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中医药大学

发布时间:2020-05-2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中医药大学


中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卓越中医师)培育试验计划实施方案


二○一○年九月




一、指导思想及建设目标 .................................................................... 2
(一)指导思想 ............................................................................................. 2 (二)建设目标 ............................................................................................. 2
1、总体目标 ........................................................................................... 2 2、具体建设目标 .................................................................................... 2
二、学科专业基础和工作条件 .............................................................. 3
(一)前期基础 ............................................................................................. 3 (二)教改成果 ............................................................................................. 4 (三)名医名师队伍 ...................................................................................... 4 (四)实验(实践)教学条件 .......................................................................... 5
三、教学改革试验方案 ....................................................................... 5
(一)学生遴选 ............................................................................................. 5
1、遴选围 .............................................................................................. 5 2、遴选方式 ........................................................................................... 5 (二)教师配备 ............................................................................................. 6 (三)培养模式 ............................................................................................. 6 (四)培养方案 ............................................................................................. 7
1、培养目标 ........................................................................................... 7 2、培养要求 ........................................................................................... 7 3、主干学科 ........................................................................................... 7 4、主要课程 ........................................................................................... 8 5、修业年限 ........................................................................................... 8 6、课程设置 ........................................................................................... 8 7、实验(教学 ...................................................................................... 9 8、成绩考核 ........................................................................................... 9 9、授予学位 ......................................................................................... 10 10、国际国交流培养 ............................................................................. 11 (五)氛围营造 ........................................................................................... 11 (六)制度创新 ........................................................................................... 11 1、改革课程选修制度,建立更为灵活的选课体系。 .................................... 11 2、改革考核评价方式,突出创新目标和能力要求。 .................................... 12 (七)国际国合作........................................................................................ 12 (八)条件支持 ........................................................................................... 12 四、工作措施与保障 ........................................................................ 12
(一)试验区建设工作五年规划 ..................................................................... 12 (二)年度工作计划 .................................................................................... 13 (三)学校保障 ........................................................................................... 14 1、组织保障 ......................................................................................... 14 2、经费保障 ......................................................................................... 14 3、政策保障 ......................................................................................... 15 附表:中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计划“名医名师”队伍一览表 ............ 15


一、指导思想及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省教育厅《全面提高质量,主动加强服务,不断提高我省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精神,发挥我校中医学专业的办学优势和特色,整合我校中医学优质教育资源,以发展为主题,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培育中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卓越中医师)为目标,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为保证,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突出自身特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积极探索中医学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规律和有效途径,努力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以满足我省经济社会建设和医疗卫生事业的需要。
(二)建设目标
1、总体目标
中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卓越中医师)培育试验计划依托我校中医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拟经5年建设,探索中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卓越中医师)的培养规律和有效途径,培养一批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思想敏锐、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精神的优秀本科毕业生,为造就未来中医学领军人物和拔尖创新人才奠定良好基础。
2、具体建设目标 1)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中医学作为我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兼具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双重属性,承担着继承和创新的双重任务。要培养中医拔尖创新人才(卓越中医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我们将根据中医学专业学科特点和中医教育规律,完善与改革培养方案,化课程设置,积极推行教学容与课程体系改革,加强中医经典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强化中医思维、创新精神、批判思维和临床能力培养,坚持实行“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结合,班级制与导师制互补”的中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院
校教育中结合师承、课程体系中突出经典、培养计划中强化临床”的人才培养体系,鼓励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师古而不泥古,继承又能创新,积极开展古方古法新用、成方成法活用,倡导“在临床中发现问题,去实验室解决问题,回到临床验证解决方案”的研究型学习方法,参与高水平的课题研究,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引导学生以批判、创新的精神追求卓越,实现拔尖,培养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中医基础理论扎实、中医经典功底深厚、中医临床思维能力及动手能力较强、具有在继承基础上创新的中医拔尖创新人才,为造就未来名中医打下坚实基础。
2)凝集优质教育资源,打造过硬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平台。
整合我校优质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已有的教改成果和经验,聘请我校一批理论和实践经验丰富的名师名医作为指导教师,组建名医名师教学团队,有效利用学校的科研基地、跟师临床基地和各类资源,打造过硬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平台,为培养卓越中医师提供有力保障。
二、学科专业基础和工作条件
(一)前期基础
中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卓越中医师)培育试验班主要依托我校中医学专业。该专业创立于1958年,是我省最早设立的中医学本科专门人才培养基地,至今已有50余年办学历史。该专业相关学科于1978年招收硕士研究生,1993被省教育厅确定为省级重点学科,其中经、伤寒论、中医科学等二级学科分别于1991年、1993年、1998年成为博士点。2005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中医学学科成为一级学科博士授权学科,2007年成为中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中医学专业先后被确定为省特色专业及品牌专业。2010年中医学专业被批准为教育部特色专业。
我校早在1958年即根据中医学教育自身特点,584班实行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培养出了六通、国杰、梅国强、如泉、涂晋文等一批全国知名的中医药学家。2004年我校在系统总结名老中医成才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当前高等中医药教育的现状和形势,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办中医教改试验班。该班秉承“传承与创新并重,科学与人文相融”的办学理念,每年遴选30名左右优秀的本科生,实行“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结合,班级制与导师制互补”的中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获得了国同类
院校和媒体的广泛关注。该培养模式于2007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中医继承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在已毕业的2009届、2010届中医教改实验班学生中,有2人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有6篇论文获得省大学生优秀毕业论文一等奖,有12篇论文获得中医药大学优秀论文奖,并在国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两届中医教改班学生硕士研究生录取率为95.8%,就业率在99%以上。
(二)教改成果
我校从建校之初就高度重视并积极开展中医学教学改革研究。近年来,重点开展了中医人才成才规律和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工作,在此基础上,广泛进行了中医经典课程和基础课实验教学研究,经过几年来的积极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中医学专业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中医类专业医学基础课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两项成果于2009年同时获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在中医经典课程教研教改项目中,“以临证思维训练为中心的《伤寒论》教学模式研究”《黄帝经》多媒体教学研究”《金匮要略》中医本科教学方法的研究”“中医药防治非典成果引入《温病学》教学容的研究”和“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中医经典教与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等12项省、校级教学研究课题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明显提高了专业课程教学质量。
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也促进了本专业的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我校中医学专业主干课程中,《针灸学》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级精品课程,《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 《伤寒论》《中医科学》《中医护理学基础》等5门课程被省教育厅确定为省级精品课程。在教材建设方面,我校是《伤寒论》统编教材2345版的主编单位,全国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六版)《针灸学》主编单位和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主编单位,我校梅国强教授、成肇智教授主编的《伤寒论讲义》《中医诊断学》分别被评为全国高等学校医药优秀教材一等奖和三等奖,目前我校梅国强教授、邱幸凡教授分别担任“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伤寒论讲义》《经》第2版的主编。
(三)名医名师队伍
通过积极参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实施的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及我校实施的“名医名师工程”“中青年优秀中医药人才培养工程”项目,我校培养了一大批理论扎实、医术精湛的名医名师队伍。目前,我校拥有
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0人,学术经验继承人35人,国家级中医大师2人,省知名中医12人,楚天学者4人。这些专家教授目前均是我校中医教改试验班的指导老师,为我校培养中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卓越中医师)提供了强大的师资保障。
(四)实验(实践)教学条件
我校拥有中药资源与中药复方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5个国家部局级医疗、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中医临床研究基地,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Ⅲ级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中药创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平台)1个省级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示中心,1个中医临床技能实训教学示中心、1个中医临床实验中心,这些教学科研资源均可对试验班学生开放,鼓励学生参与高水平的科研设计、课题研究,开展临床实训。同时,我校在实施“国家级中医继承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过程中,还在学校附属专家门诊部(国医堂)、附属医院(省中医院)建立了2个“跟师临床教学基地” 含“名医工作室”30余个,为学生跟师临床提供了平台。这些条件能够为我校培养中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卓越中医师)提供强有力的实验(实践)教学条件支持。
三、教学改革试验方案
(一)学生遴选
1、遴选围
一年级全日制中医学及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 2、遴选方式
现阶段,在一年级全日制中医学及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中,开展中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计划的宣传动员工作,让学生了解该计划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在第一学年结束前,经自由申请、老师推荐、第一学期成绩考核,完成报名工作。遴选考核分笔试和面试两部分。笔试主要考核学生的古汉语素质、英语水平和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从中挑选出成绩优秀的前90名学生进入面试。
面试考官由该试验计划的指导老师及专业所属学院领导组成,重点考察学生的学术兴趣、综合素质、动手能力和培养潜质。最终遴选出30名学生,报学校中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计划领导小组审批。经审批同意后,这30名学生单独组班。
(二)教师配备
试验班实行“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结合,班级制与导师制互补”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师配备分为任课教师和指导老师两部分。
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任务的任课教师,必须是副高职称以上的教学经验丰富、学生评价高的专职教师,专业主干课程尽量安排博士生导师或教授授课。
为试验班每名学生配备一名指导老师,实行一对一指导的导师负责制。指导教师遴选标准为:导师具有较高的中医学术水平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技术专长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从事中医经典理论教学或中医临床工作20年以上,获得高级职称5年以上;正在从事中医临床工作。指导老师优先从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家及省级中医大师、获得“名医名师”称号的教师、楚天学者、博士生导师中遴选。每届指导老师任期4年。
(三)培养模式
试验班实行“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在实践中力求突出“院校教育中结合师承、课程体系中突出经典、培养计划中强化临床、继承挖掘中实现拔尖创新”的办学特色。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必须在下列三个方面予以强调:
1、在培养计划方面,强调“三个并重”:知、行并重,以行为主;文、理并重,以文为本;医、德并重,以德为先。
2在课程体系方面,强调“三个强化”强化中医经典和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强化临床实训实践教学;强化中医辨证思维和批判思维能力训练。
3、在教学方法方面,强调“三个结合”:一是理论与临床相结合;二是自学与跟师相结合;三是实训与实践相结合。

(四)培养方案
1、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中医基础理论扎实、中医经典功底深厚、中医临床思维能力及动手能力较强、具有在继承基础上创新的中医拔尖人才,为造就未来中医学领军人物和名中医打下坚实基础。 2、培养要求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努力学习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文化修养,遵纪守法;热爱中医事业,具有创新思维,致力于发展中医药卫生事业,为人民的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2)系统掌握中医药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学习并掌握现代中医师所必须的西医学基础理论和技能;具有较熟练和准确的运用四诊八纲、理法方药,对临床各科的常见病及多发病进行辨证论治的基本技能。具有对急重病症进行初步处理的能力。
3)熟悉国家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和法规。
4具有较强的阅读中医古典医籍的能力,掌握文献检索和资料查询基本方法,掌握与中医学有关的现代科学技术,了解中医药学科的发展方向。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5较好地学习并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专业外语书刊;较好的掌握和运用中国古代文化及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6掌握一定的体育基本知识,熟悉中医传统锻炼保健方法。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达到国家规定的体育锻炼和军事训练标准;身心健康,能胜任本职工作。
7具有较强的中医传承能力;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在继承基础上创新的能力。 3、主干学科
中医学

4、主要课程
易经选讲 论语选讲 道家学说选讲 中医哲学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诊断学 中药学 方剂学 伤寒论 金匮要略 病学 中医科学 中医外科学 中医妇科学 中医儿科学 针灸学 正常人体解剖学 生理学 病理学 药理学 名医医案精华选讲 5、修业年限
五年
6、课程设置
为保证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合理的知识结构、比较全面的素质能力,对试验班课程设置进行模块化整合,主要分为以下4个课程模块: 1)通识课程模块:包含思想道德修养与素质教育课程和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尤其注重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开设《易经选讲》《论语选讲》《道家学说选讲》《中医哲学基础》《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古汉语》等课程。 中医药的孕育、形成和发展,紧密依托于民族传统文化,有丰富的文化涵,因此,我们在课程设置中把中医理论放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加以认真研究解析,全面阐发中医学理论的思想文化基础,探索其发源和发展规律;同时增设必要的反映系统思维的课程,如《易经选讲》,中医学认为人体与大自然互相呼应,有着共通的宇宙规律,所以举凡药物学、方剂学、诊断学、治疗学无不贯穿了易经的太极全息开闭系统原理。中医的学术体系亦以阴阳学说为纲领。又如《中医哲学基础》,它是力求客观地阐述中医学的哲学畴、哲学观念和思辨方式。另外,还增加了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如《论语选讲》《古汉语》等。
2)中医课程模块:中医主干课程,包括中医学基础课程、中医学临床基础课程、中医学临床课程。
建立以中医课程为主的思想,以中医基础、中医诊断、中药、方剂等理法方药系列课程,以及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等经典原著课程为中心的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模式,这是中医药学生系统掌握中医理论和临床技能的必修课。医、外、妇、儿等临床课程是在基础理论之上对临床能力培养的专业课程,与临床辨证思维训练技能培训同步进行。特别开设《名医医案精华选讲》和《经方临床应用》课程,采取“以问题为中心”的病案教学方法,由带教名医剖析经典医
案,达到理论指导临床,锻炼中医思维,即学即用、融会贯通,理论与临床同步提高的目的。
3)西医课程模块:西医课程。高等中医教育课程设置,以中医为主体,在课程计划中安排必要的西医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课程,作为辅助,丰富中医专业知识结构,并符合国家执业中医师考试要求。本着中医为本、西医辅助的思想组织课程,多学科协作,协调发展,在医学实践中相互渗透,共同提高。 4)拓展课程模块:前沿、交叉、边缘性学科课程。中医药要实现自身的突破与发展,一些前沿性、交叉性、边缘性课程的学习十分必要。这类课程主要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涉及现代生命科学、信息科学和系统科学课程,如《中医信息技术概论》《中医信息技术检索》《系统论》《控制论》等以此来拓宽学生的学科视野。 7、实验(教学
1)军事训练、社会实践,按计划实施。
2第三至第十学期,每学期跟师实践:跟师临床是实现师承教育的主要方式。除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学习外,试验班学生从第二学年起,在每学期至少有18个单元时间跟师临床伺诊,充分保证临床实践时间,每次跟师临床要写跟师临床记录,至少记录3个完整病案。同时,每学期必须至少完成10篇读书心得,其主要容为学生读经典心得体会、记录导师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以及在课程学习、跟师临床中发现的问题、设想的解决方案等,鼓励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师古而不泥古,继承又能创新,积极开展古方古法新用、成方成法活用,倡导“在临床中发现问题,去实验室解决问题,回到临床验证解决方案”的研究型学习方法,参与高水平的课题研究,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引导学生以批判、创新的精神追求卓越,实现拔尖。师承教育贯穿于后期4年学习之中,实行导师负责制。 3)第八学期末进入毕业实习(论文,共计五十周,主要实习、外、妇、儿各科,同时按要求完成临床跟师学习。 8、成绩考核
为检查教学结果,衡量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水平,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学生所修读课程均要进行考核,并结合平时学习及实践情况评定学习成绩。
改革以往单一的试卷考核方式,建立多指标的考核评价体系,突出创新目标和能力考核,增加学习过程中的软性指标考察权重和创新性成果权重,激励学生
培养敢于怀疑的批判精神、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对于跟师临床业绩考核,则突出临床实践能力要求,具体包含三个方面: 1跟师临床记录考察:由考核专家组从记录的病案数量和质量两方面考核评分,同时考核导师的批阅、带教情况,并给出后期学习建议。每学期或每学年考核一次。
2读书心得考察:由考核专家组从读书心得的数量和质量两方面考核评分,同时考核导师的批阅、指导容,并给出后期学习建议。每学期或每学年考核一次。 3)毕业临床能力考核
主要考核学生临床能力,包括临床思维能力及临床技能两部分容。 临床思维能力考核:主要考核学生运用中医理法方药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中有着各自的辨证理论体系,如六经辨证、脏腑经络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等,从不同侧面揭示出辨证论治的规律。不仅理、法、方、药一线贯通,而且有常有变,常变结合,从多层次、多角度揭示了疾病发生发展和辨证论治的规律。临床思维能力考核将根据考核小组提供的病例以答辩方式进行。学生结合考核小组提供的病例,提出诊断(病名、鉴别诊断、辨证分型,并分析病因病机,提出治法组方(包括药物剂,饮食调摄、预后转归、其它注意事项等。由考核委员会就该病例所涉及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以及在临床能力训练阶段所应掌握的专业知识进行广泛的提问,学生回答问题。再由考核小组进行评分,其平均分为考生的临床思维能力考核成绩。
临床技能考核:考核学生是否具有规的临床操作和独立处理本学科常见病的能力。主要包括采集病史能力、书写病历能力、中医诊断技能的掌握能力、中医处方能力等。考核答辩小组抽选一位考生未曾诊治过的门诊病人,由考生对该病人进行询问病史及查体,并写出首次病程记录。包括病史采集不遗漏、有重点;病历书写基本规、记录容基本完整、记录项目基本齐全;能区别阳性、阴性体征,视、触、叩、听方法熟练等。
9、授予学位
学生学完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成绩合格者准予毕业,发本科毕业证书;符合授予学士学位的有关规定者,授予医学学士学位。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验计划专项考核合格者,同时颁发跟师学习合格证书。

10、国际国交流培养
1)大学是我校的深度对口支持合作学校,利用大学国学院人文学科优势,于第三学期派遣学生到大学阶段性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和国学课程。
2采取暑期社会实践、暑期学校等方式,组织学生到全国各地国家级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作短期学习考察,接触中医不同学术流派,博采中医百家之长。 3)分期、分批将“培育试验计划”试验班学生送到国外中医研究达到世界水平的大学和学术机构,如与我校有广泛联系和合作的日本、国的大学和学术机构,开展国际交流和学习,帮助试验班学生建立国际化视野,尽快融入世界中医前沿领域。
(五)氛围营造
借助我校每年开展的濒湖论坛、时珍医药文化月等学术交流活动,邀请中医学相关领域的两院院士、国外知名中医药学家、国家级中医大师来校讲学,让试验班学生聆听大师声音,感受大师智慧,体会大师成长历程,树立成为中医学拔尖创新人才的信心,激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和创新潜能。
我校所有的重点实验室、创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验教学示中心、临床技能实训教学示中心、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跟师临床基地、名医工作室均面向“培育试验计划”试验班学生开放,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完成科研课题,学校给予经费和条件支持。
(六)制度创新
1、改革课程选修制度,建立更为灵活的选课体系。
课程设置体系中的主体模块课程和辅助模块(西医课程)中的基础课为专业必修课程,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以及辅助模块中的其他课程均可依照试验班学生的学术兴趣自由选修,实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允许学生跨学科和到对口支持学校跨校选课,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个性化培养需要,塑造学生独具特色的学术兴趣和知识背景,为培养出中医学拔尖创新人才给予制度支持。

2、改革考核评价方式,突出创新目标和能力要求。
改变以往单一的试卷考核方式,建立多指标的考核评价体系,突出创新目标和能力考核,增加学习过程中的软性指标考察权重和创新性成果权重,激励学生培养敢于怀疑的批判精神、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七)国际国合作
1、联合大学国学优势资源,提高试验班中国传统文化教学水平。依据城市圈中央部属高校与地方高校支持合作计划,大学是我校的深度对口支持合作学校。借助大学国学院人文学科的优势资源,采取聘请专家来校讲学、师资队伍培训、帮助我校人文学科建设及派遣学生到大学阶段性学习等多种形式,丰富我校中医学拔尖创新人才的教学容,提高办学水平。
2、采取暑期社会实践、暑期学校等方式,组织学生到全国各地国家级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作短期学习考察,接触中医不同学术流派,博采中医百家之长。
3、分期、分批将“培育试验计划”试验班学生送到国外中医研究达到世界水平的大学和学术机构,如与我校有广泛联系和合作的日本、国的大学和学术机构,开展日本汉方医学和国医学国际交流和学习,帮助试验班学生建立国际化视野,尽快融入世界中医前沿领域。
(八)条件支持
1、我校已具备一支符合要求的“名医名师”队伍,能够为中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卓越中医师)培育试验计划提供师资保障。
2我校已具备培养中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卓越中医师)培育试验计划的实验(实践)教学条件。
3我校已实施多年“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的中医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
四、工作措施与保障
(一)试验区建设工作五年规划
力争通过五年建设,初步构建中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建立中
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制定出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培养方案,完善相应的学科建设容,构建科学、准确的中医学拔尖创新人才考核体系和质量评价体系,培养一批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中医基础理论扎实、中医经典功底深厚、中医临床思维能力及动手能力较强、有继承、能创新的中医拔尖创新人才,为造就未来中医学领域领军人物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年度工作计划
第一年度:
1、完善中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卓越中医师)培育试验计划的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
2、遴选第一批中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卓越中医师)培育试验计划指导老师。 3、遴选第一批中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卓越中医师)培育试验计划学生,组建试验班,正式实施培育试验计划。
4、制定中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卓越中医师)培育试验计划实施管理制度。 第二年度:
1、完成上一年度试验班学生和导师的考核工作。
2、总结上一年度计划实施所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对培养方案和相应的管理制度进一步修订、完善、充实。
3、组织安排知名专家教授开展系列学术讲座活动。 4、组织实施与大学联合培养的教学工作。
5、遴选第二批中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卓越中医师)培育试验计划指导老师和学生。 第三年度:
1、完成上一年度试验班学生和导师的考核工作。
2、总结上一年度计划实施所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对培养方案和相应的管理制度进一步修订、完善、充实。
3、组织安排知名专家教授开展系列学术讲座活动。 4、组织安排试验班学生到国外相关机构短期考察学习。
5、遴选第三批中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卓越中医师)培育试验计划指导老师和学生。 第四年度:
1、完成上一年度试验班学生和导师的考核工作。
2、总结上一年度计划实施所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对培养方案和相应的管
理制度进一步修订、完善、充实。
3、组织安排知名专家教授开展系列学术讲座活动。 4、尝试开展与国外知名大学联合培养工作。
5、遴选第四批中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卓越中医师)培育试验计划指导老师和学生。 第五年度:
1、完成计划的日常管理工作。
2、开展全面总结中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卓越中医师)培育试验计划的工作,包括汇集、分析各类数据,总结经验,查找问题,汇编文件,形成完整的书面报告。
(三)学校保障
1、组织保障
我校将成立学校和专业所属学院两级中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卓越中医师)育试验计划工作领导小组。学校领导小组由主要校领导担任组长,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担任副组长,对“培育试验计划”实施工作进行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保证“培育试验计划”顺利实施。专业所属学院领导小组负责具体落实实施计划的相关容。 2、经费保障 专项经费预算: 名医名师带教:20万元 临床跟师学习:20万元 实践技能训练:15万元 学生科研经费:40万元 大学联合培养:15万元 邀请专家学者讲学:10万元 总计:120万元
学校对该“培育试验计划”给予专项经费保证。

3、政策保障
1)增加试验班所属学科专业免试研究生推荐比例。
2)适当增加试验班所在学科专业正高级岗位职数,符合条件者,可以推荐申报“楚天学者”计划岗位。
3)试验班指导老师的工作业绩纳入岗位责任考核围,给予专项津贴,实行工作激励机制。

附表:中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计划“名医名师”队伍一览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今庸 田玉美 田金洲 士林 晓星 赤志 熊昌源 吴寿善 王胜利 王柏祥 涂晋文
教授 教授 教授 教授 教授 教授
教授、主任医师 主任医师 教授、主任医师 教授、主任医师 主任医师 教授、主任医师 教授、主任医师

中医疑难杂病 中医疑难杂病 中医心病 中医针灸 中医老年病 中医中药 中医心病 中医肝病 中医骨伤 中医肝病 中医骨伤 中医肝病 中医脑病
中医大师、指导老师 中医大师、指导老师 楚天学者 楚天学者 楚天学者 楚天学者
知名中医、指导老师 知名中医、指导老师 知名中医、指导老师 知名中医、指导老师 知名中医、指导老师 知名中医、指导老师 知名中医、指导老师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邵朝第 同生 家康 惠中 如泉 克忠 祥银 梅国强 邱幸凡 周安方 科力 祁守鑫 成肇仁 袁思芳 王晓萍 王俊槐 家庚 戴天木 晓英 熊家平 叶代望 吕文亮
教授、主任医师 主任医师 教授、主任医师 教授、主任医师 教授、主任医师 教授 教授 教授 教授 教授 教授 教授 教授 教授 教授 教授 教授 教授 教授
教授、主任医师 教授 教授
中医肾病 中医骨伤 中医针灸 中医妇科 中医分泌 中医骨伤 中医制剂 中医疑难杂病 中医疑难杂病 中医男科 中药鉴定 中医疑难杂病 中医疑难杂病 中医疑难杂病 中医疑难杂病 中医疑难杂病 中医疑难杂病 中医疑难杂病 中医疑难杂病 中医脑病 中药炮制 中医疑难杂病
知名中医、指导老师 知名中医、指导老师 知名中医、指导老师 知名中医、指导老师 知名中医、指导老师 指导老师 指导老师 指导老师 指导老师 指导老师 指导老师 继承人,已出师 继承人,已出师 继承人,已出师 继承人,已出师 继承人,已出师 继承人,已出师 继承人,已出师 继承人,已出师 继承人,已出师 继承人,已出师 继承人,已出师

36 39 40 天望 程良斌
教授 主任医师 主任医师
中医疑难杂病 中医脾胃病 中医肝病
继承人,已出师 继承人,已出师 继承人,已出师
注:指导老师系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的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30bd002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ba.html

《湖北中医药大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