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学考试题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青少年心理学》练习题
一、填空题
1.青少年期属于皮亚杰所谓的思维发展四阶段中的形式运算阶段。 2.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提出了智力的三维结构理论。
3.采用因素分析的方法对个性特质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家是卡特尔 4.评价一个问卷或量表的两个指标是信度和效度
5.由于遗传素质的差异、社会和教育条件的不同及个体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处于同一发展阶段的个体的心理发展存在个别差异性
6.通常,我们把意志行动区分为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两大阶段。 7.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朱智贤提出了较为系统的辩证的儿童心理发展观。
8.埃里克森认为,青少年期的主要心理危机是基本的同一性感对基本的同一感混乱。 9.智力三元理论的核心内容是 智力成分亚理论 10.评价一个问卷或量表的两个指标是信度和效度
11.个体心理发展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矛盾的时期是青少年期。 12.情绪的产生以需要_为基础。
13.通过观察榜样示范而进行的学习是观察学习
1.青少年的自我中心主义可分为两种社会思维类型:假想观众和个人童话_ 2.由威胁性刺激带来的一种被压迫的主观感受就是压力感 3.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是道德信念_
4.从20世纪70年代,塞尔曼及其同事利用道德两难故事方法,如霍莉爬树,对儿童对友谊、权威、亲子关系等不同社会交往情景中社会观点采择的发展进行了研究,建构了儿童观点采择发展阶段理论。
5.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不研究、分析行为的内在动机、只以特殊的行为为目标,通过条件发射、系统脱敏等行为转变技术,以改变不适应的行为、纠正不良或异常行为。 6.青少年表现在对自己行为的自觉调节方式和水平方面的心理特征就是性格的
意志特征。
7.社会性只是社会化的内涵之一,并非社会化内涵的全部。在社会化过程中,青少年不仅形成了发展了社会性,而且使个性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8.压力具有情绪性和动力性。 二、名词解释
1测验法:-----指运用标准化的测验量表,按照规定的程序对个体进行测量,从而研究人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研究方法。
2同化:是外界因素整合于一个正在形成或已形成的结构,也就是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
3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行动、克服困难、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4顺应:是指“同化性的格式或结构受到它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
5观察学习:也称替代学习,是班杜拉理论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其义是指学习者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出的行为及其后果而进行的学习。
6.第二性征指进入青春期以后,在第一性征或性激素的影响下出现的男女身体形态上的性别差异和性别特征。
7.成熟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发展从一开始就是受基因控制的,他把这种通过基因来控制发展过程的机
制定义为成熟。
8.生长突增:在青少年期开始前,身高增加率突然改变,好像一夜之间长了很多,骤然间失去了儿童期体型的和谐外型,这现象称为 “生长突增”
9.焦虑:是一种复杂的综合性的负性情绪,是当个体预期到一些可怕的、可能会造成危险或需要付出努力的事物和情境将要来临,而又感到对此无法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预防和解决时,心理上产生的紧张的期待情绪。
1.易性癖是一种性别认同上的心理障碍,它是指心理上对自身性别的认定和解释与生理上的性别特征恰好相反,持续存在改变自身性别的强烈愿望。
2.他律是指儿童的道德判断只注意行为的客观效果,不关心主观动机,是受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的。
3.成人感是指青少年感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渴望参与成人角色,要求独立,得到尊重的体验和态度。
4.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关于社会现象、社会关系等方面的人类自身事件的认知。 5.压力具有情绪性和动力性
6.观点采择是指个体能采取别人的观点来理解他人的思想与情感的一种必需的认知技能,即能够认识到对同一事物或事件别人可能会有不同观点和看法,并能试图站在他人的立场上去看待问题的能力。
7.对偶故事法是指设计一些包含道德价值内容的对偶故事,要求儿童判断是非对错;在儿童对行为的判断中去探明儿童所依据的道德规则。
8.社会性是指人在社会化过程中按社会规范、道德、习俗等要求自己而形成的一套思维习惯、观点与行为。
9.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
10.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和周围关系的一种意识。它是人的意识的最高形式,是人区别与动物的本质特征之一。
11性别角色是指社会大众视为代表男性或女性的典型行为与态度,或符合大众愿望与理想的男性或女性的典型行为与态度。 三、判断改错
1.在青少年的个性倾向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兴趣,青少年的一切行动都是由兴趣所驱动的。
错,将两处“兴趣”改为“需要”
2.性情感指和性生活有关的爱、憎、兴趣、恐惧等感情变化的活动。 3.让儿童听完一个包含着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故事后,对故事中人物的行为进行讨论,这种做法是对偶故事法。 错,将“对偶故事法”改为“道德两难故事” 4.青少年对性别角色的认识多数还是生物取向的,且具有一定程度的刻板性。
错,将“生物”改为“社会“
5.社会支持仅仅指来自朋友、同事等个人或组织所给予的精神上的和物质上的帮助和支援。
错,将“仅仅”改为“不仅仅“
6.性的发育开始于少年期。 错,将“少年期”改为“胎儿期“。 7.青少年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完全是由后天环境决定的。
错,将“完全是由后天环境决定的”改为“由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和社会氛围影响决定的” 8.易性别癖是性取向上的心理障碍 错,将“性取向”改为“性别认同”

9.他律是指儿童的道德判断只注意行为的客观效果,不关心主观动机,是受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的。
10.青少年品德发展的动力是身心发展的内部矛盾。 错,“身心发展”改为“品德发展” 11.系统脱敏法是诱导个体缓慢地暴露出导致心理紧张的情境,并通过心理的放松状态来对抗这种紧张的心理状态,从而达到消除紧张的目的。 12.按照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青少年应该处于后习俗道德水平。 13.俗语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所以青少年的气质一旦形成就不会发生改变。
错,将“就不会发生改变”改为“不是绝对不变的,受环境,个人主观因素,年龄等因素和性格等条件影响”
14.性教育就是知识教育。 错,将“就是知识教育”改为“不仅是知识教育,而且是人格教育” 15.青少年阶段性别角色发展的中心任务是获得性别角色同一性。
错,将“性别角色同一性”改为“对性别角色的认同”
1.有意注意是指有一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错,“不需要”改为“ 需要” 2.米德认为青春期的困难和危机乃是社会文化的产物。 3.一般的心理学研究方法在青少年发展心理学中都是适用的。 4.直到14岁,人的大脑发育基本成熟后,脑电波才主要表现为α波。 3.情感是情绪的基础,情绪要通过情感表现出来。 错,改为“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情感要通过情绪表现出来”
5.青少年期包括少年和青年两个年龄阶段。 错,“少年和青年”改为“少年期和青年初期” 6.个案研究法的结果容易相互比较。 错,将“容易”改为“不容易” 7.离差智商是由斯腾伯格提出来的。 错,将“斯腾伯格”改为“韦克斯勒” 8.高级情感是指生理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社会性情感。
错。将“生理性需要”改为“社会性需要”
9.青少年的心理活动具有某种含蓄、内隐的特点指的是矛盾动荡性。
错,将“矛盾动荡性”改为“矛盾闭锁性” 四、简答题
1.偏重社会发生的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理论主要有哪些?
1华生的行为主义观2勒温的生活空间说3哈维格斯特的发展课题论4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 2.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有哪些?
1)过渡性:青少年保留儿童的某些心理特点,又具有成人的一些心理品质;2)闭锁性:青少年的心理活动具有含蓄、内隐的特点;3)矛盾动荡性: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不平衡,造成青少年心理的不稳定,表现出各种矛盾的心理现象;4)社会性:在社会环境中与人、事、物的交互作用,由单纯的自然人变成具有社会性。
3.访谈区别于日常谈话的性质有哪些?1)单项的互动性 2)艺术性 3)科学的目的性 4.简述记忆的分类。
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对记忆进行不同的分类。
1)按照内容的不同,可以把记忆分为形象记忆、抽象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 2)按照有无目的和动机,可以把记忆分为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 3)按照信息保存时间的长短,可以把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4)按照记忆的不同方式可以把记忆分为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


5.青少年情绪活动有哪些特点?
1)青少年情绪活动的矛盾性 ①暴怒性与温和性②可变性与固执性③丰富性与孤独性 2)青少年情绪活动的迅速性(3)青少年情绪活动的外显性 6.青少年心理研究应注意的原则有哪些?
1)客观性原则;2)教育性原则;3)矛盾性原则;4)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7.简述青少年想象力的发展特点。
1)有意想象占主导地位;(2)想象中的创造成分逐渐增多; 3)想象的抽象性、现实性在不断发展。 8.青少年心理研究应注意的原则有哪些?
1)客观性原则;2)教育性原则;3)矛盾性原则;4)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9.早熟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有哪些影响?
早熟对于不同性别的男孩和女孩的影响是不同的。早熟的男孩的心理体验比同龄的男孩要丰富,与正常成熟的同龄女生更接近。因而,他们更喜欢、愿意与同龄女生交往。由于他们身体上成熟,体魄健壮,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色,很容易得到同伴的敬佩、羡慕、尊重;也容易得到家长、老师的青睐,成为受欢迎的人物或当上班级干部。
早熟的女孩与早熟男孩相比,早熟女孩体会到了更多的麻烦、苦恼。对这种在时间上早成熟3~4年的女孩来说,会品尝到周围同伴都未曾有过的体验、感受与变化,会产生与同龄人“不同步”的感觉,因而易使她们心理焦虑、紧张与负担过重,造成自信心方面的障碍,形成不良的自我概念。 10.简述纵向研究的优缺点。
优点:对个体群体的发展提供更准确的数据,有助于了解心理变化的可能原因。 缺点:时间长、研究人员投入大,被试易缺失,工具稳定性不易保持。 11.简述青少年注意发展的特点。
青少年的注意水平已经由童年期的无意注意占优势过渡到有意注意占优势,其注意的稳定性,意的广度,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等心理品质,都已经形成了自身的特点: 1)注意的过程日趋稳定;2)注意的广度日益增大; 3)注意的分配趋于协调;4)注意的转移日渐灵活。 1.简答青少年自我中心的表现形式。
自我中心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皮亚杰提出的。所谓自我中心是指个体不能区别一个人自己的观点和别人的观点,不能区别一个人自己的活动和对象的变化,把注意集中在自己的观点和自己的动作现象上。自我中心化是发展变化的一种心理状态。青少年的自我中心实际上是指青少年高度的自我意识,这种高度的自我意识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青少年认为别人也像他们自己一样关注他们;另一方面,这种自我意识还表现在他们的个体独特感上。 2.简述个体遭受到压力时行为表现呈现的负面类型。
答:人类生活遭受到压力时,其行为会呈现如下八种负面类型:
1)暴力攻击类型(2)自我中心类型(3)寻求生理满足类型(4)逃避退缩类型 5)潜在发泄类型(6)负向转移类型(7)寻求刺激类型(8)寻求自杀类型 3.简述青少年自我评价发展的特点。
答:自我评价是指主体对自己思想、愿望、行为和人格特点的判断和评价。它是自我认识中最重要的指标。个体自我评价的能力到高中阶段才渐趋成熟,青少年自我评价的发展有以下三个特点: 1评价的独立性:努力摆脱对成人、权威的依赖,表现出某种反叛的对抗和主观上的偏执性;2评价的概括性:由具体向概括化、抽象化发展,这时中学生在评价好学生时常用较概括的评语;(3
评价的稳定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的成熟,自我评价逐渐趋于稳定。 4.性意识包含哪两个层面?
答:性意识是对性的认识和评价。两个层面:1)是性别认同,即个体认识到自己是男性还是女性。它影响着个体对性的态度以及个体与异性的关系;2)是对性的关注、向往和追求。 5.简述品德与道德之间的联系。
答:品德与道德的发展是互动的过程,他们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品德是道德的具体化,品德是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和在个体实践活动中的具体体现。2)社会道德风气影响个人品德的发展,品德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社会道德的影响下形成发展的,离开了道德就没有品德而言。(3)个体的品德也会反作用于社会道德状况。 6.简答青少年友谊的特点。
答:1)选择性;2)亲密性;3)稳定性。 7.青少年典型的优势需要有哪些?
1)独立自主的需要2)友谊的需要3)理解和尊重的需要4)成就的需要5)社会交往的需要。 8.如何处理压力和困扰?
答:1)合理期盼的对话(2)接近事实的内心对话(3)理性多元发展法(4)迂回理性沟通法(5切断非理性思维法
9.简述青少年动机的特点。
答:青少年的主导活动是学习,他们的学习动机有很大的分化,表现出4种类型:1.学习动机不太明确。比如学习只是为了应付家长、老师的要求,或是为了混日子,混到毕业可以找到工作上。
2.学习是为了履行社会义务。比如学习是为了班集体、团组织,或不给集体丢脸,学习是为了入团或不受指责等。 3.学习是为了个人前途。比如只有学习好,才能有前途等。
4学习是为了国家和集体的利益。比如想到学好文化知识就能为祖国做出贡献等。其中社会性学习动机最突出,并且他们的学习动机与其理想有密切联系。随着青少年的成长,他们的学习动机由近景性动机占主导逐渐向远景性动机占主导推进,并在少年后期发生质变。
10.青春期性教育的内容包括哪几个方面?
答:1)性生理知识2)性心理知识3)性伦理知识4)性法律知识5)性病防治知识6)人格教育 11.简答青少年对权威认知的特点。
答:权威是由于人们之间的社会权力不同和对有更大社会权力的人服从的要求所导致的一种社会关系。美国心理学家达蒙用横向法及纵向法,来研究儿童对权威认知的发展情况,将儿童权威认知的发展分为前后相继的六个水平或阶段。对成人权威的认识从绝对化向相对化和具体化过渡,这是青少年权威认知的特点。
12.简述社会支持的来源有哪些种类。
答:1)家庭支持系统:包括父母、兄弟姐妹、长辈等;
2)同伴支持系统:包括同学、朋友等;
3)学校及社会支持系统:包括学校教师、心理辅导人员、学校及社会团体等。 五、论述题
1.如何判断你的学生有没有抑郁的不良情绪,如果有应该如何应对?
1)抑郁是一种过度忧愁和伤感的情绪体验,一般表现为情绪低落、心境悲观、自卑、觉得不能胜任学习和工作等。
2)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判断学生是否有抑郁的表现:
①学生是否有心境不良、情绪消沉或焦虑、烦躁、坐立不安;对日常活动丧失兴趣,丧失愉快感,
整日愁眉苦脸,忧心忡忡;精力减退,常常感到持续性的疲乏;认为活着没有意思等表现。
②思考能力下降,联想困难,行动缓慢各方面能力都有所下降。常常自疚自责,自我评价过低。 ③机体的变化,如口干、消化不良、胃肠功能减弱、食欲下降、失眠等症状,或全身不定部位的疼痛,言语动作迟缓,显得疲乏无力,面容忧虑,伴有叹息、呻吟或哭泣的表情,有时也可有其它躯体疼痛的感觉。
3)如果学生有抑郁表现,教师应该采取以下方法予以调节:
①分析引起这种情绪的最初原因。 ②不应过分关注自己的各种症状。
③除以上自我调节的方法外,有抑郁情绪的青少年还应积极寻求心理咨询者的帮助,特别是那些觉得自己无力改变目前情绪状态的青少年更应该在心理咨询者的指导和建议下对各种抑郁情绪进行系统地改变。

2.试述如何根据青少年思维的发展特点,在教学实践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青少年期,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出现了新的思维特点。青年初期学生思维发展的主要特点是抽象逻辑思维在个体的认知发展中开始占优势,但在一定程度上还需要经验的支持,于经验性。进入高中阶段后,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则属于理论型,他们能在头脑中进行完全属于抽象符号的推导,并能以理论作指导去分析、解决各种问题。青少年期思维发展的总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青年初期个体的抽象逻辑思维具有充分的假设性、预计性及内省性 2)形式逻辑思维处于优势,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 3)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在高中阶段进入成熟期
思维能力是智慧的集中体现,英国心理学家波诺的“学思维”教学证明了思维力是可以通过训练而得到提高的。所以,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入手,是提高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1)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2)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①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感性知识 ②适当运用变式③要适时做出语言概括④让学生自觉应用概念和原理
1.根据青少年社会交往的新特点,论述如何有针对性地对青少年社会交往进行指导。
1)青少年社会交往的新特点表现在从交往对象的转变、交往意识的转变、交往方式的转变三个方面。2)对教育的启示:围绕教师应该理解尊重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倾述的对象,帮助青少年摆脱烦恼,并有针对性的对青少年的社会交往进行指导等方面进行回答。
2.根据青少年与父母关系发展变化的特点,谈一谈如果你是一位青少年孩子的母亲或父亲,你会如何对待这些发展变化的特点?
1)青少年与父母关系的发展变化表现在:与父母在心理上的断乳:在情感上与父母不如以前亲密了、在行为上开始反对父母对他们的干涉和控制、在思想上他们对父母的许多观点都有要重新审视,而审视的结果往往与父母的观点不一致,表现出在观念上与父母的隔离。 亲子冲突的出现:亲子冲突从青少年早期到晚期是一个减少的过程,很少有较为激烈的冲突,多集中在一些小事上。具体体现在:第一,社会生活和习俗;第二,责任感;第三,学校。青少年的学校成绩、在学校的行为以及对学校的态度,都会引起父母注意;第四,家庭关系;第五,价值观和道德。
2)作为一个母亲如何对待这些发展变化:围绕着承认差异,相互沟通了解,正确看待对方;尊重对方,理智地对待对方的态度和行为;角色换位,积极寻求共同点这三个方面展开。同时,要有自己
建设性的看法。
3.联系实际论述怎样对青少年的气质进行控制和调节。
对于青少年来说,气质上的差异已基本稳定,不容易改变。所以教育的重点不在于改变青少年的气质,而是在承认气质差异的前提下做好以下两项工作:
1)青少年自身的努力。青少年要了解自己的气质特征,认识到自己气质特征的长处和短处,提高自我调节和控制气质的自觉性与能力,做到扬长避短。
①胆汁质的青少年要发挥自己精力旺盛、坦率、勇敢、突击性强等好的品质,积极参与进攻性、挑战性的任务,避免与人正面冲突,遇事冷静处理; ②多血质的青少年要利用自己活泼、乐观、灵活、热情、善于交际等优良品质,多参与交往性工作,多动脑筋献计献策;
③粘液质的青少年要运用自己情绪和情感稳定、沉着安静、耐受性高、自制力强、坚毅顽强、扎扎实实等优秀品质,参与稳定性较高的工作; ④抑郁质的青少年要发挥自己情绪兴奋性高,感受性强,思维、言语和动作细腻,富于想象等积极品质,多参与细致、精度性高的工作。
2)教育者的帮助和指导
教育者应根据青少年不同的气质特点,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并给予个别指导。具体来说,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对胆汁质的青少年不能随便、过分地批评他们,要耐心启发和协助他们培养自制能力,要培养他们耐心细致、安静平稳的学习习惯,训练他们能在各种环境中正常学习、生活的本领; ②对多血质的青少年,要比较严格地要求他们,让他们在各种活动中养成脚踏实地、专一的作风以及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 ③对黏液质的青少年,要满腔热情地帮助他们,要善于引导,不能操之过急,要允许他们有考虑问题做出反应的时间;
④对抑郁质的青少年,切忌公开指责,要加倍关怀、体贴他们,根据他们的精力、体力和能力,适当调整对他们的要求,鼓励他们勇敢前进,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他们学习和生活的热情。
4.我们如何认识青少年的早恋危机?
1)早恋的表现
早恋指未成年男女过早地由性意识觉醒导致以结婚为目标建立恋爱关系的倾向和行为。 ①他们的年龄偏小;②盲目性;③交往的对象不稳定。2)早恋的成因 ①生理因素②逆反心理③社会因素(3)早恋的引导对策
①学习必要的性知识②增强理智锻炼意志③培养广泛的兴趣,及时转移情感④正视异性交往 5.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培养青少年的道德认知。
1)青少年道德认识的形成
道德认识的形成是品德形成的第一步。青少年道德认识的形成,主要反映在: ①道德概念的掌握;②道德评价的发展;③道德信念的确立。 2)道德认识的培养
①营造向善的道德氛围②保持道德教育的一贯性和一致性③加强道德实践 3)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可以采用的方法有:
①寓教于乐,积极开展校园文体活动。这是校园文化建设、活跃生活、陶冶情操 、全面发展的需要。②组织学雷锋,开展上街便民服务活动,这是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向社会价值转化的需要。③组
织学生义务植树和生产劳动活动,这是增强劳动观念,进行爱劳动教育的需要。④组织社会调查活动,了解民情和国情,这是爱人民、爱祖国、爱社会主义教育的需要。 6.试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及其在教学实践中的作用。 道德判断的发展依照由低到高的层次发展,其层次不能紊乱或倒置。 1)前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①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 ②相对于功利的道德定向阶段 2)习俗水平
1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2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
1社会契约得到的定向阶段2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 对教学的影响:
1)道德认识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因此,道德认识的培养就应该根据各阶段道德判断发展的特征加以实施,同时,每一阶段的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都应在本阶段完成,不能依靠后期的补救,因为后期的补救往往困难的多。
2)道德认识或品德的发展,是随着道德评价能力的提高而发展的,因此,为了形成道德认识,可以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一定的道德两难问题,与学生一起讨论,从而发展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促进品德的形成。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5ee55b4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0127494.html

《青少年心理学考试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