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队伍建设发言稿

发布时间:2013-10-26 10:07:3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学校持续发展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今天我要汇报的主题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学校持续发展》,选取这个主题主要是基于两方面的思考:一方面是,教师队伍的重要性,著名教育学者顾泠沅说,如果一所学校拥有一流的教师,即使是在破庙里,也能办成一流的学校,可见教师在办学过程中的极端重要性。另外一方面是,对学校下一阶段的思考,近年来,在县教育局的关心支持下,学校办学条件和环境发生进一步,显然教师队伍素质已成为现阶段制约学校可持续发展最大的瓶颈,借此机会对这块工作进行一个梳理和思考。而不是因为我校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取得了什么突破,所以还希望各位领导给予指导。

一、教师队伍问题分析

1.教师数量

目前班级数11各,专任教师35名,其中代课教师5,而且代课教师基本上为非师范类学科专业和流动性大不稳定的特点,给教育教学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2.队伍结构

1)年龄结构不合理。30以下教师21人,30-406人,40岁及以上8人,处于30-40岁间年富力强,有教育教学经验的学校骨干缺乏,教师队伍青黄不接,中级以上职称率只有43%40教师观念落后、教法陈旧,年轻教师经验不足、缺乏引领,但不得不承担教育教学重任,成为学校主力部队

5_@__2)学科结构不合理。教师专业结构不科学,比如学校没有一名专业的计算机教师、美术教师多1名任教计算机、音乐教师多1名任教语文。

3.职业期望

因为教师的职责和良知而敬业,却因为教师的收入和地位而不爱岗。对教师职业表现出被动认同,缺乏内在的驱动力,工作积极性不高。

4.专业素质

1)教育教学能力:被动参加培训是教育教学能力提高的主要方式,效果不理想,大部分教师凭借个人的直观经验开展工作,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效果不佳。

2)教育科研的参与:多数教师参加过教育科研项目,但研究流于形式,科研的问题解决和自我提升意识不强。

3)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新教师普遍掌握基本技能,会使用多媒体教学,而老教师使用较少。

5.人际关系

部分老教师不求上进,不但不能起带头、示范、辐射作用还倚老卖老,对年轻的新教师进行负面影响。

二、明确教师队伍建设目标

2011我校明确提出“建设一支爱生精业教师队伍”的建设目标,爱生、精业这是对教师教育教学行为规范的要求

爱生,即热爱学生,就是要对学生尊重、理解、赏识、信任。我认为:只有老师树立热爱学生、诲人不倦的道德情感,全面建立起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型师生关系,才能缩短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真正实现“相信人人有才,帮助人人成才”。我校是寄宿制学校,师生朝夕相处,在管理学生时,都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当他们在学习生活上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不抱怨,不放弃;当他们违反纪律时,我们不迁怒与他们的不懂事,而进行和风细雨的说教和长期的教育。

精业,即精湛的业务能力。源自韩愈《进学解》:“业精于勤而荒于嬉”,意蕴教师要尽心于所从事的职业,精通本专业的业务。希望每个老师都是满腹经纶,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将知识以易于学生接受的方式传授下去,做到深入浅出。这样也势必要求教师进行补充、更新专业知识,针对学生情况研究调整教学的方法,同时还会与时俱进使用先进教学手段。

三、理清教师队伍建设的战略举措(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我们来第一方面

(一)加强教师师德建设

在师德建设中,既会有刚性的一面,也会有弹性的一面,所以师德建设贵在“刚柔相济”,这我们学校师德建设中遵循的基本原则。所谓刚性策略是指“制度约束”策略,所谓柔性策略是指“过程内化”策略。

1.过程内化是师德建设的主要渠道

教师道德修养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也是一个实践问题。要使教师道德原则和规范内化为教师的行为的准则,必须依靠学校师德环境的有效营造和教师自己长期不懈的努力,在良好的外部环境下自觉地进行修养和锻炼。因此,过程内化应该成为学校师德建设的主要渠道。(分三个方面第一方面是)

1)注重组织精神的建构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它们强调了外部环境对人的发展所起到的重要的作用。在师德建设中,学校的文化底蕴和组织精神,对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的形成发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学校发展应抓住各种机会促进组织精神形成。如学校的办学理念、教风、学风、发展目标等的构建,直接影响和熏陶着全体师生的意志,这些显性文化的构建,能使全体师生形成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如我校

教育教学管理核心的理念(办学理念)是:以生为本,育德育能;

教师基本要求(教风)是:爱生精业

学生基本要求(校训)是:勤劳朴实,勤奋好学;

标志性的物体(校花):仙人掌;

师生要达成的共同愿景(发展目标):打造丽水市农村教育特色品牌。

校徽的解读,校花的解读,刚开始我的做法就是要师生记住,而后在通过学校环境改造和学校物品标识不断加以渗透,在活动中体验(野外拉练),这些显性的文化逐渐深入人心(QQ群),这些显性的文化都能营造和体现团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大大激励并感染着学校的每一位教师,并逐步内化积淀为教师自身的一种重要素质。这样,学校组织精神的建构过程,就成为了教师师德修养不断提升的过程。

2)注重双向有效的沟通

从“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出发,我们决不能忽视人的存在。作为校长,每一种计划和设想的出台以及管理策略和手段的运用,都要关注人的思想信念和态度情感。校长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处理关于人的问题,是关于改造人的信念体系的问题。因此,校长与教师开展沟通并促进认同,是学校成功管理的起点。校长与教师只有开展有效沟通,促进广泛认同,形成共同愿景并达成共识(办学理念、学校精神的提炼、校标的设计)这样才能真正唤起教师的道德自觉,提高他们的道德认识,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坚定他们的道德信念,提升他们的道德素养。

如今,校长与教师开展双向有效的沟通的方式有很多,除了面对面的促膝交谈以外,还有手机电话、发手机短信、留言版、QQ聊天、书面写信等。总之,校长要经常与学校教师保持广泛的民主平等的对话,尤其是对那些有思想情绪和认识偏差的教师,更要和风细,雨潜移默化,在双向有效的沟通中解开他们的内心“疙瘩”,提高他们的师德水平。

双向沟通还体现在师生上,每学期我校组织一次家访活动,看一组照片,通过家访让教师去了解学生在学校的另外一面,走进学生家庭,了解学生生活,从而激发自身的责任意识。

3)注重榜样典型的引领

先进教师是存在于社会之中,生活在教师队伍里的活生生的人,它能够以直观形式启发教育和感染教师,进而影响教师的思想和行为,监督和促使他们以先进人物为榜样,取长补短,提高道德修养水平。

一是校长模范引领(这是打造团队精神的关键)。人们常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虽然这句话有些绝对,过高的估计了校长的价值,但它表明了校长在学校中的主要地位和重要作用。校长是打造团队精神的核心,校长的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教师。因此,团队精神的打造校长必须模范引领。 

二是校内模范教师引领。他们生活在自己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影响更直接、更深刻、更快捷。每所学校,都有一批具有高尚师德和教育业绩的模范教师,获得了各级各类的荣誉称号,比如县级先进工作者、县优秀班主任、县教育教学质量奖、优秀共产党员、优秀青年团员等等,我觉得我们要有一种认识,这些荣誉的取得,不是仅仅个人的成果收获更是一个学校的荣誉,每一张荣誉证书是体现了这位教师对学校做出的巨大贡献,前几天,被授予朝鲜共和国英雄称号朝鲜女交警在领奖时的声嘶力竭,嚎啕大哭,给我们感受很深刻,这样的激动心情我们可能不太能体会,但是,这样的殊荣让人们致敬,这样的民族也让人致敬。

三是校外模范典型引领。如为救学生双腿截肢的“最美教师”张丽莉,在生命的最后40秒忍痛完成停车确保乘客安全的杭州“最美司机”胡斌,还有经常会刊登全国和省内外的一些优秀教师的成功事例和感人事迹,我校每个学期都要定期组织教师们分组学习讨论,谈感想、谈收获、谈理想,让这些优秀教师的高尚师德时时处处启发和激励着学校老师的思想和行为。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些身边的模范教师,让更多的教师“学有榜样、行有方向、干有力量”,让更多的教师快速地成长起来。

2.制度约束是师德建设的主要保障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认为,法律和道德都是调节人们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法律的实施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的;而道德是依靠舆论的力量来维持的。师德建设不仅应当大力营造遵守师德为荣不讲师德可耻的舆论氛围,更要深化教育改革,健全人事、考核、分配、奖惩等方面的制度,形成对教师行为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在师德建设中,如果只靠“软”的疏导而没有“硬”的制约,那么师德建设往往会陷入事倍功半的怪圈。制度约束是师德建设的根本保障,制度约束机制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加以着手:师德水平与职称评聘挂钩;师德水平与分配奖惩挂钩;实行师德问题一票否决制,教师讥讽、歧视、侮辱学生,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以教谋私,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等不端行为等等。针对这些问题,学校制定了严厉的处罚规定,使之成为全体教职工不可触摸的“高压线”。

师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学校管理工作的灵魂,师德建设抓到位,才能使学校各项工作开展得卓有成效。师德建设既是一门管理科学,又是一门管理艺术,而“刚柔相济”则是科学和艺术的最佳结合点,实践证明,以“柔”为主导,以“刚”辅之,则能使师德建设取得明显的实效。

(二)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教师只有满腔教育热情是不够的,还需要有较高的业务素质。我们学校在培养教师素质,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方面这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自我反思(个人)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指出“一个教师如果仅仅满足于获得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他可能永远只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我们学校要求教师每天坚持上课后在备课本上写教后记,教后记内容主要为:教师教的情况、学生学的情况、教师感想体会、学生同伴的建议等,要求做到及时记、恒久记、记有价值的内容;每两周根据教后记内容,选取其中一个问题写一遍教育教学反思,要求有深入思考、上升到教育教学理论的高度,每学期学校评选优秀教学反思,汇编成册,进行资源共享。

2.同伴互助(教研组)

加强教师互助合作,加强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互助合作,可使教师个人少走弯路,在同伴互助中更好地成长。因此,我校将集体备课作为同伴互助的重要载体,在集体备课中,教师的不同教育思想、观念、教学方式、方法能在集体备课中得到讨论、交流,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集体备课上要求,一是教师要认真地研讨教材与课标,带着问题和反思参加研讨;二是教师要备好学生,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科学地设计教学策略;三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应体现有效教学,每个教学环节应注重教学效果,做到“以学定教”。教师通过集体备课,加强了同伴互助,共同发挥集体的智慧,取长补短,使教师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3.集中学习(全校)

每学期学校围绕一个主题,选取一本教育教学著作,开学初下发人手一本,有组织的进行系统性的学习。上学期我们主要学习《2011年义务教学课程标准》,本学期我们主要学习《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教师在课余时间进行自学,再由各教研组教师进行分章节主讲交流,给教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和平台,同时将教研交流、课堂观摩、论坛演讲、专家讲座等活动融入其中,丰富学习载体,提高学习实效。

4.骨干引领(新教师)

学校年青教师多,初入茅炉,其教学经验比较欠缺,但干劲十足。为此,我校将学校骨干教师与年轻教师进行师徒结对,做好新老教师传、帮、带工作,开展“青蓝工程”活动,让年轻教师尽快实现“三个转化”:从学生型到教师角色型,从模仿教学型到自主创新型,从偏于“双基”型到注重能力型。由于骨干教师少,所以在我们也向育英借力,利用他们优质的教师资源,把我们学校一分部教师与他们学校骨干教师进行结对。

5.外出学习

由于教师长期封闭在学校内,教育信息资料看的不多,好课看的不多,孤陋寡闻。加之教师由于日常教学任务比较繁重,他们对于社会上的新鲜事物感到陌生,对先进教育教学思想的学习与运用常常感到力不从心,无暇顾及。所以有时他们自己也感到课堂教学举足不前,教育教学研究能力不足。一方面积极组织教师参加5年一轮的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另一方面学校组织教师在县内学校交流学习外,还主动到县外、市外学校去学习,到学科优胜学校学习。我校分别在2008-2010年和2011-2015年与桐乡洲泉中学和宁波北仑江南中学进行教育资源对口支援结对,借助发达地区的优质资源,通过资源共享、师生互派等多种形式开展实质性的教育管理与学术交流,促进我校教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为学校增添全新的活力。

6.课题牵动

利用科研课题来拉动教师学习,也是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的重要方式。教师通过选择课题立项课题实施课题总结,通过查找资料,学习理论,对自身的基本素质的提高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科研能兴校,科研也能兴师,这条路是许多教师的成才之路,会使他们成为优秀教师,骨干教师。

(三)关心教师工作生活

有这样一句流行语:“领导把我当人看,我把工作拼命干;领导把我当牛看,我与领导对着干。”教师是学校教育的关键,学校的各项任务最终都要靠每位教师积极主动创造性的劳动得以实现,光靠给教师压力而忽视教师自身生活条件的改善,会使广大教师失去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他们被动地为规章制度而工作,他们会疲于应付,同时也不利于学校的稳定。张文质的《教育的十字路口》 一书里有这样一句话:“只有学校善待老师,确定老师第一的管理理念,实施老师第一的理念,教师才可能真正地善待学生”。因此,对于校长来说关心老师们的生活实质就是实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过程。

1.关心教师工作

1)工作减负增效。改变给教师加压,给学生减负的观点,改进教学管理,减轻教师额外负担。取消无效材料的书写,能不写的就不写,从重数量转向质量,提高实效性;精简会议,能不开的会就不开,能开短会的就开短会。

2)搭建展示平台。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级优质课评比、名师申报、论文评选和学术主题报告,鼓励教师指导和辅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力求通过这些平台让教师积极为学校做出贡献,从而达到教师“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五种需要里的最好层次,此时教师会感觉到自己存在对学校很有价值的,也会焕发出巨大的潜能。

3实现民主管理。加强校务公开,进一步规范公开程序,提高公开质量。加强全校师生的参与度,凡属学校改革与发展的重大问题和关系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的重要政策和举措都征求广大教职工的意见。加强上下沟通,按照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原则,高度重视教师在学校管理中的决策建议作用,支持他们建言献策,建立起采纳良言的工作机制。在课程改革中我校正在实施的分层走班教学和周周清都是我们教师建言献策的成果,而且也激发了他们的工作热情。

  2.关注教师生活

1)提高福利待遇。在不违反政策的前提下,学校坚持用好每一分可用于教师福利待遇上资金,坚持教师生日送蛋糕、节日送祝福、生病探望、健康查体、帮助教师解决乘车、生活等困难,使教师感受到学校的亲情与关怀。

2)开展丰富活动。以工会为依托,每学期组建1个教工兴趣社团,本学期我校组建了气排球社团,而且坚持周一至周四傍晚开展活动。同时,另外在开展2-3次教工活动,如三八节拔河比赛、教职工趣味运动会、景宁自驾游、青田自驾游、紧水滩仙牛烧烤、丽水东西岩烧烤、野外踏青等活动,丰富了教师的课余生活,让教师感到集体的温暖,让情感留人。

(四)健全教师管理制度

    在队伍建设中,我们认为,教师是学校的主人,但教师主人翁意识的确立不只是靠宣传和教育,更重要的是要靠相应的机制支撑,才能保证教师队伍的和谐与稳定。 

    1.注重绩效评价机制。绩效工资实施目的是改善教职工的工作表现,如何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合理、有效、科学对教职工评价并产生积极的作用,是每个管理者不可回避的问题。因此,在教师队伍建设中,我们要充分发挥绩效工资分配的激励导向作用,制定科学、规范、到位的操作方案,并集体讨论通过。实施绩效结构工资制度,要实现“拉大距离,多劳多得,优质优酬”的分配目的。 

    2.加强教师年度考核机制。在学校管理工作中,学校对教师的德、勤、能、绩等进行建立学校评价、学生评价、同伴互评、自我评价相结合的综合性的评价制度,评价结果与教师的评优评先、职称晋升、干部选拔等相联系,这不但对教师个人专业发展和工作积极性具有很好促进作用,而且对整个教师队伍也具有很好的导向激励作用。 对考核不合格的教师建立问责机制。

各位领导,当教师在工作中得到了发展、获得了理解、感受了成功、体现了价值,那么也就找到了幸福感。一旦教师有了一点幸福感,就不会把工作仅仅看成谋生的手段,而是作为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是一项值得付诸奋斗、努力的事业。当这种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展时,教师才能真正感受到职业中的幸福。一支师德优良、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梅源中学所做的工作还非常的粗浅,但是我相信随着高尚师德的塑造、专业素质的发展、人文管理的落实、多彩活动的开展,必能使越来越多的教师找到职业的幸福感,从而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61d2cf976a20029bd642dc2.html

《教师队伍建设发言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