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2019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一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练习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一、单选题
1.下表历史史实与历史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史实 结论
A 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门齿化石发掘 中国是远古人类的重要发源地 B C 《周易》中记载黄帝教民种植五谷 良渚遗址发现了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西周出现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 甲骨文是世界已知年代最早的文字
D 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门齿化石发掘”结合所学,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 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是早期直立人的代表,故可得出中国是远古人类的重要发源地, 故选A项:根据所学,《周易》中记载教民种植五谷的是神农,且材料表述中并未提到“刀 耕火种”的耕作方式,排除B项:良渚遗址位于长江流域,故良渚遗址中发现的大规模祭坛 和神庙,不能说明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排除C项:根据所学,西亚的楔形文 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故选项中的史实与结论之间不存在逻辑关系,排除D项。
2.下表中史实与历史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历史结论
夏朝可能出现牛耕
“中国” 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地 周代出现刀耕火种
史实
A 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状 B C D
西周吋期何尊铭文中的“宅兹中国” 良渚文化遗址发掘出玉器及祭坛和神庙 《周易》中记载神农氏教天下耕作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宅兹中国"可知,材料认为西周是建都于天下的中心,从这里统治人民, “中国”一词置早的实物见证,故选B项;甲骨文是商朝王室用于占卜刻在龟甲和兽骨上 的丈字,不能说明夏朝出现牛耕,排除A项:良渚古城遗址是长江下游地区首次发现的新石 器时代遗址,不是黄河流域,排除C项:《周易》记栽神农氏教天下耕作,意味着神农氏时 期已经出现刀耕火种而不是周代出现的,排除D项。

3. 白寿蟀主编的《中国通史》中写道:“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新士人有独立的思想,他们
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思去著书立说或发表言论,成为这一时期不同阶级和阶层的思想代表。” 这有利于(

A. “百家争鸣”局而的形成 B.佛、道思想的吸收 D.传统儒学的发展
C.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
【答案】A 【解析】
4. 战国时期道家人物列子在《两小儿辩日》说,孔子游历看到两个小孩争辩太阳远近问
题:小孩认为,早上太阳离我们近,理由是早上的太阳比中午看起来要大:另一小孩认为, 中午太阳离我们近理由是中午的太阳比早上感觉热。孔子无法作岀判断。材料反映了(

A.
到挑战
诸子百家之间的争鸣日趋激化 B.儒家思想的统治权威受C.人们对自然宇宙现象提出思考
【答案】C D.私学发展提高了儿童知识水平
【解析】由材料“两个小孩争辩太阳远近问题:小孩认为,早上太阳离我们近,理由是早上 的太阳比中午看起来要大;另一小孩认为,中午太阳离我们近理由是中午的太阳比早上感觉 热”可知人们对自然现象的关注和思考,故选C项:材料并未体现出诸子间思想的激化,排 A项: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提及私学的发展,排除D 项。
5. 朱熹在编著《资治通鉴纲目》时,改变了《资治通鉴》中魏国正统的形象,进而将蜀
汉政权改为正统。这表明朱熹(

A.认为道义才是政权存在价值 C.宣扬理学倡导儒家思想复兴
【答案】A B.鼓励世人批判怀疑精神 D.注重对历史问题的考证
【解析】朱長是理学集大成者,强调天理就是作为道徳规范的三纲五常,更认为“格物致知” 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二字,蜀汉政权号称是汉朝的延续,与材料中“将蜀汉政权改为正统”相 符,故A项;朱聂“改变了《资治通鉴》中魏国正统的形象,进而将蜀汉政权改为正统” 并没有鼓励世人批判,实质上强调天理就是作为道徳规范的三纲五常,排除B项;程朱理学 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哲学,不仅是倡 导儒家思想复兴,排除C项;材料中只是改变了正统的形象,并未涉及考证,排除D项。

6. 下面是儒家思想在古代发展情况示意图。下列对A.B.C.d四处岀现起伏的原因的分析不 正确的是(

A. a处处于低潮是受秦朝"焚书坑儒”的影响
B. b处处于高潮是受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的推动 C. C处处于低潮是受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的冲击 D. d处处于髙潮是受明清批判思想的推动
【答案】D 【解析】通过题千中的数轴图可知,d处是宋明时期,该处处于高潮的主要原因是宋明理学 的出现,而不是“明清批判思想的推动”,故选D项:通过题干中的数轴图可知,a处是秦 朝时期,秦朝是以法家思想立国的,不但不提倡儒家思想,而且还实行了 “焚书坑儒”,大 大打压了儒家思想,所以该时期处于低潮,排除A项:通过題千中的数轴图可知,b处是汉 朝时期,在该时期,董仲舒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又经汉武帝的大 力提倡,儒家思想逐渐处于社会的主流思想地位,所以在该时期儒家思想处于鬲潮时期,排 B项;通过题千中的数轴图可知,C处是处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在该时期,儒家思想受到 了佛教和道教的冲击,儒家思想又进行了一次触合,所以在该时期儒家思想处于低潮时期, 排除C项。 7.
从现有文献看,东晋十一位帝王中,明确与僧尼有交往的就有元帝、明帝等八位之多: 东晋权力实际掌握者王导与髙僧帛尸梨密多罗交往甚厚,琅瑯王氏家族中有两名成员岀家 为僧,貝一即为王导之弟释道宝。东晋僧人与统治阶层的交往(

A.打破了儒学封建社会的正统地位 C.形成了外佛内儒的士族意识形态
【答案】D B.标志着佛教中国化进程基本完成 D.扩大了佛教对世俗政治的影响力
【解析】据材料“东晋十一位帝王中,明确与僧尼有交往的就有元帝、明帝等八位之多;东 晋权力实际掌握者王导与高僧帛尸梨密多罗交往甚厚,琅瑯王氏家族中有两名成员出家为僧” 可知东
晋僧人与统治阶层交往密切,必然会扩大佛教对世俗政治的影响力,故选D项:据所 学魂晋南北朝以来儒学的发展出现了危机,但正统地位并没有被打跳,排除A项;材料没有 涉及佛教中国化,排除B项;材料仅说明东晋僧人与统治阶层交往密切,无法体现士族意识 形态的变化,排除C项。
&谭嗣同在其著作《仁学》中,将儒家的仁、墨家的兼爱、耶稣教、佛教的教义结合起 来,再同当时科学家的“以太说”混合,来宣扬他的仁学。这一做法(

A.是以西方思想变革中国传统文化 C.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的思想基础
【答案】D B.强涮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 D.目的是为变法寻找合理依据
【解析】''谭嗣同在其著作《仁学》中,将儒家的仁、墨家的兼爱、耶稣教、佛教的教义结 合是来”主要体现其维新变法的思想,其实质是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制度结合,从而为变法提 供了理论依扌居,故选D项:“将儒家的仁、墨家的兼爱、耶稣教、佛教的教艾结合起来”不 是用谁变谁的问题,是结合超来说明变法的合理性,排除A项;“将儒家的仁、墨家的慕爱、 耶稣教、佛教的教艾结合起来,再同当时科学家的'以太说'混合”不这是传统文化的创新, 它们属于不同的性质,排除B项:“將儒家的仁、墨家的兼爱、耶稣教、佛教的教艾结合起 来,再同当时科学家的'以太说'混合,来宣扬他的仁学”其目的是宣扬自己的观点,而无 法知道其抨击的对象是什么,排C项。
9. 公元前6世纪时,释迦牟尼创立宗教,反对婆罗门种姓的优越地位,提出“众生平等”, 力图在宗教领域内破除种姓之间的严格界限。他认为,种姓之间没有贵贱之分,看人不应 分种姓出身,应看其行为和才能。与上述材料相关的宗教是(

A.佛教
【答案】A B.道教 C.基督教 D.伊斯兰教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公元前6世纪左右,古印度释迦摩尼创立了佛教,对“种姓 制度”形成了 一定的冲击,故选A项: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与题千中“反对婆罗门 种姓的优越地位”不相符,排除B项:1世纪,耶稣于巴勒斯坦创立基晉教,其影响逐渐扩 大,到4世纪末成为罗马帝国国教,与題干中“释迦牟尼”无关,排除C项;伊斯兰教是由 穆罕默德创立的,与题干中“释迦牟尼”无关,排除D项。
10.
“六经当注我”。这表明陆九渊(
宋代学者纷纷为经典重作注释之时,陆九渊则对此不屑一顾,认为经典是为个人服务 的,不是个人为经典服务,并主张

A.否泄了儒家经典的权威性 C.构建了严密的心学思想体系
【答案】D B.着力摆脱宋明理学的朿缚 D.强调了个体能动性的重要性
【解析】据材料“宋代学者纷纷为经典重作注释之时,陆九渊则对此不屑一顾,认为经典是 个人服务的,不是个人为经典服务”可知,陆九渊主张经典应为己所用,这体现出个体对 经典解释的能动性,故选D项:陆九渊只是强调反对时人对经典的盲从,并非否定经典的权
威性,排除A项;陆九渊的思想是宋明理学的一部分,排除B项;王阳明构建了严密的心学 思想体系,排除C项。
11. 程朱理学提出“存天理、火人欲”,强调社会个体对纲常伦理的绝对遵守;王守仁提出
“良知即是心,心就是理”,将个体意识与天理合一,肯泄了个体自我的利益与价值。以上 变化本质上反映了(

A.对程朱理学的否定
C.新社会条件下儒学的新发展
【答案】C B.儒学危机的出现 D.宋明理学内部的分歧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个体意识由抑制到肯定,从本质上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 的发展,个体意识的增强,体现新社会条件下儒学的新发展,故选C项:陆王心学是对程 朱理学的发展,而不是否定,排除A项:儒学危机出现于總晋时期,排除B项:程朱理学和 陆王心学内部的分歧只是表象,但在本质上祁是儒学的新发展,排除D项。
12. 顾炎武对宋明理学“空谈心性”造成的恶果进行了猛烈批判,他以崇实致用的学风和
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在当时起到了转变一代学风的作用。这反映了他的思想主张是(
A. “离经叛道” C. “经世致用
B. “存天理,灭人欲” D. “天下为主,君为客
【答案】 C 【解析】
13. 伏尔泰声称《牛顿哲学原理》不是为聪明人设计的,而是为他自己也荣幸属于那个无
知平民阶层设计的。他通过说故事的形式来阐发牛顿思想,描绘牛顿所遵循的科学原则。 “苹果从天上掉下来”的典故就岀自伏尔泰手笔。上述材料反映了(


A牛顿为普及物理知识而精心编写通俗读物 B. 伏尔泰深入浅出地解说牛顿的物理学思想 C. 近代科学精神已经渗透到人们文化生活中 D. 科学精神的推广有利于启蒙思想广泛传播
【答案】D 【解析】''通过说故事的形式来阐发牛顿思想”这种方式通俗易懂,促进了平民大众对科学 的认识,而大众科学素养的提升有助于理性思想与启蒙运动的发展,故选D项:材料论述的 伏尔泰对牛顿科学精神的宣扬,未涉及牛顿个人行为,排除A项:伏尔泰通过讲故事的方 式来宣扬牛顿科学精神,并非“深入浅出”,排除B项;材料论述的是伏尔泰对牛顿科学精 神的宣扬,无法推知时人是否已接受近代科学精神,排除C项。
14. 人物 孔子 墨子 商鞅
出处 《论语》 《墨子》 《商君书》
言论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备者国之重也。食者国之宝也……
'‘国好生粟于境内”,则''金粟两生,仓府两实,国强”
仓者,国之宝也 苟子 《荀子》
由表格内容可知(

A.诸子百家言论日益趋同 C.民本思想成为时代主流
【答案】B B.粮食安全得到诸子重视 D.重农抑商思想成为共识
【解析】据表格可知,孔子.墨子、商鞅、荀子都重视粮食对国家统治的作用,故选B项; “趋同”一词表述不准确,排除A项:材料只是提到诸子百家都重视粮食,无法说明民本思 成为时代主流,排除C项;重农抑商属于法家思想.并不是共识,排除D项。
15. 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城等世界原生文明诞生地的形成空间均不过数十万平方公里,唯 中华文明的形成覆盖了长江、黄河及辽河流城的而积近300万平方公里的范用。这凸显
出中华文明形成之时便具有(
A.多元一体的政治格局 B.以徳治民的民本思想

C厉行专制的集权意识 D.农耕经济的髙度繁荣



【答案】A 【解析】相比较两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的原生文明,中华文明覆盖了长江、黄河及辽河流域, 表明在中华丈明范围内出现了多个文明中心,如黄河中上游的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长江下游 河姆渡*化,辽河流域的赵宝沟X化,说明中华文明形成之时■便具有多元一体的政治格局, 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华文明的多元性,未涉及治国理念,排除B项;先秦之前未形成 “集权意识S排除C项;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城等世界原生文明诞生地的农耕经济均鬲度 ,排除D项。
16.
有学者指出:古之所谓国家者,非徒政治之枢机,亦道徳之枢机也。使天子、诸侯、 大夫、上各奉其制度典礼,以亲亲、尊尊、贤贤明男女之别于上,而民风化于下,此之谓 治。”这一论述表明(
A.分封制促进了统一国家形成 C.我国民主政治在周代已萌芽
【答案】B B.宗法制有利于稳左社会秩序 D.民本思想是古代的治国理念
【解析】根拡“以亲亲、尊尊、贤贤明男女之别于上,而民风化于下,此之谓治”可知,宗 制有利于区分等级尊卑,明确风俗教化,巩固社会秩序,故选B项:分封制下,地方诸侯 有较大的独立性,没有实现国家权力的爲度集中,不利于国家的统一,排除A项:周代没有 实行民主制厦,排除C项;材料没有强调民本思想,排除D项。
17西汉画像砖《养老图》(图1反映了统治者救助下层民众的现象,其救助原因包括天
异象、针对特殊群体救济等。这反映了(



1 A无为而治的政策

B.民本思想的影响



C保障制度的成熟

D等级秩序的弱化
【答案】B 【解析】从材料“统治者救助下层民众”,可知汉代统治者用救助下层百姓的方法维护统治, 是儒家民本思想的体现,故选B项:无为而治是指统治者顺势施政,不要使用权谋,与材料 统治者主动釆取措施维护统治不符,排除A项:材料仅体现了西汉统治者救助百姓的原因, 有涉及其他社会救济和保障等内容,不能表明汉代保障制度成熟,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 是统治者对下层民众的救助,没有涉及封建等级秩序遭到破坏,排除D项。
18下表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不正确的是(


结论
孟子具有民本思想。 莹仲舒确立儒学正统地位。 “二程”把天理和伦理道德 直接联系起来。
物质生活空谈仁义道德。
材料
A 盂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 C D 董仲舒提出:“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 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二程”提出:“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 之定理°”
无伦物矣。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
李贽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 李贽认为人不能脱离基本的
【答案】B
【解析】董仲舒只是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就终确立儒学正统地位的是汉武 帝,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说明其具有民本思想,故A项正确, 不符合题意:摇所学宋明理学的知识可知,“二程”把天理和伦理道徳直接联系超来,故C 正确,不符合题意;D选项材料说明李贽强调人正当的私欲,可以得出该选项的结论,故 D确,不符合题意。
19. 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有言:"两淮岁课百余万,安所取之?取之商也……若 束缚之,急使之,一无乎所顾,今天下安得岁增民间百余万粟,输九边以为兵食者乎? ” 这反映出顾炎武(
A.重视商业发展B.具有民本思想 C.提倡轻徭薄赋D.批判君主专制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取之商也……若束缚之,急使之,一无乎所顾,今天下安得岁增民间百余 万粟,输九边以为兵食者乎”可知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反对封建专制,重视手工业、商业, 导工商皆本,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顾炎武的经济思想,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体现出 轻徭薄赋,排除C项:材料旨在强调经济上的工商皆本而非政治上的反对君主专制,排除D 项。



二、材料阅读
20. 民本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重要的思想资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 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孟子
材料二
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故圣人法天而立道,亦溥爱而亡私,布德施仁以厚之,设谊立礼 导之。
—董仲舒
<1指岀材料一、二中民本思想的内涵有何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2结合戊戍变法,举例说明民本思想在近代中国的演变和政治实践。
【答案】
1 变化:孟子主张重民保民,董仲舒主张轻民重天。
原因:大一统君主专制国家的形成。
2 思想:资产阶级改良派将西方资产阶级"民权”思想与传统民本思想"嫁接”作为变
的理论依据。
政治实践:发起维新变法运动,以失败而告终。 【解析】
1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一“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可知
子要求统治者实行仁政爱惜民力,重民保民;据材料二“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可知 董仲舒强化王权,主张轻民重天。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可知,从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 到汉武帝时期“君权神校,轻民重天”思想的变化说明汉代大一统君主专制国家的形成与发 展。
2依所学,资产阶级维新派将传统民本思想与西方兴民权,设议院等民权思想相结合,
古改制,传播西学,为变法减少阻力;政治实践中,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展维新变法运动, 最终失败。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d6c5d1fa3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b2.html

《人教统编版2019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一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练习.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