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敬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者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礼敬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者
第四講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禮敬世尊〃阿羅漢〃正等正覺者 Dhammapiti sukham seti vippasannena cetasa, ariyappavedite dhamme sada ramati pandito'ti. 各位淨信的尊者,佛陀在祇園精舍談 1到摩訶劫賓那尊者時,為比丘們誦出這首 偈頌。這首偈頌的含義是: 飲法水者以淨心 住臥於安樂之中; 智者恆常喜樂於 聖者所宣說之法。 :79: 各位都知道如何在這個世間快樂地生 活。在這個世間,我們可以發現主要有兩種 1 摩訶劫賓那尊者,Ven. Mahakappina, 3 法句經開示錄
快樂:第一種是物質生活的快樂。有些人努力地累積物質,像房屋、汽車及其他財產,並且在這些物質當中追求快樂。然而,他們無法透過這些物質而達到真正的快樂。大家知道佛陀在出家之前像國王那樣擁有許多財產,但是他並不因此而感到快;可是無知的人們卻期望藉著累積物質而得到世間的快樂。如此,各位尊者就可以知道,累積物質的快樂是很低等、很粗劣的快樂。 第二種是沒有物質的快樂或透過非物質而得到的快樂。有智慧的人會努力地透過非物質或無物質以達到真正的快樂。如果我們有許多物質,我們就必須多方面地設想:如何擴展這些物質、如何保護它們、如何存放它們……如此經常有許多念頭生起,心就不自由,不能正確地思惟。如果有人減少這些物質或放棄這些物質,他就不用老是掛念它們;他的心從物質中解脫出來,這樣的心中就會時常有快樂生起。 大家都很有智慧。大家都曾經擁有一些財產、教育與知識,但是大家放棄它們,而來過著很自由的單純生活。如此過
4 第四講 著沒有財產的生活,心就得到自由,因而經常感到快樂。 2大家知道我們的善慧菩薩:他擁有數不盡的財產,然而,在他年輕的時候父母就過世了。他理智地思惟:「我的父母累積了這麼多的財產,但是他們一分錢也帶不去。我的祖父母也是一樣。」然後他思惟:「我應該將這些財產轉變到下一世。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將所有財產布施給沒有財產的人。」於是他施捨了所有的財產,然後進入森林去修行。在七天之內他就證得八種定及五種神通,能夠以神通力在天空飛行。如果當初他控制自己的財產,擴展、保護自己的財產,他就不可能得到那樣的快樂。然而,他的智慧指示他應該走的路。他的智慧說:「放棄一切財產。」他照著做了。智慧又說:「這樣子修行。」他也照著做了。就這樣,他藉著智慧而達到高等的快

2 善慧菩薩,Bodhisatta Sumedha,,我們的喬達摩佛久遠的過去世在燃燈佛面前得到授記,決定的預言,那一世的名字。 5 法句經開示錄 樂。所以大家就能了解:財產愈少,快樂愈多;財產愈多,快樂愈少。 在這首偈頌裡,佛陀講到「飲法水者」,意思是獲得增上的成就,因而很快樂的人。什麼是「增上的成就」呢,證得禪那,證得聖道智、聖果智稱為「增上的成就」。如何才能獲得增上的成就呢,基本的就是財產:所擁有的物品:要少,其次是應當削弱妄想的力量以及在禪修時停止妄想。 我們想要修行呼吸念:安般念:,但是如果有許多事情要想,我們就無法持續地修,心會經常跑掉:看住一個呼吸之後,還不到下一個呼吸,心就跑了。然而,有智慧的人會下定決心在禪修時不胡思亂想。慢慢地,妄想的力量會減弱,而禪修的目標:所緣:會變得愈來愈清晰。然後清明的心會專一、集中在目標,於是心中就有快樂生起。如果繼續沒有妄想生起,這個快樂就會更增強。當心力開展時,就有微弱的光出現。如果禪修者繼續控制住妄想,微弱
3的光就會漸漸變亮,乃至變成似相,而且
3 似相:patibhaga-nimitta::三種禪相當中最高的一種。深度的剎那定、近行定與安止定都是以似相
6 第四講 定力能提昇到近行定。如果禪修者繼續控制著心,減少妄想,而持續地保持正念,就能將定力提昇到安止定或禪那。 在禪那的階段主要必須解釋四種色界禪與四種無色界禪。色界的初禪:第一禪:依靠五項因素來維持,這五項因素稱為五禪支;第二禪依靠三個禪支;第三禪依靠兩
個禪支;第四禪依靠兩個禪支;四種無色界禪也都各依靠兩個禪支。如此,就能將心提昇到愈來愈好的層次,而且心中自己湧現快樂。任何禪修者修成這些禪那之後就能憑藉自己的定力而自得其樂。 如果任何人觀照身與心而了知這些只是色法與名法而已,他所得到的快樂比禪定的快樂更強,因為這種快樂是由他的智慧而來的。當他進一步開展智慧到能夠了知三世的因果關係時,他的快樂又比之前的更增強。如此逐步修行,最後能證得所有的聖道與聖果,並且以道果的力量而享有真正的快樂。這些就是佛陀在這首偈頌裡要解釋的快樂。 作為專注的目標。:禪相:修行禪定時心專注的目標: 7 法句經開示錄 摩訶劫賓那尊者原本是兩個國家的國王。在他統治國家的時候,他安詳和平地處理政事。他有一千位大臣輔佐他,也都安詳和平地辦事。有一天,國王要去花園,他的隨從一千位大臣也跟著他去。在路上,他遇到五百名商人駕著他們的車輛。國王問說:「你們從哪裡來,」他們回答說:「我們從舍衛城來。」國王又問:「舍衛城那邊有什麼消息,」商人們要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漱口,向舍衛城的方向禮拜,然後才回答說:「在舍衛城,世尊佛陀出現了,法出現了,僧團出現了。」他們又進一步解釋佛、法、僧的含義。國王生起很大的信心,因為他曾經在過去生中培育波羅蜜的緣故。他心裡想:「統治國家太辛苦了,應當捨棄它而去見佛陀。」他對隨從們說:「朋友們,現在我想要到舍衛城去見佛陀。」他的隨從們說:「既然國王要去,我們也要跟著去。」最後他們都決定要去舍衛
4城。國王寫了一封信給他的王后阿耨加, 告訴她自己要離開的事情,並且交代她贈送 4 阿耨加,Anoja,
8 第四講 三百萬個金幣給商人們,以酬謝他們帶來這個訊息。 國王和一千位隨從開始向舍衛城走去,在路上他們必須渡過三條河流。當他們來到第一條河流時,見到那條河流很大,水很多。他們生起堅強的心念,想著:「現在我們就要去拜見具有無限力量的佛陀。以佛陀的無限力量,願我們能渡過這條河。」如此,由於憶念佛陀的力量,他們很容易地就渡過了那條河。其次,他們走到第二條河,那也是一條水流很多的大河。他們生起堅強的心念,想著:「現在我們就要去聽聞具有無限力量的法。藉著法的力量,願我們能渡過這條河。」於是,由於憶念法的力量,他們都輕易地渡過那條河。然後他們來到第三條河的地方。他們憶念僧團的無限力量,心裡想:「僧團的力量是無比的。以那個力量,願我們能渡過這條河。」如此,他們很容易就渡過去了。 佛陀每天進入深的禪定,出定後就觀察世界的眾生,看看他應該去幫助誰。這一,佛陀見到這位國王及一千位隨從要來見他,就到第三條河的岸邊去,坐在一
9 法句經開示錄 棵樹下入定。當國王來到這裡時,他見到佛陀,心裡想:「這位尊者一定就是佛陀。」於是他走上前去頂禮佛陀。佛陀有能力了知每個人的波羅蜜或善根,他觀察到他們都具有證悟法的深厚波羅蜜,所以就為他們開示佛法。他們全部證得第一個聖道果??須陀洹道果。 國王的王后阿耨加接到國王的信之後,也生起堅強的信心,因為她也曾在過去生中累積很多功德,她的波羅蜜善根成熟。當她聽到佛、法、僧的消息時,心裡想:「我也應該依循這個法。」於是她先依照國王信裡的交代,贈送三百萬金幣給商人,接著她自己又贈送六百萬金幣給他們,總共九百萬金幣。然後她就出發前往舍衛
城去見佛陀,大臣們的妻子一千人也跟隨著她去。當她們來到第一條大河時,她們藉著憶念佛陀的力量而輕易地渡過去;然後她們藉著憶念法的力量而渡過第二條大河;藉著憶念僧團的力量而渡過第三條大河。她們在同樣的那個地方遇到佛陀,上前去頂禮佛陀並且聽聞佛法。她們全部證得須陀洹道果;而國王及一千位大
10 第四講 臣在聽聞這第二次開示之後都證得所有道果與神通。佛陀對他們說:「善來,比丘們。」他們全部得到袈裟及成為比丘。國王成為比丘之後的名字也是叫做摩訶劫賓那尊者。王后與一千位同伴也都跟著出家。 摩訶劫賓那尊者從出家生活中得到很大的快樂:他想進入禪那的時候就能進入
5,有時則進入果定。從這些定境出來之後他會說:「哦,真快樂,,真快,(Aho sukham, aho sukham有些比丘聽到了,懷疑他為什麼會那樣說,就去報告佛陀說:「世尊,摩訶劫賓那尊者經常說『哦,真快樂,,不知道他是不是在想念以前當國王時的生活,」佛陀就招喚摩訶劫賓那尊者來,問他說:「你是否經常說『哦,真快樂,,」他回答說:「是的,世尊。」「你為什麼會那樣說呢,」「世尊,我在這個教法中得到很大的快樂,所以我那樣說。」佛陀是無所不知的,但是由於其他比丘懷疑的緣故,所以他問了這些問題。後來很多比丘聚集在那裡,佛陀就誦出這首偈頌,
5 果定(phalasamapatti:或譯為果等至;聖果心相續生起的境界。 11 法句經開示錄 且講了一次很好的開示。許多比丘因而了知法、照見法及證得道智與果智。 這首偈頌談到體驗法而得到的快樂。簡單地說:遵守出家戒律、得到禪定及培育智慧力以達到聖道與聖果,如此就能享有真正的快樂。「住臥於安樂之中」意思
是一切時候都很安樂:吃飯時很安樂,走路時、說話時、睡覺時……都很安樂。因為沒有了執著,所以寧靜與安樂一直存在內心。 下一個字是「智者」。誰是「智者」呢,能夠了知善法與惡法、了知善法的利益與惡法的過患之人稱為「智者」。智者先了知通向安樂的道路,然後依循這條道路去走。這條道路就是八支聖道,或譯為八聖道分。漸漸地,他能夠走完這條道路而達到真正的安樂。這樣的人稱為智者。 「以淨心」是指心不被煩惱染污。真正了知法的人能經常保持心清淨,經常保持正念,所以他的心不會被染污。沒有定力或深度智慧的人很容易被煩惱所染污,容易生起貪愛、瞋恨和愚痴。智者則是漸漸地將這些污垢從他的心中去除,使心保
12 第四講 持清淨,如此就能經常保持正念,安樂地生活。 「聖者所宣說之法」。誰是聖者呢,佛陀、辟支佛及證得聖道果的人稱為聖者;他們依循正法而達到證悟。任何想達到證悟的人都必須依循八聖道分而修行,然後漸漸能達到聖者的境界。聖者們完成戒、定、慧三學,因此我們也應當逐步地完成戒、定、慧三學,以達到真正的安樂。 在這個教法中,我們很清楚地了解要得到真正的快樂就必須培育戒、培育定、培育慧。要培育戒就必須清淨地持守出家戒律及開展慈心。要培育定就必須有次第地禪修,必須減弱妄想的力量,想任何事情時都必須有正念地想,並且必須在一切時候都修行自己的禪修業處。要培育慧就應當將世間的人、事、物分成組成部份與微:必須將自己的身體分成三十二個部份及微粒,別人的身體也是一樣;必須了知我們的精神現象分成心與心所。當我們看一輛車時,如果只看外表,智慧就不會生起;如果我們見到它的各個組成部份,
13
法句經開示錄 慧才會生起;在我們的身體與精神方面也是同樣的道理。 現在各位已經了解培育定與慧的方法,這正是大家修行的大好時機。如果能將全部的精神用在修行上,我們就能真正地得到佛陀指示我們的快樂。 以此法的力量,以我們波羅蜜的力量,願我們都能證得禪那、聖道與聖果。 (2001.11.11 講於斯里蘭卡〃龍樹林僧寺 14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d46d3fcd8ef5ef7ba0d4a7302768e9950e76e75.html

《礼敬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者.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