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传记的阅读方法与答题技巧研究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人物传记的阅读方法与答题技巧研究

【传记有关知识】
一、传记的定义和分类 1.定义
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以及其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
传记单称“传”,属广义散文里的一种文体,是记载人物事迹的文章。传记的内容,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以记述历史事迹为主,有史传或一般纪传文字等;另一类属于文学范围,多用形象化方法,描写各种著名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面貌以及历史背景,以史实为根据,但不排斥文学描写。高考所选传记多是文学范围类的。
阅读传记,可以追溯一个人的生活经历,可以体悟一个人的情感世界,可以探寻一个人思想演变的线索,可以剖析一个人成败的缘由,还可以观照历史的沧海桑田,社会的光怪陆离,丰富人生阅历,陶冶情操,提升见识。
2.分类:
1)从叙述人称看,传记可分自传、他传(评传)和回忆录。
自传——本人叙述自己生平事迹的文字。可以是生平事迹的实录,也可以具有一定文学性而不同于自传的小说。如:鲁迅写的《鲁迅自传》,沈从文的《沈从文自传》。 评传:他人撰写的,全面介绍和评论人物思想、生活和贡献的文章,所写对象大多是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的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和其他著名人物。如:《华罗庚》、《“布衣总统”孙中山》、《我的父亲邓小平》等。
2)从表达方式看
自传采用第一人称,语言或自然亲切或幽默调侃,通常以记叙为主,兼有描写抒情。 他传或评传多采用第三人称,语言或朴实自然或文采斐然,一面记述人物的经历,一面加以评论,记叙与评论各半。如:卞毓方的《留取丹心照汗青》,朱志敏的《铁肩担道义》,王晓明《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等。
评传是传记中的跨类文体,处于人物传记和文学评论之间。一方面有对人物生平较完整的叙述,借以展示传主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结合这些叙述,分析传主的思想行为,评价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同时因为它的篇幅较简短,更适合于高考命题时选用,因此对这一类型应给予更多的关注。
画传,配以图片、影像的传记。
3)从篇幅的长短来说,它可以分为大传和小传。 历史性传记:以记叙翔实的史实为主,用语比较平实。
4)从创作方法看,传记文学,多用形象化手法,描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及其活动的历史背景等,以史实为依据,但又不排斥某些联想性的文学描写。
二、传记的文体特点

传记有史学性的,也有文学性的。一般说来,前者强调事实真实可靠;后者强调基本事实和骨干情节在真实的基础上,可有一些想象和虚构。二者虽然略有区别,但在写作上有着共同的要求和必须遵循的原则。人物形象、语言都要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真实性、文学性、概括性和通俗性
真实性:传记的第一特征。传记的真实首先是必须以真人真事为依据再现历史、再现人物。当然,传记文学的真实性不排斥适当的艺术加工(如一些次要人物、局部细节借助于想象、联想等加工,但这种加工必须符合人物的性格及事物发展的逻辑,以达到更高的真实——艺术真实。
文学性:但传记不同于一般的枯燥的历史记录,它具有文学性。传记文学要运用选择、剪辑、组接等多样的艺术手法来刻画人物,人物塑造力求个性化、形象化,以达到传神的目的。传记文学主要是写人的,有人的生命、情感在内;它通过作者的,倾注了爱憎的情感;所以它要求刻画出人物鲜明的个性,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它常用白描等手法刻画人物。一部《史记》之所以备受历代文人墨客的推崇,主要原因就是它运用了多种多样的艺术手法,刻画了许多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
概括性:在传记文学中,传主的生平经历一般都较完整,便于读者从总体上把握人物(《史记》但一些小传(“逸事”或试题中的传记节选文段,由于受材料、篇幅的限制,不可能表现人物一生完整的经历、事迹,往往通过典型的事例,以小见大,来表现人物性格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因而传记一般要求选材精当,高度概括:一是对人物要有选择,选择那些代表性强、事迹丰富和很有性格特点的人来写;二是对人物的事迹要有选择,选择能够概括人物一生特点的事迹,而不是面面俱到。
通俗性:传记一般要求作者在形式表达方面写得简明易懂,容易被读者接受。语言风格多样化,如介绍传主的科学成就的,语言可以简明、平实、朴素;描述传主的多种才能与生活情趣的,语言可以生动活泼、文雅诙谐等,富于文学色彩。
三、传记的阅读
从传记阅读的命题上来说,除了关注传统阅读材料所考查的重点语句的理解,文章主旨的把握,艺术手法的考查等内容外,我们还需要注意掌握关于传记的文体知识,特别关注如何评价传主的功过得失,如何从选文中汲取有益的人生启示这类内容。
这就要善于从传记中了解传主的生活经历,体悟传主的情感世界,追寻传主思想演变的线索,剖析传主成败的缘由,感受其人生经历的沧桑。
【阅读步骤】 ①勾勒传主人生事件;
②由事件推知传主的性格及品质; ③寻找和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 ④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⑤探究人生价值好时代精神。 【表现手法】
熟记各种人称运用、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行文结构、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的特征及其作用。
1.人称运用类

可以针对某一人称的运用命题,也可以针对行文中人称的变化命题,或者针对称谓的变化命题。
1)确认人称的运用或变化。
2)了解每一种人称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如下表: 第一人称:便于直接抒情 第二人称:呼告抒情更强烈感人 第三人称: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 2.表达方式类
一般针对段落或篇章中具体的表达方式命题。 1)确认指定语段所用的具体的表达方式。
2)明确五种表达(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中具体分类及作用,以便答题时明确方向。如下所示:
表达方式 主要作用 肖像描写 以形传神 工笔细描 精雕细刻,纤毫毕现,具体生动 浓墨重彩描绘事物、感染读者 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 动作描写 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细节描写 准确传神鲜明
语言描写 言为心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景物描写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感情 心理描写 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内容丰富,深化主题,曲折有致 设置悬念,吸引兴趣,波澜起伏 叙后议论 画龙点睛,点明题旨 比喻论证 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直接抒情 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 寓情于景,物事含蓄
间接抒情:托物抒情,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描写的角度:
人物角度:正面描写(语言、动作、肖像、心理)、侧面描写(他人之口、环境烘托) 景物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动静结合(以动写静);细描和白描; 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3)确定所指定语段运用何种表达方式,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看各种表达方式是否运用自如,灵活多变;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言事说理服务的; 3.修辞方法类

文中所运用的各种修辞手法(二问四比借对反夸)创造出什么样的意境,表达效果如何等等。
修辞方法类答题方法:
第一、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首先要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并结合概念及文段解释为什么是这种修辞手法。
第二、明确这种修辞手法的作用,即创造出什么样的意境。一般说来,描绘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主要有比喻、夸张、拟人;结构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突出强调,主要有对偶、排比、反复;表达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增强语气,主要有反问和设问。在具体运用中又有些细微的差别,《考试大纲》所规定的八种修辞手法的作用:
反问:表达鲜明,起强化作用 设问:突出强调
比喻:生动形象,化无形为有形 排比:一气呵成,突出强调
比拟:形象生动,化静为动,表达亲切,有情趣 对比:突出实物人物的本质特征 借代:更有情趣,更生动 对偶:整齐,有节奏感
反复:紧凑,有气势,表达效果强烈
夸张:表达感情更强烈,突出事物人物的本质特征
第三、确认修辞手法,结合语句内容分析其具体作用(情感、主题)。 4.行文结构类
1)段落行文中的位置及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入手)。 开头段:统摄全篇,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过渡段:承上启下(或启下)
结尾段:呼应前文,深化升华主旨,卒章显志
2选材组材:材料和中心的关系、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结构安排:行文线索的贯穿 结构是否严谨匀称(线索分明、过渡自然) 过渡照应的勾连 伏笔悬念的设置、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3)内容上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思考角度:
①勾连上下文的线索作用;②对内容的充实作用;③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④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5.表现手法类
1)确认所用表现手法。
2)明确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如下表:
象征 引申事理,内涵丰富,富有哲理,形象鲜明
衬托 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特点,显示事物发生的原因或基础,显示其发展的必然 扬抑 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 渲染 为行文设置铺垫,营造氛围 对比 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鲜明 以小见大 小中见大,表现人、事 联想想象 浪漫色彩 写实手法
侧面衬托(烘托、烘云托月):
A正衬:用与所描绘对象性质、特征相似的另一事物作衬托,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特点。(一般也可就称之为衬托)
B、反衬:用与所描绘对象性质、特征相反的另一事物作衬托,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特点。
3)明确所用表现手法并结合文句内容作答。 6.语言运用类
看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口语化、简洁明快、委婉含蓄、寓庄于谐、尖锐直露、冷峻深沉、热情澎湃、生动形象、有地方特色、富于情趣、符合人物身份等);给读者哪些艺术审美情趣。
【命题规律】
从考题的选材看,字数少则800多字,多则1200来字,大都经过了命题者的删节改造。
考查题型主要题型有选择题和简答题。
从题量和赋分看,设题一般为4题共25分,题型为客观与主观并重。 传记文本进入高考现代文阅读考查的范围,将使语文试卷更具有人文性。 【考查切入角度】 1.写什么
(1理解作者在文中的重要语句中所要表达的含意。 (2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 (3把握传主的形象,概括传主的精神品质。 2.怎么写和为什么这样写
把握文章结构,分析传记的语言特色,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及其效果(
3.探究
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对作者所持的观点和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
【解题原则】
总原则:观点是作者的(探究题除外,答案在原文中。

基本原则:
(1“还原原则:现代文阅读是还原阅读,解题时要遵循还原原则。要求还原为文中信息和原文作者的思想观念,尽可能用原文字词表达;一般答案都能从文章中找到现成依据。
(2“由已知求未知原则:其已知有二,一是题干的字面意思,二是题干所在文段的语境。若将题干文字的字面意思视为横坐标,将题干词句在文中的语境可能意义视为纵坐标系,可以建立一个坐标系,只有从语境与字面意思两方面锁定,才能保证正确地求解。
(3“语境原则:语境是答题的思维背景,要牢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4“点面结合原则:在现代文阅读理解中从点入手,面上把握,点面结合,看懂文章,审清题目,掌握答题技巧,还是能够拿到必得分数的。
【解题技巧】
(1理清传记陈述的基本事实。
传记一般采用顺叙的写法。以时间流变为线索,勾勒传主的基本生命历程,概括性地描绘出较为完整的人物形象。传记涉猎传主的事实虽多,但这些内容全部编制在时间的年轮之中,组合在传主生命的转变之中。因此,对显示传主重要生平事件、命运转折、至关重要的思想精神活动的那些时间,应重点标示出来,这样可以迅速理清文章脉络,把握传主的主要生命历程。在梳理主要事件时,要抓时间标志词,抓地点以及相应发生的事件,运用合并同类项法,概括出主要事件。
(2把握传主形象。
首先,从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来把握其形象(尤其是细节描写阅读传记时要学会把握作品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细节,并对这些细节加以仔细思考。例如,这一细节表现了什么,它与整个事件之间是什么关系,它在事件或传主的生活中起了什么作用,它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特质等。
其次,从传主与时代、传主与他人的关系来把握传主形象。传主与时代传主与他是理解传记的经纬。总之,要联系传主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根据作品所陈述的与社会进程以及传主个人成长相关的重要事实,了解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细节,把传主彰显出来加以理解。
(3把握文章结构。
这部分主要考查开头、中间、结尾段落的安排用意,某些特定段落的作用,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及作用分析。
应注意区分开进行分析,如:A.开头、中间、结尾段落的安排用意,某些特定段落的作用都需要从内容与形式两个角度分两个步骤进行分析。B.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及作用分析应该考虑以下思路:
a.将句子分层进行概括;
b.找出其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4分析表现手法。
A.选材的处理:详略得当传记的选材是与主题密切相关的。对中心有用的、与主题特别密切的材料,是主要内容,需浓墨重彩地渲染,要详细写;与主题关系不很密切的材料,是次要内容,可轻描淡写,甚至一笔带过。
B.人物描写方法

传记是记载人物生平或事迹的一类记叙文体,它的表现手法比较接近于小说。它往往是通过对传主的正面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间接描写等来突出表现传主的人物形象和精神世界,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栩栩如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传记作为写人的艺术,为了渲染人物个性,离不开记叙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最能表达人物个性的细节。不写事件,传记无以表现人物;不写细节,作者无以使人物生动起来。因此阅读传记需要特别关注细节描写。作者通过对传主的日常生活细节的描写,折射出传主的思想观点,保持传主基本思想的整体性,多方面、多角度地展现出传主的情感个性特征,使得传主的个性丰满而鲜活,使传主的生命历程更富有光彩,还可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另外,还需特别留意有些侧面描写看似与传主无关,但却对刻画传主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引用与传主关系密切者的相关资料来突出传主的形象,在传记中,直接采用大量原始材料——引用,可以更好地突出人物的特点,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对人物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引用诗词,可以从侧面烘托和丰富撰著的思想精神,使传记显现出一种古朴文雅的风格;引用故事,可以增强文章的活泼度,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
(5语言特色。
首先,明确传记类别,了解不同类别传记具有的不同特点。其次,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文本加以辨别分析。如,自传采用第一人称,语言或幽默调侃或自然亲切,通常以记叙为主,兼有描写抒情。他传采用第三人称,语言或朴实自然或文采斐然。
【解题方法】
切分挖掘法:切分句子的层次,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从正确理解句子关键词语的字面意思入手。
还原法:将该句还原到原文中去,看其在选文中所处的位置。
瞻前顾后法:找出题干中的相关语句在选文中的位置,从其上下文搜索,并注意文中过渡句、关联词、指代词的提示,这样答案就能从原文中出来。
【考点解析】
根据《考纲》规定,人物传记类文本阅读从三个不同的能力层级:分析综合C、鉴赏评价D、探究F考查,考点分三大类,共9个考点。
从设题的选点看,近五年高考人物传记类文本阅读主要立足于关键语句的理解、文本信息的筛选与整合、结构思路的梳理、中心意思的概括、传主个性形象的分析、作者写作技巧以及所表现出的创作意图观点态度的探究、文本的深层意蕴及其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探究等几个基点,较多侧重文本表层信息的筛选,较少涉及深层意蕴的探究,这可能与方便评卷操作、以及传记文本阅读测试命题尚处探索阶段等因素有关。相信随着课改和教学研究的深入发展,高考传记文本阅读题的命制将在评价文本与探究文本两方面会有更多的精彩出现。
【考纲解读】
高考试卷中置于实用类文本视野下的人物传记阅读,复习时要做到以下“九个方面”: 一、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二、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三、分析文体基本特征、语言特色,理解表现手法及其效果

四、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五、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六、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七、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八、从不同层面和角度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
九、探讨文本中的某些重点和难点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考点训练】
一、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考纲》要求考生对人物事迹、人物精神性格及形成原因、体现文本观点论点论据、某个特殊问题进行筛选和整合。能力层级C
所谓“筛选”:即确定对象。针对题干要求及其提供的信息,对照语言材料进行搜索阅读,查找题干信息与语言材料信息对应的信息源。
所谓“整合”:即调整组合所选信息。把筛选出来的有用材料按要求分类,用准确的语言把加工过的信息进行描述或总结概述。
所谓“信息”:即文本中最重要的信息。包括人物事迹、人物精神性格及形成原因、体现文本观点论点论据、某个特殊问题等,这些信息往往表现为文中现成的词语、句子,或者是藏在语句里的深层含意,或者是闪烁在字里行间隐含的意义。
1.鉴赏方法:
①通读全文,梳理出主要事件。
把握与传主相关的重要事实,了解传主的生活经历或人生轨迹; 把握传主的性格特征或人生追求、思想个性; 把握传主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把握传主的自我认识和评价等; 把握作者对传主的态度与评价;
如果是评传,要区分传记中的叙与评,把握事件与观点的关系。 ②要注意细节描写。
细节特别是典型细节往往最能传神,最能打动人,给人以深刻印象。阅读传记时要学会把握作品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细节,并对这些细节加以仔细思考。例如,这一细节表现了什么,它与整个事件之间是什么关系,它在事件或传主的生活中起了什么作用,它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特质等。
③注意从传主与时代,传主与他人的关系去把握传主形象。 “传主与时代”“传主与他人”是理解传记的经纬。
首先要关注时代、社会、家庭背景下的传主。要理解传主其人其事,就要了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家庭生活背景等众多因素。
其次,要理解关系网中的传主。传主的人际交往是影响他也是组成他人生经历的重要方面,通过传主与他人的关系去把握传主是阅读传记的一条通道。
这类题目通常是简答题,要注意筛选出文章的主要信息归纳出观点,并举出文中的具体例子加以分析论证。

2.常见命题方式:
①文章是从哪几方面叙写XXX的?请各举一例。 ②文章写出了XXX 的哪些性格特点? XXX 的某方面学术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XXX 的主要功绩是什么?请简要论述。
⑤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形成XXX的独特艺术的主要因素。 3.解题思路:
①把握材料的主要内容。
②依据题干要求,确定信息筛选的目标、标准。 ③浏览全文,确定信息筛选的范围。
④在信息范围内对材料进行比较辨别,分类整理,选取关键词或句子(去否定,留肯定;去修饰,留主干;去实例,留结论;去表象,留本质;分清主次,辨别有关和无关„„明确显性信息,挖掘隐性信息。
⑤按照考题要求,从文中择其要点材料进行归纳,调整组合。如果是选择题,就将有效信息与各选项进行比较,辨别各选项与文中有效信息是否吻合,进而做出选择。如果是表述题,就要按照题目的要求摘出、调整、组合文中的有效信息,按照题目的规定写出答案。 总之,要抓住文章的叙事和描写中所充分展现出来的人物的个性。对文章中写得生动传神的片断,要反复地诵读、深入体会,把握传主复杂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品质。
对一些时间性比较强的人物传记,可以采取列表格的形式,来达到条理明晰的效果。 关注传主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细节。典型事件往往是传主一生的关键所在,能反映他一生中的主要功过,而且可以显示有关的历史进程及特点,有利于读者把握文章的重点,理清其人生发展的脉络;富有特性的细节描写犹如人体之血肉,能使传主的形象更加丰满,能帮助读者更准确地了解传主的性格、理想。同时,关注这些还可以引发读者的思索,使之从中获得更多的人生教益。
4.典例分析:
①对人物事迹的筛选概括
2009年广东卷《黄侃先生二三事》:文章是从哪几方面叙写黄侃的?请各举一例。(4 ②对人物精神性格及形成原因的筛选
2011年广东卷《梁宗岱先生》20题:④⑤⑥三段文字写出了梁宗岱在文学活动中的哪些性格特点?(5分) 2011年辽宁卷《数学奇才华罗庚》3题:华罗庚的数学教学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请简要说明(6
2010年辽宁卷《黄遵宪的外交活动》第2题:黄遵宪所指撰《日本国志》一书具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6分)
2009年广东卷《黄侃先生二三事》20题:按照第⑦段中黄侃的说法,中国学问有什么特点,应当采取怎样的治学态度,应当做出怎样的贡献?(用自己的话回答(5

2009年江苏卷《画家黄永厚》:从全文看,黄永厚的“冰炭同炉”具体体现在哪些地?(6
③对体现文本观点论点论据的筛选
2010年全国新课标卷《杂交水稻之父》:尽管被国际同行称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内心却“不由得黯然掠过一丝淡淡的悲哀”。这是为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2010年全国新课标卷《杂交水稻之父》:有人说袁隆平送出的人才“都飞了”,他是“白费心血”,袁隆平却认为这种看法是“见识短浅”。为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2008年全国高考(海南、宁夏卷)《盛宣怀的教育思想和办学实践》第16题:盛宣怀在创办北洋大学堂时提出了哪些主张?反映了他什么样的教育思想?(6分)
2008年江苏卷《晚清学人杨守敬》18题:从文中看,哪几件事对杨守敬的学术生涯产生了重要影响?(6
2008年山东卷《我所认识的梁漱溟》:文章第二段说“他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和社会上一般的名人、名流不同”。这样评说梁漱溟的具体理由是什么?(4分)
④对某个特殊问题进行筛选
2011年全国卷(宁夏、海南卷)《下笔不觉师造化》: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的隐居时期。这是什么原因?请简要分析。(6
2011年全国卷(宁夏、海南卷)《下笔不觉师造化》:黄宾虹作画时为什么要把金石拓本摆在案头?请简要分析。(6分)
2011年辽宁卷《数学奇才华罗庚》:从解析数论中“漫”出来是华罗庚一生研究数学的得意之笔,这是什么原因?请简要分析(6
2009年辽宁卷《达尔文的拖延》:在作者看来,达尔文21年后才发表他的进化理论,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
二、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考纲》要求考生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C 1.鉴赏方法:
能梳理传记的结构层次,把握叙事线索,区分主次、详略、疏密、繁简;能概括传记的主题思想。
把握文章结构:指对材料的组织和安排的方法。有两种情况:一是作者根据不同文体的布局谋篇,一是指语段内部的层次。结构是思路的具体表现,思路是结构安排的依据和理由。
概括中心意思:既有对某一段落或某些段落思想内容的归纳,也有对全篇中心意思的概括。
2.常见命题方式:
①传主是张三,为何传记中多处提到李四? ②某段文字有何作用?
3.解题思路:“把握文章结构”的解答技巧:
①从形式方面分析:掌握不同文体文章所具有的不同结构规律。 记叙文常以时间、空间、情景、逻辑等顺序安排层次;

议论文常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顺序来安排层次; 说明文常采用并列式或“总--总”式来安排层次。
在具体操作中,重视具有前后衔接、勾连、照应作用的语言标志,重视有区分层次作用的标点符号,对我们把握文章结构会有帮助。
②从内容方面分析:可以根据段意、句意归类。一篇文章由若干段落组成,一个语段由许多句子组成,准确把握其间的意义关系,将他们分别归于几个意义点中,根据其联结的紧密程度,从意义疏松处断开。要特别关注体现思路的重要语句。
文章中的中心句、提挈句、过渡句和收束句,在文章中可以起到点明中心、领起下文、承上启下、收束全文等作用。依靠它们,有时便能很容易地弄清楚某些层次的开头和结尾的起止。
“概括中心意思”的解答技巧:
①抓住文段的中心句,这些句子一般在首句和尾句的位置上。
②思考关键句,它虽未直接说明中心意思,但已经流露出一定倾向,对揭示中心有直接作用。
③注意过渡句,有些句子不仅概括了前文的要点,也指出了下文的要点。 ④对于没有中心的语段,要分析语句之间的关系,把握其内容重心。 ⑤归纳概括要把握整体,从全文出发。 4、典例分析:
2011年(福建卷)《朱启钤:“被抹掉的奠基人”》:文章多处提到梁思成,这对写朱启钤有什么作用?请选一例作简要分析。(4分)
2008年山东卷《我所认识的梁漱溟》:文章第四段写到了梁漱溟父亲自杀身亡,这段文字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
2008年全国高考(海南、宁夏卷)《寻找教育的曙光》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陶行知全力推行城市平民教育运动,当这一运动在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形成热潮的时候,他开始转向思考改造乡村教育的问题了。
B.陶行知游栖霞山时遇到张大哥,发现他对学习《平民千字课本》几个月就能写信、记账、读报感兴趣,更坚定了陶行知从事乡村教育的决心。
C.陶行知希望从事乡村教育的人都要有一颗“农民甘苦化”的心,把心献给农民,把城里人本来认为是苦的地方变为意想不到的乐趣。
D操震球写信给陶行知,认为最急迫最重要的是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促进农业生产,二者须同时并进,而不是急于创建乡村师范学校。
E本文运用平实自然的语言,娓娓道来的生动叙述,讲述陶行知从事乡村教育的感人事迹,为我们再现一个平民教育家的光辉形象。
三、分析文体基本特征、语言特色,理解表现手法及其效果
《考纲》要求考生分析文体基本特征、分析语言特色,理解表现手法及其效果。能力层级C

作者刻划传主形象,往往有自己的创作意图,寄寓着自己的情感倾向,为此,传记作者会精心选材布局,并运用恰当的表现手法、修辞技巧、语言艺术。
在表达方式上,传记一般以记叙为主,兼用描写、抒情和议论;
在表现手法上,传记一般会用到首尾照应、正侧相映、详略得当、叙议结合、对比衬托、环境渲染、细节勾勒等手法;
在修辞运用上,传记常会用到引用、对比、比喻等方法。
阅读传记,应分析作品的结构特点、语言特色、表现手法与修辞技巧,从而明确作者的创作意图,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
1.鉴赏方法:
①首先明确传记类别,了解不同类别传记具有的不同特点。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文本加以辨别分析。自传采用第一人称,语言或自然亲切或幽默调侃,通常以记叙为主,兼有描写抒情。
他传采用第三人称,语言或朴实自然或文采斐然。
②精读全文,能分析传记文本的叙事语调(叙述者的感情倾向)及其在语言表达的风格,品味其写人、叙事、抒情、议论等方面的技巧运用,揣摩其遣词造句的特点。
③了解传记常用的表现手法,结合文本加以判断分析。
细读全文,能分析传记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所运用的表现手法,能分析传记选材组材的特点与用意。
传记采用的表现手法与一般记叙文相似:
从结构章法上看有单线推进、有双线并行、有首尾照应、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
从描写技法看有对照、衬托、象征、渲染、场面描写和细节勾勒等;
从修辞手法看,有引用、比喻等等。引用是传记常用的表现手法,如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它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
这类题目通常是简答题。 2.常见命题方式:
①请分别指出文中画线部分所用的修辞手法,并具体说明这些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述效果。
②分析文章语言运用上的特点。 ③举例分析文中人物的语言有哪些特色。 3.解题思路:
通过分析作品的选材和组材、表现手法、修辞技巧、语言特色等艺术形式,了解作者这样处理的意图。
把握传记兼具真实性和文学性的艺术特色。从事件的叙述、人物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加以分析、比较、概括,从总体上把握作品的艺术特色。
体会传记褒贬鲜明、文采斐然的语言特色,吸收有用的表达方式。
人物传记主要运用叙述、议论、抒情性的语言来说明社会事实、名人事迹、国计民生等内容,彰显的是作品的社会实用价值。

品味语言特色的技法:
①体会、琢磨和分析该作品的语言是否简洁、生动、传神、得体,是讽刺还是幽默、诙谐或是庄重、含蓄还是深沉的风格,将这种语言风格与文章的主旨联系起来考虑。如:描写如见其人、如听其声,读者有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人物语言个性化,显示了人物性格。 ②要注意把相关词语放入语境中,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特别注意语句深沉含义的挖掘,要能依据文章的主旨、作者的观点态度、文中人物的性格,读出言外之意。
③在具体鉴赏语言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鉴赏:
遣词造句(如:用词、句式,叠字叠词、动词、形容词、量词的运用,整句散句、长句短句等);语言风格(如:朱自清自然淡雅、用工笔写意蕴;周作人平和冲淡,用淡笔写浓情;鲁迅苍劲雄健,刚健之中见哲思等);
语体角度(如:书面语与口语、普通用语与专业术语等)。 ④熟知各种修辞手法及其修辞功能,在鉴赏中能灵活运用。 分析语言特色的解答技巧:
①从语义和句式的特点入手。句子中的关键词所包含的情感、态度等,整句与散句、推测与肯定、议论与抒情、祈使与反问等特殊句式,往往有着不同一般的表现力。这些是分析语言的切入点。
②从修辞的角度体会。修辞一般是用来加强语言的表现力的,抓住修辞特点,就更能从语言的表达效果上加以体味。
③从语言的风格上加以揣摩。相对而言,语言的风格有含蓄与明快、文雅与通俗、生动与平实、富丽与素雅、简洁与繁盛等,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体会其效果和特色。
4.典例分析:
2011年(广东卷)《梁宗岱①先生》:请分别指出文中③④段画线部分所用的修辞手法,并具体说明这些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述效果。(4分)
1)他走路比汽车或者比飞机还快。(2分)
2)对于他,辩论简直是练武术,手、腿、头、眼、身一齐参加。(2分) 四、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考纲》要求考生对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进行评价。能力层级D 1.鉴赏方法:
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包括以下三点: ①传记文本的观点和倾向: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倾向。
阅读传记,要抓住文本中的议论或评论的文字,把握作者的对传主的评价和情感倾向,体会作者的观点态度。
②传主的观点:梳理具体事件、场景、细节,把握传主的思想立场、政治主张或艺术观点等。
传记是写人的艺术,事件和细节是传记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对传主的态度和情感离不开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最能表达人物个性的细节的描写,评价时要善于从梳理具体事件、场景、细节入手,由表及里,去芜存菁,把握其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③文中其他人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倾向。
评价时,必须认真梳理,全面把握其要素和倾向,能找出他们支持自己观点的相应材料,分析其逻辑推理的科学性,然后作出自己的合理判断。
2.常见命题方式:
①如何理解某段中画线部分的内容?请结合全文回答。
②“班门弄斧”、“观棋不语真君子,落子无悔大丈夫”都是具有广泛影响并流传至今的熟语,华罗庚却从另一个角度翻出新意。对此,你认为华罗庚的改动有没有道理?请谈谈你的看法。
3.解题思路: ①准确判断
对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必须作出客观周全的判断,既不能以偏概全,也不能主次颠倒,更不能主观臆断。
②独立思考
在对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有了正确认识之后,可参照自己对真、善、美的评判标准,对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进行分析判断。分析判断时,只要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及生活积累,自然就容易形成具有个性色彩的评价。而那些离开了自身的体悟和感知,离开了自己的思想感情的分析评价,往往是体现不出“独立”评判的。
③尊重公德,尊重事实
对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做出“独立”的评价,就是允许评价具有个性色彩。然而,必须明确,“独立”的评价,绝不是单纯地从自身的兴趣爱好出发,随意褒贬,个性化评价也必须是以尊重社会公德为前提的。其次,评价必须建立在对文本充分认知的基础之上,才可以做到“负责任”。
④拓展思路,追求深刻
对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进行判断和评价,可以把它与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联系起来思考;也可以运用知人论世的思想方法,对其作出客观的历史性的评价;还可以把文本的观点和倾向与社会现实或未来的发展方向结合起来,作出动态的现实主义的评价。这样就可以使自己的评价具有“一定深度”了。
4.典例分析:
2011年(广东卷)《梁宗岱①先生》:如何理解第⑦段中画线部分的内容?请结合全文回答。(6分)
2011年(辽宁卷)《数学奇才华罗庚》:“班门弄斧”、“观棋不语真君子,落子无悔大丈夫”都是具有广泛影响并流传至今的熟语,华罗庚却从另一个角度翻出新意。对此,你认为华罗庚的改动有没有道理?请谈谈你的看法。(8
2007年全国高考(海南、宁夏卷)《叶圣陶在四川》:叶圣陶晚年曾用“得失塞翁马,襟怀孺子牛”来自勉。依据传记内容,探究文中哪一方面已经体现了叶圣陶的“孺子牛”襟怀。请简要论述。(8分)
五、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考纲》要求考生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能力层级F 1.鉴赏方法:

所谓“社会价值”,指的是文本能对社会产生的积极作用;
所谓“影响”却既可能是积极的影响,也可能是消极的影响,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阅读传记,要理解作者塑造传主的意图,这是评价文本社会价值和影响的一个入口。传主一般是对国家或人类作出重大贡献或有重大影响的人,阅读时,应结合传主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把握作品所陈述的与社会进程以及传主个人事业及心路历程的重要事实,抓住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细节,对影响传主成长的各种因素做出符合实际的分析和客观的评价,从而揭示出传主的典型社会意义和影响。
一个人的成长不可能完全取决于内因,他的个性、思想的形成必定会受到所处的特定时代及其成长环境等外因的影响,了解这些重要事实可以使我们对传主成长的各种因素做出符合实际的分析,以便更立体地了解人物,对其思想、品格及功过做出客观公允的评价。
2.常见命题方式:
①从文中看,XXX的主要功绩是什么?请简要论述。
②作为一篇评传性文章,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认识”XXX的?这样写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
3.解题思路:
①正确解读文本,辨清立场观点。
比如说,一部传记既包括传主的个性立场,又含有作者的态度立场,这两者有时可能是相同的、相近的,但有时也可能是相异的、相反的。因此,一部传记所产生的社会价值与影响,也是由这两个方面共同完成的。
②联系社会现实,上下左右立体考察。
比如,在对传记本身的情感态度有了客观的认识之后,就必须把传主与作者的立场态度放到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去考察,不仅要看到传记在过去已经产生的客观价值,还应看到传记在今天乃至将来可能具有的潜在价值。此外,应在能看到传记积极作用的同时,还要看到传记可能存在着的负面效应。一般来说,要把传主放到他成长的具体环境中去加以考察,二八传者放在其作传时的历史时代中,通过其对传主材料的取舍、加工、评价、判断去衡量、考察其人。
③提出自己的独到观点,进行合理规范地阐述。
在获得以上认识的基础上,还必须对这些认识进行提炼整合,提出自己的独到观点。一个文本存在的社会价值和产生的社会影响,应该是多方面的,有主有次。分析评价时应尽量取主舍次,“眉毛胡子一把抓”既不明智,也不可能。
4.典例分析:
2010年辽宁卷《黄遵宪的外交活动》:从文中看,作为清政府驻新加坡总领事,黄遵宪的主要功绩是什么?请简要论述。(6分)
2008年高考山东卷《我所认识的梁漱溟》:作为一篇评传性文章,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认识”梁漱溟的?这样写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6分)
六、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考纲》要求考生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层级F 1.鉴赏方法:

“文本的某种特色”主要落实于文本的思想感情、文本风格、语言特色、设问技巧、特殊事例的选用及作用等方面。
“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首先要能指出这种特色,然后联系文章说一说文章为什么要营造这种特色,还要进一步指出这种特色的好处、效果或不足,如果能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就更好。
传记属于纪实性作品,纪实性要求传记记述的事实是客观存在的、准确的、真实的,不允许有任何夸张与虚构。但历史的真实,只能是相对的真实,任何已经成为过去的历史是不可能全面复现的,任何对历史的叙述,也只能是相对真实的描述。因此,传记允许作者对个别细节、某些场景进行符合时代环境的合理的有限度的想象,以便丰富、生动地描绘人物,凸现人物特性。了解了传记作品的这些特点,就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欣赏、品味传记作品真实性与文学性相结合、哲理性与形象性相结合、思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所产生的魅力,赏析传记中的想象艺术,多角度地培养自己的鉴赏能力。
2.常见命题方式:
①本文语言很有特色,请结合文中画线的①②两处分别加以赏析。 ②本文细节描写十分精彩,请举两例加以评析。 ③作者引用XXX的历史事实,在上下文的作用是什么? 3.解题思路: ①选定目标
所谓“选定目标”,就是在通览文本的基础上,选择一个思考、判断的对象。这个对象必须确实是属于该文本的特色之一,同时要保证自己对这个被选定的对象确实是很有感觉的。它可能是材料的选择,可能是主题的提炼,可能是谋篇布局,可能是遣词造句,可能是评传结合,可能是细节描写,可能是引用,可能是侧面描写,可能是诗化语言,可能是首尾照应等。
②确认特色
选定了该文本的特色后,就必须结合文本所选定的“某一特点”进行必要的分析阐述,让人信服这的确是文本的特色所在。
③深度思考
“深度思考”的形成,可以从两个方面实现:一个方面是把文本的某些特色与文本的其它方面联系起来考察。因为文章的各个方面和部分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这一特色必然会对其它特色的形成带来影响;再一个方面是在看到其积极的一面的同时也看到它可能存在的不足。
4.典例分析:
2011年湖北卷《才子赵树理》:本文语言很有特色,请结合文中画线的①②两处分别加以赏析。(4分)
2011年湖北卷《才子赵树理》:本文细节描写十分精彩,请举两例加以评析。(6分) 七、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考纲》要求考生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力层级F 1.鉴赏方法:

人生价值:指人基于一定的人生观对人生的意义所持的判断,集中体现在一个人对人生的感悟和理解上,是人生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
时代精神:指特定时代的人们呈现的共同的社会心理和精神风貌。多指一个时代的人们在文明创建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和优良品质。
文本是对一定时代社会生活的反映,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内涵。 只有深刻地认识传主的成长经历并感悟其心路历程,注重分析传主的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志向和命运、奋斗和机遇、挫折和成功、事业和爱情等诸多因素对其人生发展的重要意义,才能在评价传主的思想、感情、品格、气质、成就等方面的同时,从中汲取精神养料,获得有益的启示,丰富人生经验,形成主动规划人生的意识和能力。
针对探究性试题,要了解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细节,能分辨所陈述的客观事实与作者个人所持见解、观点之间的区别及联系;理解传记作者对传主及有关事实所作的分析和评价;通过具体分析和深入思考,能对影响传主成长的各种因素作出符合实际的分析,对其思想、品格及功过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对人物的成长经历和心路历程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和感悟,能正确认识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志向和命运、奋斗和机遇、挫折和成功、事业和爱情等各种关系对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意义;对传主的思想感情、品格气质、成就等以及作者所持的态度作出自己的评论;要在阅读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能够汲取丰富的精神养料,从正反两个方面接受有益的启示,形成一定深度的思考与判断,形成自我规划人生的意识和能力;要在整体感知文章的基础上大胆质疑,品味选文的写作方法、语言文字、思想情感、谋篇布局等等,如:这篇文章在写法、语言、形象方面有什么特点?如何评价某个人物?对文中的哪些观点赞成或不赞成,为什么?不同人物、文本对某一问题的不同看法,如何评价?
2.常见命题方式:
①尽管XXXXXX都是一代宗师,但二人的人生态度、对金钱的看法以及艺道旨趣却大相径庭。这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②结合文本,请你就对“同行”、“尊严”、“友谊”三个方面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③在当时的形势下,外交谈判应该坚持“诚恳”、“坚贞”、“含忍”三项原则,请选择其中一项,并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3.解题思路: ①善于捕捉主要材料
无论是探讨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还是探讨文本反映的时代精神,都必须从文本的材料出发,要善于抓住最能反映传主或传者精神实质的那些材料进行分析,只有抓住了这些主要的材料所做的分析探讨才具有典型性和说服力,万不可以在无关紧要的枝节性的材料上大做文章。依赖枝节性材料所作出来的结论,是不能代表文本的主体意思的,因此也是偏颇的。
②善于分析提炼概括
这里的分析提炼概括有两个方面,一是在捕捉到文本的主要材料之后,要善于对占有的材料进行细密周到的分析,对其中蕴含着的人生价值和体现出来的时代精神进行发掘整理。另一方面是指要善于对“时代精神”进行分析提炼,不管是文本产生的那个时代,还是我们所处的时代,都是纷纭而复杂的,“时代精神”到底是什么,要善于在纷纭复杂的事实中概括抽象出来,如果不能准确地提炼出“时代精神”就不可能完成对文本所反映的“时代
精神”探究,因为离开了对历史或现实的所反映的“时代精神”的正确认知,对文本进行这方面的探究时就没有合适的参照对象,自然就很难获得正确的探讨结论。
③善于做个性化解读
既然是探究,其探究结论也应该是富有个性色彩的。一切要从文本的材料出发,要从社会存在的事实出发,但这绝对不是要我们做材料或社会存在的奴隶,要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审视问题,用自己的脑袋去思考问题,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述问题。有这样一句话,叫做“新闻天天发生,视觉有所不同”就是说同样的材料,因为我们采用不同的审视角度,不同的分析方法,就有可能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来。所以,做这类探究性的思考题,就更需要具有根性色彩。
4.典例分析:
2011年全国卷(宁夏、海南卷)《下笔不觉师造化》:尽管黄宾虹和张大千都是一代宗师,但二人的人生态度、对金钱的看法以及艺道旨趣却大相径庭。这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2010年全国新课标卷《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和斯瓦米纳森是同行,可他们一见面就为尊严“打了一仗”,最终又成为朋友,而且认为彼此的友谊“将更加长久”。请你就对“同行”、“尊严”、“友谊”三个方面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2010年辽宁卷《黄遵宪的外交活动》 :黄遵宪认为,在当时的形势下,外交谈判应该坚持“诚恳”、“坚贞”、“含忍”三项原则,请选择其中一项,并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2009年福建卷《寂静钱钟书》:文章的结尾说:“这个时代再也没有了钱钟书,但,是不是也因为这个时代不再寂静?”请结合全文,探究时代的“寂静”与产生钱钟书这样的大师之间的关系。(6分)
八、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
《考纲》要求考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能力层级F 1.鉴赏方法:
不同角度:指正面的角度、反面的角度、当事人的角度、旁观者的角度等等。 不同层面:指文本可达到的层次,如深层、浅层、实用层面、美学层面、哲学层面;可能涉及的范畴,如政治、经济、科学、文化、风俗、娱乐、艺术等。
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要从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角度揭示更多的内容,这种探究要立足于文本而不是游离于文本。
2.常见命题方式:
①请概括本文最后一段的主要内容,并谈谈该段在塑造XXX形象上的作用。 ②作者选取这样的事例对刻画人物有何作用? 3、解题思路: ①善于选择审视角度
同样的一部书,不同领域的读者所获得的认识和启发是彼此不同的,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彼此的审视角度不同。比如对一部传记,我们完全可以从社会的角度、政治的角度、教育的角度、个体人格成长与形成的角度来发掘其深层的意蕴。这就需要我们学会根据文本本身
的内容多方位的联系,选择那些与文本关系较紧密的方面,作为考察视点。我们确定审视角度的一个比较好的办法,就是可以假设自己具有多重身份,然后分别以各种不同的身份对文本进行审视,这样就比较容易实现不同的角度对文本进行发掘。
②善于进行层面切割
一般来说,对一个文本我们可以对它作字面上的解读,这是浅层面的。可以联系自己的个人生活经历和体验进行解读,这就可以获得一些具有个性化的理解,相对来说这就深了一层。可以联系文本产生的时代,对文本进行解读考查,看它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这还不够,我们还可以联系现实生活的实际,对文本进行考查,看它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除此以外,我们还可以把文本里呈现出来的人和事抽象化、符号化,这样就可能获得具有更宽广的普遍适用的一般性意义。
③善于有序呈现结果
角度与层面应该属于两个不同的维度,当它们彼此不发生交叉的时候,我们就分别进行表述,而且不管是对“不同的角度发掘”的呈现,还是对“不同层面发掘”的呈现,都要善于由浅近到纵深这样这样的次序排列,而且在每一条的最前面,都尽可能地运用一句纲领性的语句做一个提示。这样就可以保证自己的陈述条理清楚,次序井然了。另外,要注意的是不论是选择不同角度,还是确定不同层面,最好都选定三个,不要多,也不要少,这样既可以充分地满足“不同的要求”,又可以节省时间和笔墨。
4.典例分析:
2011年湖北卷《才子赵树理》19.请概括本文最后一段的主要内容,并谈谈该段在塑造赵树理形象上的作用。(5分)
2009年广东卷《黄侃先生二三事》作者这样选取事例来叙写黄侃的写作意图是什么?(6
九、探讨文本中的某些重点和难点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考纲》要求考生探讨文本中的某些重点和难点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F 1.鉴赏方法:
阅读理解的重点和难点往往是一个文本与同类文本的不同之处,或者文本本身存在的疏漏之处,对这些难点问题探究时不仅不止于对文本的认同,而且要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且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
2.常见命题方式:
①作者为什么两次提到某件事?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②文中说:“陶行知不仅是一位富于想象的浪漫主义理想家,而且是一位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家。”这句话给你什么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3.解题思路:
对这种能力的考查大多是采用论述题或小论文的形式,做这类题,要注意处理好这样几个环节:
①亮出探究对象
所谓探究对象,就是一开始就必须告诉人们你准备就哪个问题进行探究,这个问题可能是题目规定的,也可以使探究者自己确定的。不管是哪一种情形,我们都必须大致介绍这个将要探究的问题存有什么样的“疑”或有什么“难”。让评卷老师对我们探究的问题本身有一个大致的认识,也为下一步的探究做铺垫。

②表明探究意义
在亮出探究的对象之后,必须用简洁的语言表明对该问题进行探究的意义,彰显探究的价值所在。这一般是在小论文的写作中才需要。
③提出探究设想
上面的两个环节处理好之后,紧接着就该提出自己对该问题的大致看法,并且应该以及其简练的语言说明自己探究的路径和凭据。
④展示探究过程
这是整个探究过程的主体部分,在这个部分要努力地调动出自己平素的知识储备,并尽最大地可能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与当前探究的问题建立起这样或那样的联系,而后依照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顺序分条逐层地展示出对探究对象进行认识的过程(有时也可以采用有主到次的排列顺序)在这个展示中让自己见解的正确性或合理性得到证明。最后还必须有一个简练的结语,再一次申明自己的见解或认识。这一要求在论述题,尤其在小论文的写作中需要体现。
4.典例分析:
2011年(福建卷)《朱启钤:“被抹掉的奠基人”》作者为什么两次提到 613日那场大雨?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2009年宁夏海南卷《寻找教育的曙光》:文中说:“陶行知不仅是一位富于想象的浪漫主义理想家,而且是一位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家。”这句话给你什么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解题模式:
一、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典例分析:
①对人物事迹的筛选概括
2009年广东卷《黄侃先生二三事》:文章是从哪几方面叙写黄侃的?请各举一例。(4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把握文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先依据题干要求,通读全文,筛选出信息在原文中合理相关句子,再加以提炼。文中志士之狂、名士之狷,当然不是黄侃的全貌,他对学术的谨严与虔敬,恐怕才是其性情的根本是一过渡句,由此句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①文章是从志士之狂、名士之狷、学人之严谨三个方面叙写黄侃的。 ②举例:a、志士之狂:写题为《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的文章抨击清廷腐败,拥护革命浪潮。
b、名士之狷:在中央大学任教期间,从不佩戴校徽、携带名片,穿着土气,多次与门卫发生冲突。
c、学人之严谨:所治诸书皆反复数十遍,几乎没有误差,不肯轻易为文,教育学生学无止境。
②对人物精神性格及形成原因的筛选
2011年广东卷《梁宗岱先生》20题:④⑤⑥三段文字写出了梁宗岱在文学活动中的哪些性格特点?(5分)

分析: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一般要从具体的关于人物的描写入手,对于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以及作者对环境的一些描写来分析人物的具体性格特征。解答本题须结合本文④⑤⑥三段文字主要在作者的叙述和评价基础上作答。 本文选取了梁宗岱的几个思想切面重点围绕文学、翻译工作来塑造传主形象。在筛选时,我们可以就一个段落进行一个概括,一段一事是实用类文本阅读材料的结构特点,我们可以利用这个特点来做题,那么就可以快速入题,不至于面对大篇幅的材料而乱了阵脚。 答案:①有激情(热情);②执着(求真、好胜);③直率(真挚);④严谨(认真、一丝不苟)。
2011年辽宁卷《数学奇才华罗庚》3题:华罗庚的数学教学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请简要说明(6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的信息筛选并整合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解答本题要注意理清文段内部层次并找到答题的区间。本题涉及信息在第三段,第三段分三层,要注意提示语,从中找到关键信息,比如,问题“主要出在太注意方法而忽略了原则”,“在教学方法上,一种毛病是不少老师不愿意改作业,许多题目自己在黑板上演算一遍,让学生照抄了事;另一种毛病是不愿当堂答复学生的问题,这一种态度最坏。华罗庚上课时,对学生提的任何问题总要在课堂上答复,认为这样可以训练学生如何去“想”。有时实在解决不了,他也很坦白地告诉学生,他要回去继续想,而不是只顾面予,使问题解决得模模糊糊。”“他还讲到‘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读书方法”。
理清层次就不会犯要点不全的错误,只需抓住关键词语进行整合即可。从华罗庚在数学教育中反对的问题和讲到的方法即可总结出来。
答案:①不仅注重方法,更注重原则;②重视改作业和回答学生问题,启发深入思考;③教给学生“从薄到厚”“从厚到薄”的读书方法。
2010年辽宁卷《黄遵宪的外交活动》第2题:黄遵宪所指撰《日本国志》一书具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6分)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答题范围:第一段。从第一段的叙述中进行分层概括即可得出,概括要简明,不要照抄原文。
答案:①务从实录、全面准确的写作宗旨;②详今略古、详近略远的编写原则;③史论结合的编纂方法。
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2009年广东卷《黄侃先生二三事》20题:按照第⑦段中黄侃的说法,中国学问有什么特点,应当采取怎样的治学态度,应当做出怎样的贡献?(用自己的话回答(5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局部文意的能力。在第⑦段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再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回答。找出相关的句子:中国学问的特点:中国学问犹如仰山铸铜,煮海为盐,终无止境;治学态度:一曰不欺人,二曰不知者不道,三曰不背所本,五曰不窃;贡献:四曰为后世负责。
答案:①中国学问的特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学无止境。 ②治学态度:严谨认真求实、不欺世盗名、有敬畏之心。 ③贡献:治学要实事求是,要对后世负责。
2009年江苏卷《画家黄永厚》:从全文看,黄永厚的“冰炭同炉”具体体现在哪些地?(6

解析:实用类文本《画家黄永厚》当是根据广见于网络的祝勇撰写的近5000字的人物特写《黄永厚:冰炭同炉》改编的,现长近800字。命题者设计的“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形成黄永厚独特画风的主要因素”“从全文看,黄永厚的‘冰炭同炉’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两题,立足点都在概括提炼信息上。
答案:①既关注现实、褒贬是非,又淡泊宁静、低调处世; ②对懂画的朋友慷慨相赠而把重金购画者拒于门外; ③将自己对现实人生的态度借历史人物的孤高傲世表达出来。 ③对体现文本观点论点论据的筛选
2010年全国新课标卷《杂交水稻之父》:尽管被国际同行称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内心却“不由得黯然掠过一丝淡淡的悲哀”。这是为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答案信息在第二段,在国外袁隆平的成果得到承认,他受到尊敬推崇;在国内袁隆平却被某些学术权威轻视,他的杂交水稻技术被视为不值一提的雕虫小技。国内外对他的态度差别,使袁隆平感到悲哀。
答案:①斯瓦米纳森的推崇使他产生了对比联想;②他尚未得到国内学术界某些权威的承认;③杂交水稻技术被视为不值一提的雕虫小技。
2010年全国新课标卷《杂交水稻之父》:有人说袁隆平送出的人才“都飞了”,他是“白费心血”,袁隆平却认为这种看法是“见识短浅”。为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答案主要在最后一段袁隆平的回答,认真研读,即可明了这段话包含三层意思,将这三层意思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即可。
答案:①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未来,需要大量超过袁隆平的人才;
②优秀人才的成长需要广阔的自由天地,国外一流的科研条件更有利于杰出学者的成长;
③一旦祖国有条件让他们充分发挥作用,他们也会随时回来。
2008年全国高考(海南、宁夏卷)《盛宣怀的教育思想和办学实践》第16题:盛宣怀在创办北洋大学堂时提出了哪些主张?反映了他什么样的教育思想?(6分)
解析:这道题是考查筛选并整合传记文本关键信息的能力。本题包含两个问题,前者要求列述盛宣怀的办学主张,后者要求概括其教育思想,这要从其办学的具体主张的分析中来检视。
答案:从文中可知,盛宣怀给北洋大学堂订了两条规则:一是不不许“躐等”,即是“学无次序,浅尝辄止”,本大学堂的学员必须循序渐进,不许中途他骛,直至完成学业。其二是要学习专门科学技术,文字语言不过是工具。反映了他“学以致用”教育思想。 2008年江苏卷《晚清学人杨守敬》18题:从文中看,哪几件事对杨守敬的学术生涯产生了重要影响?(6
分析:本题要求梳理杨守敬青少年时代的主要经历,注意分析其生活环境与时代特点对他后来的学术生涯所产生的重要影响。题干中“哪几件事”和“重要影响”是关键点。 本文所写之事很多很碎,最好列举哪“几件”事呢?那些出现在特定事件前后的点明意义的升华性句子最值得关注,如第一段中的“开始接触乾嘉考据之学”、“研究历史地理学的开端”第二段中的“大大拓展了学术视野”“学术生涯的转折点”第三段中的“从此绝意科举,专注学问”。

选文第一自然段,交代了两件事:一是听谭大勋讲授《述学》,接触考据学;二是偶见清人《舆地图》,借以临摹。这是对杨守敬研究历史地理学有重大影响的两件事,当然,谭大勋的讲授与清人《舆地图》只是诱发其研究兴趣的外因,其内因是他“聪明好学,刻苦用功”。
选文第二自然段,写了两件事:一是先后六次赴京参加会试,结识了许多名流学人;二是以外交官的随员身份在日本生活了四年,搜访典籍,校勘珍本。京城名流学人云集的社会环境与旅日生活经历,使得杨守敬“大大拓展了学术视野”,其学术生涯有了重要的转折点。选文第三自然段写了一件事,杨守敬第七次会试失败,从此绝意科举,专注学问。先后七次会试失败,使杨守敬对科举取仕失去信心,因此将学术研究作为生活的最大追求与人生价值的体现。
答案:(1)青年时代接触考据学,临摹《舆地图》。 2)赴京参加会试,结识了许多名流学人。 3)在日本搜访典籍,校勘珍本。
4)第七次会试失败后,绝意科举,专注学问。
2008年山东卷《我所认识的梁漱溟》:文章第二段说“他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和社会上一般的名人、名流不同”。这样评说梁漱溟的具体理由是什么?(4分)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答案可以从第二段之中总结出来。注意题目要求——“和社会上一般的名人、名流不同”,要说出具体理由。
答案:为了表现有真知灼见;不只是讲说学问,还将思想付之于具体行动; 为了表现他“平生所志都在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寻出一条恰当的途径”。 ④对某个特殊问题进行筛选
2011年全国卷(宁夏、海南卷)《下笔不觉师造化》: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的隐居时期。这是什么原因?请简要分析。(6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答案主要来自第一段,从第一段中分层归纳,即可得到答案。要注意题干中句子在文中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是第一段的中心句。下面有三句话对这一句进行了阐释,一句话一个信息点,提取主要的整合就可以了。 答案:①减少应酬杂务,生活清净,便于深思内省和作画;②对江湖水光天色的写生使他的画风发生了突变;③安定生活使他眼明心清,能够悟出知白守黑的道理,画艺猛进。 2011年全国卷(宁夏、海南卷)《下笔不觉师造化》:黄宾虹作画时为什么要把金石拓本摆在案头?请简要分析。(6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作品个性化阅读的能力。这道题的答案有一定的开放性,可以从金石文字的点画结构以及从金石拓本认识到书画同源对绘画的影响思考。答题范围:第三节。抓住上下文中的关键语句“更可见章法布置之妙、悟出笔法要旨、认识到书法、文字、金石、绘画都是同一来源”即可总结出答案。
答案:①从金石文字的点画结构中,他受到绘画笔法与章法布置方面的启发;②从金石拓本认识到书画同源,悟出画艺回归造化的路径。
2011年辽宁卷《数学奇才华罗庚》:从解析数论中“漫”出来是华罗庚一生研究数学的得意之笔,这是什么原因?请简要分析(6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信息的筛选并整合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解答本题要注意理清文段中各句之间的关系,特别要留心提示性的句子。本题涉及信息在第二段,且有提示
性的句子——关于他改变自己研究方向的主要原因,正如他以后多次说的。找到相关信息,但还必须整合,这就需要抽象、概括,这是压缩语段的功夫。
答案:①他的数论研究已经达到真正的高水平;②原有的研究领域已无发展空间,改行使他选择的范围越来越大;③由此及彼,自然“漫”出,使他的数学生命焕发光彩。
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
2009年辽宁卷《达尔文的拖延》:在作者看来,达尔文21年后才发表他的进化理论,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
答案:①达尔文虽然满意自己的理论,但他的理论还需要洪大量的支持材料加以证明; ②他发现进化论时才29岁,那里他还没有专业地位,担心发表他的理论会危及自己有前途的事业;③他的朝代理论实际上就是哲学上的唯物主义,而这一点会动摇西方思想中最深刻的传统。
二、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典例分析:
2011年(福建卷)《朱启钤:“被抹掉的奠基人”》:文章多处提到梁思成,这对写朱启钤有什么作用?请选一例作简要分析。(4分)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文章结构的能力。文章写梁思成显然是用来直接或间接表现主人公朱启钤的。文中有关事例并不少,不仅要找出来,还要作简要分析,分析时要从文章的结构方面作探究。
答案:文章通过对梁思成有关事迹的叙述,或直接或间接地写出了朱启钤对我国古建筑研究的重要贡献。
所选事例及分析:
第③段,文章写记者认为改造北京旧城第一人是梁思成,间接说明朱启钤不为人所熟知,点明题意,引出下文。
第⑤段,梁思成因《营造法式》一书而走上中国古代建筑研究之路,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在中国国建筑学界有很高的地位;而《营造法式》一书的发现者与中国营造学社的创始人就是朱启钤,这间接反映出朱启钤鲜为人知的贡献,照应题目。
第⑥段,点明如果没有朱启钤,就不可能在上个世纪30年代出现像梁思成这样的建筑学领军人物,直接突出朱启钤的贡献。
2008年山东卷《我所认识的梁漱溟》:文章第四段写到了梁漱溟父亲自杀身亡,这段文字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
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对传记文本材料安排用意的认识。文中提到梁漱溟父亲自杀身亡,主要是证明梁漱溟关心国事是有家庭传统的,引起 梁先生格外关注文化问题,可以使读者全面了解传主。
答案:表明梁漱溟关心国事是有家庭传统的;是梁漱溟格外关注文化问题的原因;使读者对人物了解更全面。
2008年全国高考(海南、宁夏卷)《寻找教育的曙光》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陶行知全力推行城市平民教育运动,当这一运动在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形成热潮的时候,他开始转向思考改造乡村教育的问题了。

B.陶行知游栖霞山时遇到张大哥,发现他对学习《平民千字课本》几个月就能写信、记账、读报感兴趣,更坚定了陶行知从事乡村教育的决心。
C.陶行知希望从事乡村教育的人都要有一颗“农民甘苦化”的心,把心献给农民,把城里人本来认为是苦的地方变为意想不到的乐趣。
D操震球写信给陶行知,认为最急迫最重要的是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促进农业生产,二者须同时并进,而不是急于创建乡村师范学校。
E本文运用平实自然的语言,娓娓道来的生动叙述,讲述陶行知从事乡村教育的感人事迹,为我们再现一个平民教育家的光辉形象。
答案:A\E 解析:将选项与原文表述细致对照即可解答。
B项“发现他对学习《平民千字课本》几个月就能写信、记账、读报感兴趣,更坚定了陶行知从事乡村教育的决心”的表述与原文第二段内容不符。
C项“把城里人本来认为是苦的地方变为意想不到的乐趣”的表述与书信内容不符。 D项“而不是急于创建乡村师范学校”属无中生有。 三、分析文体基本特征、语言特色,理解表现手法及其效果 步骤如下:
第一步:分析句子,确定句子使用的修辞格;
第二步:将句子“还原”,分析句中是哪里使用、怎样使用的,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第三步:答题格式化:形式(修辞格)+内容(如何运用的)+情感 四、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所谓重要的句子,通常指以下几种语句: 1.结构比较复杂,意思难懂的句子; 2.使用了修辞,内涵丰富的句子; 3.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
4.统摄全篇,或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观点、情感的句子。
解答此类题主要应着眼于句子本身的分析,将思维指向句子的内部,对句子的内容进行理解和阐述。通常的做法有两种:一是将使用了修辞手法的形象化的语句转化为概括性的直白的语言,二是将抽象含蓄的概念或句子转化为具体化的阐释。
答案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观点明确,给2分;论述合理、理由充分,给6分。
五、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这道题要求学生从作者的角度来看作者对传主的评价的角度,从写作的角度阐释自己的阅读启示,这是对传记文本的价值、影响的考查。
答案:作者主要是从 两个方面去认识 的。它对我们的写作启示主要有以下点:(1)从文体来说,要评传结合。(2)选取自己熟悉的材料。(3)中心内容要体现人物的身份特征。(4)通过细节表现人物。
六、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答案:句子结构简单、紧凑,句式短小,用“ ”“ ”“ ”分别形容 ,寥寥几笔,形象地勾画出了 (传主) 的外貌特征。
第②处:语言简洁,不用修饰语, 等一连串生动传神的 表现了 (传主)的 才能。
七、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答案:观点一:恪守传统,力求雅正,甘于清寂淡泊,追寻艺术真谛。
①与平静淡泊中求真务实的人生态度;②淡泊名利,不言阿堵,保持传统学人本色;③避俗趋雅,不为流俗所动,寻求华滋浑厚的画风。
观点二:创新与模仿并重,理想与时尚兼顾。
①创造与仿作兼顾;②对金钱的开通看法和潇洒态度;③注重民间时尚意趣。 观点三:既恪守传统,又踊跃创新,在追求自己理想的过程中享受人生。
①守正出新,继承与创新兼顾;②怀抱艺术理想,追求名山事业;③脚踏实地,享受人生。
探究要点:
①人才的成长与时代有着紧密的关联。②辩证地看待现代社会不再“寂静”对人才的影响。
③成为大师的关键在于自身能墨守寂静,恪守完整人格。(如有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亦可。)
探究传主的某一特点做题思路:观点+论据+历史背景+总结: 八、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
答案:①从多个侧面刻画人物丰富的个性,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传主。 ②体现了传记文学真实性的特点。
③为了表达文章主旨的需要,文章的主旨是刻画黄侃的狂、狷、严谨的个性,自然会选择一些妙文趣事来写。
九、探讨文本中的某些重点和难点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典例分析:
2011年(福建卷)《朱启钤:“被抹掉的奠基人”》作者为什么两次提到 613日那场大雨?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实用类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文中两次提到613日那场大雨,分别出现在开头和结尾,那么首尾呼应,结构完整的作用不难概括。一般来说,人物传记中的景物描写都是为人和事服务的,考生首先应该明白景物描写有哪些作用。顺此思路答题,就不难得出自己的观点。
答案:①文章开头写雨中正阳门箭楼的修缮,引出朱启钤 1915年就开始有计划地进行北京市政工程建设(或,现代北京的旧城仍保留了朱启钤当年规划的格局);②结尾的雨引出营造学社旧址的落寞和朱启钤故居成为大杂院的情况,照应文题,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感慨;③首尾呼应,结构完整。开头写正阳门箭楼的修缮,结尾写营造学社旧址故宫端门外西朝房的落寞、朱启钤故居的杂乱,二者透过“雨”联系在一起,抚今追昔,深化了“不要忘记这位奠基人”的主题。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bd1cc5f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02dae18.html

《人物传记的阅读方法与答题技巧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