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 第一册升华和凝华 教案

发布时间:2021-05-0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虽浅显,但因其牵涉到的物理思想方法比较典型,且学生将在本节首次接触到物理图象,故本课的价值倾向长远,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良好的图象分析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教学目标:
1、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2、能识别s-t图像,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像的意义;3、掌握匀速运动中位移和时间的关系以及它们的数学表示(包括公式和图像)4、渗透科学习惯和科学思维方法的教育。 教学重点:
运动的研究方法与描述、匀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作图与图像分析 教学难点:
图像与物理过程的比较分析 教学过程设计:
1引入课题设问1上节学过的质点的概念是如何定义的,何种情况下物体可看成质点呢?设问2、教师原地转一圈,后问动否?路程和位移的区别何在?师阐述:质点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它是科学的抽象与近似,用来简化、代替实际物体。能否看成质点,应视具体的问题而定,不能以大小一概而论,因为大小总是相对的。路程虽可精确地反映物体在某时刻的运动情况,但在表示物体在一段时间内位置的变化时却不成功,为此引入位移。注意路程与位移无可比性。但可比较路程与位移的大小,它们的关系是S路≥S位。阐述物理思想:物理学研究物质运动的规律,采用分解的思想,即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物体常见的运动形式有直线运动、抛体运动、圆周运动、振动和波。我们首先研究在诸多运动形式中最基本的最简单的----直线运动描述图景:蜗牛缓缓地爬,清晨老人在散步,路上行人骑着自行车,汽车在奔驰,飞机在航线上飞行等等。这些运动有何相似的特点呢?2、新授交待课本上研究的是汽车的运动,原因之一是运动的可测量性,二是汽车代表了社会的进步。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22第一段,当中提问:①研究目的是什么?
1
(研究位移随时间的变化关系)②研究方法是什么?(通过测量St分析)③如何设计表格,记录数据?(两行五组数据)④对数据如何处理,数据反映了什么?师提示:数据处理的常用方法是列表法及逐差法。学生:感觉每通过100米所用的时间不一样,再一想又发现差不多。在差不多相等的时间内,物体的位移相等。师启发:差不多的原因是由于运动本身所致,还是由于人的测量引起的呢?能否用科学的物理语言代替通俗的生活语言,这反映一个人的科学素养。结论:在实验允许的误差范围内,物体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位移相等。21匀速直线运动(1定义:在任何相等时间内,质点通过的位移都相同的运动。2)内涵与外延师强调指出:①指出知识定义的科学性和严密性;匀速直线运动实为一种理想化的运动形式,理论上的匀速直线运动,无论如何对时间进行划分,在任意小的时间标准内考察,质点通过的位移都要相同。故要精确判断汽车的运动,需增加测量的精度,但实际中测量到一定的精度即可。②研究汽车的意义在于找到了前面所述的几种运动间的本质联系。它们遵循相同或相近的规律。由特殊到一般、个性到共性,分析与概括、归纳与演绎便是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思维方法。③位移的矢量性使匀速直线运动可简称为匀速运动。匀速运动中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的时间成正比,这区别于变速直线运动。22图像表述(1)作图的规范化要求师提出如下问题:
要求学生阅读课本第23页第四段及方框内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归纳学生回答后,师总述:①作图步骤:建坐标,标箭头、原点、物理量符号、单位;对坐标轴标度;描点并连线。对课本中的图象还原,一步一步展示作图的过程并提出要求。②强调:描点后,观察点的分布规律,发现几乎都在一条直线上。此时应用一条直线尽可能多地串起点,实在画不到线上则应该使点均匀分布在线的两侧,实质是取了平均值。个别较远的点可能是测量错误,应予以舍弃。不能迁就个别的点,将射线画成折线或曲线。当然,今后的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将描出的点用平滑的曲线相连的情形。交待作图中采取的这些措施是为了减小实验中人为测量引起的误差。这是处理数据时作图法优于列表法的原因之一。③描出
2
的点是有限的,但反映出了点的分布规律,组成线后延伸至无穷远处,点就是无限的了。从有限到无限,此时就能对未知的运动作出科学的预见。2)渗透科学思想方法教育物理作为一门实验学科,它以定量的可重复的实验为依据,抓住影响实验结果的主要的因素,使实际问题抽象为理想化的模型,对实验的现象、数据不是简单的罗列,而是对其进行分析、综合、归纳和演绎,借助于图象分析,再推理形成系统的理论,使之概括化、公式化,并进行科学预言,为新发现提供指导性线索。可见,质疑、分析、归纳与概括、内插和外推,由个性(个性现象)高度抽象、概括出具共性普遍特征和一般意义的东西,再用之去指导实践,分析个别的事物和现象,便是物理学使用的最基本的研究方法和程序。科学方法论中还包含:科学需要证据、科学是逻辑和想象的结合体、科学需尊重实验数据、科学是一种预见和假设、科学不依赖权威并避免偏见等。3)图象特点分析讲授:由数据到图象,由图象再到公式,是将由实验结果上升到理论高度的过程。①启发同学们思考:能否把刚才描出的图线写为数学上的函数形式?学生总结出匀速直线运动的公式表述:S=Vt②让一位学生上黑板在汽车位移时间图线上定性作出老人匀速散步的位移图线。
引导学生比较分析两图线的特点:1共同点(过坐标原点的直线)2不同点(倾斜的程度----斜率)设问:1)图线直否意义?图线是否一定过坐标原点?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位移图线的本质特征?(2)斜率大小的意义?小结:图线直不直反映了运动的匀不匀,而如果出发时不在坐标原点,则图线可不过原点。倾斜程度反映了运动的快慢。越斜则说明在相同时间内的位移越大,即运动越快。3)图像的识别→分析物理过程讲授:
位移-时间图象反映的是物体的位置坐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或位置与时间的一一对应关系),而位置对坐标原点来说就是位移,这与某一段时间内发生的位移是不同的。时间轴无负轴,而位移轴有正负,因位移是矢量,故t轴上方的位移表示正方向,t轴下方的位移表示对坐标原点的另一方向即负方向。故位移图线只能描述直线运动。图线上每点对
3
应一坐标(t,S,由图线可求出某一时刻质点所处的位置或到达某一位置的时刻。图线上一截线段的含义则是在时间(t 2 -t 1 )内质点发生(S 2 -S 1 )的位移。由此可知,若图线是弯曲的,则说明在相同的时间内质点发生的位移是不同的,表明质点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图线若是平的,则表明位置不随时间变化,物体是静止的。图线若是向下倾斜,则表明随着时间的增大,质点的位置离坐标原点越来越近,质点在做与规定正方向相反的直线运动。2.3师生活动(为帮助学生理解图象,做如下游戏,可将抽象的图象变得形象和生动。)由感性认识上升至理性认识,这是认识的第一次飞跃。而由理性认识再用以指导实践活动则是认识的第二次飞跃。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在讲台的正面画一直线,在讲台的中央标上坐标原点,规定向右为位移的正方向。后在黑板上画下几个S-t坐标。1)让学生注意观察老师的运动情况,后在图中画出位移图线。①教师从讲台中央分别向左和向右匀速走②教师从讲台的左边匀速走到右边③教师从讲台的中央走到右边后站住(接着往回走到中央)对学生作出的图给予评定,图线从略。2)在黑板画出如下所示的图象,要求学生上讲台表演与图象相对应的运动。其后在图的下面用简洁的文字总结。
另外,也可画出两条图线,让两位学生上台表演追及和相向运动问题。学生通过这种方式来接触、了解图象,一方面兴趣大增,同时由于亲自参与,对图象理解得非常深刻。3、典型例题例1、汽车作直线运动,向东以100m/s行驶2秒,2秒,又以200m/s向前运动1秒,最后以200m/s往回运动2秒。作出汽车运动的位移时间图像。2据下图分析AB
4
C质点的运动情况
4、作业设计与板书设计从略 教学 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测定固体和液体物质密度的实验原理. 能力目标 1.培养实验能力
这是一个测定性实验,通过这一实验应使学生明确实验原理,加深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理解,并通过实验培养学生根据给定的仪器进行实验设计的能力、进行表格设计的能力以及分析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的能力.
2.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密度的公式以及学习过的知识,如何测定物质的密度. 根据测量出的质量、体积值,运用所学知识求出物质的密度. 德育目标
本节实验所需仪器设备较多,应通过本节课 教学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工作习惯(实验时,各种仪器应按合理位置摆放,实验结束后,应整理仪器并归位放好).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团队精神.
实验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爱护仪器、爱护学习环境的 教育
,保证一个优美的学习环境,对学生进行环境美的 教育 教学 建议 教材分析

5
这个实验是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是从实验原理、使用仪器、实验步骤的安排,记录数据、根据数据得出结果对学生全面地进行实验能力的训练的一个重要实验,对培养实验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量筒和量杯的结构比较简单,使用时主要是会认识它们的刻度.所以教材首先要求学生观察量筒和量杯的刻度,认清它们的量程和每小格代表多少立方厘米.对于如何正确使用量筒或量杯测量液体和固体的体积,教材是通过几幅图加以说明的.选择石块作为测量对象,是因为从密度表中查不出它的密度值,石块的形状一般都不规则,必须用量筒或量杯才能测出它的体积,学生测量时会更有兴趣些. 教法建议 学生应在 教师
的引导下,用实验法完成本节课的学习. 教学 设计示例 一、 教学 分析与说明 1.关于实验原理
实验前可与学生讨论如何利用密度公式来测定物质的密度,需要测出哪些量?用什么办法和仪器来测量?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兴趣,搞清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
2.在使用量筒时应注意的问题
1)了解量筒(或量杯)的用途.量筒是实验室里用来测物体体积的仪器.
2)知道量筒的构造,学会判定量筒的最小分度和量程,认识“ml表示“毫升”,读数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
3)量筒一定要放置在水平面上,然后再将液体倒入量筒中. 4)观察量筒里液面到达的刻度时,视线要跟液面相平,若液面呈凹
6
形,观察时要以凹形的底部为准;若液面呈凸形,观察时要以凸形的顶部为准.
5)用量筒(杯)测固体体积的方法叫排液法.
在练习用量筒(或量杯)测液体体积时,两次的测量应让同组的两个同学各测一次.如果分组仪器全部是量筒,应给 教师
准备一个量杯,让学生看到实物.观察量筒时,可就观察问题提问练习.在视线和凹面相平时, 教师
应做一个示范动作.滴管是学生第一次使用,也应讲清楚如何使用,尤其是要从量筒中取出液体时应怎样做,让学生思考一下,最好找学生示范一下.测出的水的体积不要倒回烧杯中,做下一个实验时用. 3.关于实验的操作
1)在测固体的体积时,要让学生弄明白需要记录哪些数据.并把所测得的有关数据填入数据表中,再求出石块的体积和密度.
测固体密度最好用烧锅炉的焦炭,选一些大小形状均合适的(体积最好20~40cm3之间),事先要蘸上腊,以防吸水.如果用石块,一定要求学生用细线栓牢,否则极易砸坏量筒.要讲清用排液法测体积的做法和这种方法的适用条件.第一,这种物质不能溶于这种液体,若溶于这种液体就要换用其他的液体或想其他的解决办法.第二,这种物质不能吸收这种液体,若吸收也需要换成其它的液体.因此排液法不是万能的. 2)测盐水的密度时,要让学生明白盐水的质量是怎样得到的,需记录哪些数据,并把测得的数据填在数据表中,最后求出盐水密度. 测盐水的密度中盐水一定要饱和溶液.如果天平不够精确,系统误差较大,则应考虑换用其他溶液如硫酸铜溶液等 4.整个实验过程可有三种处理方法
对基础较差的班级可采用一个实验一个实验领着做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实验过程容易控制,但不易于每个同学的个性发展,进度会受些影响.对于中等程度以上的班级可采取先做实验1.练习用量筒(或量
7
杯)测液体体积,然后把以下的实验要求、步骤讲清楚,让各组再进行以下的实验.在学生实验过程中, 教师
要加强巡视,加强个别指导.特别要对实验能力较差的组给予更多的关注,防止这些同学的实验走过场.为此也就有了第三种方法:在实验课前可先培养几名学生骨干,让他们在实验课上当 教师
的小助手,重点帮助一些实验有困难的同学. 5.实验进度的安排
因各实验小组的实验水平不同,所以实验进度就不平衡.对实验进度快的组除了加强检查他们的操作与数据外,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实验机会,为此 教师
可事先准备一些蜡块,让进度快的组测一下蜡块的密度.对进度慢的组,可把这一问题作为思考题,把实验过程写在实验报告上. 6.实验报告
关于实验报告,最好是让学生自己写.应有实验题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包括数量和规格)、实验内容及主要步骤、实验数据和结果、还应有实验日期和同组人.条件较好的学校也可统一印制实验报告纸,发给学生使用.实验记录的表格最好让学生参照教材自己设计, 教师
在这方面也应给予一定的指导.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学具教具准备
量筒(或量杯)、石块(或烧锅炉的焦炭)、细线、盐水、天平和砝码、烧杯(或玻璃杯)、清水、多媒体演示课件 四、 教学 过程

8
设计
(一)新课引入
复习密度的知识,请同学们用中文表述一下密度的公式,并说出用符号表示的公式.
通过这个公式可以认识到,只要知道了某一物体的质量和它的体积,就可以计算出组成这个物体的物质的密度,也可以说只要测量出物体的质量和它的体积就可以求出它的密度. (二)新课 教学
以上我们分析了根据
,只要我们测量出物体的质量和它的体积,就可以求出物体的密度,请同学们考虑一下用什么方法测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 用天平可以测物体的质量,用量筒可以测物体的体积.
如果是一个规则物体除了用量筒可以测量它的体积外,还可以用什么办法?
还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
今天我们这个实验是要求同学们用天平和量筒测定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根据以上的分析,请同学们谈一下这个实验的原理是什么? 这个实验的原理就是密度的公式
我们今天的实验是要测定金属块和盐水的密度,请同学们考虑除了被测物体、天平、砝码和量筒外,还需要什么物品. 还需要清水、细线以及装清水和盐水的烧杯.
请同学们写出测金属块密度的实验步骤,并设计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 请同学说出实验步骤以及表格中需要记录和需要计算的项目, 教师
根据学生的回答予以肯定式补充修正,并随时将学生回答的正确结果写在黑板上,最后形成如下内容: 1.测金属块的密度 实验步骤

9
1.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调节天平平衡. 2.测出金属块的质量,并把测量值填入表格中.
3向量筒中注入一定量的清水,并把测得的水的体积值填入表格中. 4.将石块用细线拴好,没入水中,测出石块和水的总体积,并把测量值填入表格中.
5.计算出石块的体积,填入表格. 6.计算出金属块密度,填入表格. 表格设计 石块的质量 m g
石块放入前水的体积 石块和水的总体积 石块的体积 石块的密度
请同学们写出测定盐水密度的实验步骤,并设计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 学生基本写完后,请同学说出实验步骤以及表格设计的内容, 教师
随时把正确内容写在黑板上,并进行必要的补充、修正。 2.测定盐水的密度 实验步骤
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调节天平平衡,(这里向同学说明一下,测金属块的密度完成后,只要天平没动,可以不再调节,但如果作为一个独立实验必须有这一步)
2)在烧杯中盛盐水,称出它们的质量,并将测量值填入表格中. 3)把烧杯中的盐水倒入量筒中一部分,测出它的体积,并将测量值填入表格.
4)称出烧杯和杯中剩余盐水的质量,将测量值填入表格. 5)计算出量筒内盐水的质量,记入表格.

10
6)求出盐水密度记入表格 表格设计
烧杯和盐水的质量 g
烧杯和杯内剩余 盐水的质量 量筒中盐水质量 量筒中盐水的体积 盐水的密度
以上内容一定要求学生在不看书的情况下完成. 教师
询问同学是否还有问题,然后宣布开始实验.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将仪器整理好,并按原来位置放好,然后讨论课后“想想议议”.要求学生回答, 教师
进行必要的指导. (三)总结、扩展
今天我们进行的实验综合了许多前边的知识,对于同学们复习巩固前边学习的内容,对于了解物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会有很大帮助.测定物体密度的方法不仅这一种,今后我们还将深入地学习.密度知识在初中物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同我们后面将学到的许多知识有必然的联系,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好这部分内容,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对于学有余力的班级 教师
可适当介绍一些有关密度计的知识,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探究活动
【课题】物质的特性和属性 【组织形式】个人或自由结组 【活动流程】

11
制订子课题;制订查阅和查找方式;收集相关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结论;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从学校数据库或网上收集有关物质属性的信息. 【备注】
1、网上查找的资料要有学习的过程记录. 2、和其他成员交流,发现共性和差异. 3、发现新问题.

12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993b484996648d7c1c708a1284ac850ac020475.html

《初中物理 第一册升华和凝华 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