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初中时我们学过王安石的一首诗一一
《登飞来峰》: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此诗是作者因登 山有所感而写下的,而同样《游褒禅山记》也是作者因登山有所感而写的。
古往今来,登山的人无数,但记下自己游览感想,记下自己心路历程的人则不多,王安石是这少数人里面 的一个,所以王安石是善感的,也是伟大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品读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里的所感 所想。 二、 题:
游褒禅山记:游:游览
褒禅山:地名
“记”是一种文体。分为四类:记游、记事
记亭台楼阁、记物。
刘勰《文心雕龙》:“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文体特点: 1亭台楼阁名胜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
2 山水游记:《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小石潭记》 3 杂物书画记:《核舟记》 文体知识:
:本文属于游记。
游记:记录游览中所见、所闻、所感的文章。主要特点是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 的感情。一般以记为主,以感为辅。
本文兼具记游与议论,记游只是个引子,说理才是全文的中心。 三、 者简介: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因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北宋临川人,政治家、 文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宋仁宗时,他上万言书,主张实行新法,
1069年任宰相,推行新法。
改革变法触及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保守派的激烈反对。 宋神宗迫于皇亲贵戚和反对新法大臣的压力, 1074年四月接受王安石辞去相位,再任江宁知府。次年虽又起用为相,但因新法派内部分裂及保守派 的挑拨离间,至1076十月再次罢相,出任江南签判,次年隐退江宁,过着闲居生活。
朝廷启用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而死。
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威武雄壮的社会变革运动。 列宁称其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四、 音:
b ® 禅ch dn 始舍sh e z匚葬之 庐冢zh eng 实”之“华hu d” 五、 文分析:
(一)、第一段:重点词句 第一自然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行文顺序:本名①T别名由来及证明②③T华山洞名来由④T从仆碑看出本名⑤T指出音谬⑥ 第一自然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1、这一段依次记述(每个空格只填一个字):山之
_、山之_、山之_、山之—碑。

音谬mi u
有穴xu e ydo dd而欲出 ji U其欲 gui xi 深父f u sh盹道 今言“华hu Q”如“华hu d
2、第一段写仆碑,为什么要特别提及仆碑上的文字? 为文章后面的议论“深思慎取”提供依据 3、为什么说“华hud 山”是“音谬”?
汉字最初只有“华” hua字,无“花”字,后来有了“花”字,“花”“华”分家,“华”才读“ hu d 王安石认为碑文上的“花”是按“华”的古音而写的今字,仍然应读“ 王安石认为碑文上的“花”是按照古音写的今字,仍然应读“
hua”,而不应该读成“ hud'
hua”,而不应该读成“ hud”
、第二段:重点词句:
(三)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 1提问:第二段可以分成几层?
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简介前洞和后洞 第二层:写游后洞的情形,并表示遗憾心情。
点拨:这一段先介绍前洞和后洞,接着写游后洞的情形,然后简析他们本来具有进洞尽游的条件,结果却
是半途折回介绍前洞极简略,只点明因“平旷”而“记游者甚众”;介绍后洞较具体,写“窈然”,突 出其艰险,写“寒”和“深”都与“窈然”有关,洞险、深、寒,为下文写半途退出作铺垫。 2•提问:运用了哪些对比 有哪些作用
点拨:略写前洞19,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多处设比:①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 深对比;②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对比; 比;④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 种对文意来说更重要?)作用是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本段写游洞,并不写景,只是写了半途退出的经过,这与第一段中写上山独写一块倒在路上的碑类似 然记游不是重要的,而是借以表达自己的观点,记游是为后面进行议论准备材料的。

③“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
(欣喜和懊悔两种情感, 哪一
第二段:记游洞经过
这一段主要为记游部分,作者游了哪些
地方?结果怎样?
前洞
记游洞经过
后洞
追记后洞中所见 并表示遗憾心情
平旷 记游者甚众
I窈、寒、深
:记游者少
第二课时
(三) (四)研习第三段
1 •本段着重写什么阐述了什么观点?学生思考后回答
明确:写游褒禅山的心得体会,抒发自己的感想,即第一句中所说的“有叹”
阐述“尽吾志”的观点。
1 )以“于是余有叹焉”一句承上启下“于是”的“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在第二段中找“是”所指代 的“这种情况”都包括哪些语句?一一 “是”说“游华山洞”从“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到“火尚足以明 也”。 2 “叹”字承上文的“悔”字,领起全段启下,自然地转入议论。
作者由又删想到了学者治学,古代的学者观察天地万物,往往有所收获,因为他们探求深入而广泛。而一 般人的做法呢? 写现在一般“世人”的做法: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照应“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险以远,则至者少”,照应“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人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不能穷也”。 有山者大部分选择近的、路平坦好走的景点,求学的人也是如此 只想或只能走平坦的道路,
人们都有一种取易避难的心理倾向。
他们不愿或不能走到艰险
只在近处盘桓,像游山的人大都只在前洞看看一样。

和深远的地方去,可是世间的“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总是在“险远”的、人迹罕到的地方。无限风光在险
5•用“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比喻人生的最高境界,但这种境界“人之所罕至”,不是每个人都可以 达到的怎样才能达到呢?学生找出文句后回答。
生:要想成为有成就的学者, 必须有远大的志向和明确的目标, 奋斗。
师:有一位作家曾经说过:“重要的不是成功, 而是奋斗。”这句话告诉我们奋斗的意义远大于成功。 生:除了“有志”,还要能够“不随以止”,也就是不轻易放弃自己的努力,不轻言失败。在遇到艰 难与险阻时,能够有攻坚克难的勇气和必胜的信心,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志向、意志 力一能力、毅力 物一辅助条件
结论: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然后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去努力
师:能从现实中找个现成的例子吗?
生:比如这次“神七问天”,如果仅有远大的理想、目标和坚强的意志是不够的, 除了有自我的愿望和精神外,还必须有必备的客观条件。
生:比如国家的经济实力,科学技术力量及其发展的水平, 政府的扶持以及全国上下的同心协力等
师:在这三个条件中,作者认为哪一个最重要? 生(齐声):“尽吾志”。 师:“尽吾志”是什么意思? 生:为实现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
师:用文中的话说,就是“不随以止也,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 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大家一齐把这几句话读一下。
(生齐读)
师:对“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我们怎样理解?
生:只要生命不止,就奋斗不息;只要没有成功,就继续努力,就算最终与成功失之交臂,也是不需 要觉得悔恨的,因为“奋斗比成功更重哟。
生:由于某种客观原因, 有些奋斗者虽历尽艰难困苦却与成功无缘,
或者因为各种原因没能看到成
因为科学技术事业, 功,但他们的奋斗为后继者开辟了道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他们的奋斗仍具有重大的意义。
生:我们不能单凭成败论英雄。就像提出“尽志可以无悔”的王安石,他试图变法,改变国家的“积 贫积弱”的局面,为此他进行了艰苦的努力,但最终没有成功。他尽了他最大的努力,他可以问心无愧。 他也因此成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之一,曾经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有人认为,王安石的这篇文章,其实是一篇“政治宣言”,他是用“游记”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政治 改革的决心,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四)、第四段:重点词句 第四自然段: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生:作者说:“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 之’华’者,盖音谬也。”看上去是对“仆碑”的介绍,其实是对“华山”(花山)之名的考证,指出今 人所读的错误。 师:确实是这样,由此作者还得出了一个认识,大家一齐来把这段话读一下。
(生齐读:“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 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师:同学们对这段话是怎样理解的?

生:正确。前面说的是“音谬”,也就是读音错误,而读音错误的原因又是因为 “碑仆道,其文漫灭” 一般的人并不去对它的读音进行较真了。人们以讹传讹,把“花山”说成“华山”,使“花山”的真正名 称被掩盖了。
他所想到的也不只是这块“仆碑”以及“花山”的名称,而是历史上与此相类似的许多情况 指出由于“古书之不存”,致使后人以讹传讹。“何可胜道也哉”,这是从个别到一般,由“华山” 的“音谬”概括出社会上辗转讹误, 相沿失实的普遍情况。 针对这种情况,提出“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
取之也”,这是从具体到抽象,概括出研究事物必须去伪存真的道理。 这正是倡导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认真的求实精神。
(五)、第五段: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
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 长乐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 字平父;安上,字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临川人王安石记。
同游者的姓名没有出现在正文里,而是记在这段文字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样写在文尾,能使行文简洁,避免横生枝节,这也是古人写游记常用的格式。
六、结构板书:
理清思路:
结构关键句 ---
“于是余有叹焉

1-2 : 记叙 --------- 游山经过。 二(3-4 ): 议论——游山心得。 三(5): 记叙的结尾,补叙同游者。
中心句——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

课堂小结
本文把 系起来,借 学都要“


游山 治学 两个不同的事物联
游山 的体验,说明了处事、治 尽吾志

”和“

深思 ”的道理
归纳主题
作者通过游褒禅山的所见和所感,阐明了 无论是治学还是处事,都 的意志和

必须具有百折不挠 ”的态度,以及只有
“深思而慎取
这样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师:这篇文章以其所表现出的深邃的思想、高远的旨趣、坚毅的品格给后人以有益的启示。古往今来的仁 人志士,其立场和世界观虽然有所不同,但莫不具有远大的抱负和坚韧顽强的追求与奋斗精神。
(课件出示)无产阶级革命先驱李大钊有诗道:“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 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诗中,闪耀着无产阶级思想的光辉,也熔铸着历史上优 秀人物的思想精华。
师:让我们永远秉承民族优秀人物的思想光辉和精神品格, 与意志,拥有一片自己的天空。
规划好自己未来的人生, 磨练自己的品质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fc67437bbd528ea81c758f5f61fb7360a4c2b10.html

《《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