口朝鲜内战,入侵朝鲜,威胁中国安全;中国应朝鲜政府邀请,派兵援朝。 2 目的:抗美援朝,保家为国。
3 概况:(P.9195010彭德怀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前线,中国开始抗美援朝战争。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如上甘岭战役中勇堵枪眼的黄继光和严守潜伏纪律的邱少云,他们发扬了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4 意义:激发了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为经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周边环境
3 土地改革(1950——1952
1、背景:1)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2)新解放区的广大农民迫切要求土改,获得土地。 2、开始标志:(P.1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3、主要内容: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地主凭自己份地,自食其力。 4、完成:1952年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
5、★★P.13土地改革的意义
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4 工业化的起步
一、P.18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的基本任务——我国的工业化的起步
1、基本任务:1953年我国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它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一五计划的完成,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过渡。
2、主要成就: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中国第一飞机制造厂;武汉长江大桥;川藏、青藏公路。
二、P.20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4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5 三大改造(1953——1956
1、★★P.24三大改造的完成(1953——1956
1956年,国家通过建立农业合作社、手工业合作社和公私合营等方式(其中赎买政策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大改造的完成
行业
改造方式
时间
农业 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合作社 1953年春——1956 手工业 引导手工业者参加 1954年——1956 资本主义工商业
公私合营和赎买
1956
6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一、P.27中共八大(1956 北京)
大会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确定了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它是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良好开端
二、P.27“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
1.概况:中共八大后,党中央于1958年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总路线即“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评价):总路线反映了广大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愿望,但由于党和人民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少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紧接着党中央又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左”的错误在全国各地严重泛滥开来,主要标志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2.实质:P.28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影响:“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过程中的一次“左”的失误,导致左的错误
3.
在全国泛滥,主要标志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模范人物:P29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雷锋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涌现出大批先进人物,如被誉为“铁人”的大庆石油工人王进喜,两弹元勋邓稼先,“党的好干部”焦裕禄,党的好儿子雷锋。“铁人”精神: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焦裕禄精神:无私奉献的公仆精神;雷锋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主义精神。
7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1、文化大革命的原因:
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错误的认为,党中央出现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面临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为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它决定发动文化大革命
2、起止时间:1966——1976
3开始的标志:1966年,中共中央接连发出开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 4、指挥机构:中央文革小组
5、两个反革命集团:林彪反革命集团和江青反革命集团
6、过程:对刘少奇、邓小平进行了错误的斗争,煽动打倒一切,全面内战
19672月前后,党内老一辈革命家和广大干部群众的抵制和抗争,被诬为二月逆流,受到压制和打击。 7、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毛泽东、周恩来机智地粉碎了林彪反革命的政变。
1971913日,林彪等人出逃,在蒙古温都尔汗机毁人亡。
8、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后,在周恩来、邓小平的主持下,形势有了明显好转。但以江青为着的四人帮使全国再度陷入混乱。
91976年,周恩来、毛泽东相继去世。
10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197610月,华国锋、叶剑英一举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 11从三大改造完成后到文革结束,被称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二十年。情结合史实说明曲折性的表现,并分析出现曲折的原因。 1曲折性表现:
1958年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发展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却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发动大跃进和人民 公社化运动,倾错误在全国严重泛滥,主要标志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文化大革命的进行。 2原因:①党和人民对我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少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②少数反革命分子的破坏。 ③苏联的影响。
第三单元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8 伟大的历史转折
1、★★P.38---39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1P.38背景:①“文化大革命”后,我国积累了许多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②党的“左”的指导思想,引起全国上下的不满。③1978年,思想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P.39概况:1978年底,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会议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3P.39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中国社会的转折和变化
会议之前 会议之后
指导思想的变化 两个“凡是”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工作重心的转移 以阶级斗争为纲 以经济建设为重心 外交政策的变化
闭关保守
积极地对外开放 文化政策的变化 轻视知识,践踏人才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经济体制的变化
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领导中国实现近现代历史三次社会巨变的三个重要人物
1)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2)毛泽东创建新中国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3)邓小平主持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完成了拨乱反正,领导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9 改革开放
一、★★P.42农村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包干”,“包产到户”)
1)背景和原因:人民公社制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阻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2)尝试: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农业生产获得大丰收。 3)扩大:随后在党中央指导下农村逐步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 4)含义:土地实行分田到户,自主经营,交够国家,留足集体的,余粮自主支配。
5)意义: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大发展和农村富裕,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6)建国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重大调整及其影响:①建过初期的土地改革(1950——1952),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了农民土地所有制,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准备了条件;1953——1956年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实现了土地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引导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③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盲目扩大公有制程度,严重措施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是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一次严重失误;1978年以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二、P.45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85年)
1、重点:国有企业——(92年以后大中型企业——中小企业
2、主要措施: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实行政企分开,扩大企业的自主权,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92年以后国有大中型企业推行公司制和股份制,中小企业采取改组和合并。
3、目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实质: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5、意义: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三、P.43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开始起步
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深圳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经济特区为我国经济发展引进了外资和外国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也为后来的对外开放积累了经验。后来我国对外开放的地区逐渐扩大,开放了广州、上海等14个沿海城市,增设了海南经济特区(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现在对外开放区已从沿海地区向内地发展,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特点)的对外开放格局。


10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一、★★P.45---50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
P.481978年,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
P.481979年,邓小平提出“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P.481982年,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P.481987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制定了“基本路线”和“三步走”战略。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问题,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P.49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P.501997年党的“十五大”确定邓小平理论为新时期党的指导思想 二、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坚持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邓小平理论的实质:是马列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11 民族团结
★★民族区域自治
1P.56背景和原因: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相互依存、不可分离,并逐渐形成了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
2P.56、措施:(1)政策:筹建新中国时,中国共产党提出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2)实践: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3P.56成果:现在全国已建立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和许多自治州、自治县等。
4P.56意义: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有利于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民族区域自治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12 香港和澳门回归
一、★★P.60“一国两制”
1)提出时间:20世纪80年代初
2P.60根本出发点:维护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解决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
3P.60含义:“一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4)实践成果:港澳回归
5P.60意义:为实现祖国统一提供了思想理论指导;为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开辟了新的途径。 二、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1、前提条件: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2、理论基础:“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3P.61回归盛典:199771日,中英两国政府举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19991220日,中葡两国政府在澳门举行澳门政权交接仪式,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4、意义:洗雪了百年国耻,维护了国家统一和主权完整。
13 海峡两岸的交往
一、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七上P.106①早在三国时期,吴国孙权就派大将卫温到达夷洲,即今天的台湾。
②隋朝时,隋炀帝三次派人去流求(今台湾),加强了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联系。此后,历代政府更是加强了对台湾的管辖。
七下P.68③元朝时,政府设立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 七下P.104④明朝时,郑成功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七下P.104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第二年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清政府正式在台湾设立行省。 八上P.171894年,清政府在甲午战争失败后,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把台湾割让给日本。 1945年,中美英三国签署的《波茨坦公告》中规定日本将台湾归还中国
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八上P.951949年,蒋介石国民党政府败逃台湾,将台湾与祖国大陆人为分开,(八下P.71950年美国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阻挠中国解放军统一祖国,从此形成了海峡两岸长期的对峙局面。
二、P.65中共三代领导人解决台湾问题的主张和努力——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P.65①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统一作为自己神圣的使命,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
P.6520世纪50年代中期,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
P.65③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在“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基础上,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P661995年初,江泽民提出促进两岸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成为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指导思想。
P.6620003月,中国共产党重申一个中国原则是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在此基础上进行海峡两岸的对话和谈判。
2004314日我国制定了《反分裂国家法》,为祖国统一提供了法律依据。 三、两岸日益密切的交往
P.661987年,台湾当局调整“三不”政策,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P.661990年台湾成立了海峡交流基金会,次年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1992年两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1993年两会将“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写入协议,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P.67③二十多年来,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指引下,两岸经济上相互促进,互补互利的局面初步形成。 2008年底,大陆和台湾实现了“大三通”(通邮、通商、通航)。 四、目前促进祖国统一的有利因素:
1)历史因素: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根本因素:海峡两岸同根同种,有着相同的民族传统和文化传承;统一不仅是两岸人民,也是全球华人的共同愿望,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
3)物质基础:改革开放后,大陆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以及国际影响力的加大。 4)思想指导:“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基本方针的正确指导。 5)现实因素:两岸经济文化交往的日益密切。
6)法律依据:《反分裂国家法》的制定,为祖国统一提供了法律依据;中美联合公报以及其它中外建交公报都承认一个中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五、目前影响中国统一的不利因素:(1)国际反华势力粗暴干涉中国内政,尤其是美国经常违反《中美联合公报》,支持台独;(2岛内的台独势力的阻挠和破坏,台湾民进党企图通过所谓的“公投”“扩大生存空间”。 六、对祖国统一的认识:
1)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和全球华人的共同愿望,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

2)统一是中国的内政,中国人民和全球华人决不允许任何力量干涉中国内政,阻挠统一。
3)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之所在,决不允许任何分裂国家,分裂民族的行为,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完成历史交给我们的使命和责任。
4)祖国统一必须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但也不放弃武力。
5)海峡两岸、国共两党加强对话和交流,政治上缩小分歧,经济上缩短差距,尽快实现祖国的早日统一。
第五单元 国防建设和外交成就
14 钢铁长城
P.74 1966年,中国组建战略导弹部队,我国导弹部队在几十年中不断发展壮大,陆续装备了中程、远程、洲际、导弹核武器。
15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与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的标志
P.771953年底,周恩来首次提出按照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16 外交事业的发展
一、P.81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197110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P.80中美建交
20世纪70年代初,中美关系出现转机,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并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三、P.83亚太经合组织会议(2001 上海)
1)主题:“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 2)重要文件:《上海共识》
3)实质:是亚太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重要表现。
四、P.84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 卡塔尔多哈 世贸组织第四次部长会议) 五、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及其成就
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及其成就
发展阶段 外交侧重点
外交成果
建国初至树立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建国第一年我国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21953年周恩来20世纪50形象
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31955年周恩年代 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促成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20世纪70改善外交关系,扩大国际1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2中日关系正常化。31979年代
影响。
年中美在上海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21世纪初 1200110月中国在上海成功举办了亚太经合组织(APEC会议。22001作,顺应世界经济全球化。 11月中国成功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
总结:中国外交取得巨大成就根本原因:
1 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2 中国政府积极灵活的外交政策。
3 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以及全世界华人的支持。
第六单元 科技教育与文化
17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1P90--91“两弹一星”(邓稼先)
1964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10月我国中近程导弹发射成功;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成为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1999年我国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一号”发射成功;200310月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发射成功;200510月“神舟六号”(载人)发射成功。
载人航天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
2P.92“籼型杂交水稻”
我国水稻专家袁隆平于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被称为“东方魔稻”,他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18 科学技术的成就(二)
P.94一、863计划(1986.3 1、目标:瞄准世界最新科技
2、重点:涉及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共七个领域。1996以后又将海洋高科技第八大领域。
二、★★P.95计算机网络对现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20世纪末,人类进入了高度的信息化时代,以因特网为主要特征的数字化正在改变着世界,引起经济和社会的深刻变化,人们可在网上浏览新闻、查询信息、传递邮件、通知,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购物、上课„„,但网络使用不当,也会产生负面影响,如网络犯罪。
因此作为青少年要健康上网,文明上网,节制上网,维护网络安全,增强安全意识。
19 改革中的教育
P.98九年义务教育 1986年,我国颁布实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00年全国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20世纪90年代党和政府实行“科教兴国”战略,明确提出“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九年义务教育作为“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
20 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
(P.1041990年中国成功举办亚运会20017月中国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2008年中国成功举办第29届夏季奥运会和残奥会。
第七单元 社会生活
21 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一、★★P.112人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 衣:色彩丰富,品种多样
食:“吃饱”→“吃好”(改革开放后解决了吃饭问题) 住:面积扩大、装饰讲究 行:有了明显改善。
二、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
1 在社会就业方面,打破了“铁饭碗”,开拓人才市场。
2 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改革逐步深入,逐步改善人们的看病难和养老问题。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3bb0c51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96.html

《新版八年级上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