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加快溶解_小学自然教案_模板

发布时间:2019-09-0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怎样加快溶解_小学自然教案_模板

教材简析:本册第 678910课构成了教材的教学单元。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水能溶解别的物体的性质之后,进一步指导学生研究怎样加快溶解从而使学生知道搅拌、加热、把要溶解的物体研成粉末,可以加快溶解。

教学方法:根据本课特点,结合学生实际,采用三学式教学结构:共学--导学--自学,并按照假设--实验--结论的思路来讲,可分为三部分:

.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讨论:要使一定量的高锰酸钾或食盐,在一定量的水里尽快溶,应该怎么办?

.指导学生通过实验对提出的假设进行验证。

.指导学生应用本课学习的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搅拌、加热、把要溶解的物体研成粉末,可以加快溶解。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3.初步学会对比实验的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对比实验使学生知道搅拌、用热水、把要溶解的物体研成粉末,可以加快溶解。

教学难点:使学生掌握对比实验的设计方法。

教具准备:分组实验材料──烧杯(每组2、筷子、热水、高锰酸钾、大粒盐、食盐、小勺。

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1.讲述:上节课,我们学习和掌握了水能溶解物体的性质,知道了什么是溶解,什么是不能溶解,哪些物体可溶解,哪些物体不能溶解。

2.提问:什么是溶解?说出三种能溶解在水中的物体。

3.复述:像食盐、高锰酸钾在水中哪样,能分成极小极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地分散在水中,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溶解。(:食盐、白糖、高锰酸钾等


4.讲述:要想使一定量的高锰酸钾或食盐在一定量的水中尽快的溶解,应该怎么办呢?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 “怎样加快溶解

学习新课:

㈠、指导学生认识搅拌可以加快溶解,初步了解对比实验的方法

1.讲述:首先让我们来做个实验,怎样来做这个实验呢? 下面我们一起打开书22,哪位同学将课文实验一内容读一遍。

2.投影显示实验方法要求并讲解:在两个烧杯中倒入同样多的,冷热相同的水,并同时各放入数量基本相同的高锰酸钾,其中一个杯子静止不动,另一个杯子的水用筷子不停地搅拌,察比较,哪杯水中的高锰酸钾溶解的快呢?

下面同学们按照上述方法来做这个实验。

3.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并指导

4.提问:.以上实验说明了什么呢? (说明搅拌可以加快溶解

.实验中,哪几个条件相同? (水量、水温、高锰酸钾的数量及颗粒大小放入的时间相同

.哪个条件不同? (一个搅拌、一个不搅拌

.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实验呢? (在其他条件都相同,只有一个条件不同的情况下才能够准确地比较出哪种方法使物体溶解的快

5.教师小结:通过实验一,我们知道了搅拌可以加快物体的溶解,并且我们还学到了一种对比实验的方法,一个搅拌,一个不搅拌。

6.填写课文22页填空:(在图中的方框内画ˇ

㈡、指导学生认识用热水可以加快溶解,进一步了解对比实验的设计方法

1.讲述:我们在看一下书23页的实验二,溶解的快慢与水的冷热有没有关系,有什么关系,我们应该怎样来实验? 在实验中,应该让哪几个条件相同,哪几个条件不同?

下面各组同学讨论一下。

2.提问:在实验中必须保证哪几个条件相同:水量.盐的数量及颗粒大小,放入的时间,搅拌情况。哪几个条件不同:一杯用冷水,一杯用热水。


3.讲述: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在实验中必须保证哪几个条件相同,哪几个条件不同。哪么,们这样来设计这个实验看行不行呢?

4:投影显示实验方法:在两个烧杯中分别倒入同样多的冷水和热水,并在两杯水中同时放入一粒大小基本相同的粒盐,将两杯水都搅拌或都不搅拌,观察比较一下,哪杯水中的盐粒溶解的快。(要求:找一名同学读一遍后教师讲解

5.讲述:这个实验由老师来做,大家注意观察,是用冷水溶解的快,还是用热水溶解的快。

6.教师投影显示实验过程:

7.提问:在刚才实验的过程中,溶解的速度一样吗?哪个快呢?

8.汇报实验结果:不一样,用热水的比用冷水的溶解的快。

9.提问:为什么用热水溶解的快呢?

10.因热水能加快溶解。

11.教师小结:通过刚才所做的实验证明,用热水也可以加快溶解。

课型:
逻辑推理课 教学要求:
1.通过研究卵石的成因,使学生知道地球表面在风化、搬运等地质作用下,是不断变化着的。
2.培养学生根据自然变化结果,推测自然变化原因,想象自然变化过程的能力。 3.向学生进行自然界是永恒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教育。 教学重点:
卵石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都是光滑圆润的。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准备:
1.录像(按要求编辑成三段) 2.投影片(二张) 3.卵石;
4.碎瓦(选个儿较小、棱角分明的) 5.带盖玻璃瓶; 6.盒子。 教学过程:
一.认识卵石的形态特点,借此揭示课题。
1.导语:同学们,大自然可以告诉我们无穷的奥秘。今天,教师带你们到大自然去,考察一种形态奇特的岩石。在考察时,我们不但要积极动脑、动口、动手,还要互相合作,遵守纪律。能做到吗?

让我们跟随着摄像机的镜头开始考察第一站,思考两个问题: 你看到的岩石分布在哪里?形状像什么? 2.放录像。 3.观后交流。
小结:我们把这种像鸟卵,像核桃,像豆粒一样的岩石,叫做卵石。(板书:卵石) 4.卵石有什么特点呢?
请小组长打开1号盒子,每一个同学取一块卵石,用手摸摸看。
5.卵石不管是大的,还是小的,都有相同的特点──光滑圆润的。大自然──这位伟大的雕刻家是如何造就它的呢?这就是我们这堂课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十九 卵石是怎么形成的。(板书课题) 二.卵石的分布情况。
1.卵石是怎么形成的,这里面的学问可大了,为了弄懂这个问题,仍然得到实地究一下。在出发前,我们先来看一份考察表。这份考察表要求我们考察些什么? 2.放录像。 3.观后交流。
小结(边小结边在投影片上合上文字)
河道上游岩石的特点是:个儿大,棱角分明;中游:个儿中等,光滑圆润;下游:个儿细小,粒粒砂子。
河道中的岩石分布是有规律的:从河的上游到河的下游,石块越来越小,形状越来越圆。 4.启发学生质疑:
你从上面这些现象中,想到了哪些问题? 三.卵石的成因。
1.刚才同学们提的一些问题,我们可以把它归纳为两个问题。(出示投影片) 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还要到河道两岸的高山去看一看,考究一下。 2.在出发前,我们一起把P66P67的三小节课文读一下。 3.放录像。
4.学生交流,老师择要板书。 ⑴河道中的岩石是从哪里来的? 风化作用
(我们把这些温差、冰、植物等破坏岩石的作用,叫做风化作用。风化作用是长期的、缓慢的,各种风化作用是同时进行的。山脚下堆积的碎石、砂、粘土就是长期风化作用的产物。
那么,堆积在山脚下的碎石、砂、粘土怎么会到河道中去的呢? 搬运作用



⑵河道中的岩石为什么越来越圆?
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一个实验。 【实验】
A.请小组长打开2号盒子,看一看里面是什么? (碎瓦)
B.留二块碎瓦,把其余的小心地放进装有半瓶水的玻璃瓶中(瓶里事先放了一层砂)盖紧瓶盖。然后用力摇晃瓶子。(老师示范)

C.学生实验(每个学生轮流做),老师巡视指导。
D.请小组长打开瓶盖,用镊子取出碎瓦,放在瓶盖里。
请同学把实验前后的两种碎瓦用眼睛看一看,用手摸一摸,比较一下碎瓦形状有什么变化? 为什么有这种变化?
E.如果不停地摇晃瓶子,结果怎样? 对你有什么启发?
(碎石在搬运过程中,长期受到水流的冲击和互相磨擦,逐渐失去了棱角,这个作用叫磨圆作用。
5.总结卵石的成因。
现在请你总结一下,卵石是怎么形成的?
(高山上的岩石经温差、冰、植物等的风化作用,掉到山脚下,崩塌下来的碎石被山洪、大雨等冲到河里,在河水的搬运过程中,受水的冲击和互相磨擦,变得越来越圆,最后形成了卵石。它经历了长时间的变化和地理位置的变迁。 四.课堂引伸。
卵石以它那玲珑圆润的身躯向人们诉说着大自然的伟力。风化作用、搬运作用总是在不停地进行,因此,地球表面总是在变化着。请同学们想一想,今日的高山在遥远的将来可能会怎样?

一、教材分析 课文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指导学生认识带电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第二部分指导学生认识电的种类。 二、学情分析
本课是电单元的第一课,主要是学习认识带电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电的种类。主要是通过实验的方式来教学。难点是归纳带电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老师要引导、帮助学生整理归纳规律。
三、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电有正电和负电两种,同种电相互排斥,异种电相互吸引。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会做两种电相互作用的实验)归纳概括能力(归纳两个带电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演绎推理能力(根据同电相斥、异电相吸的规律推断某个带电体的电性) 3、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是有规律的,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学会做两种电互相作用的实验。 2、归纳两个带电体相互作用的规律。 难点:归纳两个带电体相互作用的规律。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玻璃棒、橡胶棒、塑料尺、丝绸、毛皮、支架、细线等。 学生准备:塑料梳子、塑料笔杆、玻璃片、气球等。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演示实验:
1)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吸起碎纸屑。
2)把充气的气球衣服上摩擦,使气球在衣服上。 2、提问:你怎样解释实验中的现象?
3、讲述:我们已经知道,很多物体相互摩擦之后都可以带电。那么各种物体带的电都一样?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新授
1、指导学生认识带电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1)讲述:
为了弄清物体带的电是否相同,我们来做个实验。实验的步骤如下: 1把一根玻璃棒用线拴牢(拴在玻璃棒的中部,提起来能大致平衡),挂在支架上,用丝绸摩擦,使玻璃棒带电;再用丝绸摩擦另一根玻璃棒,也使它带电,然后用它接近悬挂的玻璃棒,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 2按照同样的步骤把两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接近,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 3再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近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 (以上实验步骤,需用板书或图使学生进一步明确。 2)分组实验。 3)汇报实验结果。
4)讲述:在实验中,两根同样的玻璃棒,都用丝绸摩擦,它们带的电应该是相同的。同样,两根同样的橡胶棒,都用毛皮摩擦,它们带的电也应是相同的。 5)讨论:

[1] [2] [3] 下一页 观察身体
课题《观察身体》 (1课时教学目标
过程、方法能有顺序、有目的、仔细地观察人的身体。 能运用看、摸、听等多种方法感知人身体的特点。 能用文字、图画、表格等方式记录观察结果。
能通过语言交流、相互评价观察结果。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人的身体由头、颈、躯干、四肢几部分组成,左右对称。
知道人的身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对人体基本组成的观察中,发现人体构造的精巧和谐之美。
体验身体残障所带来的不方便,爱护自己的身体,关心和善待身体有残障的人。教学准备教师用具人体外形结构图、视频资料、残疾人图片(视频学生用具放大镜、皮尺、记录用纸、纸筒等。教学过程1.导入视频演示(或投影图片) 通过观看录像,你发现人有哪些本领?
思考:人体的这许多功能与本领都和什么有关?(板书课题)2-3分钟2.观察身体的基本组成和外形特点。
我们来画一画自己。先想一想你准备画谁?画些什么?然后仔细观察一下再画一画。 说一说画了身体的哪几个部分?每个部分有什么特点?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在黑板上张贴人身体各部分分解图片,组成一个完整的人体图形并标出各部分名称。(课件展示)
观察同桌同学身体各部分的特点(包括结构灵活、左右对称、长短粗细等),然后介绍给大家。8-10分钟3.体验身体对称及平衡的好处。 出示一张残疾人的图片(视频),说一说:图片中的残疾人在生活工作中会遇到哪些困难? 体验:只用一只手拉衣服上的拉链。只用一条腿走一段路。
想一想:以前你遇到过哪些残疾人?怎样做才是对他们最好的帮助?5-6分钟4.感知身体里面有什么。

先猜一猜我们的身体里面有什么?
你还能用眼睛的观察来解决这些问题吗?那你能想出什么好办法呢? 小组交流。
学生分组观察,做好观察记录。
汇报交流成果。10-15分钟5.归纳研讨(35分钟) 刚才我们具体观察了人的每一部分的特点。我们再来从整体分析一下人体各部分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学生议论、汇报。
教师在人体外形结构图上画一条中线,把身体分成左右两个部分,便于学生归纳总结人体左右对称的特点。 教师小结。
课后思考人有许多的本领,这些本领和人体的特点有哪些密切的关系。”5-8分钟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a8923c7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baebb0c.html

《怎样加快溶解_小学自然教案_模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