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18 个常见虚词和120个实词详解和例句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高考文言文 18 个常见虚词
一、而 (一)连词
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托者。 《劝学》
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学》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 “接着” 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升斗之禄。 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 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贞》
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表示因果关系。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 表示目的关系。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阿房宫赋》
(二)通“尔” ,用作代词,第二人称,可译为“你” 复算耳。
《促织》
“你的”。而翁归,自与汝《劝学》 《祭十二郎文》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 “假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三)通“如” ,译为“好像” “如同”。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 二、何 (一)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 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 何至?( 《赤壁之战》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
“哪”
“什么”译时,“何”要后置。豫州今欲“也”,可翻译为“为什么”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
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 北面而事之!
《赤壁之战》
“怎么”。何不按兵束甲,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 “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伶官传序》
(三)作语气助词,相当于“啊” 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孔雀东南飞》
(四)通“呵” ,可译为喝斥。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谁何:喝斥他是谁。 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 三、乎 (一)语气助词
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 (1)儿寒乎?欲食乎?(
“呢” 《项脊轩志》
(2)技盖至此乎?( 《庖丁解牛》 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呢”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表揣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庄暴见孟子》 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

《离骚》
(二)介词,相当于“于”
“在”等,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呀”等。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廉颇蔺相如列传》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亭记》 (2)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捕蛇者说》
(3)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 (三)词尾,译为“ 的样子”
地”
(1)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庖丁解牛》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四、乃 (一)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 等。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这才”
“就” 2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 “竟(然) “反而” 等。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桃花源记》
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 “仅”等。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项羽本纪》
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 “就是”等。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 (二)代词
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还可作连词用,可译为“若夫” 五、其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
“它的”(包括复数) 臣从其《齐桓晋文之事》
也作主语,译为“你” 不能作宾语。
(陆游《示儿》
“至于”“如果”等。
计,大王亦幸赦臣。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可译为“他” “它” 秦王恐其破壁。 《廉颇蔺相如列传》
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 “我(自己) ”或者“你的” “你” 今肃迎操, 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品其名位, 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 欲出者。
“那个”“那些”“那里”。既其出,则或咎其

3.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 “这个”“这些”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说》
4.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 ,后面多为数词。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石钟山记》
(二)副词

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 “还是”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唐雎不辱使命》 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
“大概”
《师说》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
“怎么”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三)连词
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

《马说》
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还是
《愚公移山》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 《孟子见梁襄王》 六、且 (一)连词
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 递进关系,可译为“况且”
“并且”。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五人墓碑记》 “再说”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陈涉世家》 让步关系,可译为“尚且”
“还”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一面
一面
《鸿门宴》
并列关系,可译为“又” “又 且怯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王不行,示赵弱(二)副词 将,将要。
有怠而欲出者,曰: “不出,火且尽。 《游褒禅山记》 暂且,姑且。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七、若 (一)动词 译为“像”“好像”
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 《促织》 (二)代词
表人称,相当于“你” “你们”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鸿门宴》 《石壕吏》


介绍原因或目的,译为“为了” 东南飞》
“因为”。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孔雀介绍涉及的对象,译为“给” “替”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对,向。
如姬为公子泣。 《信陵君窃符救赵》
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 “等到”等。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晏子使楚》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可译为“呢”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鸿门宴》

十、焉 (一)兼词
1.相当于“于之” “于此”“于彼”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 (2)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劝学》
(3)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在这件事情上)者
2.相当于“于何” ,译为“到哪里” 。且焉置土石?( 《愚公移山》
(二)代词 相当于“之”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 哪里,怎么。
未知生,焉知死?( 《论语》 (三)语气词
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六国论》 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 《师说》 置于词尾,相当于“然” ,译为“ 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的样子” 地”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阿房宫赋》


十一、也 (一)句末语气词 表示判断语气。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 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崤之战》
(二)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是说也,人常疑之。 《石钟山记》 十二、以 (一)介词
1.表示工具,可译为“拿” “用”“凭着”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2.表示凭借,可译为“凭” “靠” 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可译为“把” 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赤壁之战》 4.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
“由于”
《阿房宫赋》
《齐桓晋文之事》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廉颇蔺相如列传》 5.表示依据,可译为“按照” 今以实校之。 《赤壁之战》 (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 “又”“而且”“并且”等。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游褒禅山记》

2.表示承接关系,可不译。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游褒禅山记》

“依照”“根据”

3.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来” “用来”“以致”等。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廉颇蔺相如列传》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不赂者以赂者丧。 《六国论》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 ,或省去。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三)助词
作语气助词,起调整音节作用。 逆以煎我怀。 《孔雀东南飞》 (四)动词 以为,认为。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用,任用。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涉江》 (五)名词
可译为“缘由” “原因”
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 (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六)通“已” ,止。
无以,则王乎?( 《齐桓晋文之事》 (七)连词
连接上、下、东、西、往、来等字,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等界限。 十三、因 (一)介词 依照,根据。
罔不因势象形。 《核舟记》 依靠,凭借。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过秦论》 趁着,趁此。
不如因善遇之。 《鸿门宴》 通过,经由。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廉颇蔺相如列传》

《触龙说赵太后》
《归去来辞》

因为,由于。
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梦溪笔谈》 (二)副词 于是,就。
因拔刀斫前奏案。 《赤壁之战》 原因,缘由,机缘。
于今无会因。 《孔雀东南飞》 (三)动词 根据。
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 《五蠹》
沿袭,继续。
蒙故业,因遗策。 《过秦论》 十四、于 介词
1.在,从,到。
乃设九宾礼于廷。 《廉颇蔺相如列传》 2.“在
方面” “从 中”
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游褒禅山记》 3.由于。
业精于勤,荒于嬉。 《进学解》 4.向,对,对于。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赤壁之战》 被。
而君幸于赵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 5.与,跟,同。
(1)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邹忌讽齐王纳谏》(2)故燕王欲结于君。 《廉颇蔺相如列传》 比。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

十五、与


(一)介词 1.和,跟,同。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2.给,替。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陈涉世家》 3.比,和 比较。
吾孰与徐公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连词 1.和,跟,同。
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勾践灭吴》 (三)动词 1.给予,授予。
生二人,公与之饩。 《勾践灭吴》 2.结交,亲附。
失其所与,不知。 《烛之武退秦师》 3.对付。
庞煖易与耳。 《史记 ?燕世家》 4.参加,参与。
蹇叔之子与师。 《蹇叔哭师》 十六、则 (一)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
“便”
”则与斗卮酒。 《鸿门宴》
“如果”“要是
就” “那么”“就” “便”
《鸿门宴》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
2.表示条件、假设关系,译为“假使”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 表示并列关系,用在分句中,可译为“就” ,或不译。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师说》
4. 表示转折、让步关系,可译为“可是” “却”“虽然”“倒是”。于 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5.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
《师说》
“不”呼应使用,可译为“就是” “不是就是”

非死则徙尔。 《捕蛇者说》 (二)副词 1.表示判断,可译为“是”
“就是”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 2.表示强调,可译为“已经” “原来已经” 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崤之战》 十七、者 (一)助词
指人、物、事、时、地等, 译为“ 的” 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用在数词后面,译为“
(人、 东西、 事情)。有复言令长《触龙说赵太后》
样东西” 件事情”
个方面”
(1)此数者用兵之患也。 《赤壁之战》
《岳阳楼记》 3用作“若” “似”“如”(2)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的宾语,译为“ 的样子”
。言之,貌若甚戚者。 《捕蛇者说》

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廉颇蔺相如列传》 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用在“今” “昔”等时间词后面,不必译出。近者奉辞伐罪。 《赤壁之战》 (二)语气词
1.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十八、之 (一)代词
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 。有时灵活运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1)太后盛气而揖之。 《触龙说赵太后》 (2)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3)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 《与妻书》 指示代词:这,此。
(1)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季氏将伐颛臾》

(2)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季氏将伐颛臾》 (3)之二虫又何知! 《逍遥游》 (二)助词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烛之武退秦师》 《季氏将伐颛臾》
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
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
用在时间名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寡人之于国也》 (三)动词,到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归去来兮辞》 ④吝惜,舍不得
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 ⑤通“薆” (ài,隐蔽,躲藏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⑥吝啬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诗经?邶风?静女》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文言实词: 120 个常见文言实词用法集释
(ài (1动词 ①爱护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史记?陈涉世家》 ②喜爱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③怜惜,同情
(《师说》


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名词,恩惠
(《左传?子鱼论战》
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 形容词,亲爱的,心爱的
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
“古之遗爱也。 (《左传?昭公二十年》
(3(《柳毅传》
“舍不得”自然就会“喜欢”推导提示:“爱”在古代常有“吝啬,舍不得”的意思,
并加以“爱护” ;由“喜欢”则可推出“亲爱的,心爱的” ,如“爱女”
(ān (1形容词 ①安全,平安 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 ②安稳,安定 风雨不动安如山。 ③安逸,舒适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动词 ①奉养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左传?曹刿论战》 ②安置
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 ③抚慰,安抚
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④使
安定
(《季氏将伐颛臾》

(《孔雀东南飞》 (《三国演义 ?失街亭》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三国演义 ?失街亭》

既来之,则安之。 ⑤安心
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 (《琵琶行》 (3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史记?鸿门宴》
“安全”了就会感到“舒服、安 逸”推导提示:“安”的本义即“安全、安定” 后又用于使动义“使 安”
,由此又可推出“奉养” “安抚、安慰” 等义。
(读音一: b èi (1名词,被子 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 之死》 (2动词
(《杨修

①覆盖
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 ②遭受
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 介词,表示被动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史记?屈原列传》 通“披” (读音二: pī ①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 ②披散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史记?屈原列传》

(《史记?陈涉世家》

(《报任安书》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推导提示:“被”的本义是“被子” “被子”不正是“覆盖”在身上取暖的吗?由“覆盖”义引申出“遭受”等义, “穿”不也是把衣服“覆盖”在身上吗?
(bèi (1动词 ①通“背”,背向,背着 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 ②通“背”,违背,背叛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③加倍
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 (《五蠹》 (2数词,原数基础上增加的相等数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过秦论》 (3副词,更加,倍加
(《史记?鸿门宴》 (《史记?淮阴侯列传》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推导提示:“加倍” 是后来常用义,“倍”的原义是 “反”,即“背向、 背着” 故而又可引申为“违背” ,这一义项与“背”同。
(b ěn (1名词 ①草木的根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②根本,基础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③本业,常代指农业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谏太宗十思疏》


今背本而趋末。 (《论积贮疏》 ④书本,稿本,版本 今存其本不忍废。
(〈指南录〉后序》
⑤本章,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 是无难,别具本章,狱词无易。
(《狱中杂记》
(2动词,推究,考察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伶官传序》 (3形容词,原来的 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 (4副词,本来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出师表》
推导提示:“本”是指事字,指草木的根,比喻为“基础、本原”之义;事
物的“本原” 不容易弄清楚,所以需要“推究” “本原”虚化而为“本来、原来”之义。
(b ǐ
(1名词,边界,边远的地方蜀之鄙有二僧。 (《为学》 (2动词 ①以
为边界 (边邑
(《烛之武退秦师》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②轻视,瞧不起
孔子鄙其小器。 (《训俭示康》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形容词,鄙陋,见识浅,庸俗

(《曹刿论战》
推导提示:“鄙”本义为“边邑” ,边境自然环境“鄙陋” ,故有“鄙陋”之义,“鄙陋”自然会受到“轻视” ;后也常用作自谦之词,如“鄙人”
(b īng 名词 ①兵器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过秦论》 ②士兵,军队
得选兵八万人,进兵击秦军。 (《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战争
兵旱相乘,天下大屈。 ④战略战术,用兵策略
(《论积贮疏》


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 (《训俭示康》 (2动词 ①生病
今而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 (《祭妹文》
②使
成病态
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病梅馆记》 就会感到“困苦”并为之“担心、忧虑”
(chá (1动词 ①观察,仔细看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石钟山记》 ②看清楚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③详审,细究
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 (《资治通鉴 ?赤壁之战》 ④了解,弄清楚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左传?曹刿论战》

⑤考察后加以推荐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
(《陈情表》 (2形容词,精明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东方朔《答客难》

(3叠词,“察察”,洁净的样子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史记?屈原列传》 推导提示:“察”本义为“观察、仔细观看” ,这样便能“看清楚” 便能“了解、理解”事物,使事物变得“清楚、明白”

(读音一: cháo (1动词 ①朝见,朝拜君王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对,向 坐北朝南。(2名词 ①朝廷
于是入朝见威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朝代,指整个王朝,也指某一皇帝的一代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蜀相》
“看清楚”


(读音二: zhāo 名词,早晨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三峡》
推导提示:“朝”本义为“早晨” ,读 zhāo;古代大臣在早晨需拜见君主, 故有“朝见”之义;由“朝见”而有“朝廷、朝代”之义; 见”
(读音一: céng
副词,表时间的过去,曾经,已经,才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忆江南》 (读音二: zēng
(1名词,指与自己隔着两代的亲属 高、曾之时,隙地未尽辟。
(《治平篇》 (2动词,通“增” ,增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朝见”的使动义即为“使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副词,表意外,竟然,居然,简直 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
(《信陵君窃符救赵》

推导提示:隔两代的亲属叫“曾” ,后借为“增”义,虚化为“曾经” (读音一: chéng (1动词 ①驾,坐
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石钟山记》 ②升,登
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 (《涉江》 ③冒着
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④接连,一个接一个 兵旱相乘,天下大屈。
(《论积贮疏》
(2介词,趁着,凭借
(《登泰山记》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过秦论》 (读音二: shèng (1名词,一车四马的总称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 (3数词,四
(《过秦论》 (2量词,辆
(《信陵君窃符救赵》

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殽之战》 推导提示: “乘”本义是“驾车、乘车”
,由这一意义引申为“乘船” 乘车”必先“登”车,故有此义;上了车,人与车相接,故有“连接”义;
人上了车,人便有了“凭借” 。用作名词时指“兵车” 后又用作量词以计算车马,一“乘”计有一车四马,故又有“四”之义。
(chéng (1名词,诚心诚意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愚公移山》 (2副词
①表肯定,确实,的确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表假设推论,果真,如果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隆中对》
,故引申出“真实的”
;进一步虚化为推导提示:“诚”本义指“真心,不诡诈” 副词“实在,的确” “果真”等义。
(chú (1名词,台阶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 (2动词 ①去掉,除去。
兴利除弊。 (《答司马谏议书》 ②修治,清理
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③拜官授职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④流逝,过去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朱子家训》

(《五人墓碑记》
(〈指南录〉后序》
(《元日》
推导提示:“除” 本义为“台阶” ,又特指“宫殿上的台阶” “任命、授职”不正是在“宫殿上的台阶”下进行的吗?“台阶”要经常打扫,故又引申
出“清除、去掉”之义;岁月“去掉” ,则是岁月“流逝、过去”了。 (cí (1名词 ①诉讼的供词

狱辞无谋故者,经秋审入矜疑,即免死。 ②言辞,文辞
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 ③托辞,借口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④命令
(《狱中杂记》
(《信陵君窃符救赵》
(《季氏将伐颛臾》
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 (《资治通鉴 ?赤壁之战》 ⑤一种文体 《归去来兮辞》 动词 ①告别,辞别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史记?鸿门宴》 ②推辞,不接受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③计较
大礼不辞小让。 (《史记?鸿门宴》
推导提示:“辞” 在古代有两种基本义 (写法也不同 :一是“口供”,一是“不受”由“口供” 引申为一般的 “话、 言辞”,既是“话”,一种可能成为 “借口”,落下“口实” ;一种则因为“言之成文”是富有文采的“文辞” ,也就自然成为“一种文体” 如“楚辞”
(读音一: cóng (1动词 ①跟随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狼》 ②依顺,听从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③参与,参加 弟走从军阿姨死。 ④使
跟从
(《琵琶行》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史记?鸿门宴》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史记?鸿门宴》 ⑤依傍,紧挨着

樊哙从良坐。 (《史记?鸿门宴》 (2介词,由,自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读音二: zòng 名词
①指堂房亲属。
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活板》 (《小石潭记》
②通“纵”,南北方向,也特指合纵的盟约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过秦论》
推导提示:“从”的本义是“跟随” ,引申出“依顺” “参与”“跟从”等义; “跟从”的乃是较亲密之人,引申为“次于最亲的人”
(d ài (1形容词 ①危险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②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③通“怠”,懈怠
有殆而欲出者,曰: “不出,火且尽。 (《游褒禅山记》 (2副词 ①表猜度或不肯定。大概,恐怕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②表约略,几乎,接近,差不多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六国论》
推导提示:“殆”本义是“危险” ,它与“精神疲倦” “懈怠”的意义有着因果关系,它们之间是一种因果引申;后又虚化为表猜测的副词。
(读音一: dāng (1动词 ①两者相抵
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②抵御,抵挡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③占据,把守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蜀道难》
(《史记?鸿门宴》 (《捕蛇者说》
(《石钟山记》
(《论语?为政》 (《庄子?秋水》


④主持,执掌 北邀当国者相见。 ⑤判决,判罪
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 (《史记?陈涉世家》 ⑥担当,当任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①表处所,对着,面对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②表时间,值,在,正在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 ①表必然,必定,一定 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②表时间的未来,将,将要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出师表》 ③应当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
(《滕王阁序》 (读音二: dàng
(《战国策 ?齐策》 (2形容词,适宜,恰当
(《采草药》
“阻挡”当然要“面对” 对着某个时由互相“面对”引申为势力“相当”
(《孔雀东南飞》 (《过秦论》 (3副词
(《木兰诗》 (《陈情表》 (2介词

(〈指南录〉后序》
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当。 推导提示: “当”本义是“面对、对着”
候某个地方自然就是“处在某个地方和某个时候” 由“相当”引申出“适合、适当”等义。
(dào (1名词 ①道路
有狼当道,人立而啼。 ②途径,方法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送东阳马生序》 ⑤道理,规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⑥道义
伐无道,诛暴秦。
(《史记?陈涉世家》

(《中山狼传》

(《师说》

⑦志向
道不同,不相为谋。 (《论语》 (2动词 ①取道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史记?鸿门宴》 ②走路,赶路
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 ③说,讲
何可胜道也哉? (《游褒禅山记》 ④通“导”,引导,疏导 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
(《史记?货殖列传序》 (《资治通鉴 ?赤壁之战》
推导提示:“道”本义是“大路” ,路的作用是“引导”人到某地,故有“引导”之 (后写作“导” ;抽象意义即 “途径、方法” ;又特指“正当手段”
(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途径和方法往往是一种“道理、规律” 需要“述说” ,而后有了“思想、学说”之义。
(读音一: dé (1名词 ①收获
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 ②心得,体会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游褒禅山记》 (2
①取得,获得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②实现,达到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③能够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④通“德”,感恩 为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①融洽
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 (《记王忠肃公翱事》
(《鱼我所欲也》 (3形容词
(《史记?鸿门宴》
(《谏太宗十思疏》

(《劝学》 (《促织》
道理和规律
②对,正确
此言得之。 (《六国论》 ③得意,满足
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 (《兰亭集序》 (读音二: děi 副词,应该,应当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史记?鸿门宴》
推导提示:“得”本义为“得到” “得到”就有“收获” ,也说明“能做到”现”目标;此外还可表达“事情做对了,正确”的意思。由“正确”
义项引申为“得当、合适” ;进一步虚化为“应该”
(读音一: dù (1名词 ①计量长短的标准
宁信度,无自信也。 (《郑人买履》
②限度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谏太宗十思疏》
③制度,法度
内立法度,务耕织。 (《过秦论》 ④气度,风度
常有大度。 (《汉书?高帝纪》 ⑤常态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史记?荆轲刺秦王》 (2量词,次,回,个
崔九堂前几度闻。 (《江南逢李龟年》

动词 ①谱写,创制
(歌曲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扬州慢》
②过
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 (读音二: duó
(1动词 ①丈量,计算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过秦论》
②推测,估计
“实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史记?鸿门宴》
推导提示:“度”本义为“量长短” ,引申出“计算”和“量长短的标准” 之义。心里“计算”表达为“推测,揣度” ;由“标准”则引申为“尺度”
进一步又引申为“法度、制度”

(f ēi
(1形容词,不对的,错误的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归去来兮辞》 (2动词 ①讥评,责难,认为不对 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逍遥游》
②用在判断句中,相当于“不是”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师说》 ③无,没有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劝学》 (3副词
①多用在叙述句、描写句中,相当于“不”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陈情表》 ②除了,除非
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资治通鉴 ?赤壁之战》
推导提示:“非”本义为“不对的, 不合理的” ,用作动词时即义是否定的,故而虚化为否定副词。
(f ù (1动词 ①回来,返回 昭王南征而不复。 (《左传?僖公四年》

②恢复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师说》 ③回答
不敢出一言以复。 (《送东阳马生序》

④报复
(伍员谓申包胥曰: “我必复楚国。 (《左传 ?定公四年》 ⑤通“覆”,遮盖,盖上 复之以掌,虚若无物。
(《促织》 (2形容词 “认为不对”
①夹层的,双层的。 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 ②繁复,重复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游山西村》 (3副词,再,又,还
(《孔雀东南飞》
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 (《资治通鉴 ?赤壁之战》
推导提示:“复”的本义是“回来” “返回”,故引申出“回复” “报复”“恢复”之义,虚化为副词“再、又”
(f ù 动词 ①以背载物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愚公移山》 ②承担,负担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③使
承担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阿房宫赋》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④凭借,依仗
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辜负,对不起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⑥背弃,违背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⑦覆盖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⑧蒙受,遭受 不明不暗,负屈衔冤。 ⑨失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六国论》 (《窦娥冤》 (《登泰山记》

推导提示:“负”的本义是“用背驮物” ,故有“背、载”之义;抽象表达
为“承担” (如“负债” ;背上背物,即背上有所“靠” ,引申为“依仗、凭借”古代“败”用“北”表示,而“北”即“背”字,故又有“败”义;
“失败”了当然“对
不起”人 (自己或他人
(读音一: gài (1名词 ①用草编织的覆盖物 今已亭亭如盖矣。 ②引申为器物的盖子 合盖隆起,形似酒尊。 ①遮盖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②胜过,压倒
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 ①表肯定判断,原来是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②表推测性判断,大概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游褒禅山记》 (4语气词,用在句首,不译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读音二: hé
疑问代词,通“盍” ,何,怎么技盖至此乎?
(《庖丁解牛》

(《捕蛇者说》

(《狼》
(《资治通鉴 ?赤壁之战》 (3副词
(《敕勒歌》 (《张衡传》 (2动词 (《项脊轩志》

推导提示:“盖”原为茅草编织物,用来盖屋或遮蔽身体,引申为“一般的器物的盖子和车盖” 用作动词时即为“遮蔽、掩盖”之义;把别人“盖” 住自然就是“胜过、超过”别人。
(gù (1名词 ①缘故,原因 既克,公问其故。 ②事故,变故
乡园多故,不能不动客子之愁。 ③旧交,老朋友 君安与项伯有故? ①旧有的,原来的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史记?鸿门宴》 (2形容词
(《报刘一丈书》
(《左传?曹刿论战》


②衰老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①故意,特意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史记?鸿门宴》 ②过去,从前
轩东故尝为厨。 (《项脊轩志》 ③仍然、仍旧
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④原本,本来
此物故非西产。 (《促织》 (4动词,死亡 染病身故。 (5连词,所以
故木受绳则直。 (《劝学》 (6复合词 ①故事:旧事,先例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②是故:因此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说》 (《六国论》
(《孔雀东南飞》
(《琵琶行》 (3副词
推导提示:“故”有两个基本义:一为“缘故” ,二为“旧的” ;由“缘故” 虚化引申出“所以”和“故意、特意” (反向引申, “故意”即是无缘无故 等义;由“旧的”引申出“衰老”和“故人 (有时特指前夫或前妻 、老友” 等义,由“衰老”进一步引申出“死亡”之义。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gù
(1名词,险要的地势
秦孝公据殽函之固。 (《过秦论》 (2动词 ①使之巩固,安定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②坚守,安守
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形容词 ①固执,顽固
(《师说》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②坚固,牢固
(《愚公移山》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过秦论》 (4副词 ①表本来,原来 ②表确然,确实,实在 斯固百世之遇也。 ③坚决,坚持
蔺相如固止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表让步,固然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报任安书》
(《五人墓碑记》
推导提示:“固” 本义指“城墙坚固” “城墙坚固” 自然就能 “坚持” 不败,进一步引申出“顽固”之义,
“坚固”有“难以改变,一直这样”的内涵,
故又虚化成副词“本来、原来、确实”等义。
(gù (1动词 ①回头,回头看
赢得仓皇北顾。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②看,视
顾野有麦场。 (《狼》 ③看望,拜访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出师表》 ④顾念,顾惜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⑤顾虑,考虑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①表转折,只,只是
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②表反问,反而,难道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为学》
,由此可引申出“顾念,顾惜”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史记?鸿门宴》 (2副词
(《诗经?硕鼠》
推导提示:“顾”的基本义是“照顾” 看”等义。

(guī 动词 ①女子出嫁
后五年,吾妻来归。 (《项脊轩志》 ②返回,回来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③归还
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归属,归依
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资治通鉴 ?赤壁之战》 ⑤归到一处,汇聚
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 (《资治通鉴 ?赤壁之战》 ⑥妇女被休弃回娘家 汝今何罪过,不迎而自归?
(《孔雀东南飞》
“出嫁”就是成年女子回到另一
个家,(《木兰诗》
推导提示:“归”的基本义是“女子出嫁”
故有“回家” “回国”之义,也即“归附、附属”于夫家了; “出嫁” 含有“把女儿送给别人”之义,故又借作“馈”字而有“赠送”之义。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论》 ③国都,京城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岳阳楼记》 ④地区,地域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 ⑤国事
等死,死国可乎?
(《史记?陈涉世家》

“国都”是一个国家的代表,所以又引(《诗经?硕鼠》
推导提示:“国”的本义是“国都、首都” 申出“国家”的意义,并成为后来的主要意义。
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 (《促织》 ③拜访,探望
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 (《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到,来到

一日,大母过余。 ⑤犯有过错
(《项脊轩志》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⑥责备
(《左传?宣公二年》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史记?鸿门宴》 (2名词,过失,过错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 (3副词,过分,过于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
推导提示: “过”的本义是“走过、经过” “走过”别人自然就是“超过” 了别人;做事“超过”太多会变成“过分” ,物极必反,事情做得“过分” 容易出现“过错” 出错当然就会被“责备”
(读音一: hé 代词 ①什么
大王来何操? (《史记?鸿门宴》 ②哪里,什么地方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③怎么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④何等,多么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虚词用法见虚词部分。 (读音二: hè 动词,背、扛 尔牧来思,何蓑何笠。
(《诗经?小雅?无羊》
,故有“负荷”之义;古人看见荷戈而行的士(《观沧海》
(《邹忌讽齐王纳谏》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推导提示:“何”本义为“负戈而行”
兵,第一个念头就是“他们往何处去?去干什么?”所以又用作
疑问代词“什么” ,进一步引申出表示程度的副词“多么”之义。 (h èn
(1名词,怨恨,不满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长恨歌》 (2动词

①遗憾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②感到遗憾
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 推导提示: “恨”的本义是“感到遗憾” 义。
(hú
名词,古代泛指西部和北部的各少数民族,秦汉时多指匈奴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过秦论》
代词 ①什么
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 ②为什么,怎么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归去来兮辞》 (3复合词,胡卢:强忍着以免哭出声的样子
掩口胡卢而哭。 (《促织》
推导提示: “胡”原指“兽颈下垂的肉”
匈奴等一带少数民族多吃兽肉,
故又(《论积贮疏》
,程度加深即可引申出“怨恨、怀恨”之(《出师表》
称匈奴、西北各民族为“胡” ;后又借为疑问代词“什么,为什么”
(hu àn (1名词 ①忧患,祸害 故患有所不辟也。 ②讳忌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 ③疾病
愈膏肓之患难。 (《愈膏肓疾赋》 (2动词 ①担忧,忧虑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②危害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 (《孙子?谋攻》 ③生病
(《季氏将伐颛臾》

(《资治通鉴 ?赤壁之战》 (《鱼我所欲也》

广陵太守陈登忽患胸中烦懑。 (《后汉书 ?华佗传》 推导提示:“患”的本义是“担心、发愁”
(“患”由“串”和“心”组成,
一串串的“心” ,说明心事重重 ,引申出“忧患、麻烦”
(huò
(1代词,有的 (有的人,有的事物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 (《师说》 (2副词 ①也许,或许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②有时
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词,如果,假如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水经注 ?三峡》
(《送东阳马生序》
(3(《梦游天姥吟留别》
推导提示: “或”有两个基本义:一是“有人,有的人” ,二是“或许,也许”;由“有的人”引申出表示只有一部分的“有的”之义。
(j í (1名词 ①病,指常病,轻病
寡人无疾。 (《扁鹊见蔡桓公》 ②痛苦,疾苦
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史记?屈原列传》 ③毛病,缺点
必为有窃疾矣。 (《公输》 (2动词 ①患病,生病
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 ②厌恶,憎恶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③痛心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④通“嫉”,妒忌
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①急速,快捷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3形容词
(《史记?屈原列传》

(《季氏将伐颛臾》

(《五人墓碑记》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②强,猛烈
(《三峡》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③锐利,敏捷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劝学》
(《观猎》
推导提示:“疾”的甲骨文字形像一个人腋下中箭之形,故本义为“中箭受
伤” (此义消失 ;后引申为“一般的疾病” ,疾病自然会使人“痛苦” ,因而令人“痛恨、 厌恶”;由于弓箭速度很快, 故“疾” 又引申出 “快速、 急速” 之义。
(jí (1动词 ①追赶上
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史记?屈原列传》 ②到,到达 及郡下,诣太守。 ③涉及,牵连 一人飞升,仙及鸡犬。 ④比得上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⑤接近
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
(〈指南录〉后序》 (2连词,表并列,和,与 (《邹忌讽齐王纳谏》 (《神仙传 ?刘安》 (《桃花源记》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送之。 (《史记?荆轲刺秦王》 介词 ①等到,到了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 ②趁着 之时 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触龙说赵太后》

(《过秦论》
推导提示: “及”的本义是“赶上” “达到”引申出“趁着
(jí (1动词 ①靠近,接近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由此引申出“比得上” “达到”等义;
(那个时候 “涉及”等义,再虚化为连词“与”
(《诗经?卫风?氓》

②登上 (帝位
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 (《汉书?苏武传》 (2副词 ①表时间的相连,相当于“立即” “就”“就要” 项伯即入见沛公。
(《史记?鸿门宴》
②加强肯定作用,相当于“就是”
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①表假设。相当于“如果”
“假设”
(《论积贮疏》
(《史记?项羽本纪》 (3连词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 ②表让步,相当于“即使”

(《促织》
介词,表时间、地点,相当于“当” 鸿门宴》
“纵使”“就算是”
即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就在”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史记?推导提示:“即” (甲骨文字形是 “俯身就食” 之形 的本义是“走近、 靠近” 引申为“立即、马上、就”等义; “走近”高处就是“登上”之义了。
(j ì 动词,完了,尽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 “先生欺余哉! (韩愈《进学解》 副词
①表时间的过去或动作的完成。已经,以后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过秦论》 ②表时间或行为承接, “不久”“一会儿”“后来”,有时和“而”连用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 (《祭十二郎文》
③表范围,“全”“都” 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①既然
既来之,则安之。 ②既

,既
(《季氏将伐颛臾》

(苏轼《赤壁赋》 (3连词

,表两种情况同时存在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谋攻》
(4复合词, 既望:农历每月望日的第二天。 望:天文学上指月圆的那一天; 既:过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赤壁赋》
的本义是“尽、完”
,由此引推导提示:“既” (甲骨文字形是“吃完侧身”之形

申出“已经、既然” “全”等义。
(读音一: jiǎ (1动词 ①借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送东阳马生序》 ②凭借,借助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 ③宽容
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④给予
汉人未可假大兵权。 (《谭嗣同》 (2形容词 ①虚假,假装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②非正式的,代理的 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
(《史记?项羽本纪》

(《狼》
(《史记?荆轲刺秦王》

(3连词,相当于“如果” “假如”,多与“使” “令”连用 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 à
名词,假期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孔雀东南飞》
(《报任安书》
(读音二:
ji推导提示:“假”的本义是“借” “借”不是要“给”吗?故有“给予”之义。借来东西
(比如钱 当然就有了“凭借”
;借来的东西不是真的属于自己的,故又可引申出,进一步引申出“非正式的”和“如果”等义。
“不是真的”
(读音一: jiān (1名词 ①中间,当中
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 ②期间
奉命于危难之间。
(《出师表》 (2量词,房屋的最小单位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庄子?秋水》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读音二: ji àn (1名词 ①空隙,间隙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庖丁解牛》 ②机会
至京口,得间奔真州。 (不多时间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 (《扁鹊见蔡桓公》 ④间谍
秦间来入,赵奢善食而遣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动词 ①挑拨离间
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②参与,介入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左传?曹刿论战》 ③间隔,隔断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④夹杂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口技》 (3副词 ①表时间,断断续续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表方式,从小路
(也可用作动词

(《桃花源记》


(《史记?屈原列传》

(〈指南录〉后序》
从骊山下,道芷阳间行。 (《史记?鸿门宴》 ③表情态,秘密地,悄悄地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史记?陈涉世家》

“小路”推导提示:“间”的本义是“门缝” ,由此引申出“夹缝、空隙”之义;
不是很像夹缝吗?时间的“空隙” “空闲”“夹缝”是在两个事物 之中的,故有“中间,当中”的意义,由此可引申出“间隔、参与、离间”
等意义;“离间”再引申出“间谍”之义,间谍当然是“秘密”的。 (读音一: jiàn (1动词 ①看见,看到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②见面,会见 移船相近邀相见。
(《琵琶行》
(《劝学》

③谒见,拜见
曹刿请见。 (《史记?曹刿论战》 ④召见,接见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名词 ①见识,见解
汝真女子之见。 (《失街亭》 ②看见的东西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游褒禅山记》
用于及物动词之前, 有称代动作行为的受事者的作用, 译为“自己”“我”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孔雀东南飞》
副词,用在动词前表被动,相当于“被”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读音二: xiàn 动词
①引见,使
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②表现、出现、显露 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歌》
,看见的东西多了,就会有“见识、见解”(《荷蓧丈人》

推导提示: “见”的本义是“看见”
至于“召见、谒见”等都与“看见”有关,被看见即“出现”在别人 眼前,后用作“现” 由其被动意义虚化出介词“被”
(读音一: jiě 动词
①剖开,特指解剖动物的肢体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庖丁解牛》 ②解开
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 (《病梅馆记》 ③解释,解答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 ④理解,懂得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⑤解救,消除
(《师说》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 ⑥消解,缓和
太后之色少解。 (《触龙说赵太后》 ⑦溶解,溶化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 “懈”的古字,懈怠
胡虏益解。 (《史记?李将军列传》

(《史记?荆轲刺秦王》
(《满井游记》 (读音二: xiè
推导提示:“解”的本义是“分解动物” “解释、解说”道理时需要条分缕析;解说之后就会让人“理解”
,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思考,就会形
成自己的“见解” “分解动物”义后引申为“解开”一切纠结之物,故有“解救、消解”的意义;解开纠结之物后,纠结之物就会“松弛”下来, 进一步引申为“懈怠” (理上的松弛,后写作“懈”
(ji ù 动词 ①趋,赴
臣之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 ②靠近,接近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劝学》 ③上 (车、路
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史记?荆轲刺秦王》 ④就职,赴任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陈情表》 ⑤承受,接受 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⑥成就
然嬴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 (《信陵君窃符救赵》 ⑦完成,成功
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 (《报任安书》

(《报任安书》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推导提示:“就”的本义是“走近、靠近、走上、趋向” “成就、成功、完成”
(j ǔ (1动词 ①举起,抬起
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②拿
(《孔雀东南飞》
,引申为达到目标的含义;走上领导岗位,就是“担任、赴任”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资治通鉴 ?赤壁之战》 ③举出,提出 聊举数人以训汝。 ④举行,发动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史记?陈涉世家》 ⑤攻克,占领 戍卒叫,函谷举。 ⑥推荐,选拔 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⑦升起
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 ⑧完成,成功
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举! ①全,合
大喜,笼归,举家庆贺。 (《促织》 荣禄密谋,全在天津阅兵之举。 ②科举,科举考试 有儒生柳毅者,应举下第。 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柳毅传》 (4副词,全部,都
(《谭嗣同》
(《孔雀东南飞》 (2形容词 (《资治通鉴 ?赤壁之战》 (《陈情表》 (《阿房宫赋》


(《训俭示康》
(《六国论》
这是一个“举动” 活用为动词即“举推导提示:“举”的本义是“举起、抬起”
行、发动” “举”有“由低到高”的含义,所以引申出“提拔、举
荐”之义,由此又引申出一般意义的“应举”
;举起东西应该是有所用,故
又引申出“拿、用”,进一步引申为 “占领”之义;后又虚化为范围副词 “全”
(ju é (1动词

③横渡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 ④停,止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⑤绝命,死
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 ⑥超越
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 (《逍遥游》 (2形容词 ①达到极点的,不能超越的 以为妙绝。 (《口技》 ②陡峭的
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③隔绝的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①很,非常
佛印绝类弥勒。 (《核舟记》 ②完全
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 (《促织》 推导提示:“绝”的本义是“绳索断”
,由此引申出一般意义上的“断” 比喻引(《桃花源记》 (3副词
(《石钟山记》 (《孔雀东南飞》 (《口技》
申出“横渡”的意义;由“断”义可引申出许多意义:与人断绝关系
叫“绝交”,气断自然就是“死,绝命” ,路断了当然就是“到了尽头,极 点”;由“到了极点”引申出程度副词“极”和动词“超越” 之义。
(kān 动词
①经得起,受得住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雨霖铃》 ②胜任
不堪吏人妇,岂合令郎君。 ③能够
(《孔雀东南飞》
(到了极点就是超越一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推导提示: “堪”的本义是“经得起,受得住”

(kè 动词 ①战胜,攻下 既克,公问其故。 ②能够
克终者盖寡。 (《谏太宗十思疏》 ③克制,约束
克己复礼。 (《论语》
推导提示:克的本义是“战胜、攻克” ,后虚化为助动词“能够” (lèi (1名词 ①种类
世间沟壑中水凿之处,皆有植土龛岩,亦此类耳。 ②事例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①类似,相似
佛印绝类弥勒。 (《核舟记》 ②类推
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墨子?公输》 (3副词。大都、大多
(《史记?屈原列传》
(2动词
(《雁荡山》

(《左传?曹刿论战》

引申出“胜任”之义;虚化成助动词“可,能够”近岁风俗尤多侈靡,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 (《训俭示康》
推导提示:“类”的本义是“种类” ,同一“种类”就是“同类” 同类事物当然就会有“类似,像”的地方。
(li án 动词 ①哀怜,同情 可怜身上衣正单。 ②疼爱,爱惜
(《卖炭翁》

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③爱戴
(《触龙说赵太后》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 (《史记?陈涉世家》 推导提示: “怜”的本义是“怜悯” 戴”之义。
(m í
(1形容词,满,遍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扬州慢》 (2副词,更加,越发 (《六国论》

怜悯不就是有爱心吗?故引申出“疼爱,推导提示:“弥”的本义是“弥补” ,后虚化为表程度的副词“更加” (m ò
(1名词,通“暮” ,晚上 (“暮”的本字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石钟山记》 (2否定性无定代词 ①没有 (
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②没有 (什么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者,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①表否定,不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②表禁止,不要
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 ③表测度,或许
其事体莫须有。 (《宋史?岳飞传》
推导提示: “莫”即现在的“暮”字,其字形表示太阳西沉在荒野草丛中, 所以本义指“日落时分” ,即“傍晚、黄昏” ;由“日落” ,太阳不见之义, 申出“没有、无”的意义,进一步被借为否定性的代词“没有谁,没有
什么” (nǎi
(1代词,你 (,你(
(《孔雀东南飞》 (《蜀道难》
(《鱼我所欲也》 (3(《资治通鉴 ?赤壁之战》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伶官传序》 (2动词,表判断,相当于“是”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史记?陈涉世家》 虚词用法见虚词部分。
推导提示: “乃”主要有两个基本义:一是代词“你” (读音一: nèi 名词 ①里面
少时,帘内掷一纸出。
(《促织》
;二是连词“于是, 就”
②内部,常指国内、朝廷内
内立法度,务耕织。 (《过秦论》 ③内心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动词 ①让进
距关,毋内诸侯。 ②放进
内狼于囊。 (《中山狼传》 ③接纳,收容 亡走赵,赵不内。 ④缴纳
百姓内粟千石,拜爵一级。
(《史记?秦始皇本纪》
由此引申出两个基本的意义: “内妻妾一般在内室操持(《史记?屈原列传》

(《史记?鸿门宴》
(《离骚》 (读音二: nà,通“纳”
推导提示: “内”的本义是“自外入内”
部、内室” ,二是“使进入,接纳” ,这一意义后写作“纳”
家务,很少出门,故古人把妻妾称为“内” ;后妻子的亲属也用“内”称呼,如“内侄、内弟”等。
(读音一: qī (1名词 ①限定或约定的时间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②日期,时候
死期至矣! (《促织》 (2动词
(《史记?陈涉世家》


①约定
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②期望,希望
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 (读音二: jī 一周年,一整月。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 (《察今》

推导提示:“期”的本义是“一定的时间、期限” 所以引申为“时间、日期”“约会、约定” ;由“日期”引申出“一整年、一整月”的意思;由“约会”引申出“期望”的意思。
(读音一: q í (1形容词 ①奇特的,罕见的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游褒禅山记》 ②优异、卓越、杰出的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③珍贵的,稀奇的
昂其直,居为奇货。 (《促织》 ④出人意料的
(措施或计谋 ,使人不测的
(《失街亭》
(《六国论》
若兵来则出奇兵击之。 ⑤美好的,合宜的
今日违情义,恐此事非奇。 ①以
为奇
(《孔雀东南飞》 (2动词
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益奇之。 (《促织》 ②认为 出众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张衡传》 (读音二: j ī 数词,表单数、零数或余数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核舟记》
形容词,命运不好,运气不好,常与“数”连用
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 (《史记?李将军列传》 推导提示: “奇”的本义是“异乎寻常”
“异乎寻常”说明是与众不同的,
独特
的,故有“单数,不成双”之义;由“不成双”又引申出“命运不好” 之义;在战事上, 则特指“措施或计谋出人意料”
为奇” (qiān 动词
①由下面移至上面,泛指迁移
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 (〈指南录〉后序》 ②调动官职,一般指升官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有时也指降职
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③放逐,征发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④变化,变动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兰亭集序》
“调职”正是换一个地方为官。
(《过秦论》
(《琵琶行》
(《张衡传》
,其意动意义则是 “以
推导提示:“迁”的本义是“变换地方,迁移”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2499aa4bc23482fb4daa58da0116c175e0e1ede.html

《高考文言文18 个常见虚词和120个实词详解和例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