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之子》(教案)-2021-2022学年语文五年级下册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21《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杨氏之子》选自《世说新语》是一篇文言文。教学本课,要使学生对文言文有初步的感觉,重点抓阅读和背诵。读,要通过范读,让学生注意停顿,体味语感,而后领读、自读,直至正确、读流利。释句,要借助注释,带领学生疏通文句,要词词落实,句句落实。在此基础上交流“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以及阅读心得。背诵,不仅要正确,还要注意停顿和语气。在本课最后,要对开展综合性学习作些布置和讨论。《世说新语》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九岁男孩风趣幽默、机智巧妙地应答他人的故事。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尤其是“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充分显示出九岁孩子的聪明机智和超强的应对能力。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句中的停顿。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能体会文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读懂故事,品味杨氏子的语言之精妙。 2.了解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激发阅读兴趣。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解课题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提问:“杨氏之子”什么意思? 二、初读课文,正字音
1.出示读书要求: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学生自由读。
3.指名读,相机正字音。重点指导多音字。总结方法:阅读文言文时遇到多音字,可以根据所处语境分析字义,因义定音。
4.学习重点字词,初步感知句意,指导读好停顿。
1出示生字“诣”明确读音,齐读。找出“诣”所在的句子: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理解“诣”——拜访,相机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注释。引导学生标出停顿。指名读,齐读。
2出示句子: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提问:孔指以示儿曰,是谁对谁说?指名读。明确本句话应该在“孔”和“儿”的后面停顿。指名读,齐读。
3出示生字“禽”明确读音,齐读。指导书写生字:“禽”。
出示句子: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相机引导学
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指导学生读好停顿。指名读,齐读。
4)和着手势齐读全文,读好停顿。 三、再读课文,知文意
1.师表演读,帮助学生感知故事内容。
2.回顾学习古文的方法,运用方法,再读课文,小组合作理解文意。
3.小组展示,相机指导学生准确理解重点句子。
1为设果,果有杨梅。提问:谁为谁设果?相机明确:文言文语言简练,承接上文,省略主语,可以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
2)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出示“示”的意思。提问:孔君平指着什么对杨氏子说?引导学生联系上文、看插图进行理解。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句意。
3)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明确“应声”、“未闻”“家禽”三个关键词语的意思,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句意。 四、三读课文,悟聪惠
1.师生合作读,感知总分写法。
2.感悟人物形象用第一句话中的一个词语概括杨氏子的特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聪惠或甚聪惠。默读课文,画出体现杨氏子聪惠的句子。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 1“此是君家果、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听得明,答得巧)提问:孔君平话中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用杨梅和杨姓的联系开玩笑) 追问:杨氏子用什么回答他? (用孔雀和孔姓的联系回答他)
引导:如果来的不是孔君平而是黄君平,杨氏子会怎样回答呢?学生练习说话。
明确:杨氏子不是一般的聪惠,而是甚聪惠。(相机板书) 2“应声答”(反应快,出语快)师生对答,理解“应声答”。 明确:一个“应声答”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杨氏子的“甚聪惠”。
3“未闻”(委婉得体)思考:杨氏子为什么不直接说“孔雀非夫子家禽”而要拐个弯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呢?引导学生感受杨氏子语言的委婉得体。
明确:这就是语言艺术的魅力,这就是此儿的“甚聪惠”。 3.配乐尝试填空、背诵。
五、推荐阅读,再积累推荐阅读《世说新语》
推荐理由:有趣的故事,聪慧的孩子,精彩的语言。

评测练习

一、解释下面句子中带点的字。
1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诣:________ 乃:________ 2、孔指以示儿曰。示:________ 曰:________ 3、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未:________ 闻:________ 二、仔细读下面的'句子,回答问题。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对话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话精妙极了,妙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杨氏之子》课后反思
一、由浅入深,授之以渔
《杨氏之子》是一篇文言文,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免晦涩难懂,又不好读,所以在自主性课堂模式中如何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消除学生学习的畏难情绪,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保持着学习兴趣,学得主动,学得投入就需要老师巧妙的引导与点拨。学习文言文能够读懂是一个教学重点。学生有学习古诗的基础,他们知道怎样翻译古诗,由此,在课前谈话导入中,我从姓氏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潜移默化的告诉学生,古文就在我们身边。在课堂上我放手让学生自己试着理解文言文的意思,一些难懂的地方才给予点拨和指导。学生在交流自己理解的过程中,又顺势引出理解文言文的两个基本方法:注释”和“联系上下文”,这样进行学法指导显得很自然,让学生感觉到这个方法是大家在实践中得出来的,孩子掌握起来就更容易一些。要想读懂文言文,首先要读通、读顺文言文。所以我在学习完本课生字后,并没有马上进入理解课文的教学中。而是顺着生字回文,让学生们自主的“读准字音,读顺句子。”通过学生一遍又一遍的大声朗读中,结合自悟与小组交流,加之适时引导。学生们慢慢喜欢上了这个读不太懂的小古文。有了“兴趣”这个最好的老师,在接下来的“理解文意”阶段,学生们学的更带劲了。而且,在“理解文意”之后的“熟读成诵”这一环节,我又精心设计了配乐填空,对于大多数学生,到了“熟读成诵”这一环节,应该是可以把这篇文言文背下来了。 二、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之伊始,我自我介绍:我是姓“许”家的女儿,我就是“ 许氏之女”。并让学生学着自我介绍,此举看似随意,却营造了一个古文的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说的欲望。教师的评价方式,也富有浓厚的文言文味儿,如:“邓氏之子 ,甚聪惠!“谁与杨氏之子一样聪惠?”等,都能拉近学生与文本之
间的距离,营造了灵动的课堂氛围。 三、有的放矢、师导生主
课堂不是老师的一言堂,课堂是学生的主场。我们来看《杨氏之子》,整节课用时约 45 分钟,我在教学环节的时间设计上是十分合理的,先是导入新课,确定学习目标,用时 5 分钟。我用简练的语言,将教师的预设和学生的生成进行完美整合,接着进入下一环节: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用时 15 分钟,这期间我在各个小组和学生间巡视指导,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动向。教师导学、全班交流用时 15 分钟,在这个过程中,我用心倾听学生的汇报,并及时进行灵活调控,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做出恰当点评。学生发言面广,积极性高。检测预习用时 5分钟,时间虽短,可是由于学生在我的引领下对文中生字早已预习,所以对我设计的练习能很快完成。整节课上,我用简洁明快,自然得体的过渡语,将各个环节紧密联系在一起,如行云流水,天衣无缝。从导课到结束语,都是在为学生服务,没有多余的、无用的环节,每个教学环节的落实都是一步一个脚印,既教会了学生学习古文的一些方法,又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语言的艺术;既重视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又重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还独具匠心地进行了学习文言文方法的引导,充分实现了“教”与“学”的有机融合。在小学高学段学习少量文言文,就好像在孩子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穿越时空隧道,走近历史先贤,在阅读与思考中汲取古代优秀文化的精髓。我对课文内容的拓展处理也非常成功。课的最后,与学生交流文本出处,并进行延伸阅读。让学生带着好奇走进文本,带着对古人的尊敬走向更为广阔的历史空间。
总之,课堂上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有品词析句,潜心会文的过程,有抑扬顿挫、入情入境的朗读,有妙语连珠、针锋相对的讨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科学合理地进行分工合作,会倾听别人的意见,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遇到困难能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共 同解决问题。同时,课堂上教师的语言十分艺术,有巧妙地点拨,由衷的赞美,热情的鼓励。这一切如春风化雨,点点滋润着学生的心田。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c32dd5aa1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e5.html

《《杨氏之子》(教案)-2021-2022学年语文五年级下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