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道德

发布时间:2022-11-10 22:27:1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生态道德
德育必须用现代人类社会公认的七大道德观点来教育学生,即:生态道德观、人类道德观、社会公德观、职业道德观、家庭道德观、学习道德观和自我道德观。其最终的目的就是要使人的主动发展与社会需求相一致,最终达到人的可持续发展。
在七大道德观中,生态道德观排在首位,由此可见它在德育教育中的重要地位。那么,什么是生态道德呢?生态道德,就是为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实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而建立的道德规范;它从道义上确立了人类在自然关系上所承担的权利和使命,提倡人和自然的平等性、兼容性、和谐性。
一、生态道德教育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一)加强生态道德教育,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过去,人们往往以为只要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发展就可以无限制,自然界似乎是难以穷尽的百宝库,现在猛然发现事实并非如此,自然界也是相当脆弱的。若无休止地发展下去,人类欲求的无限性必然与自然供给人类欲求的稀缺性产生极大的矛盾。这些矛盾最终必然打破发展与生态、科技与生态、消费与生态、人口与生态之间的平衡。人类与其他社会领域的平衡发展,特别是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几乎关系到生态安全与人类本身的存亡。社会发展与生态发展其实一样,发展不只是单向度的平面发展,而是多向度的立体发展,必须是统筹城乡、统筹区域、统筹经济社会、统筹人与自然、统筹国内和国外等综合性的发展,目的在于促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个层面、各个环节协调和谐发展,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全面进步,使发展的目的性与规律性有机地融为一体。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除了强调社会意义上的以人为本,还蕴含了以自然为本、以生态为本和以环境为本的内容,加强生态道德教育,最终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加强生态道德教育,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需要
自然界的每一条生物链、每一个物种都有各司其职的明确职能,作为自然界一部分的人类,从来就离不开自然界的庇护,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每时每刻都与自然界的物质和能量进行交换,自然生态的和谐必然促进人类自身的和谐,自然生态的恶化也必然导致人类生存状况的恶化。事实上生态安全和国家安全一样,也是一个民族永续发展的生命线。古埃及、古巴比伦、玛雅文化等之所以失去昔日的光辉或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其根本原因是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进而导致人文文化的衰亡。目前生态恶化已经成了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人类将大量的污染物投放在大地、江河湖泊和大海,加上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和生物总量的不断耗减,这不仅削弱了生物调控生物圈的能力,还加重了生物调控的负担。脆弱的生态系统已经到了承载极限,人类若不采取有效措施遏制这种趋势,那将无异于自毁。生态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唤起人们保护生态、善待生命、尊重自然、遵循规律,这是确保人类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最高准则。这就要求人们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自觉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走科学发展之路,最终是为了人类自身生存和延续的需要。
二、当代大学生生态道德缺失的现状分析
据了解,当代大学生生态道德意识总体上应该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在一部分学生中存在生态道德教育缺失或生态道德意识不高的情况,归纳起来集中表现在以
下几个方面:首先,对自然缺乏敬畏和爱心。因多年来潜移默化或自觉不自觉地受到人定胜天征服自然斗天斗地等观念的影响,始终把自然界和动植物作为人类永远掠夺和攫取的对象,有很大一部分学生缺乏对自然应有的敬畏和尊重,对生物缺乏应有的爱心和同情,从而出现个别大学生用硫酸泼熊等以折磨动物为乐的现象。其次,奢侈浪费现象严重。现在大学里几乎是清一色的80的独生子女,有一部分从小在温暖环境下长大,受尽父母与祖父母辈的百般呵护宠爱。缺少生活的历练,体验不到生活的艰辛,生活消费上普遍大手大脚,缺乏节约意识。据调查,现在大学校园里资源浪费现象依次为:水浪费、电浪费、食物浪费、纸张浪费、一次性物品浪费、塑料浪费、电池浪费、用笔浪费。不少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公共场所随地吐痰,乱扔废旧物品,有害物品,到风景区游玩乱丢塑料袋或垃圾污染环境,等等。究其原因:一是家庭、学校和社会长期忽视了生态道德教育,致使他们没有养成良好的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二是只追求自身的享乐而忽略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忘却人应该与自然和谐共处。三是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和经济利益的驱动,使校园文化也趋向庸俗化、商业化和功利化,缺乏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绿色消费等生态道德文化的构建。四是一些消极的陈规陋习阻碍了生态忧患意识、生态责任意识和生态价值观的培育。
三、利用高校教育优势,系统地进行生态道德教育
目前我国的生态道德教育严重滞后,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应当从单纯的社会道德教育过渡到生态道德教育与社会道德教育并重的轨道上来。为此,笔者认为在高校德育工作中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将生态道德教育渗透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中
高校生态道德教育与三观教育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高校生态道德教育主要是对非环保专业的各专业学生而言的,这决定了其教育内容、方法和目的都有不同于环保专业教育的特点。就教育内容来说,主要是进行环境意识教育和关于环境问题一般知识的教育,使作为国家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各专业大学生了解环境对于经济与社会发展乃至整个人类发展的重要性,了解目前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了解环境科学最基本的知识和方法,从而培养强烈的环境意识,形成高度的环境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些特点决定了从三观教育的高度进行环境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为强烈的环境意识的培养,高度的环境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形成,固然需要一定的环境知识为基础,但更需要心灵的感悟和内心精神世界的撞击与升华,需要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层次上形成信念甚至信仰。
(二)将生态道德教育纳入课本
从思想道德教育来看,长期以来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主要围绕如何处理人与他人、集体和社会的关系组织的,而相对忽略了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包括人与其他生命体的关系的教育内容。虽然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的环境教育就已经起步,但也基本上停留在一般的知识传授上,而没有自觉的把其纳入到道德教育的范畴中去、更谈不上塑造理性生态人的情感体念、习惯养成以及生态价值观的培养。仅靠现行的科技教育在实践环节上与社会、自然的有限接触,还不足以唤醒人们对生态道德重要性的意识,更难以把道德听命于自然界的规律内化为人类的本质需要。为此:我们必须把生态道德教育纳入课本,在课时安排上给以保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此外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的社区教育的力量帮助我们的青少年更快的树立科学理念,环保意识,使生态道德成为一种深刻影响他们日常行为和生活方式的精神理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f9aa1120b4e767f5acfced9.html

《生态道德.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