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诵读《送东阳马生序》赏析

发布时间:2021-01-1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送东阳马生序》赏析 【简析】
本文记叙了作者克服困难、顽强学习的经历,阐明勤奋专一、不怕艰苦,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借以勉励马生更加努力学习,做到业精而德成。作者说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的,都有其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对此我们应该历史地看待。作者所阐述的勤奋专一,不怕艰苦,学习才会成功的道理,具有客观真理的性质,能给我们以启发;他刻苦学习的精神和不以奢华为荣而以学习为乐的高尚情操,仍可作为我们学习和修养的借鉴。

本文在写法方面,下述三者都值得学习:

一、紧扣中心,从不同角度加以阐述。本文的中心是个“学”字。作者记自己幼时如何“嗜学”,成年以后如何“慕道”,说太学诸生应专心学习,嘉许马生“善学”,及“道为学之难”以送马生等,由己及人,自始至终,无一不从“学”字着笔。写自己过去生活的清苦,今日太学条件的优越,仍然围绕着“学”字来写,只是角度不同。作者自述学习勤奋,勇于克服困难,是为现身说法,阐明主观努力的重要性,使马生从作者的经历中懂得学习必须“勤且艰”的道理。列举太学的生活、师资、设备等方面的情况,是为了说明客观条件的优越有利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让马生认识到应该珍惜已有的条件,像作者那样专心求学,做到业精德成。这样将与学习有关的道理,通过具体事例与实际情况的叙述,从不同角度加以说明,使马生和读者都能从作者娓娓动听的叙述中受到启发,悟出怎样为学的道理。

二、概叙与细叙相结合。本文以记叙为主,记叙有概叙与细叙之分。作者通过概叙,对自己幼年以至成年刻苦学习的过程与全貌,做了粗线条的叙述;通过细叙,对典型材料、具体环境加以生动、细致的展开。两者结合,使叙述有点有面,既能使读者对作者艰苦学习的情况有整体的认识,又能对其中重点“细节”获得深刻的印象。如细叙“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能屈伸,弗之怠”这一“细节”,将作者长期“手自笔录,计日以还”的辛勤具体地反映出来。又如“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久而乃和”这段细叙,将“尝趋百里外”从师途中的环境与艰辛反映得很为生动。再如“先达……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听;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这
段细叙,将“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时的尊师的神态和顽强学习的心理,真实地表现出来。此外,如同写衣着,对同舍生细加叙述,与肖像描写几乎没有区别,对自己则只用“缊袍敝衣”四字加以概叙,而对自己当时的心理状态却又用了细叙的手法。两者相辅相成,既表现了作者家境的贫寒,生活的俭朴,也反映出他的志趣的高尚。

三、对比方法的运用,是本文写法最明显的特点。主要将太学诸生学习条件的优越与作者自己过去学习时的艰苦进行对比;将自己从师时生活的俭朴与同舍生的奢华进行对比。注评时已分别说明,这里不重述。

【作者介绍】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浙江义乌市西北)人。幼时家贫,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明史·宋濂传》)元朝末年,被召为翰林院编修,以奉养父母为借口,辞不应召。明朝初年,任江南儒学提举,太子传讲经师,主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洪武十年(1377),以年老辞官还家。后因他的长孙宋慎牵涉胡惟庸“树党谋反”案(因此案株连致死者三万余人)全家谪徙茂州(今四川省茂汶羌族自治县)。第二年,在去茂州途中,病死于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一带)。

宋濂,在我国文学史上,与刘基、高启合称为明初三大家。他学 识渊博,著作甚多,尤擅长散文,有的写得质朴简洁,有的写得雍容典雅。当时朝廷的重要文章,许多都出自他的手笔。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由此可见宋濂在文学、史学上的成就。著有《宋学士全集》75卷。 【解题】

本文选自《宋学士全集·朝京稿》,有删节,是作者为了送别他的同乡、青年太学生马君则写的。洪武十一年,即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他去京都朝见明太祖。正在太学学习的东阳马生前来拜访他,并说自己将回乡探亲。宋濂了解他是个“善学”的人,便写了这篇序勉励他。当时作者69岁。生,长辈对晚辈读书人的称呼。

序,即赠序,文体名称,与写在著作前后的书序如《指南录后序》等,名同而实异。古人送别,往往以诗相赠,有时还给这些诗写上一篇序,以介绍有关的情况。唐初以后,单独写的
临别赠言的文章,也叫序,题目通常写作《送……序》或《赠……序》,内容多是勉励、劝慰兼抒自己胸臆,或对某事发表自己的见解。 【注评】

余幼时即嗜学。 余:我,作者自称。以下“余"字同。嗜学:特别喜欢学习,主要指读书。○学,是全文记叙和议论的中心;“嗜学”,是本段记叙的重点。“嗜”字突出好学的程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无从:没有办法,是动词与介词的结合形式,与副词的用法相当,一般用作状语。致:招致,取得,这里指买到。以:连词,所连接的后一部分表示前面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来”,或不译出。○点出“嗜”学与无书的矛盾。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每:时常。假借:借,同义复词,假也是借的意思。于:向,介词。之:的。 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手自:亲手。笔:用笔,名词作状语。计日:计算(约定还书的)日子。以:连词,用法同“而”。○用借书、抄书的办法解决了无书的矛盾,满足了“嗜学”的要求。“计日以还”,除了表信用,还表明作者对自己的严格要求。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砚:指砚中墨水。冰坚:结冰结得很坚硬,即结成了坚冰。冰,用为动词,结冰。弗之怠:即弗怠之,否定句中代词宾语“之”前置。怠,松懈,懒惰。之,代“笔录”。○具体写出“手自笔录”的辛勤、艰苦。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走:跑,赶快去。之:它,代“书”。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是上文“计日以还”的具体化。“走送”,写行动的急促;“不敢”,表守信的真诚。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以是:同“是以”,因此。后一个“以”:把。假:借给。因:因而。得:能够。遍观:广泛阅览。○以上三句递为因果,“以是……因……”表明这种关系。“遍观群书”四字,突出“手自笔录,计日以还”的收获,在结构上有力地结束上文。以上为第一层,记幼时自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既:已经。加冠:成年。古时男子到了二十岁举行冠礼(束发戴帽的仪式)表示已经成年。益慕:更加仰慕。圣贤之道:圣人贤人的学说,指儒家学者孔丘、孟轲等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学说。之,的。这一句省主语“余”。○“既加冠”承上文“幼时”。“慕道”,是对学习的更高的要求。“益”字暗示上文的“嗜学”已包含“慕道”的内容。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患:愁,忧虑。硕师:大师,指学识渊博的老师。游:往来,这里有“求教”的意思,介词“与”后省宾语“之”(他们)。“之”代“硕师名人”。○“慕道”而无硕师名人请教,是求学的新的矛盾。“又”字,承上文“无从致书以观”而言。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尝:曾经。趋:奔往。先达: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这里指当时古文大家浦江人柳贯、义乌人晋溍等。执经叩问:拿着经书问难请教。经,儒家经典,《易》《尚书》《诗》《礼》《春秋》等。叩问,同义复词,叩,也是“问”的意思。○趋,反映求学慕道的急切心情。
下文细叙“叩问”的具体情况。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隆望尊:德高望重;道德高,名望大。门人弟子:都指学生。分别说,亲自受业的叫弟子,转相传授的叫门人。其:他的,指代“先达”。稍降辞色:稍微把言辞放客气些,把脸色放温和些。意即言辞和态度一直很严肃。降,谦抑。色,特指脸色。○写“先达”的难以亲近,为下文作反衬。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立侍:站着陪伴尊长。左右:身边。“左右”前省介词“于”(在)。援疑质理:提出疑问,询问道理。援,引,提出。质,询问。俯身:弯着身子。以:连词。○“俯身”,表对“先达”的尊敬;“倾耳”,表请教时的专一。以上记平时请教的情况。 或遇其叱咄(duō), 或:有时。其:他,代“先达”。叱咄:大声呵责。○较“未尝稍降辞色”更难接近。 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至:周到。一言:一句话。以:与上文“俯身倾耳以请”的“以”用法同。复:回答。这一句的主语“余”承前省略。○从脸色、礼节、语言三方面反映虚心接受“先达”的“叱咄”。“愈恭”“愈至”,承上文“俯身倾耳”而言。以上记“先达”“叱咄”时的情况。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俟:等待。其:他,代“先达”。欣悦:高兴。则:表顺承关系的连词,可译为“就”。主语“余”承前省略。焉:兼词,相当“于之”,可译为“向他”。○表现对“先达”的崇敬,反映学习意志的坚韧。以上记“先达”“欣悦”时的请教。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卒:终于。获:得到,这里作“能够”讲。所闻:名词性短语,意即“听到的东西”。○记从师的收获,结束“慕道”一层。在结构上与上文“余因得遍观群书”的作用相当。以上为第二层。 当余之从师也, 当:在……的时候。之:用于主谓短语的主语谓语之间,取消短语的独立性,也表句中停顿。 负箧(qiè)曳(yè)屣(xǐ),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jūn)裂而不知。 负:背着。箧:小箱子。曳屣:拖着鞋。穷冬:深冬。皲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裂开。而:却。○记从师途中的艰苦。这里和上文记“笔录”之苦,都选择严寒的环境。 至合,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舍:指客舍,即下文的“逆旅”。支:同“肢”。僵劲:僵硬。媵人:本指陪嫁奴仆,这里指服役的人。汤:热水。沃灌:浇洗。灌,通“盥”,洗手。以:用,拿。衾:被子。拥覆:盖着。拥,与“覆”同义。久而:犹“久之”,好久。○是上句天寒行路之苦的补充。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昧之享。寓:居住。逆旅:旅店。“逆旅主人”前省介词“于”(在)。再:两次。(这一句还可断作“寓逆旅,主人日再食(sì)”,意思是:住在旅店里,店主人每天给两顿饭吃。食:动词,给饭吃。)鲜肥:鱼、肉之类的食品。鲜,生鱼。肥,猪、牛、羊等牲畜。滋味:美味。之:的,定语的标志。○生活清苦的表现之一。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xiù),烨(yè)然若神人; 同舍生:同在一起学习的人,即同学。被:穿着。绮绣:绸缎作的锦绣衣服。缨:帽带。之:的,定语的标志。腰:用作动词,腰间挂着。备:配备着。容臭:香袋。烨然:光彩照耀的样子,○极写同舍生服
饰的奢华,为下句作反衬。采用先分后总的写法,末句是前五句的概括。 余则缊(yùn)袍敝衣处其间, 则:却,连词,表示所连接的前后两部分情况相反。缊袍敝衣:破旧衣服。缊,旧絮。敝,破。处:生活在。其:他们,代“同舍生”。○生活清苦的表现之二。 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略无:一点也没有。慕艳:羡慕。艳,欣羡。以:因为。中:内心。足乐者:名词性短语,意思是:足以令人快乐的事,这里指读书求道的乐事。口体之奉:供养口和身体的,意即吃的穿的。不若:不如,比不上。也:助词,表解释语气,可不译。○不羡慕奢华的生活,反映作者的追求不同于同舍生。两者形成鲜明对比。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盖:句首语气词,不必译出。且:表并列关系的连词,可译为“与”。若此:像这样。○结全段,突出“勤”“艰”二字。以上为第三层。 以上为第一段,记叙自学、从师的经历,反映作者不怕艰苦、勤奋学习的精神。 今诸生学于太学, 诸生:明代称已入官学的学生为诸生,又称生员。太学:古代朝廷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明初设国子学,后改称国子监,没有太学,这里是沿用古称。于:在。○转入与上文对比的内容。 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wèi),无冻馁之患矣; 县官:这里指朝廷。日:每日。廪稍:即廪食,本指官员的俸禄,这里指发给在学生员的膳食。明初优待国子学生(后称监生),粮食之外还给予布帛、节钱等。稍,“禄之小者也”,与廪为近义词。供:供给。岁:每年。遗:送给。裘:皮衣。葛:夏布衣服。馁:饥饿。之:的,定语的标志。患:忧虑。矣:了。表示事物的既成状态,并有加强语气的作用。下句的“矣”与此同。○太学诸生的优越条件之一,与上文“无鲜肥滋味之享”“缊袍敝衣”对比。 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 《诗》《书》:借指儒家各种经书,不限于此两种。之:的,定语的标志。劳:劳苦。○优越条件之二,与上文“尝趋百里外……”“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对比。 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 司业、博士:都是国子学(太学)的官员。司业,为国子学祭酒(校长)之副,这里泛指国子学的管理官员。博士,负责教学的官员。之:他们,代“太学诸生”。求:求教。而:却,连词。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名词性短语,作“有”的宾语。也:表肯定语气。“未有……不……不……”,用双重否定表示强调。○优越条件之三,与上文“未尝稍降辞色”,“遇其叱咄”,“不敢出一言以复”对比。 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凡:凡是。所宜有:名词性短语,意即“应该有的”。之:的,定语的标志。此:代太学。手录:亲手抄录。假诸人:假之于人,向人借。诸,“之于”的合音字。之,代书。于,向。而后:然后。○优越条件之四,直接与上文对比,与前两三句暗中对比的方式不同。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其:如果,假设连词。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学业还有不精通的,品德还有没成就的。“不精”后面蒙下省“者”字,“不精者”,“不成者”都是“者”字短语作“有”的宾语。天质:天资。卑:低下。非……则……:不是……就是……。
耳:而已,罢了。过:过失。前两个“之”,都用于主语谓语之间,取消主谓短语的独立性;后一个“之”,定语的标志。“岂……哉”:反问句式,可译为“难道……吗”。○强调主观努力的重要。“非天质之卑”,与上文“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相应;“则心不若余之专耳”,暗与上文“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对照。

以上为第二段,列举太学诸生学习的优越条件,对比自己求学时的艰苦,说明业精、德成的关键在用心专一。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 流辈:同辈人,同学。甚:极,十分。其:他,代马生。贤:很有才德。○点出马生。“太学”二字将上下段连接起来。马生的贤,从同学的称赞得知。 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 朝:朝见皇帝。京师:指明初首都应天(今江苏省南京市)。“京师”前省介词“于”(到)。以:以(凭)……身份。乡人子:同乡人的子弟,同乡晚辈。东阳(今浙江省东阳市)与作者家乡浦江,同属当时的金华府。同府,也就算同乡。谒:拜见。 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 撰:写作。书:信。以为:以之为,把它作为。贽:初见面时为表敬意送的礼物。辞:文辞。 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 之:他,代马生。论辨:议论事理。辨,同“辩”。色夷:神态和悦。色,脸色。前一句的主语“余”、后一句的主语“生”,都省略。○马生的文章与学习态度,从直接了解中得知。 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 谓:说。于:表示有关的对象。可译为“对(对于)……”或“在……(方面)”。○勤于学习,从马生自我介绍中得知。以上三句,具体写出马生的“贤”。 是可谓善学者矣。 是:这,代词。善学者:名词性短语,意即“善于学习的人”。矣:了,表示语意的十足肯定。○小结上文。 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亲:父母。也:表句中停顿并起揭示下文的作用。故:特意。其:前一个作主语,他;后一个作定语,他的。之:前一个是结构助词,的;后一个是代词,他,代马生。以:连词,可译为“来”。○点明题中的“送”字。总结全文。 以上为第三段,说明写此序的原因和目的,点明题意。 【译文】

我小时候就十分好学,家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来看,经常向藏书的人家借书,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天气特别冷的时候,砚池里的墨水结成坚冰,手指僵硬,不能屈伸,我也不松懈。抄写完毕,赶去把书送还,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许多人都把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广泛地阅读了各种书籍。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愁没有大师、名人同他们交往。我曾经赶往百里以外的地方,拿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德高望重,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从不把言辞和表情放温和些。我站在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有时遇到他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蠢,但终于学
到了一些知识。在我去从师的时候,背着书籍,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深冬季节,刮着猛烈的寒风,大雪好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冻裂了我却不知道。到了客舍,四肢僵硬,不能动弹。服役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洗手脚,用被子给我盖严实,好久才暖和过来。我寄住在客舍里,每天两顿饭,没有鱼肉一类美味的享受。住在一起的同学,都穿着锦绣衣服,戴上垂着红缨装饰着珠宝的帽子,腰间系着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浑身光彩灿烂,像神仙一般。我却穿着旧棉袍,破衣裳,生活在他们中间,丝毫没有羡慕的意思,因为内心有足以使我快乐的事,便不觉得吃穿的享受比不上人家。我求学的辛勤艰苦就是这样。

现在,太学生们在太学里学习,官府每天有米粮供给,父母每年有皮袍葛衣送来,没有挨饿受冻的忧愁了;坐在高大的屋子里诵读《诗》《书》,没有奔走的劳苦了;有司业、博士作他们的老师,没有去询问而不告诉,求教而得不到指导的情况;凡是应该有的书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像我那样亲手抄写,向人家借来书然后才能阅读。(这样,)如果他们学业还有不精通、品德还有没成就的,那不是天资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那样专一罢了,难道是别人的过错吗?

东阳后生马君则,在太学已经两年了,同辈人十分称赞他的才德。我来京城朝见皇帝,他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来拜访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见面礼,文辞很顺畅通达。同他谈论事理,话语和顺,神态和悦。他自己说小时候对学业用心很勤劳。(由此看来,)他可以说是善于学习的了。在他将要回家探望他的父母时,我特地述说自己过去求学的艰苦来告诉他。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ceb9aa27a3e0912a21614791711cc7930b778d9.html

《传统文化诵读《送东阳马生序》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