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题训练答案及解析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题训练答案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砍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 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
郑玄以山东无足问者,乃西入关,因涿郡卢植,事扶风马融。融门徒四百余人,升堂进者五十余生。融素骄贵,玄在门下,三年不得见,乃使高业弟子传授于玄。玄日夜寻诵,未尝怠倦。会融集诸生考论图纬 闻玄善算,乃召见于楼上。玄因从质诸疑义,问毕辞归。融喟然谓门人曰:郑生今去,吾道东矣!玄自游学,十余年乃归乡里。家贫,客耕东莱,学徒相随已数百千人。
(节选自《后汉书》)
【注】涿郡:郡名,为今河北省涿县治。图纬:专论占验术数的书。 1)下面是关于文言实词学习方法的梳理。请根据提示,完成填空。
【积累迁移法】我们由【甲】文录毕 走送之的积累,迁移可知【乙】文中问毕辞归________之意;由【甲】文援疑质理的积累,迁移可知【乙】文中玄因从质诸疑义________之意。
【查阅词典法】参考《古汉语词典》中的义项,融素骄贵的意思是________(填序号)。
素:未经染色的生绢;本然的,未加修饰的;真情,后作蔬菜、瓜果类食品;一向,平素;预先。
【语境推断法】根据语境,【乙】文家贫,客耕东莱________之意。 2)下列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公将鼓之 B.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屠惧,投以骨 C. 乃召见于楼上/所欲有甚于生者 D. 乃西入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郑生今去,吾道东矣!
4)宋濂与郑玄在求师中都遇到了什么困难?各自是如何克服的?请简要概括。 【答案】 1)完成,结束;询问,质疑;;客居 2B

3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郑玄现在离去,我的学问就传到东方去了!
4)困难:身边没有博学的人可以求教,求学中被老师怠慢。
如何克服:宋濂:到百里外执经叩问态度恭顺,礼节周到,坚持求教。 郑玄:西行入关,经人介绍从师马融;不懈怠,跟随高业弟子求学,抓住机会向马融求教。
【解析】【分析】(1 因为【甲】,完成,故【乙】文中也是完成的意思。因为【甲】质:询问,故【乙】文中也是询问的意思。 结合语境分析,这句话的意思是马融一向骄傲自负。故这里的是向来的意思,故选 语境推断法,根据文中前后语境判断。郑玄独自出外游学,十多年才回到家乡。因为家境贫困,郑玄在东莱客耕也只能是给别人耕种,故这里的是客居的意思。
2A助词,的/音节助词,不译;B都是介词,把;C介词,在/比;D于是,就/才;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既,已经;益,更加。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到了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去,离开;矣,语气词,了。故此句可以翻译为:郑玄现在离开了,我的学问到东方去了。
4)本文主要围绕求书”“求师”“求学三方面的困难写写的,答题时从文中找到作者解决办法的语句并概括归纳。可以概括为:以抄书来克服无书之难;以谦恭的态度来克服无师之难;不畏路遥天寒克服求师之难;以读书之乐克服生活艰苦之难。郑玄在山东没有值得求教的人;够进入厅堂听马融亲自讲课的仅五十余人;三年都不能见马融一面;郑玄日夜探究、诵习,从未有过丝毫懈怠厌倦;郑玄趁机向马融请教各种疑难问题。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完成,结束;询问,质疑;客居 B
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郑玄现在离去,我的学问就传到东方去了!
困难:身边没有博学的人可以求教,求学中被老师怠慢。
如何克服:宋濂:到百里外执经叩问态度恭顺,礼节周到,坚持求教。 郑玄:西行入关,经人介绍从师马融;不懈怠,跟随高业弟子求学,抓住机会向马融求教。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对课文注释的识记及积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解释。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掌握能力。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虚词在句中的意义;根据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的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代替;先多朗读,体会语气,进行判断。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

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汲黯字长孺,濮阳人也。孝景帝崩,太子即位,黯为谒者。河内失火,延烧千余家,上使黯往视之。还报曰:家人失火,屋比延烧,不足忧也。臣过河南 河南贫人伤水旱万余家,或父子相食,臣谨以便宜,持节发河南仓粟以赈之。臣请归节,伏矫制罪。上贤而释之,迁为荥阳令。黯耻为令,病归田里。上闻,乃召拜为中大夫。以数谏,不得久留内,迁为东海太守。黯学黄老之言 治官理民,好清静,择丞史而任之。其治,责大指而已,不苛小。岁余,东海大治。称之。
——节选自《史记·汲郑列传》(有刪改)
【注】谒者:官名。河南:指河南郡。节:符节,皇帝派遣使者的凭证。制:假传圣旨。数:屡次。黄老之言:指道家学说。大指:大的原则。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 上使黯往视之 使:________ 乃召拜为中大夫 乃:________
2)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请归节,伏/矫制之罪 B. /贤而释之,迁为/荥阳令 C.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D.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持节发河南仓粟以赈之。
4)文中的汲黯作为文臣,和《周亚夫军细柳》中的武将周亚夫一样,也具有________品质,从原文中“________”这一句可以看出。
5)从汲黯治理东海的事例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请结合选文语句简要说一说。 【答案】 1)派遣;于是、就 2C
3)拿着使者的凭证征发河南郡粮仓的粟米来救灾。 4)不畏强权,按理处事;臣谨以便宜
5)汲黯治理东海责大指而已,不苛小。,意思是他对大的错误(问题)或者案件,给予处理、问责;而对于小的问题或案件,给予免责,不苛求它。然后东海大治。由此启示我们:对身边的人或事都能宽宏大度,给予改过机会,不过分苛责他,这个人一定会珍惜机会,改过自新;周围都这样就能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解析】【分析】句意为:皇上派汲黯前往视察。使:派;句意为:于是召汲黯朝任中大夫。乃:于是,就。
C项有误,句意为:我求学时的勤奋与艰苦的情况大体就是这样。节奏划分为: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故选C
翻译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
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重点词有:节,符节;粟,粮食;以,用来;赈,赈济;句子翻译为:我凭所持的符节,下令发放了河南郡官仓的储粮,赈济当地灾民。
《周亚夫军细柳》通过汉文帝巡营、慰劳细柳军的场面,表现了周亚夫治军严谨、忠于职守的大将风度。这篇文章中汲黯也表现出了忠于职守,治理有方的一面,体现在其治,责大指而已,不苛小。岁余,东海大治。称之一句上。
文中写汲黯治理东海,之所以大治,是因为黯学黄老之言,治官理民,好清静,择丞史而任之。其治,责大指而已,不苛小,即:治理官府和处理民事,喜好清静少事,把事情都交付自己挑选的得力郡丞和书吏去办。他治理郡务,不过是督查下属按大原则行事罢了,并不苛求小节。围绕着如何用人去谈启示即可。 故答案为:派遣 于是、就 C
拿着使者的凭证征发河南郡粮仓的粟米来救灾。 不畏强权,按理处事 臣谨以便宜
汲黯治理东海责大指而已,不苛小。,意思是他对大的错误(问题)或者案件,给予处理、问责;而对于小的问题或案件,给予免责,不苛求它。然后东海大治。由此启示我们:对身边的人或事都能宽宏大度,给予改过机会,不过分苛责他,这个人一定会珍惜机会,改过自新;周围都这样就能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答题时应注意,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本题考查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答题时应注意,要先解析句意,再划分朗读节奏,注意应符合古人朗读习惯。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性格特征。答题时应注意,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可从三个方面入手:分析人物外貌、动作、细节、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从多方面准确地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征。
本题考查分析启发和道理。答题时应注意,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并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从中明白道理或得到启发。 【附参考译文】

汲黯字长孺,濮阳县人。景帝死后,太子继位,任命他做谒者之官。东越的闽越人和瓯越人发生攻战,皇上派汲黯前往视察。他未到达东越,行至吴县便折返而归,禀报说:东越人相攻,是当地民俗本来就如此好斗,不值得烦劳天子的使臣去过问。河内郡发生了火灾,绵延烧及一千余户人家,皇上又派汲黯去视察。他回来报告说:那里普通人家不慎失火,由于住房密集,火势便蔓延开去,不必多忧。我路过河南郡时,眼见当地贫民饱受水旱灾害之苦,灾民多达万余家,有的竟至于父子相食,我就趁便凭所持的符节,下令发放了河南郡官仓的储粮,赈济当地灾民。现在我请求缴还符节,承受假传圣旨的罪责。
皇上认为汲黯贤良,免他无罪,调任为荥阳县令。汲黯认为当县令耻辱,便称病辞官还乡。皇上闻讯,召汲黯朝任中大夫。由于屡次向皇上直言谏诤,他仍不得久留朝中,被外放当了东海郡太守。汲黯崇仰道家学说,治理官府和处理民事,喜好清静少事,把事情都交托自己挑选出的得力的郡丞和书史去办。他治理郡务,不过是督查下属按大原则行事罢了,并不苛求小节。他体弱多病,经常躺在卧室内休息不出门。一年多的时间,东海郡便十分清明太平,人们都很称赞他。

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驰驱。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节选自《史记》)
【乙】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广家世世受射。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 饮食与士共之。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
(节选自《史记》)
1)解释下面划线的词语。 军士吏被甲 被:________ 居无何 居:________ 吾欲入劳军 劳:________ 广不尝食 尝:________
2)下列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已而之细柳军 B. 不闻天子之诏 C. 介冑之士不拜 D. 乏绝之处见水
3)下列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怡当的一项是(
A. 《史记》,西汉司马迁所著,被鲁迅先生称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 李广被誉为飞将军,后成为典故,七绝圣手王昌龄就写有但使龙城飞将在 C. ”“为古代礼仪,周亚夫身在军营对皇帝只,可见其刚正不阿。 D. 后世将李广作为善射之人的代称,梁山好汉燕青就是因箭术高超而得名小李广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魔下。
【答案】 1)同,穿着;居住;慰问;曾经

2A 3D
4于是皇上就派使者拿符节去告诉将军。只要得到赏赐就会与部下一同分享。 【解析】【分析】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被:同,穿着。居:经过。劳:慰问。尝:曾经。
A:接着往细柳军营;之:到。B:不听天子的诏令;之:的。C:穿戴铠甲头盔的军人不行跪拜之礼;之:的。D:每到缺粮缺水的地方。之:的。故选A D项有误,梁山好汉花荣被称为小李广
翻译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上,皇帝;乃,就;使,派;使,使臣;诏,下诏。句意为:于是皇帝就派使臣拿着符节下诏令给周将军。廉,廉洁;辄,常常;麾下,部下。句意为:李广很廉洁,得到赏赐常常分给部下。 故答案为:,穿着 居住 慰问 曾经 AD
于是皇上就派使者拿符节去告诉将军。只要得到赏赐就会与部下一同分享。 【点评】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
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词。解答时,首先要明确每组题目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再作比较,得出正确选项。
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信息。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语段和相关知识,结合内容理解和人物分析辨析正误。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 【附参考译文】
【甲】皇帝亲自慰劳军队。来到霸上和棘门军营,皇帝车马径直驰进军营,将以下军官骑马送迎。接着往细柳军营,细柳军营的军士官吏身披铠甲,拿着锋利的刀,拉开弓弩,拉得满满的。天子的先头卫队到了,不能进入军营。先头卫队说:天子将要到了。军营门的军官说:将军命令说:军队中听将军命令,不听天子的诏令。”’过了不久,皇帝到了,又不能进入。于是皇帝就派使臣拿着符节下诏令给周将军:我想要进军营慰劳军队。亚夫才传话打开营门。营门的军官对跟随的车马上的人说:将军约定,军营中不能驱马快跑。于是天子就控制马缰绳慢行。到了营中,将军周亚夫手执兵器行礼说:穿戴铠甲头盔的军人不行跪拜之礼,请求用军礼拜见。天子被感动了,脸上变得很严肃的样子手抚车前横木。皇帝派人告诉说:皇帝尊敬地慰劳将军。完成礼仪就离开了。

【乙】李广将军,陇西成纪人。李广家世代传习射箭。李广很廉洁,得到赏赐常常分给部
下,饮食与士卒在一起。李广带兵,每到缺粮缺水的地方,士卒不全喝过水,他不到水边去;士卒不全吃过饭,他不吃饭。他待人宽厚不苛刻,士卒因此爱戴他乐于为他出力。他射箭的办法是,见到敌人逼近,不在几十步之内,估计射不中就不发,一发箭敌人立即应弦倒下。

4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便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升日以还。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弟之怠。危录毕,走送之,不散耕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也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热经叩何。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鬲身俯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发;俟其欣悦,则又请羯。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1)本文作者是________代文学家________(人名)。 2)解释文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每假借于殿书之家________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向________ 负箧曳展________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________
3)选择文中恰当的画线句,将其序号填写到对应横线上。
作者家贫无书,却能遍观群,离不开他“________”的勤奋刻苦精神,离不开他“________”的诚信守时品质。
4)阅读选文结尾句,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5)学完本文后,小强同学想结合文章内容写一副对联,请你使用以下短语帮他将对联补充完整。
圣贤之道 德隆望尊 色恭礼至 君子之名 上联:先达________________ 上联:弟子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明;宋濂 2)借,求借;拿;背着;破旧 3
4)作者通过自谦,来表达自己经过刻苦努力终有所成的经历,来勉励那些真正有才干的
人,必更会得到人们的厚爱,目的在告诫人们学习要像自己一样不畏惧艰苦,最终都会有所成就。
5)德隆望尊;圣贤之道;色恭礼至;君子之名
【解析】【分析】(1)根据对文学常识的积累填空即可。注意宋濂字不要写错。 2)根据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并结合句意理解词语意思,其中两个词都是借的意思。,拿着。
3意思是天气非常寒冷了,砚池里的墨冻成了坚硬的冰,手指也冻僵了,但我还是不放松抄书,因此这句话表现宋濂刻苦学习的精神。句意思是我抄好之后,跑着去给人家送书,一点也不敢超过约定的时间。这句话表现宋濂的诚实守信。据此理解答题即可。 4)结合全文内容分析,选文前两段主要写自己刻苦学习的经历,第三段里面虽有自谦的意思,但我们能看出宋濂如今巨大的成就,这些成就其实就是自己努力学习的结果。由此看出其目的是告诫人们学习要像自己一样不畏惧艰苦,最终都会有所成就。
5)解答本题,注意拟写对联的要求,再根据题中提示拟写即可。由文章内容可知,隆望尊”“色恭礼至是形容弟子的,先达向弟子传的是圣贤之道,弟子最后成就君子之名。据此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明;宋濂; 借,求借;拿;背着;破旧
作者通过自谦,来表达自己经过刻苦努力终有所成的经历,来勉励那些真正有才干的人,必更会得到人们的厚爱,目的在告诫人们学习要像自己一样不畏惧艰苦,最终都会有所成就。
德隆望尊;圣贤之道;色恭礼至;君子之名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积累能力。本题涉及中国古代和当代作家作品,既要注意积累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等,又要知道一些细节,做到积少成多,逐步深化印象。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要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本题考查理解句意的能力。本题非常简单,答题时要抓住关键词理解句子蕴含的意思,然后再根据题意选择合适的语句即可。
首先要多角度解读文本内容,把握文本的丰富内容;然后要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注重理解文本的深层含义,不能停留在表面,就事论事,最后再用简洁、恰当的语言概括作答。 本题考查拟写对联的能力,拟写对联的要求是:字数相等,断句一致。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位置相同,词性相对。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5古诗文阅读
(甲)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乙)小石潭记(选段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丙)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对《饮酒》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人身居人境而尘杂不染,就因为他做到思想上绝弃富贵荣华之念。
B.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中的心远是本诗的诗眼,有两层含义:忘世、忘我。 C.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诗人对宇宙人生之理、造化自然之趣的领悟。 D.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动静结合,写出一种暮鸟飞还的温馨之美。 2)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全石以为底
A.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B. 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 C. 斗折蛇行 D. 帝感其诚《愚公移山》 3)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问君何能尔 尔(________ 心乐之 乐(________ 亭亭净植亭 亭(________ 日光下澈 澈(________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5)(乙)文首段采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好处?
6)(丙)文作者笔下的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请结合文段内容分析。 【答案】 1B

2B
3)如此,这样;以……为乐;耸立的样子;穿透
4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我唯独喜爱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

5)移步换景。用隔、闻、伐、取、见等词,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不同的景致,极具动态画面感,表现了作者发现小石潭的喜悦心情。
6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体现在:出淤泥而不染;②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体现在:濯清涟而不妖;③正直不苟、豁达大度,体现在:中通外直,不蔓不;④具有美好的姿态气质,体现在: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解析】【分析】(1B少了第三层含义,忘言。
2)例句是倒装句,B项相同。A项是判断句;C项是省略句;D项是被动句。 3)此题是多是古今异义词,如,澈:穿透。词类活用词,乐:以……为乐。
4)本题注意以下关键词:凄、寒,使动用法,使……感到凄凉,使……感到寒冷。悄怆,忧伤的样子。邃:深。染:沾染(污秽)。濯:用清水洗,这里指洗涤。
5)第一段写作者如何发现小石潭以及小石潭的概貌。作者采用 移步换景的写法,写发现小石潭之经过及小石潭的景物特征,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很象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画面感。第一二句着重描述了作者一行发现小石潭的经过。文章一开头,便引导我们向小丘的西面行一百二十步。来到一处竹林,隔着竹林,能听到水流动的声音。未见其形,先闻其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小石潭的出现,虽称不上千呼万唤,也堪称犹抱琵琶半遮面之妙。再由水声寻到小潭,既是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同时也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地在人们眼前展开一幅美妙的图画。表现了作者发现小石潭的喜悦心情。
6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出了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不随世俗、洁身自爱和天真自然不显媚态的可贵精神;其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 出了它空管挺直、不牵扯攀附的高尚 品质;再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写出了莲如傲然不群的君子一样,凛然不可侵犯。 故答案为:BB
如此,这样;以……为乐;耸立的样子;穿透;
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我唯独喜爱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
移步换景。用隔、闻、伐、取、见等词,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不同的景致,极具动态画面感,表现了作者发现小石潭的喜悦心情
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体现在:出淤泥而不染;②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体现在:濯清涟而不妖;③正直不苟、豁达大度,体现在:中通外直,不蔓不枝;④有美好的姿态气质,体现在: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结合相关的语句,分析选择即可。 此题是考查文言文中文言句式知识点。平时学习要多积累一些判断文言文句式的标志性
词语,还要熟悉现代语法,才能判断词语的位置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注意对文言文词语和句式的积累,在阅读中培养语感,要学习一些词语解释和语句翻译的方法和技巧,注意翻译信达雅的原则。内容理解方面可与现代文阅读方法与技巧相联系。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写作手法的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来分析即可。
本题考查筛选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君子的品质其实也就是莲的品质,从文中概括出莲的品质即可。 【参考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水里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的有很多。晋代的陶渊明只爱菊花。自从李氏的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欢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媚,荷梗中间贯通,外形挺直,既不生藤蔓,也没有旁枝。香气散播到远处,更加使人觉得清幽,笔直而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在远处观赏,但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到了。喜爱莲花的人,与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人数众多了!

6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石奢者,楚昭王相也。坚直廉正,无所阿避。行县 道有杀人者,相追之,乃其父也。纵其父而还自系焉。使人言之王曰:杀人者,臣之父也。夫以父立政 不孝也;废法纵罪,非忠也;臣罪当死。王曰:追而不及,不当伏罪,子其治事矣石奢曰:
不私其父,非孝子也;不奉主法,非忠臣也。王赦其罪,上惠也;伏诛而死,臣职也。遂不受令,自刎而死。
李离者,晋文公之理也。过听杀人,自拘当死。文公曰:官有贵贱,罚有轻重。下吏有过,非子之罪也。李离曰:臣居官为长,不与吏让位;受禄为多,不与下分利。今过听杀人,傅其罪下吏,非所闻也。辞不受令。文公曰:子则自以为有罪,寡人亦有罪耶?李离曰:理有法,失刑则刑,失死则死。公以臣能听微决疑 故使为理。今过听杀人,罪当死。遂不受令,伏剑而死。
(《史记·循吏列传》
【注】行县:出行属县。以父立政:以惩治父亲来树立政绩。子其治事矣:你还是去治理国事吧,惠:恩惠.听:偏听,偏信。居官:担当的官职。不与吏让位:不曾把官位让给下属。傅:推诿。听微决疑:听察细微隐情,决断疑难案件。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纵其父而还自系焉(纵:越过) B. 不私其父,非孝子也(私:偏袒) C. 过听杀人,自拘当死(过:经过) D. 辞不受令(辞:言辞)
2)下列选项中划线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公以臣能听微决疑,故使为理
A.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B. 卷石底以出(《小石潭记》) C.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D. 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官有贵贱,罚有轻重。下吏有过,非子之罪也。
4)文段中石奢和李离两个人物形象的共同特点是什么?这些共同特点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答案】 1B 2A
3)官职贵贱不一,刑罚也轻重有别。这是你手下官吏有过失,不是你的罪责。 4)共同特点是守法(或担当责任)。
具体表现:石奢认为放走了犯罪的父亲,应该受到法律惩罚,于是以自杀的形式伏法。李离因为审判案情有误而枉杀人命,于是伏剑自刎而死。
【解析】【分析】(1A.纵:放纵;B正确;C. 过:犯过错;D辞:推辞。
2)例句公以臣能听微决疑,故使为理意思是因为。A因为;B用,把;C来;D拿、向,用。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刑罚;,过失;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官职贵贱不一,刑罚也轻重有别。这是你手下官吏有过失,不是你的罪责。

4)结合人物的动作、语言等分析,从不私其父,非孝子也;不奉主法,非忠臣也。王赦其罪,上惠也;伏诛而死,臣职也。可以看出石奢认为放走了犯罪的父亲,应该受到法律惩罚,于是以自杀的形式伏法;从理有法,失刑则刑,失死则死。公以臣能听微决疑,故使为理。今过听杀人,罪当死。可知:李离因为审判案情有误而枉杀人命,于是伏剑自刎而死。因而这两个人的共同点:知理守法(或敢于担当责任)。 故答案为:BA
官职贵贱不一,刑罚也轻重有别。这是你手下官吏有过失,不是你的罪责。
共同特点是守法(或担当责任)。具体表现:石奢认为放走了犯罪的父亲,应该受到法律惩罚,于是以自杀的形式伏法。李离因为审判案情有误而枉杀人命,于是伏剑自刎而死。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本题考查对文言词的积累。字在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篇目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其含义和用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作动词,译为认为、以为作介词,相当于把、拿因、因为凭借从、由按照作连词,相当于用来、以便以致通假字通,已经。总之,字在文言文中用法颇为灵活。在学习中,要仔细阅读认真体会,并注意结合上下文来辨析它的不同含义和用法。
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答这样的题,一定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分析人物形象。

7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曾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粥不继,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注】粥:稠粥。日昃:太阳偏西。
(选自《范仲淹苦学》)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 范仲淹二岁而孤________ 日昃始食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3)结合选文内容说说范仲淹是个怎样的人? 【答案】 1)幼而无父;才
2)有时候晚上觉得困倦疲惫,就用谁洗脸。 3)勤奋好学,有远大的政治抱负。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句子意思,注意这里是才的意思。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或:有时; 辄:于是,就;沃:洗。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有时候晚上觉得困倦疲惫,就用谁洗脸。
3)结合范仲淹的动作和语言分析,从五年未曾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粥不继,日昃始食可以看出范仲淹勤奋好学;从 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以看出范仲淹有远大的政治抱负。 故答案为:幼而无父; 有时候晚上觉得困倦疲惫,就用谁洗脸。 勤奋好学,有远大的政治抱负。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要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本题主要考察文言文句子的翻译。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要抓住翻译的关键得分点,得分点基本上都是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和特殊句式,并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答这样的题,一定要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结合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分析人物形象。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
白牛生者,金华潜溪人,宋姓,濂名。尝骑白牛往来溪上,故人以白牛生目之。生躯干短小,细目而疏髯,性勤。他无所嗜,惟攻学不怠。与人言《六经》,或厌其繁,生曰:吾舍此不学也。《六经》其曜灵乎?一日无之,则冥冥夜行矣。或笑其迂,生曰:我其迂哉?我若迂,孟子则迂之首矣。生好著文,或以文人称之,则又艴然怒曰:吾文人乎哉?天地之理,欲穷之而未尽也。圣贤之道,欲凝之而未成也。吾文人乎哉?生不肯干 或欲挽之使出。生曰:禄可干耶?仕当为道谋,不为身谋。干之,私也。生安于义命,未尝妄有所为。
(节选自宋濂《白牛生传》)
【注】艴():艴然,生气的样子。干禄:谋求官职俸禄,即求官。干:追求,谋取。
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也。

2)翻译下面句子。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性多勤,他无所嗜,惟攻学不息。
3)请分点概括【甲】【乙】两文中提到的的表现。
4)【甲】文中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乙】文中艴然怒曰,宋濂待人接物的态度是否矛盾?请结合选文相关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 1)仕当为道谋/干之/私也
2所以,我虽然生性愚笨,最终有所收获。宋濂生性勤奋,没有别的爱好,唯独对攻读学业不懈怠。
3)【甲】:借书抄书;百里之外拜师求教。
【乙】:日常谈论都是经书;认为自己的学识还不够深厚,还不足以称为文人读书不是为了获得名利。

4)不矛盾。【甲】文中色愈恭礼愈至是宋濂在向老师求教,面对老师呵斥时的态度,更加突显了求教的诚意。【乙】中是因为宋濂认为自己的学养远远不够,不能称为。这两者从不同侧面表现了宋濂对待学问的谦逊态度。
【解析】【分析】(1)这句话意思是应该为了道而寻求做官,谋求俸禄是自私的,根据意思划分节奏即可。
2)本题翻译赋分点,故:所以;卒:最终;嗜:爱好;息:停止。
3)仔细阅读两篇文章,在正确理解字词意思的基础上通译全文,理解大意。是爱好的意思,【甲】文中宋濂性嗜学,但是家贫,他借书抄书来读,长大后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乙】文中,白牛生无所嗜,惟攻学不怠,日常谈论是经书,自我感觉不及文人,而且读书目的纯粹,不是为了名利。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4)【甲】文中色愈恭礼愈至,是宋濂求教老师的虔诚恭敬态度;【乙】文中当别人称其文人的时候,宋濂认为自己的学养远远不够,不能称为文人,所以生气。不同的态度出自不同的原因,侧面表现宋濂对待学问的谦逊态度。比较分析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仕当为道谋/干之/私也
所以,我虽然生性愚笨,最终有所收获。宋濂生性勤奋,没有别的爱好,唯独对攻读学业不懈怠。
【甲】:借书抄书;百里之外拜师求教。
【乙】:日常谈论都是经书;认为自己的学识还不够深厚,还不足以称为文人读书不是为了获得名利。
不矛盾。【甲】文中色愈恭礼愈至是宋濂在向老师求教,面对老师呵斥时的态度,更加突显了求教的诚意。【乙】中是因为宋濂认为自己的学养远远不够,不能称为文人这两者从不同侧面表现了宋濂对待学问的谦逊态度。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对句子的意思的理解,根据意思进行断句。
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
理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内容,根据题干要求,找准关键语句进行分析概括。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 【附参考译文】
【甲】我小时候就特别喜欢读书。家里贫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借来)就亲书抄写,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天很冷时,砚池里的水结成坚硬的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因此停止。抄写完了,跑着去还书,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阅读很多书。到了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和名人相交往(请教),曾经跑到百里以外向同乡有名望的前辈拿着书请教。前辈道德、声望高,学生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从来没有把语言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我恭敬地站在他旁边。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遇到他人斥责人,(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不敢回答;等到他高兴了,就又请教。所以我虽很笨,终于获得多教益。 【乙】白牛生是金华潜溪人,姓宋名濂。他曾经骑着白色的牛在溪上往来,所以人们叫他白牛生。白牛生身材短小,眼睛细小,胡子稀疏。生性勤劳,没有别的爱好,只是不松懈地研究学问。他与别人交谈的内容是《六经》,有的人厌烦他讲得太多,他说:我除了《六经》就不学其他的了,《六经》大概是太阳吧?一天没有它,就好象在黑暗的夜晚走路了。有人笑他迂腐,白牛生说:我难道迂腐吗?我如果迂腐,孟子就是迂腐的第一人了。白牛生喜欢写文章,有人用文人来称呼他,他却又很恼怒地说:我是文人吗?天地的规律,我想要探究却不能够穷尽。圣贤的道理,我想要汇集却未能完成。我是文人吗?白牛生不愿谋求官职俸禄,有人要拉他出来做官。他说:俸禄可以谋求吗?应该为了道而寻求做官,不是为了自己而寻求做官,谋求俸禄是自私的。白牛生安守本分,不曾有非分的行为。

9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记过合浦 苏轼
余自海康适合浦,连日大雨,桥梁大坏,水无津涯。自兴廉村净行院下,乘小舟至官寨,闻自此西皆涨水,无复桥船,或劝乘疍并海即白石。是日六月晦 无月,碇宿大海中。天水相接,星河满天,起坐四顾太息:吾何数乘此险也已济徐闻复厄于此乎?稚子过在旁酣睡,呼不应。所撰《书》、《易》、《论语》皆以自随,而世未有别本。抚之而叹曰:天未欲使从是也,吾辈必济!已而果然。七月四日合浦记,时元符三年也。
【注】合浦:郡名,即廉州,治所为今广西省合浦县。廉州,辖今广西省合浦县西南。海康:郡名,即雷州。其下廉村官寨白石徐闻皆地名。乘疍:乘坐疍船(指南方少数民族的船舶)。并海:依海,沿着海路。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过:苏轼幼子苏过,字叔党,人称小坡。苏过亦为北宋文学家,自号斜川居士,有
《斜川集》留世。 1)文言文字词解释。
或:或劝乘疍并海即白石________ 而或长烟一空________ 适:余自海康适合浦________ 而此地适与余近________
碇:形声,字从石,定从声。意为平息静止。指石块或石墩。故本义表示稳定船身或系船的石墩;在碇宿大海中句中,意思是________ 2)用“/”给下面文字断句。(限断两处) 吾何数乘此险也已济徐闻复厄于此乎 3)翻译文中画线句。 天未欲使从是也,吾辈必济!
4)文中写了两次叹息,四顾太息抚之而叹,作者叹息的是________,更”________
5)研读全文,分析苏轼的心境变化。
【答案】 1)有的人;有时;到;恰好;船停泊或下碇 2)吾何数乘此险也/已济徐闻/复厄于此乎
3)老天要是没打算把你们带走,那我们此次一定能度过一难结果还真是灵验。 4)自己命运如此不济,屡遭险境;自己所修订的《书》《易》《论语》怕是难度此险,不能传于世间
5)苏轼的人生经历了乌台诗案后的三起三落,被贬到海南这样的一个荒凉之地,生活非常困苦。从海康到合浦,多日大雨冲毁了桥梁,无法通行,漫无边际的洪水让苏轼的内心忧虑不已。中途,船被迫停泊在大海之中,虽星河满天,但内心却明朗不起来,非常迷茫,想不通自己为何会屡次遭遇险境,对自己的人生境遇充满了感叹。但这样的苏轼却不沉溺在迷惘之中,吾辈必济,看到了一个不畏艰险,对未来充满坚定信念的苏轼。 【解析】【分析】(1)根据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前一句话的意思是:有人劝我坐小海船沿着海岸线到白石(从雷州半岛西海岸官寨到广西合浦的东海岸白石)。故,有人。后一句话的意思是: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故,有时。一句的意思是:我从海康去合浦。故,到。后一句的意思是:这个地方恰好离我很近。故,恰好。这句话的意思是:船停泊在海上。故 船停泊或下碇。 2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为什么要这样屡屡把自己处于危险境地,从海南岛都已渡海来到雷州半岛的徐闻,怎么又让自己处于如此险境?据此可知这句话的断句方法是: 吾何数乘此险也/已济徐闻/复厄于此乎。
3 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天:上天;使:让;从:跟从;济:救济。故此句可以翻译为:老天要是没打算把你们带走,那我们此次一定能度过一难
4)结合语境分析, 起坐四顾太息的内容是:吾何数乘此险也已济徐闻复厄于此乎?意思是:我为什么要这样屡屡把自己处于危险境地,从海南岛都已渡海来到雷州半岛的徐闻,怎么又让自己处于如此险境? 但是苏轼遇险时,所撰《书》、《易》、《论语》皆以自随,而世未有别本,作者担心这些书怕是难度此险,那样的话就不能传于世间。据此分析答题。

5)结合苏轼当时的处境及文章内容分析,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海南这样的一个荒凉之地,生活非常困苦。而从海康到合浦的途中又遇连日大雨,桥梁大坏,水无津涯,无法通行,漫无边际的洪水让苏轼的内心忧虑不已。但他并没有绝望,从天未欲使从是也,吾辈必济!可以看出他对未来充满坚定的信念。 故答案为:有的人;有时‘’到;恰好;船停泊或下碇 吾何数乘此险也/已济徐闻/复厄于此乎
老天要是没打算把你们带走,那我们此次一定能度过一难结果还真是灵验。 自己命运如此不济,屡遭险境 自己所修订的《书》《易》《论语》怕是难度此险,不能传于世间
苏轼的人生经历了乌台诗案后的三起三落,被贬到海南这样的一个荒凉之地,生活非常困苦。从海康到合浦,多日大雨冲毁了桥梁,无法通行,漫无边际的洪水让苏轼的内心忧虑不已。中途,船被迫停泊在大海之中,虽星河满天,但内心却明朗不起来,非常迷茫,想不通自己为何会屡次遭遇险境,对自己的人生境遇充满了感叹。但这样的苏轼却不沉溺在迷惘之中,吾辈必济,看到了一个不畏艰险,对未来充满坚定信念的苏轼。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断句能力。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顿,特别是文言文中的阅读停顿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主谓之间要停顿;谓宾之间要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关联词后面要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语句通顺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答题时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结合语境理解作者叹息的具体内容。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分析人物的思想感情,有几点必须参考:人物的经历;文章的内容;人物表达心情的语句。结合这几点进行分析并概括即可。 【附参考译文】
我从海康去合浦(从现在的雷州半岛往西到广西的合浦),赶上连日大雨,桥梁多被冲垮,到处是洪水漫道的景象。从兴廉村净行院坐小船到了官寨(雷州半岛中西部),听人家说从这儿往西全被洪水淹没,水陆皆不能通达。也有人劝我坐小海船沿着海岸线到白石(从雷州半岛西海岸官寨到广西合浦的东海岸白石),当天是630日,天空没有月亮,船停泊在海上。天水相连,星河满天,我摇摇晃晃站起来环顾四周漆黑一片的海面不禁叹息:我为什么要这样屡屡把自己处于危险境地,从海南岛都已渡海来到雷州半岛的徐闻,怎么又让自己处于如此险境?小儿子苏过太累了,在旁边鼾睡,怎么叫都不醒。随身带着我写的论《尚书》《易经》和《论语》的书稿,这些还都没有发表过,只此一份。我摸着这些手稿自语:老天要是没打算把你们带走,那我们此次一定能度过一难结果还真是灵验。74日合浦记,那时是元符三年。


10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天启六年十二月,大雪深三尺许。晚霁,余登龙山,坐上城隍庙山门,李岕生、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侍。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坐久清冽,苍头送酒至,余勉强举大觥敌寒,酒气冉冉,积雪欱之,竟不得醉。马小卿唱曲,李岕生吹洞箫和之,声为寒威所摄,咽涩不得出。三鼓归寝。马小卿、潘小妃相抱从百步街旋滚而下,直至山趾,浴雪而立。余坐一小羊头车,拖冰凌而归。
(选自张岱《陶庵梦忆》)
(注)李岕生、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这五个人都是当时的伶人。生,指男伶。马小卿、潘小妃为女伶。呆白:苍白。苍头:指以青色包头巾裹头,这里指年纪大的仆人。欱:通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湖中人鸟声俱绝________ 余拏一小舟________ 上下一白________ 坐久清冽:________ 举大觥敌寒________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声为寒威所摄,咽涩不得出。
3“________”,(乙)文中体现这种写法的语句是“________”。(用原文语句填空) 4)两文都写出了作者对山水的痴迷,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消失;撑(船);全;凉;抗
2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声音被寒气的威力所震慑,艰涩得出不来。 3)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
4)表达了作者不随流俗的高雅情趣和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或深挚的隐逸之思和幽远脱俗的闲情雅趣),寄托了对故国的怀念之情。
【解析】【分析】(1)本题注意拏:通,撑(船)。上下一白:上上下下全白。一白,全白。一,全或都,一概。
2)翻译文言句子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注意通假字、
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注意关键词:更:还。为:被。
3)甲乙两文都主要运用白描的写法。甲文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乙文中: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这种写法,文字简练朴素,清新淡雅,写出了雪山的奇景。
4)此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揣摩能力。解答此类题,需要疏通文意,反复阅读,整体感知文本,在此基础上,结合选文,抓住关键语句,联系写作背景及生平经历,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甲乙两文情景交融,通过文中对阔大、纯净的雪景的描绘,可以看出作者孤高自赏、高雅脱俗的情怀,以及对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 故答案为:消失;撑(船);全;凉;抗
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声音被寒气的威力所震慑,艰涩得出不来。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
表达了作者不随流俗的高雅情趣和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或深挚的隐逸之思和幽远脱俗的闲情雅趣),寄托了对故国的怀念之情。
【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要结合具体的提高要求进行回答。
本题考查考生读文章作者的情感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意,注意文章作者情感表达的语句,要求考生反复阅读,仔细体会。 【附参考译文】
【甲】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上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乙】天启六年的十二月,大雪有三尺多深。晚上的时候天放晴了,我登上龙山,坐在城隍庙的山门上,李岕生、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这几个人陪伴伺候。众山都被雪覆盖住了,月亮的光辉也显得稀薄了,月亮显不出光亮,雪都白花花的。坐久了觉得
有点清冷,苍头(苍头:指以青色包头巾裹头,这里指年纪大的伙计)送酒来了,我勉强举起大杯子抗寒,酒气上升,积雪将酒气吞噬,竟然喝不醉。马小卿唱曲子,李岕生吹洞箫和着马小卿的曲子,声音被寒气所震慑,艰涩得出不来。三更的时候我们(准备)回去睡觉,马小卿、潘小妃互相抱着从百步街旋转滚落,一直到山脚下,满身是雪的站着。我坐着一辆小羊头车,拖着满身的冰凌回来了。

1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董仲舒,广川人也。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
(节选自《汉书·董仲舒传》)
【注】久次:入学的先后顺序。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录毕,走送之________ 先达德隆望尊________ 援疑质理________ 盖三年不窥园________
2)下列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B. 孝景时为博士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C. 弗之怠从 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D.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相与步于中庭 3)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
5)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序,文体名,一般陈述创作主旨、创作经过等;赠序一般是亲友远行时所作,内容多是一些安慰、勉励的话。
B. 宋濂二十岁之后更加仰慕圣贤之道,向有学问的前辈请教,有时遇到前辈的训斥或提问,一句话都不敢答复。

C. 从【乙】文来看,董仲舒年轻时就潜心研究《春秋》,后人将《春秋》与《诗经》《尚书》《礼记》《大学》合称五经
D. 董仲舒研究学问非常痴迷,三年都无心观赏花园里的风景,他在室内挂上帘子读文章,任何人都见不到他。
【答案】 1)跑;声望;询问;观赏 2A
3)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
4等到他高兴时,(我)就又向他请教。董仲舒足不出户,三年间不曾到屋旁的园圃观赏,他治学心志专一到了如此程度。 5A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于古今异义词,不要以今释古。
2A把。B拜为;替,给。C代词;结构助词的。D向;在。
3)这句话的意思是:他出入时的仪容举止,无一不合乎礼仪的矩度,学生们都师法、敬重他。据此可知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是: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 4)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俟:等待。焉:语助词,不译。故此句可以翻译为:等到他高兴时,(我)就又向他请教。盖:发语词,用在句子开头,用来引出下面的内容。窥:欣赏。故此句可以翻译为:董仲舒足不出户,三年间不曾到屋旁的园圃观赏,他治学心志专一到了如此程度。
5A说法正确。B这句话中的先达叱咄理解不正确。先达:在道德学问上有名望的前辈。不仅仅是有学问。叱咄: 训斥,呵责,没有提问的意思。C《大学》不属于五经,应该属于四书,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部作品。D“他在室内挂上帘子读文章,任何人都见不到他的说法错误,董仲舒在室内挂上帘子是没错,但因为跟随他受业的弟子有许多人,所以按照入学先后顺序,再转相传授,有些学生甚至没见过他的面。

故答案为:跑;声望;询问;观赏 A
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
等到他高兴时,(我)就又向他请教。董仲舒足不出户,三年间不曾到屋旁的园圃观赏,他治学心志专一到了如此程度。 A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的能力。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课外的文言词语解释时,要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常见的文言虚词有:之、而、以、于、其、且、为等共20个,这些虚词都有多种用法,是学习文言文的一个难点,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分类归类
记忆,其实最关键的还是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理解的能力,答题时一定要结合句子的意思具体分析、解释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解答时可以了解文言断句的一些常识,还可以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然后再根据语感和结构进行划分。
此题考查翻译文言文中的重点句子的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翻译一般都是文中的名句,翻译时既讲究字字落实,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又要注意句子中的关键词和特殊句式。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答这样的题,首先要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文章写作手法,最后还要根据文学常识的积累辨析每个选项并作出选择。

【参考译文】
董仲舒,广川郡人。从年轻时,董仲舒即钻研《春秋》,孝景帝时拜为博士。董仲舒广授学生,在教室里挂上帘幕,教授经学。跟随他受业的弟子有许多人,按照入学先后顺序,再转相传授,有些学生甚至没见过他的面。据说董仲舒在钻研学问期间,三年中没有进出过住宅后的花园,他治学心志专一到如此程度。他出入时的仪容举止,无一不合乎礼仪的矩度,学生们都师法、敬重他。

12阅读以下文言语段,完成小题。
熙宁八年夏,吴越大旱。九月,知越州赵公 前民之未饥,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库钱仓粟几人,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 州县吏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故事 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使自十月朔 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忧其众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忧其且流亡也,于城市效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
明年春,大疫。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
选自曾巩《越州赵公救灾记》
【注释】赵公:赵抃(10081084),字阅道,谥清献,衢州西宁(今浙江衢县)人。晚年执越州政务,政治卓著。故事:向来规矩。朔:农历每月初一。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字意思。
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________ 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 其仁足以示天下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 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C. 其施虽在越 其仁足以示天下
D. 于城市效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3)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二处)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
5)古代志士仁人常以仁为己任,请联系本文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分别简要分析的具体内涵。 【答案】 1)谨慎;稍微 2A
3)募 / / 恃。
4)(赵公)让人从十月初一开始,每人每天领一升救济粮,孩童每天领半升。 5)本文:赵公在百姓受灾中与民同忧。《醉翁亭记》:写欧阳修虽被贬仍治理好滁州,与民同乐的思想。
【解析】【分析】(1 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让各县呈文上报知州,并且谨慎地作好准备。谨:谨慎。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从未稍微懈怠,事无论巨细必定亲自处理。少:稍微。
2A.前者足以连用,完全可以;后者因为B.都是表递进,而且C.都是代词,他,他的之意。D.都是结构助词。故选A
3)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译为:招募两位僧人,把照料病人的医药和饮食委托给他们,让那些病人不失去依靠。此题要注意把相关的几个意思之间划开。
4)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农历每月第一天。:代指粮食。:领一半。
5)要答好此题,首先要整篇阅读好两篇文言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并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看看原文到底要表明一个什么主要观点。如本文可分析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等句,可概括为赵工在百姓受灾中与民同忧。《醉翁亭记》通过描写醉翁亭的秀丽、自然风光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与民同乐的理想。 故答案为:谨慎;稍微 A
(募 / / 恃。
赵公)让人从十月初一开始,每人每天领一升救济粮,孩童每天领半升
本文:赵公在百姓受灾中与民同忧。《醉翁亭记》:写欧阳修虽被贬仍治理好滁州,与民同乐的思想。
【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的理解和辨析,要求考生在平时注意常用虚词的积累,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进行断
句,要结合现代语法,注意停顿。
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和主题赏析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主旨的赏析情感,要结合文章的重点语句进行分析理解。 【参考译文】
熙宁八年夏天,吴越一带遭遇严重旱灾。这年九月,资政殿大学士赵公出任为越州长官。在百姓未被饥荒所苦之前,就下文书询问所属各县遭受了灾害的有多少乡,百姓能够养活自己的有多少户,应当由官府供给救济粮的有多少人,让各县呈文上报知州,并且谨慎地作好准备。
州县官吏登记报告,全州孤儿、老人、疾病、体弱不能养活自己的共有二万一千九百多人。向来规矩,官府每年发给穷人救济,应当发到三千石粮米就停止。赵公征收富户人家上缴的,以及僧人道士吃余下的粮米,共得谷物四万八千多石,就用它来补助那救济的费用。让规定从十月初一开始,每人每天领一升救济粮,孩童每天领半升。赵公担心领米的人太多会相互践踏,又让男人女人在不同的日子领米,并且每人一次领两天的口粮。他又担心乡民将流离失所,就在城镇郊外设置了发粮点共五十七处,让各人就便领粮,并通告大家,离开自家的不发给粮食。
第二年春上,瘟疫很严重。官府设立病院,安置无家可归的病人。招募两位僧人,把照料病人的医药和饮食委托给他们,让那些病人不失去依靠。赵公在这段时间,早晚劳心力,从未稍微懈怠,事无论巨细必定亲自处理。给病人吃药吃饭的开销花的多是自己的钱。百姓不幸遭遇旱灾瘟疫,能避免辗转死去;即使死了也不会无人收敛埋葬,都是靠赵公的力量。他的德政虽然只有在越州推行,但他对人民的仁爱却完全可以作天下的示范。

13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人养猫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与鸡。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去夫猫也?
(选自明·刘基《郁离子》)
1)解释文中加下划线字。 是非若所知也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不病于无鸡乎?
3)在养猫问题上赵人与其子主张不同,请用自己的话说说他们各自的主张及原因。 儿子:________ 赵人:________
4)以下从本文获得的启示,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看问题要有长远眼光 B. 看问题要权衡利弊 C. 看问题要善于变换角度 D. 看问题要抓主要矛盾 【答案】 1)你
2)(有鼠)不比没有鸡害处更大吗?
3)儿子:主张把猫扔了。因为尽管猫灭了鼠,但也吃掉了鸡。;赵人:主张继续养猫。因为尽管猫把鸡吃了,但鸡没了不过不吃鸡罢了,而继续有鼠的话,可能离挨饿受冻的日子不远了。(除掉猫后,老鼠带来的祸患远超无鸡可吃的影响) 4C
【解析】【分析】(1)此题注意古今异义词,若:古义:你。今义:如果,像。 2)本题注意关键词:病:有害,害处。乎:句末语气词,吗。
3)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其子的主张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是因噎废食,因为猫吃鸡,就要把猫扔掉。而其父则主张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反对赶走猫,看问题从根本上看,我们家的祸害在于有老鼠,不在于有没有鸡。有了老鼠,它们偷吃我家的粮食,咬坏我们的衣服,穿通我们的墙壁,毁坏我们的家具器皿,这样我们将要挨饿受冻了。
4)此题通过赵国父子的对话描写,对是否赶走猫的问题,父子两人的观点不同,儿子只看表面,父亲看到了问题的实质、根本。告诉我们看问题要从根本上看,要长远,要能权衡利弊。要抓主要矛盾;不能只看表面,只注重眼前。看问题要善于变换角度不合文意,故选C 故答案为:你;
(有鼠)不比没有鸡害处更大吗?
儿子:主张把猫扔了。因为尽管猫灭了鼠,但也吃掉了鸡;赵人:主张继续养猫。因为尽管猫把鸡吃了,但鸡没了不过不吃鸡罢了,而继续有鼠的话,可能离挨饿受冻的日子不远了。(除掉猫后,老鼠带来的祸患远超无鸡可吃的影响); C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本题考查阅读感悟启示的表达,答题时应注意抓住文段中心,理解文段含义,结合中心作答,结合自己或社会实际情况, 引发感悟,注意遣词造句讲究三美:运用古诗文、名言警句;恰当运用比喻等修辞;成语。偷梁换柱把作者的在该文章中的观点、体验换成自己
的话再重新演绎一遍。 【参考译文】
一有个赵国人家里发生了鼠患,到中山去找猫。中山人给了他猫。这猫既善于捉老鼠,也善于捉鸡。过了一个多月,老鼠少了,鸡也没有了。他的儿子很担心,对他父亲说:什么不把猫赶走呢?他父亲说:这就是你不知道的了。我怕的是老鼠,不是没有鸡。有了老鼠,就会吃我的粮食,毁我的衣服,穿我的墙壁,啃我的用具,我就会饥寒交迫,害处不是比没有鸡更大吗?没有鸡,只不过不吃鸡罢了,离开饥寒交迫还很远,为什么要把那猫赶走呢?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百废具兴 具:________ 薄暮冥冥 冥冥:________ 而或长烟一空 一:________ 把酒临风 把:________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古仁人: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3)文章有两段文字写迁客骚人览物之情,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4)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解。 【答案】 1)同,全、皆;昏暗;全;持、执;古代品德高尚的人
2(他们)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恐怕会有所不同吧?处在高高的朝堂上
(在朝廷上做官),则为平民百姓忧虑,处在偏远的江湖间(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则替君主担忧。
3)与古仁人之心作对比,突出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胸怀和高尚情操。 4)略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属于通假字。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览,观看,欣赏。得无……乎,大概……吧。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他们)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恐怕会有所不同吧? 居庙堂之高:处在高高的庙堂上,意为在朝中做官。处江湖之远:处在偏远的江湖间,意思是不在朝廷上做官。之:定语后置的标志。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处在高高的朝堂上(在朝廷上做官),则为平民百姓忧虑,处在偏远的江湖间(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则替君主担忧。 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第三、四段分别写览物而悲者和览物而喜者,这两段属于描写和抒情,而第五段作者在列举了悲喜两种情境后,道出了超乎这两者之上的一种更高的理想境界,那就是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古仁人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忧国忧民之心不改,进亦忧,退亦忧。据此可知,这两段文字写迁客骚人览物之情,既为下文的议论抒情做铺垫,也与古仁人之心作对比,突出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胸怀和高尚情操。
4)首先要理解这句话的深层含义,然后再结合自身实际谈自己的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的政治抱负,这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就是把自己的忧乐与国家、民族和人们联系起来。作为中学生的我们,也要学习范仲淹的这种忧乐观,时刻要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努力学习,增长知识和才干,为国家和人们做贡献。 故答案为:,全、皆;昏暗;全;持、执;古代品德高尚的人
(他们)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恐怕会有所不同吧?处在高高的朝堂上(在朝廷上做官),则为平民百姓忧虑,处在偏远的江湖间(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则替君主担忧。
(他们)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恐怕会有所不同吧?处在高高的朝堂上(在朝廷上做官),则为平民百姓忧虑,处在偏远的江湖间(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则替君主担忧。
【点评】此题考查解释文言实词的能力。文言实词的解释要求准确并符合语言环境,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时要注意积累、背诵,尤其注意课下注释中出现的词语,必须重点记忆,答题时可按记忆回答。课下注释中没有的词语可以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还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特殊现象。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基本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某个材料作用的能力。文章材料是为主旨服务的,某部分内容需不需
要写,是详写还是略写,这些都要根据文章的写作目的来决定,分析其作用也就是分析其对表现主旨的作用,当然,有的内容是直接表现主旨,有的内容则是间接表现主旨,一般这样的题都是要求分析后者的作用,这就涉及到文章的写作手法。因此本题要从写作手法方面分析材料对表现主旨的作用。
此题考查思维的拓展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需要学生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受。对于主观题,表达上的优劣会成为关键因素。要加强语言的系统训练。对主观题的基本要求是:第一,简明;第二,条理清晰;第三,表达要富于美感,自然流畅,有感染力。要结合原作品内容来理解链接材料内容的深刻内涵。

15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________ 云归而岩穴暝________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________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________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间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3)下列句子中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蔚然而深秀 B. 溪深而鱼肥 C. 泉香而酒洌 D. 而不知人之
4)欧阳修虽被贬滁州,却能够与民同乐,这给你怎样的启示?

【答案】 1)茂盛的样子;聚拢;领会;以……为快乐
2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醉了能和他们一起快乐,酒醒后能写文章来记述这件事的人,就是太守啊。 3D
4)面对困难和挫折能够豁达乐观、恬然自适、积极向上、有所作为。
【解析】【分析】(1)第一句大意是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故蔚然的意思是茂盛的样子。第二句大意是云聚拢过来,山里就昏暗了。故的意思是聚拢。第三句大意是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故意思是领会。第四句大意是却不知道太守以宾客的快乐为快乐。故第一个意思是以……为快乐。
2)第一句重难点词语有:意,情趣;第二句重难点词语有:以,用。同时注意第二句是一个倒装句,正确语序是醉能同其乐,醒能以文述者,太守也 3ABC都表示并列。D表示转折。故选D
4)这道题需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和写作背景进行具体分析。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却不甘沉沦,仍奋发有为,让百姓过得丰衣足食,并带领百姓一起游醉翁亭。欧阳修这种豁达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正是我们需要学习和具备的。 故答案为: 茂盛的样子;聚拢;领会;以……为快乐
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醉了能和他们一起快乐,酒醒后能写文章来记述这件事的人,就是太守啊。 D
面对困难和挫折能够豁达乐观、恬然自适、积极向上、有所作为。
【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考生在平时言注意对常见文言虚词的理解和掌握,言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考生读文章的领悟和语言的弊端,解答此题需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和写作背景进行具体分析。 【附参考译文】
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那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像那太阳出来,树林中的雾气散去,云聚拢过来,山里就昏暗了,或暗或明,变化不
一,这就是山间早晚的景象。野花开了,散发出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看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天气高爽,霜色洁白,水面低落下去,石头裸露出来,是山中四季的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那乐趣也是没有穷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老小小,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在游山啊。到溪边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酿酒,泉水香甜,酒水清澈,山中的野味野菜,杂乱地摆放在前面,这是太守在举行酒宴。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人射中了目标,下棋的人得胜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哗的,是众位宾客欢乐的样子。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落到山顶,人的影子散乱一地。太守下山回家,宾客跟随着。树林茂密阴蔽,鸟儿到处鸣叫,那是因为是游人离开后鸟儿们在快乐啊。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宾客的快乐为快乐。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快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人欧阳修。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29d7caa63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af.html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题训练答案及解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