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火烧云》教材解读及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0-10-19 22:36:3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三年级《火烧云》教材解读及教学设计

“语文要素”是统编教材提出的新概念​‍‌‍​‍‌‍‌‍​‍​‍‌‍​‍‌‍​‍​‍‌‍​‍‌​‍​‍​‍‌‍​‍​‍​‍‌‍‌‍‌‍‌‍​‍‌‍​‍​​‍​‍​‍​‍​‍​‍​‍‌‍​‍‌‍​‍‌‍‌‍‌‍​。执行主编陈先云先生说:“所谓语文要素就是语文训练的基本元素,包括基本方法、基本能力、基本学习内容和学习习惯​‍‌‍​‍‌‍‌‍​‍​‍‌‍​‍‌‍​‍​‍‌‍​‍‌​‍​‍​‍‌‍​‍​‍​‍‌‍‌‍‌‍‌‍​‍‌‍​‍​​‍​‍​‍​‍​‍​‍​‍‌‍​‍‌‍​‍‌‍‌‍‌‍​。”语文要素如何才能落地生根,化为儿童身上鲜活的语文素养,是每一位教师必须思考和落实的问题​‍‌‍​‍‌‍‌‍​‍​‍‌‍​‍‌‍​‍​‍‌‍​‍‌​‍​‍​‍‌‍​‍​‍​‍‌‍‌‍‌‍‌‍​‍‌‍​‍​​‍​‍​‍​‍​‍​‍​‍‌‍​‍‌‍​‍‌‍‌‍‌‍​。薛法根老师执教的《火烧云》给了我们诸多启示。

一、系统思维,让学习内容结构化

《火烧云》选自萧红的《呼兰河传》,是一篇文学性文本,但薛老师并没有完全局限于文学性文本进行教学。上课伊始,薛老师从“火烧云”的理解入手,进行词典解释与课文语言的比较:

1.《呼兰河传》里的说法与《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说法有什么不同?

2《. 呼兰河传》里的说法是一种形象的说法,用的是描写;而《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说法是说明、解释火烧云。这两种说法你认为哪种好?

薛老师引导学生感悟:《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是说明,简洁、直白;《呼兰河传》里的是描写,形象、生动。

本课所处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把事情写清楚的”,“初步学习整合信息,介绍一种事物”。粗一看,薛老师这一环节的教学好像与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没有多大关系。但这一单元的习作是“介绍国宝大熊猫”,要求学生参考提供的生物学资料,或自主查找资料,围绕小朋友们的问题介绍大熊猫,而且习作检查的要求是“自己读一读,看看有没有不准确的内容,还需不需要补充新内容”。这是小学阶段第一次进行实用类文本的写作,学生应该对说明、说明与描写的差异形成初步的认识。薛老师这一环节的教学围绕对“火烧云”的理解,巧妙地为后面的习作教学做了铺垫。这就启示我们:

一个单元的语文要素不能被仅仅看作是一个点,而是一个立体的结构,这个结构隐含在文本、练习题、习作等内容的背后,隐含在儿童学习的要求中。所以,我们不能就文本教文本,要关照儿童,进行系统思维,引导儿童结构化学习语文要素。

其实,不仅一个单元是一个结构,整套教材也是一个结构。同样是介绍一种事物,这一单元是“初步整合信息介绍一种事物”,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是“搜集资料,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种事物介绍清楚”;这一单元的习作是“介绍国宝大熊猫”,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是“介绍一种事物”;这一单元的习作要求是“自己读一读,看看有没有不准确的内容,还需不需要补充新内容”,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是“写清楚事物的主要特点,试着用上恰当的说明方法,可以分段介绍事物的各个方面”。显而易见,它们是有层次的。比较起来看,更有利于我们把握教材的结构,精准定位教学的重心。

二、读写融合,让学习路径情境化

薛老师在教学火烧元的颜色、形态时,一开始没有直接切入文本,而是这样处理的:

1.薛老师先带着学生欣赏火烧云的图片,将学生带入火烧云的情境之中,引导他们体验火烧云的美。在学生一声声惊叹之后,薛老师问:“看了这么多火烧云,如果让你来写火烧云,你会从哪几个方面写?”

2.教学火烧云的颜色变化时,薛老师虚拟了一个学生的描写: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红的、黄的、紫的、金的,五颜六色,变化多端,美丽极了。再问:“这位同学写得好不好?”“但是萧红比这位同学写得更高明。你来读一读,说说作家萧红高明在哪里。”

3.教学火烧云的形态变化时,薛老师又出示一段“自己”的描写: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有的像马,有的像狗,有的像狮子……好看极了!然后问:“老师写得好不好?”“我们来看作家萧红写的火烧云的形状,一起读读。知道作家萧红比老师高明在哪里吗?”

显而易见,薛老师不想让学生通过文本描写来感悟火烧云的美,而是尝试让学生直面灿烂的火烧云,思考如何把自己眼中的火烧云表达出来。所以,薛老师除了直接问学生“如果让你来写火烧云,你会从哪几个方面写?”,他还虚拟了两段话。从这两段话中,我们明显可以看到学生平时习作的痕迹。薛老师把教学重点放在虚拟学生语言与课文语言的比较上,反复追问:“作家萧红高明在哪里?”引导学生将眼光聚焦在文本的表达上,在儿童语言与课文语言的比较中,积累语言,学习方法。

这就启示我们:阅读和表达是相对的言语过程,当学生与课文作者面临相同的语境时,阅读与表达就在语境中同构共生,更有利于学生与作者的对话,更有利于儿童语言向课文语言的学习。这就需要我们把儿童带到文章的语境中,让儿童尝试表达,呈现儿童语言与表达之间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会驱动学生去阅读课文,探求课文语言的奥秘。

三、引导发现,让学习过程思维化

薛老师这一节课的教学分为三个板块,分别是:比较火烧云的两种不同解释,初步感悟说明与描写,及其适用语境;感悟火烧云的颜色之美,学习课文如何写颜色之多和变化之快;感受火烧云的形态之美,学习课文如何写火烧云形态之变。每一个板块的教学薛老师都是呈现素材,问题导学,让学生自主发现。学生的每一个发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都对学生的思维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例如薛老师整节课都是在学生的比较思维———火烧云的两种不同解释的比较中推进的,从火烧云的不同解释的比较开始,接着进行了虚拟的火烧云颜色、形态片段描写与课文描写的比较。薛老师的教学不仅整体上是这样,具体的教学细节也是这样。我们来看薛老师教学火烧云形态变化的片断:

1.逐段齐读课文,思考:作家高明在哪里?

2.反色显示“一会儿天空出现一匹马”“过了两三秒钟”等表示变化的词句,继续引导学生思考:作家高明在哪里?

3.火烧云是怎么变的?教师这样引读课文:天空出现了什么?什么样的?后来怎么样了?怎么消失的?

4.依次出示图片,每一幅图片出现时,教师都强调:想一想,像什么?它是怎么动的?

5.现在请你仿照课文写法,用“一会儿天空出现什么,什么样的,怎么变的,怎么消失的”句式写一写火烧云的形状变化。

可以看出,薛老师在一步步引导学生建构和运用描写火烧云形态变化的句式,先是自主发现,接着反色词语提示,然后通过引读和出示图片时的提示进行强化,最后让学生迁移运用。

这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语文素养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在言语实践中学出来的。我们的教学应该以学生学习活动板块来展开。在每一个教学板块中,应该让学生的学充分展开。如何展开充分的学?呈现引导性的学习素材,以问题引发学生的思维,使其在思维中理解、积累、建构、运用言语形式。

四、关注经验,让学习成果生活化

薛老师的这节课,有一个细节出乎我的意料。在出示火烧云的词典解释后,薛老师追问:“早上出现在天边的红霞叫———“”傍晚出现在天边的红霞叫———”在薛老师的追问刚刚出来时,我想:这不是很简单吗?浪费时间呢。可事实上,学生就是答不上来。

薛老师为什么问得这么准呢?因为他知道学生的语文经验与生活经验有时是分离的。这一课上,词典解释学生一读都懂,但就是没有与生活中的现象联系起来,学生只是从字面上理解了词语。为什么我们在教学中会忽略?因为我们没有真正了解学生,没有从儿童言语生活的角度来教学。

其实薛老师这一节课的教学始终坚持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火烧云两种解释的比较,是从描写经验走向说明经验的建构;火烧云颜色描写的比较,是从单调颜色描写的经验走向丰富多彩的颜色呈现;火烧云形态变化描写的比较,是从静态、简单的描写经验走向具体变化的描写。就是在学生仿写的评点中,薛老师也注意引导学生吸收文本中的言语经验。薛老师的教学启示我们:学生学语文的最终目的是“过优质的言语生活”,所以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经验,在学生经验的基础上建构语言的大厦​‍‌‍​‍‌‍‌‍​‍​‍‌‍​‍‌‍​‍​‍‌‍​‍‌​‍​‍​‍‌‍​‍​‍​‍‌‍‌‍‌‍‌‍​‍‌‍​‍​​‍​‍​‍​‍​‍​‍​‍‌‍​‍‌‍​‍‌‍‌‍‌‍​

综上所述,薛老师执教的《火烧云》给我们的启示是: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是教材的语文要素,也不是知识形态的语文要素。把教材语文要素落实为儿童的语文素养,需要儿童基于自身的经验,经过主动的言语智能努力,在言语实践活动中不断建构与运用,走向高品质的言语生活。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5005bf8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379bf99.html

《三年级《火烧云》教材解读及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