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120个实词18个虚词例析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 .
高中文言文120个实词例析
1.爱
本义是悲哀、伤心。用作动词:

1〕保护,体贴。如: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 2〕珍惜,爱惜。如:倘使三国各爱其地……〔"六国论" 3〕喜爱。如:予独爱莲之出于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4〕吝啬,舍不得。如:百姓皆以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2.安
本义是安静。

1〕用作形容词,意为"平安〞"安定〞"安稳〞。如: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用作动词,意为"安身〞"养生〞。如: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刿论战" 附虚词用法:

1〕用作疑问副词。出现在疑问句中,置于动词之前,作状语。相当于"怎么〞"怎样〞。如: A.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

B.安得广厦千万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用作疑问代词。用在疑问句中作宾语,置于动词之前。相当于"什么〞"哪里〞。如: A.沛公安在."鸿门宴"

B.君谓计将安出."隆中对" 3.被
本义指一种睡衣。

1〕用作动词,意为"蒙受〞"遭受〞"受到〞。如: A.忠而见疑,信而被谤。"屈原列传" B.妆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 C.如被冰雪。"促织"

2〕通"披〞,意为"披着〞"佩戴〞"穿戴〞。如: A.被发行吟泽畔。"屈原列传" B.被明月兮佩宝璐。"涉江" C.将军身被坚执锐。"涉世家" 4.倍
本义是按原数增加,与现代汉语表"多少倍〞的"倍〞一样。用作动词,"背〞,意为"背弃〞"违背〞"背叛〞。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 附虚词用法:

用作副词。意为"加倍〞"更加〞"愈加〞。如: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兄弟" 5.本本义为树的干、根,与"末〞相对。

1〕用作名词,意为"根本〔的东西〕〞"根底〔的东西〕〞,"根源〞"来源〞。如: A.本末倒置。〔成语,原意为"树根〞,这里引申为"根本的〞"主要的〞。 B.今背本而趋末。"论积储疏""本〞在这里引申为"农业〞,"末〞在这里引申为"工商业〞。 C.人穷那么反本。"屈原列传",根源。

2〕用作量词,或相当于现代汉语作量词的"本〞,或可根据实际情况译为"册〞"份〞等。如: A.别具本章。"狱中杂记",本、份。 B.假设印数十百千本,那么极为神速。〔括"活板",册。 附虚词用法:

副词,意为"原本〞"本来〞。如:

A.用芽者自从本说……〔"采草药",原本。"本说〞指"原来的说法〞〕 B.本图宦达,不矜名节。"情表",本来。 6.鄙
本义是边疆、边陲、遥远的地方,名词。如: A.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 v .

. .
B.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师"鄙〞在此活用为意动词,意为"以……为边境〞,"以鄙远〞意"越过晋国把远方的国作为国东部的边境〞。

1〕用作形容词,意为"庸俗〞"浅陋〞"地位低下〞。如:人贱物亦鄙。"孔雀东南飞" 2〕用作动词,意为"看不起〞"轻视〞。如"鄙视〞,"鄙薄〞。 7.兵本义是双手拿着武器。用作名词:

1〕兵器,武器。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六国论" 2〕士兵,军队。如: A.可汗大点兵。"木兰诗",士兵。 B.发兵击之。"屈原列传",军队。 3〕战争,军事。如:

A.兵旱相乘……〔"论积储疏",战争。 B.纸上谈兵。〔成语,军事。 8.病本义是重病。

1〕用作名词。意为"疾病〞"病残〞。如: A.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 B.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病梅馆记" 2〕用作动词:

①怕,担忧,忧虑。如: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卫灵公"〕——君子担忧的是自己没有才能,不担忧别人不了解自己。

②疲劳,困苦不堪。如: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足畏。"赤壁之战" ③名词活用为使动词,意为"使……成为病态〞。如: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病梅馆记" 9.察本义为仔细看、观察。 1〕用作动词

①仔细看、观察。如:徐而察之。"石钟山记"

②考察、调查。如:向察众人之议……〔"赤壁之战"

③看清楚、了解明白。如成语"明察秋毫〞的"察〞,又如:故察己那么可以知人,察今那么可以知古。"察今"

④推荐、选拔。如:郡察孝廉,州举茂才。"三国志•吴主传"

2〕双音词"察察〞,原意为看得清清楚楚,引申为洁白,形容词。如: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

10.朝本义为早晨,与"暮〔夕〕〞相对。

1〕读zhāo,名词,意为"早晨〞。如成语"朝三暮四〞"朝气蓬勃〞,又如: A.朝闻道,夕可死矣。"论语•里仁" B.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 2〕读cháo,主要有两个用法:

①动词。意为"朝见〞"朝拜〞〔专指臣见君〕"拜见〞"拜访〞〔泛指下对上或平级之间〕。如: A.弱国入朝。"过论",朝见。 B.序八州而朝同列。"过论""朝〞在这里活用为使动词,"使〔让〕……朝见〔朝拜〕〞之意。 C.临邛县缪为恭敬,日往朝相如。"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拜见,拜访。 ②名词。意为"朝廷〞,"朝代〞。如: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朝廷。 11.曾本义是增加,为"增〞的假借字。

1〕读zēng,名词。指与自己相隔两代的家属。如曾祖、曾。 2〕通"层〞,意为"重叠〞。如:荡胸生曾云,决入归鸟。〔杜甫"望岳" 附虚词用法:

副词,起加强或延缓语气作用。有两种情况: 1〕表过去发生过,可译为"曾经〞。如: A.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 B.……人道寄奴曾住。"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 v .

. .
2〕表出乎意料,或已到达某种极限,可译为"竟〔然〕〞"还〞等。如: A.曾不假设霜妻弱子。"愚公移山" B.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核舟记" 12.乘
本义是登高。如:乘鄂渚而反顾兮……〔"涉江" 1〕用作动词 ①乘坐〔船、车〕,驾〔车〕。如: A.独与迈乘小舟……〔"石钟山记" B.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赤壁之战" ②趁着,凭借。如成语"乘虚而入〞。

2〕用作名词,读shèng,指兵车。如:公与之乘。"刿论战" 3用作量词,shèng辆。如:然而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过论""万乘〞原指"一万辆〔兵车〕〞,后在文言中常用来比喻天子的地位和权势。

4〕用作数词,意为"四〞〔古代一辆兵车配备四匹马,因以引申为"四〞。〕如:以乘韦〔四牛皮〕先牛十二犒师。"左传•崤之战",乘韦,四牛皮。 13.诚
本义指说话老实、不虚伪。词义扩大,引申为"老实〞"真诚〞,形容词。如:帝感其诚。"愚公移山" 附虚词用法:

副词。有两种情况:

1〕表确凿语气,可译为"确实〞"确实〞"实在〞等。如: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B.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廉颇蔺相如列传"

2)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果真〞"如果确实〞等。如: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必矣。"赤壁之战" 14.除
本义指宫殿的台阶。用作动词:

1〕拜官,授职,任命。如:除臣洗〔xián〕马。"情表" 2〕消除,除掉。如: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3〕整治,整理。如:即除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五人墓碑记" 15.辞
本义是诉讼的供词、口供。 1〕用作名词

①言词、词句、语言。如:其辞微……〔"屈原列传" ②托辞、借口。如:动以朝廷为辞。"赤壁之战" ③命令。如:近者奉辞伐罪。"赤壁之战"

④古代一种诗体,与"赋〞同类。如:楚辞,"归去来兮辞" 2〕用作动词

①推托,推辞,不承受。如"不辞辛劳〞。又如: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②辞别、告辞、辞别、离开,如:

A.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告辞。 B.我从去年辞帝京……〔"琵琶行",离开。 16.从
本义是跟随。 1〕动词

①跟随,跟着,跟从。如: A.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于境上。"廉颇蔺相如列传" B.赢粮而景从。"过论" C.乘牛车,从吏卒。"赤壁之战",这里是使动用法,意为"使……跟从〞"〔后面〕跟着〞。

. v .

. .
②顺从、听从。如:臣从其计。"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傍着、挨着。如:樊哙从良坐。"鸿门宴" ④参加、参与。如"从政〞。

2〕通"纵〞,特指"合纵〞,战国时指南北六国联合抗。如: A.于是从散约解,争割地而赂。"过论",作名词,合纵的盟约。 B.齐与楚从亲……〔"屈原列传",作动词,结盟。 附虚词用法:

用作介词。表方向、地点、时间,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译为"由〞"自从〞"在〞等。如:问所从来。"桃花源" 17.殆
本义是危险,形容词。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子"谋攻" 附虚词用法:

副词,有两种情况:

①表推测或不肯定,可译为"大概〞"也许〞"恐怕〞等。如: A.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项脊轩记" B.殆与余同。"石钟山记"

②表接近,相差很少,可译为"将近〞"几乎〞"差不多〞等。如: A.且燕处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 B.进退不由,殆例送死。"〈指难录〉后序" 18.当
本义是〔两者〕相抵。 1〕读dàng,动词。

①抵、相抵。如:以一仪而当地……〔"屈原列传" ②当作,算是。如成语"安步当车〞。 2〕读dāng,动词。

①抵挡、抵御、阻挡。如: A.非豫州莫可以当操者。"赤壁之战" B.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②占着、立着。如:有大石当中流。"石钟山记",立着。 ③应当、应该。如: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掌管,主持。如:当室者死,三年释其征。"勾践灭吴"〕——家中嫡长子死了,免除他家中的征税三年。 3〕读dàng,形容词,意为"恰当〞"适合〞。如:惴惴恐不当意。"促织" 附虚词用法:

dāng,用作虚词,有两种情况:

1〕介词,表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方位,可译为"在〞"对〞"向着〞等,如: A.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望" B.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鸿门宴",译为"在〞。

2〕副词,表肯定或推断,可译为"就〞"必定〞"大概〞等,如: A.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孔雀东南飞",就。 B.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出师表",必定。

C.原其理,当是为谷水冲激……〔"石钟山记",大概。 19.道
本义是道路。如成语"任重道远〞。 1〕用作名词

①道理、真理、规律。如:赂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六国论",道理。 ②主、学说、思想、道德、道义。如: A.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思想、道德。 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公丑下",道义、王道、正确的政治措施。

. v .

. .
③方法〔策略〕。如:此其为餍足之道也。"齐人有一妻一妾" 2〕用作动词

①赶路。如:晨夜兼道,比至南郡。"赤壁之战" ②取道、经过。如: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 ③说、讲、谈论。如: A.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念奴骄•赤壁怀古" B.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孟子•齐桓晋文之事",无道:没有谈论过。 20.得
本义是获得、得到。 1〕动词

①找到,抓到。如:逐而得之。"促织" ②能够,可以,应该。如: A.予自度不得脱。"〈指南录〉后序",能够。 B.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应该。 2〕名词。意为"收获〞。如:冀有万一之得。"促织" 3〕形容词

①对、正确、适合,如成语"相得益彰〞,又如:此言得之。"六国论" ②得意。如成语"洋洋自得〞。 附虚词用法:

语气助词,起凑足音节作用,无义。如: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孔雀东南飞" 21.度
本义是量长短的标准。 1〕读dù。

①用作名词,意为"限度〞,如成语"荒淫无度〞"挥霍无度〞。 ②用作动词,意为"考虑〞和"度过〞"越过〞。如: A.置之度外〔成语,意为"考虑〞。

B.一夜飞度镜湖月〔"梦游天姥吟留别",越过。 ③用作量词,表次数。 2〕读dúo,动词。

①量长短。如:与涉度长絜大。"过论""度〞与"絜〞互训。 ②推测,估计。如:相如度王特以诈佯为予城。"廉颇蔺相如列传" 22.非
本义是违背事理。 1〕动词

①不是,没,没有。如:非仲尼、墨翟之贤。"过论" ②非难,反对,指责。如成语"无可非议〞、"无可厚非〞。 2〕形容词,意为"错误〞"不对〞。如成语"是非清楚〞。 23.复
本义是返回。 1〕动词

①答复。如:不敢出一言以复。"送东阳马生序" ②恢复。如: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师说"

2〕形容词,意为"繁复〞"重复〞。如:山重水复疑无路……〔陆游"游村" 3〕通"覆〞,动词。

①遮盖,掩蔽。如:复之以掌,虚假设无物。"促织" ②翻过来。如:樊哙复其盾于地。"鸿门宴" 附虚词用法:

副词,表动作行为的重复或持续,可译为"又〞"再〞"更〞"还〞"重新〞等。如:能复饮乎."鸿门宴"

. v .

. .
24.负
本义是依仗、靠着,动词。如成语"负隅顽抗〞。又如:负其强。"廉颇蔺相如列传" 有多个动词引申义:

1〕承担。如成语"忍辱负重〞。又如:宁许以负其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2〕背〔着〕。如成语"负荆请罪〞。又如:悉使羸兵负草填之。"赤壁之战" 3〕背弃,违背。如成语"忘恩负义〞。如:誓天不相负。"孔雀东南飞"

4〕与"胜〞相对,意为"失败〞,此义与现代汉语同。如;胜负之数,或未易量。"过论" 25.盖
本义是用芦苇或茅草编织成的覆盖物。用作动词: ①遮盖,掩盖。如成语"欲盖弥彰〞。 ②胜过,超过。如:英才盖世。"过论" 附虚词用法:

1〕副词。用在句首,表下边的话带有推测性的断定,相当于"大概〞"推想〞的意思。如:盖其又深,那么至又加少矣。"游褒禅山记"

2〕连词。连接上文,起说明原因的作用,也含有不十分确定的意思。可译为"〔大概是〕因为〞如:今"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游褒禅山记" 26.故
本义是原因、缘故。 1〕名词

①原因,缘故。如:何故而至此."屈原列传""何故〞即"什么原因〞〕 ②朋友,交情。如成语"非亲非故〞,又如: A.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 B.故人具鸡黍。〔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即"朋友〞。 2〕形容词。与"新〞相对,意为"旧〞。如: A.而从六国灭亡之故事。"六国论""故事〞即"旧例〞。 B.故国神游……〔"念奴娇•赤壁怀古""故国〞即"旧地〞。 C.温故而知新。"论语•为政",这里活用为名词,意为"旧的知识〞。 附虚词用法:

1〕连词。表因果关系,可译为"所以〞"因此〞。有时用复音词"是故〞"以故〞来表达。如: A.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鸿门宴" B.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

2〕副词。有三种情况,一是表原先就是那样,可译为"本来〞"原来〞"从前〞。二是表情况和原先一样,可译为"仍旧〞"仍然〞。三是表有意这样去做,用在动词的前面,可译为"成心〞"特意〞"特地〞等意思。如:

A.此物故非西产。"促织",本来,原来。 B.累官故不失州郡也。"赤壁之战",仍旧。 C.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孔雀东南飞",仍旧。 D.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信陵君窃符救" 27.顾
本义是环视。用作动词:

1〕回头看。如成语"瞻前顾后〞。又如:赢得仓皇北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回来,与"返〞同义。如:顾反,谏怀王。"屈原列传" 3〕看,望见。如:顾野有麦场。"" 4〕探望,拜访。如成语"三顾茅庐〞
5〕照顾,顾念,顾虑,关心。如: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诗经•硕鼠" 附虚词用法:

1〕副词。有两种情况:一表违反常情或出乎意料或加强反诘语气,可译为"不过〞"反而〞"难道〞等;二表围,可译为"只〞"仅仅〞"只不过〞等。如:

. v .

. .
A.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反而,难道。 B.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促织",只是,只不过。

2〕连词。表转折,可译为"但〞"但是〞等。如:顾吾念之,强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28.固
本义是稳固,特指地形险要和城郭稳固。如成语"固假设金汤〞。又如:孝公据肴函之固。"过论" 1〕用作形容词,意为"固执〞"顽固〞。如: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阿房宫赋"

2〕用作动词,意为"坚持〞"坚守〞,如成语"固执己见〞。又如:数败军,军固壁不战。"廉颇蔺相如列"

附虚词用法:

用作副词,有几种情况:

1〕表本来如此或理应如此,可译为"本来〞"原来〞"一向〞"确实〞等。如: A.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本来。 B.斯固百世之遇也。"五人墓碑记"

2〕表态度坚决,可译为"一定〞"坚决〞等。如:蔺相如固止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3〕表追根寻底,可译为"终究〞等。如: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4〕用作连词。同"故〞,表结果,可译为"所以〞"因此〞等。如:余固笑而不信也。"石钟山记" 29.归
本义是女子出嫁。用作动词: 1〕回家〔国〕,回到,回来。如: A.相如既归……〔"廉颇蔺相如列传" B.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 2〕返回,退回,送回。如:臣请完璧归。"廉颇蔺相如列传" 3〕归附,归属。如: A.江表英豪,咸归附之。"赤壁之战" B.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楼记"

4〕聚集,聚集。如:众士仰慕,假设水之归东海。"赤壁之战" 30.国
本义是国家。用作名词: 1〕国都,京城。如: A.去国怀乡。"楼记"

B.国破山河在……〔"望岳"

2〕泛指"地方〞"地域〞。如:逝将去女,适彼乐国。"诗经•硕鼠" 31.过
本义是走过。 1〕动词

①经过。如: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 ②超过。如成语"过犹不及〞 ③拜访,探望。如:可别过之。"赤壁之战" ④责备。如:闻大王有意督过之……〔"鸿门宴" 2〕用作名词。意为"过错〞"过失〞。如: A.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B.君过矣,不假设长安君之甚!"触龙说太后" 32.何
本义是肩挑、肩扛。

假借为虚词。附虚词用法: 1〕副词。有两种情况:

①用在句首或动词之前,常表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等。如:

. v .

. .
A.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B.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用在形容词前,表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等。如: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2〕代词。表询问或反问,有几种情况:

①单独作谓语,表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等,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等。如:何者.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东西〕〞等。如: A.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B.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何〞作"操〞的宾语,这里前置。

③作定语,用在名词或名词短语之前,常用来表询问,可译为"什么〞"哪〞。如: A.何陋之有."陋室铭"

B.其间旦暮闻何物……〔"琵琶行"

3〕复音虚词"何如〞"何以〞"假设何〞"奈何〞的用法:

"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如: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什么〞等。如:何以战."刿论战"

"假设何〔何假设、假设……何〕〞和"奈何〔何奈、奈之何〕〞用法一样,表询问怎么处置,可译为"么〞"怎么样〞"对……怎么样〞"把……怎么样〞等。如: A.使归就戮于,以逞寡君之志,假设何."肴之战" B.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33.恨
本义是怨恨。

1〕动词,意为"怨恨〞。如:如:恨晨光之熹微〔"归去来兮辞" 2〕名词,意为"悔恨的事〞。如:此三者,吾遗恨也。"伶官传序" 34.胡
本义是牛下巴颏垂吊着的肉,也指兽类下巴颏垂下的肉。被假借为其它用法和意义: 1〕名词,泛称我国古代西北方各个少数民族,即"匈奴〞。如;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过论" 2〕形容词,意为"任意乱来〞。如成语"胡言乱语〞。 主要被假借为虚词。附虚词用法:

1〕用作疑问副词。表询问语气,可译为"为什么〞"怎么〞等。如:上胡不法先王之法."察今"

2〕用作疑问代词。表询问,可译为"什么〞。如: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胡以〞即"以胡〞,意为"凭什么〞。 35.患
本义是担忧、忧虑。

1〕动词。意为"担忧〞"忧虑〞。如:欲勿予,即患兵之来。"廉颇蔺相如列传" 2〕名词。意为"忧患〞"灾祸〞。如成语"防患于未然〞,又如: A.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 B.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谋攻",这里活用为动词,意为"危害〞。 36.或
为古"域〞字,借为"惑〞,动词,意为"迷惑〞"迷失〞。如: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史记•将军列传"〕——军队没有向导,迷失方向,走错道路,落在大将军的后面。 主要假借为虚词。附虚词用法:

1〕用作代词。有时分指它前面已经出现过的人或物中的一局部,有时泛指某人、某物或某种情况,可译为"有人〞"有的〞"某人〞等。如: A.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B.回视日观以,或得日或否。"登泰山记"

. v .

. .
C.或曰此鹳鹤也。"石钟山记"

2〕用作副词。表不敢或不能肯定,可译为"或许〞"也许〞"可能〞等。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楼记"

3用作连词。表两种〔或以上〕情况可供选择或者动作行为的交替发生,可译为"或者〞"有时〞等。如: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察今" 37.疾
本义是一般的病。

1〕动词,意为"痛恨〞"痛心〞。如: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屈原列传" 2〕通"嫉〞,意为"嫉妒〞"妒忌〞。如: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史记•吴兵法" 2〕用作形容词

①快。如: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触龙说太后" ②猛烈。如成语"疾言厉色〞"疾风知劲草〞
③大,强大。如: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 38.及
本义是追赶〔上〕。用作动词:

1〕追赶。如:及诸河……〔"肴之战" 2〕比得上。如:

A.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B.自以为能不及膑……〔"史记•吴兵法""不及〞即"比不上〞。 3〕到,到达。如:及城里,亦然。"雪夜入蔡州" 附虚词用法:

1〕用作介词。有两种情况:

①表时间,可译为"等到〞"到了〞"到……时候〞"在……时候〞等。如: A.及捕入手,已股落腹裂。"促织" B.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触龙说太后",在……时候。

②表介绍出参与这一动作行为的次要对象。可译为"跟〞"同〞等。如:屈完及诸侯盟。"左传•僖公二十四"

2〕用作连词。用来连接并列的名词和名词短语,可译为"和〞"并且〞等。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廉颇蔺相如列传" 39.即
本义是节制饮食。用作动词:

1〕接近,靠近,走近。如成语"假设即假设离〞"可望而不可即〞 2〕就位。如:吾初即位。"史记•楚世家" 附虚词用法:

1〕用作副词。有三种情况:

①表时间紧,可译为"马上〞"立刻〞等。如:权即遣肃行。"赤壁之战" ②表在某种条件或情况下自然怎样,可译为"就〞等。如:而奉行者即为定例。"促织"

③用在判断句中,起加强肯定、判断语气作用,可译为"就是〞"便是〞等。如:即今之然在墓者也。"五人墓碑记"

2〕用作连词。有两种情况:

①表时间相连或事理相因,可译为"就〞"又〞"却〞等。如:欲勿予,即患兵之来。"廉颇蔺相如列传",又,却。

②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即使〞等。如: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

3〕用作介词。表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或条件,可译为"在〞"就〞"就在〞等。如:项伯许诺,即夜复去。"鸿门宴" 40.既
本义是吃完少量的食物,引申为"尽〞"完〞,形容词。主要被假借为虚词。附虚词用法: 附虚词用法:

. v .

. .
1〕用作连词。用来连接并列的名词和名词短语,可译为"和〞"并且〞等。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廉颇蔺相如列传"1〕用作副词。情况有二:一表动作行为的完结,可译为"……以后〞"已经〞"完全〞等,有时"既已〞连用,可译为"已经……之后〞;二表在隔了一段时间以后,发生了某事,可译为"不久〞,有时"既而〞连用,意义不变。如: A.相如既归,王以为贤大夫。"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后。 B.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子鱼论战",前"既〞,已经;后"既〞,完全。 C.吾既已言之于王矣。"墨子•公输",已经。 D.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五人墓碑记",不久。

2〕用作连词。连接词与词,分句与分句,情况有二:一表连接的两种情况同时存在,常和"且〞"又〞等词照应,"既……又……〞与现代汉语一样,不译,"既……且……〞可译为"既……又……〞;二表由前一分句的事实引出下一分句的推论,常同"那么〞等词照应,"既……那么……〞可译为"既然……就……〞。如:

A.三军既惑且疑。"谋攻" B.既来之,那么安之。"论语•季氏"〕——既然使他们归服了,就应该让他们生活安定。 41.假
本义是借、凭借。

1〕动词,读jiǎ,意为"借〞"凭借〞。如: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促织" 2〕形容词,读jiǎ,与"真〞相对。如: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3〕读jià,名词,意为"假期〞。如: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孔雀东南飞" 42.间
古多作"闲〞,本义是门的隙。

1〕名词。除了表"间隙〞"空隙〞"小路〞意义读jiàn,其它读jiān ①中间,之间,里面,当中。如: A.余那么缊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 B.且放白鹿青崖间。"梦游天姥吟留别" C.一日之,一宫之间……〔"阿房宫赋" ②期间。如: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念奴娇•赤壁怀古" ③一会儿〔短时间〕。如:少间,帘掷一纸出。"促织""少间〞即"一会儿〞。 ④间隙,空隙,小路。如: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间〞在此活用为动词,意为"抄小路〞。 2〕动词。读jiàn,有几个意义: ①参与,夹杂。如:

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论战",参与。 B.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中〞指"其中〞,"间〞为"夹杂〞。 ②离间,挑拨。如:谗人间之,可谓穷矣。"屈原列传" ③隔开,隔离。如: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

3〕量词,读jiān。如:安得广厦千万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附虚词用法:

副词。读jiàn,可译为"间或〞"断断续续〞。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邹忌讽齐王纳谏" 43.见
本义是看、看见。 1〕动词

①拜见、求见,用于下对上。如: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接见、召见、会见,用于上对下。如:王坐章台见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见面,用于一般关系间相见。如:移船相近邀相见。"琵琶行" ④看清,看出。如:卒以此见楚王之终不悟也。"屈原列传"

2〕名词,意为"见识〞"见解〞。如成语"真知灼见〞"见多识广〞。 3〕通"现〞,有"表现〞"显现〞"出现〞和"引见〞"介绍〞等义。如: A.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列传",表现。

. v .

. .
B.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显现。 附虚词用法:

1〕介词。用在动词前,表被动,可译为"被〞,有时同"于〞配合使用。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颇蔺相如列传"

2〕副词。用在动词前,表偏指一方,可译为"我〞。如: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情表""见背〞意即"离我而去〞。 44.解
本义是用刀剖开动物。 1〕动词

①解脱,解开,解除。如: A.急解令休止。"促织" B.一举解之围。"史记•吴列传"

②解释。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 ③理解,懂得。如: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说" ④缓解,缓和。如:太后之色少解。"触龙说太后"

2〕形容词。通"懈〞,意为"松弛〞"懈怠〞。如:胡虏益解。"史记•将军列传"〕——匈奴兵更加懈怠。 45.就
本义是由地处往高处。用作动词:

1〕接近,靠近,趋向。如成语"避重就轻〞,又如:金就砺那么利。"劝学" 2〕完成,到达。如:竟不能就。"后汉书•衡传" 3〕受〔刑罚〕。如:臣请就汤镬。"廉颇蔺相如列传"

4"就职〞意为"赴任〞"到任视事〞,如:臣具表以闻,辞不就职。"情表" 附虚词用法:

副词。表时间紧,可译为"立即〞"马上〞。如:斯须就毙。"促织" 46.举
本义是双手举起来。用作动词:

1〕举起,抬起。如: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块以示者三。"鸿门宴" 2〕推举,选举。如:举贤以自佐。"屈原列传" 3〕攻下,占领。如:南取,西举巴蜀。"过论" 4〕举例,列举。如成语"举一反三〞。

5〕拿,拿出来。如:举以予人,如弃草芥。"过论" 附虚词用法:

副词。用在动词前,表在一定围没有例外,可译为"全〞"都〞"尽〞"整个〞等。如: A.大喜,笼归,举家庆贺。"促织" B.杀人如不能举。"鸿门宴" C.包举宇。"过论" 47.绝
本义是丝断。 1〕动词

"断绝气息〞即"死〞,"断绝关系〞即"绝交〞,"断绝道路〞即"截断〞。如: A.抢乎欲绝。"促织"

B.假设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赤壁之战" C.伏兵绝其后。"屈原列传"

②消失,停顿。如:噌如钟鼓不绝。"石钟山记" ③渡,横渡。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2〕形容词。用在名词前,可视情况来译。如: A.真绝胜处。"游记""绝胜处〞即"风景最好的地方〞。 B.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泊绝壁之下。"石钟山记""绝壁〞即"极其陡峭的山崖〞。

. v .

. .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绝境〞,可不译,也可译为"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附虚词用法:

副词。用作动词或形容词的前面,表程度深,可译为"最〞"极〞"尽〞"完全〞等。如: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响踪。"促织" 48.堪
本义是地面突起的地方。用作动词:

1〕忍受,经得起,受得了。如:每念上既如此,下何以堪."游记" 2〕可,能够。如: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 49.克
本义是肩负。用作动词:

1〕战胜,打败。如成语"克敌制胜〞"攻无不克〞,有又如:既克,公问其故。"刿论战" 2〕抑制,约束。如成语"克己奉公〞"克己复礼〞。

3〕能,能够。如成语"克勤克俭〞"克尽厥职〞,又如: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赤壁之战" 50.类
本义是种类相似。 1〕名词

①种类,同类。如:物各从其类也。"劝学" ②事例。如: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列传"

2〕动词,意为"像〞"类似〞。如:中绘殿阁,类兰假设。"促织" 51.怜
本义是怜悯,同情。用作动词:

1〕怜悯、同情。如: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独不怜公子姊耶."信陵君窃符救" 2〕爱惜、怜爱、疼爱。如: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触龙说太后" 52.弥
本义是长久,形容词。引申为"满〞"遍〞"充满〞"到处都是〞。如成语"弥天大谎〞。 附虚词用法:

副词,表程度越来越深,可译为"更加〞。如: A.芳菲菲其弥章。"离骚" B.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论" 53.莫
本义是日落的时候。用作名词:

1"暮〞的本字,指黄昏。如: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石钟山记" 2〕通"漠〞。如:广莫之野。"庄子•逍遥游" 附虚词用法:1〕用作代词。表无指,排除一切对象,可译为"没有谁〞"没有什么〞等。如: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屈原列传"

2〕用作副词。表否认,可译为"不〞"不要〞等。如: A.莫假设遣腹心自结于东。"赤壁之战" B.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孔雀东南飞" 54.乃
本无实在意义,语气词。 附虚词用法:

1〕用作副词。表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这才〞等;也可表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逆转相背,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还可表对事物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如:

A.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刿论战"

B.夫强而燕弱,而君幸于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C.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D.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 v .

. .
E.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史记•项羽本纪",前"乃〞译为"就〞,后"乃〞译为"仅〞。 此外,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加强判断语气作用,可译为"是〞"就是〞。如:假设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们〕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们〕〞。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55
本义是从外面进入到里面。 1〕名词

①室,里面,部。如: A.少间,帘掷一纸出。"促织" B.惑于袖,外欺于仪。"屈原列传""〞意为"部〞,在这里指"在朝廷里〞,作状语。 ②心,心里。如:怀犹豫之计。"赤壁之战"

2〕通"纳〞,译为"接纳〞"放进〞。如:距关,毋诸侯。"鸿门宴" 56.期
本义是邀约相会。 1〕动词
①约定。如成语"不期而遇〞。

②期望,要求。如: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非子•五蠹"〕——因此圣明的人不期望〔要求〕沿袭古道,不效法固有的法那么。

2〕名词,读jī,意为"满一年〞或"满一月〞。如: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57.奇
本义是奇异、罕见。

1〕形容词,意为"奇异〞"奇妙〞。如: A.天下之奇才。"六国论" B.益奇之。"促织",这里活用为意动词,可译为"认为……奇异〞"对……感到惊奇〞。 2〕名词,读jī,表零数,可译为"多〞"余〞。如:舟首尾约长八分有奇。"核舟记" 58.迁
本义是登高。用作动词:

1〕迁移,转移。如成语"见异思迁〞 2〕变化,改变。如:

A.齐人未尝赂,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B.情遂事迁,感慨系之矣。"兰亭集序" 3〕放逐,贬谪。如:顷襄王怒而迁之。"屈原列传" 4〕升职,高升。如: A.再迁为太史令。"衡传" B.贺卿得高迁。"孔雀东南飞" 59.请
本义是谒见、拜见。用作动词:

1〕请求,为……求情。如:文嬴请三帅。"肴之战" 2〕请示,询问。如:诸将请所之。"雪夜入蔡州" 附虚词用法:

副词,用在动词前,表尊敬或希望,可不译或译为"请求"。有两种情况: 1〕请别人做某事。如:寡人窃闻王好音,请奏瑟。"廉颇蔺相如列传" 2〕请允许〔我〕做某事。如: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将军。"赤壁之战" 60.穷
本义是尽、完结。 1〕形容词

①尽,完结。如:而心目耳力俱穷。"促织"

. v .

. .
②困窘,处境困难,〔生活〕窘迫。如: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屈原列传",处境困难。

③与""相对,意为"不得志〞"不显达〞。如:穷那么独善其身,达那么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2〕动词。意为"穷尽〞"竭尽〞"穷究〞。如: A.穷余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病梅馆记" B.那么虽好游者不能穷也。"游褒禅山记",走到尽头。 61.去
本义是离开。如:去国怀乡。"楼记" 其它动词义:

1〕距离。如:去北军二余里。"赤壁之战" 2〕前往,到……去,向……去。如:大江东去。"念奴娇•赤壁怀古" 3〕除去。如: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62.劝
本义是勉励、鼓励,动词。如"劝学",又如:果行,国人皆劝。"勾践灭吴" 还有"劝说〞意。如:

A.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渭城曲" B.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屈原列传" 63.却
本义是退、退却,动词。如: A.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B.后击者再,牧连却之。"过论",这里活用为使动词,意即"使……退却〞,也可译为"打退〞"打败〞。 附虚词用法:

连词。表重复,可译为"再〞。如: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商隐"夜雨寄北" 64.如
本义是随从。用作动词:

1〕往,到……去。如:使使如受地。"屈原列传"

2〕及,赶上。前面常有带否认词"不〞,意为"比不上〞,有时可不译。如: A.固不如也。"鸿门宴" B.不如因厚遇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3〕像。如:如弃草芥。"六国论" 附虚词用法:

1〕连词,表假设,可译为"假设〞"如果〞。如: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隆中对"

2〕与"何〞连用,构成"何如〞"如……何〞"如……奈何〞的格式,表询问,相当于"怎么样〞"把……怎么样〞。如: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3〕复音词"如是〞,意为"如此〞"这样〞。如: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功,如是而已。"师说" 65.假设
本义是择、选择。用作动词:

1〕及,比得上。如:曾不假设孀妻弱子."愚公移山""不假设〞即"比不上〞。 2〕如,像。如:门庭假设市。"邹忌讽齐王纳谏" 附虚词用法:

1〕代词,用作第二人称,可译为"你〔们〕〞"你〔们〕的〞;有时与"属〞连用,意为"你们〞。如: A.假设毒之乎."捕蛇者说"

B.更假设役,复假设赋,那么何如."捕蛇者说" C.不者,假设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2〕连词,表假设,可译为"假设〞"如果〞。如: A.假设舍以为东道主。"烛之武退师" B.假设潜师以来,国可得也。"肴之战"

3〕复音词"至假设〞"假设夫〞,都作句首语气词,表另起话题,可译为"至于〞"如果说到〞等,有时不. v .

. .
便译出。如:

A.至假设春和景明。"楼记" B.假设夫霪雨霏霏。"楼记" 66.善
本义是美好。 1〕形容词

①美,好,正确。成语"尽善尽美〞,又如: A.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六国论" B.王曰:"善!〞〔"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友好。如;不如因善遇之。"鸿门宴" 2〕动词

①擅长,善于。如:善假于物也。"劝学" ②亲善,与……交好。如:素善留侯良。"鸿门宴" 67.少
本义是不多、数量少。

1〕形容词,意为"不多〞"数量少〞,读shǎo。如:险以远,那么至者少。"游褒禅山记" 2〕动词,意为"缺少〞,读shǎo。如: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名词,指"年轻人〞读shào。如: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滕王阁序"

4〕与"间〞连用,构成"少间〞,读shǎo,意为"一会儿〞"不久〞。如:少间,帘掷一纸出。"促织" 附虚词用法:

用作副词,读shǎo。表程度低,可译为"稍微〞"略微〞。如:太后之色少解。"触龙说太后" 68.涉
本义是徒步渡水。用作动词: 1〕渡〔水〕。如成语"跋山涉水〞,又如:"涉江" 2〕到,进入。如:园日涉以成趣。"归去来兮辞" 69.胜
本义是胜任。

1〕读shēng,动词,意为"禁得起〞"能承受〞。如: A.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春望" B.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鸿门宴" 2〕读shèng

①动词,意为"战胜〞"取胜〞。如:……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过论" ②动词,意为"超过〞"胜过〞。如: A.此时无声胜有声。"琵琶行" B.终不能加胜于。"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形容词,意为"〔风景〕优美〞。如:胜地不常。"滕王阁序" 3〕通"升〞,意为"高升〞。如:卿当日胜贵。"孔雀东南飞" 附虚词用法:

副词,表围,意为"尽〞"完全〞。如成语"不胜枚举〞"美不胜收〞。又如: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70.识
本义是认识、知道、懂得。如: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

1〕动词,意为"知道〞"识别〞。如: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游褒禅山记" 2〕读zhì,,动词,意为"记〞"记住〞。如:汝识之乎."石钟山记"

"断绝气息〞即"死〞,"断绝关系〞即"绝交〞,"断绝道路〞即"截断〞。如: A.抢乎欲绝。"促织"

B.假设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赤壁之战" C.伏兵绝其后。"屈原列传"

②消失,停顿。如:噌如钟鼓不绝。"石钟山记"

. v .

. .
③渡,横渡。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2〕形容词。用在名词前,可视情况来译。如: A.真绝胜处。"游记""绝胜处〞即"风景最好的地方〞。 B.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泊绝壁之下。"石钟山记""绝壁〞即"极其陡峭的山崖〞。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绝境〞,可不译,也可译为"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附虚词用法:

副词。用作动词或形容词的前面,表程度深,可译为"最〞"极〞"尽〞"完全〞等。如: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响踪。"促织" 71.使
本义是命令。 1〕动词

①叫,让,派遣。如: A.遂命酒,使快弹数曲。"琵琶行" B.乃使蒙括北筑长城而守蕃篱。"过论" ②奉使命,出使。如: A.求人可使报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B.下官奉使命,言谈大有缘。"孔雀东南飞""使命〞即"出使的命令〞。 ③主使,指使。如:……周公之被逮所由使也。"五人墓碑记" 2〕名词,意为"使者〞,即"出使的人〞。如:使使如受地。"屈原列传",前"使〞意为"派〞"派遣〞,后"使〞意为"使者〞。 附虚词用法:

连词,表假设,可译为"假使〞"如果〞等。如: A.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那么足以拒。"阿房宫赋"

B.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那么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献较,或未易量。"六国论" 72.是
本义是对的、正确,与"非〞相对,形容词。如成语"自以为是〞。又如: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辞" 主要假借为虚词。附虚词用法:

1〕代词,表近指或远指,可译为"这〞"那〔里〕〞。如: A.良是时从沛公。"鸿门宴" B.……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肴之战"

2〕构造助词,起帮助宾语前置的作用,无实在含义,不译。如成语"唯利是图〞"惟命是从〞,又如: 3〕与"以〞"由〞"故〞等词连用,构成"是以〞"是故〞"由是〞等固定构造,用作连词,表结果,可译为"所以〞"因此〞等。如:

A.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屈原列传" B.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六国论" C.……由是感谢,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73.适
本义是到……去。如: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石钟山记" 其它动词义:

1〕女子出嫁。如: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孔雀东南飞" 2〕顺从,适应。如:处分适兄意,那得自由专。"孔雀东南飞" 3〕享受。如:……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前赤壁赋" 附虚词用法:

副词,表动作行为发生在不久前,可译为"恰好〞"刚好〞"刚刚〞。如: A.……而适类于予。"愚溪诗序"〕——但恰好类似我。 B.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孔雀东南飞" 74.书
本义是写〔信〕

. v .

. .
1〕动词,意为"书写〞。如:御史前书曰……〔"廉颇蔺相如列传" 2〕名词

①书信。如: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孔雀东南飞" ②书籍。如: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师说" 3"书生〞指读书人,如: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滕王阁序" 75.孰
本义是熟〔的〕"孰〞通"熟〞,用作形容词,意为"精审〞"仔细〞"周详〞。如: A.明日,徐公来,孰视之。"邹忌讽齐王纳谏" B.惟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附虚词用法:

代词,表疑问,可译为"谁〞"什么〞等;有时兼含比较、抉择之意,可译为"谁〞"哪一个〞"哪一样〞等;还常与"与〞连用,构成"孰与〞"与……孰〞等固定格式,表比较,可译为"与……相比,〔哪一个〕……〞等。如:

A.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B.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庄暴见孟子" C.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D.孰与君少长."鸿门宴"

E.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76.属
1〕动词,读zhǔ。

①连接,连续。如:然亡国破家相随属……〔"屈原列传" ②撰写,写作。如:屈平属草稿未定。"屈原列传" ③通"嘱〞,意为"嘱咐〞"委托〞。如:属予作文以记之。"楼记" 2〕动词,读shǔ。

①隶属,属于。如:名属教坊第一部。"琵琶行" ②邀请,劝请。如:举酒属客。"前赤壁赋"

3〕名词,读shǔ。相当于"等〞"辈〞"类〞,常与"吾〞"假设〞"之〞等结合,表人称复数,可译为"我们〞"我们这些人〞"你们〞"你们这些人〞"这些人〞等。如: A.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B.假设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C.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杜赫之属为之谋。"过论" 77.数
本义是数目、数量。如:愿令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太后"〕——希望让他能增补到侍卫的数目里〔做一名卫士〕

1〕名词,读shù。命运。如成语"劫数难逃〞,又如: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

2〕数量词,读shù。表约数,可译为"几〞"假设干〞。如: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促织" 3〕动词,读shǔ。 ①查点〔数目〕,计算〔数目〕。如: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 ②列举〔罪状〕,责备,指责。如:数吕师孟叔侄为逆〔"〈指南录〉后序" 附虚词用法:

副词,读shùo。表经常或屡次,可译为"屡次〞等。如:增数目项王。"鸿门宴",数目:屡次用眼示意。 78.率
本义是捕鸟的网,假借为其它用法。用作动词,意为"率领〞"带着〞。如: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过论" 附虚词用法: 用作副词。

1〕表总括,可译为"全〞"都〞等。如:六国互丧,率赂耶."过论"

. v .

. .
2〕表估计,可译为"大概〞。如:大率用根者。"采草药",大率:大概,一般。 79.说
本义是说明、解释。 1〕动词

①读shuō,意为"述〞"诉说〞"解释〞。如:说尽心中无限事。"琵琶行" ②读shuì,意为"劝说〞"说服〞。如: A.增说项羽曰……〔"鸿门宴"

B.亮见权于柴桑,说权曰……〔"赤壁之战" 2〕名词,读shuō。

①说法,主,言论。如: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 ②一种叙事兼议论的文体。如:"师说"
3〕通"悦〞,形容词,意为"快乐〞"愉快〞"欢喜〞如: A.伯说,与人盟。"烛之武退师"

B.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学习后再按时复习,不也很愉快吗. 80.私
本义是私人的、自己的,形容词。如: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深失所望。"赤壁之战" 还用作动词,意为"偏爱〞"偏向〞"护私〞。如: A.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B.不宜偏私,使外异法也。"出师表" 附虚词用法:

副词,表暗中进展,可译为"私下〞"私自〞"偷偷地〞。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良。"鸿门宴" 81.素
本义是〔没有染色的〕绸子,名词。如:十三能织素。"孔雀东南飞" 附虚词用法:

副词,表原有的情况或时间上前后一贯,可译为"本来〞"向来〞"平时〞等。如: A.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廉颇蔺相如列传" B.素善留侯良。"鸿门宴" 82.汤
本义是热水、沸水,名词。如成语"赴汤蹈火〞,又如;臣请就汤镬。"廉颇蔺相如列传",汤镬:古代的一种酷刑,把人投入沸水中烹煮。 1〕其它名词义项有:

①汤药,即"中药汤剂〞。如:臣侍汤药,未尝废止。"情表"

②专有名词,指商代第一个君子。如: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屈原列传" 2〕双音词"汤汤〞:读shāng,形容词,指大水急流的样子。如: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楼记" 83.涕
本义是眼泪。如:不见覆关,泣涕涟涟。"诗经•卫风•氓" 1〕名词。鼻涕。如:初闻涕泪满衣裳。"闻官军收" 2〕动词,意为"哭泣〞。如:儿涕而去。"促织" 84.徒
本义是步行。用作名词:

1〕意为"同一类的人〞,常与"之〞连用,构成"之徒〞,可译为"这些人〞。如: A.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B.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2〕意为"被罚服劳役的人〞。如:涉……迁徙之徒也。"过论" 附虚词用法: 用作副词。

1〕表没有效果,可译为"空〞"白白地〞等。如成语"徒劳无益〞,又如:欲予,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 v .

. .
2〕表限止,可译为"只〞"仅仅〞"只不过〞等。如: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廉颇蔺相如列传" 85.亡
本义是逃跑。如:亡去无义。"鸿门宴" 用作动词。

1〕逃难,避难。如: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2〕丧失,失去。如成语"亡羊补牢〞,又如: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六国论" 3〕死亡,灭亡。如: A.今表新亡。"赤壁之战" B.是故燕虽小而后亡。"六国论" 附虚词用法:

副词,同"无〞,可译为"没有〞。如: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86.王
本义指帝王,读wáng,有时指诸后国的君主。如:君王为人不忍。"鸿门宴" 用作动词,读wàng,意为"称王〞"统一天下〞。如: A.沛公欲王关中。"鸿门宴" B.今王与百姓同乐,那么王矣。"庄暴见孟子" 87.望
本义是逃亡在外盼归。 1〕动词

①盼望,期望。如:

A.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

B.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深失所望。"赤壁之战" ②远望。如:吏望见瑜船。"赤壁之战" 2〕名词

①名望,声望,威望。如成语"德高望重〞。又如: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送东阳马生序",德隆望尊:道德高名望大。 ②念头,愿望。如:……以绝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3〕指月满盈时,即农历的每月十五日或十六日〔小月十五,大月十六〕,下一日那么称为"既望〞。如: A.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五热墓碑记" B.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赤壁赋" 88.恶
本义是罪恶,与"善〞相对。

1〕形容词,意为"坏〞"不好〞。如:娇儿恶卧踏里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恶卧:睡相不好。 2〕动词,读wù,意为"讨厌〞"憎恶〞。如: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赤壁之战"〕——表嫉妒他〔备〕的才能,因而不重用他。 附虚词用法:读wù。

1〕疑问代词,比表询问,可译为"什么〞"哪里〞等。如:学恶乎始,恶乎终。"劝学" 2〕疑问副词,表反诘,可译为"怎么〞。如: A.天下恶乎定."孟子•见梁襄王"

B.彼恶知之."孟子•梁惠王上"〕——他们怎么知道呢. 89.微
本义是隐蔽行走。用作形容词: 1〕小,细小,〔名位〕低下。如: A.操比于袁绍,那么名微而众寡。"赤壁之战" B"微波入焉〞"微风鼓浪〞。"石钟山记" 2〕精妙,含蓄。如:其辞微。"屈原列传" 3〕模糊,隐约。如:烟波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说是〕波涛渺茫,烟云缭绕,实在难以找到。

. v .

. .
附虚词用法:

副词。有两种情况:

1〕表程度轻或动作行为的隐秘,可译为"稍微〞"略微〞"暗中〞"〞悄悄地"等。如: A.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卖油翁"微颔之:稍微点了点头。 B.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信陵君窃符救",微察:偷偷地观察。

2〕表否认,可译为"不〞"只〞"没有〞等,有时表否认假设,可译为"要不是〞"如果没有〞等。如: A.微独,诸侯有在者乎."触龙说太后"〕——不只是国,其它诸侯的子封侯的还有存在的吗. B.微斯人,吾谁与归!"楼记" C.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烛之武退师",微夫人:如果没有那人。 90.悉
本义是详尽。主要用作虚词。 附虚词用法:

副词,表围,可译为"全〞"都〞等。如: A.王悉召群臣议。"廉颇蔺相如列传" B.毁其盆,悉埋于地。"病梅馆记"C.……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赤壁之战" 91.相
本义是审察、观察、仔细看,读xiàng,动词。如成语"相机行事〞。 2〕名词。

①相貌,命相。如:儿已薄禄相。"孔雀东南飞" ②宰相,丞相。如: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鸿门宴" 附虚词用法:

xiāng,副词,有两种情况:

1〕表彼此相互对待的行为,可译为"互相〞。如:

A"相见常日稀〞"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仰头相向鸣〞〔"孔雀东南飞" 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师说"

2〕表动作双方偏指一方,有指称作用,可视情况译为"你〔们〕〞"我〔们〕〞"他〔们〕〞"它〔们〕〞等。如:

A.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孔雀东南飞",相遣归:打发我。 B.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孔雀东南飞",相许:容许你。 92
本义是推辞。用作动词: 1〕绝,辞别。如: A.阿母媒人。"孔雀东南飞" B.良入。"鸿门宴",入:进去告辞。 2〕请罪,抱歉。如: A.旦日不可不蚤自来项王。"鸿门宴",项王:向项王请罪。 B.王恐其破璧,乃辞。"廉颇蔺相如列传",辞:致辞抱歉。 3〕告诉,劝告。如:多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孔雀东南飞",多:多多劝告,再三劝告。 4〕感。如:那么与斗卮酒,哙拜。"鸿门宴" 5〕衰亡,凋零。如"新代〞 93.信
本义是话语真实。

1〕形容词。意为"老实〞"忠诚〞"守信〞。如: A.信臣精卒。"过论" B.皆明智而忠信。"过论" 2〕动词。意为"相信〞。如: A.余固笑而不信也。"石钟山记" B.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屈原列传",这里"信〞可进一步引申为"亲近〞"宠爱〞之意。

. v .

. .
附虚词用法: 用作副词。

1〕表随便,可译为"随意〞"随便〞。如:低眉信手续续弹。"琵琶行" 2〕表确凿,可译为"实在〞"确实〞"确实〞等。如:烟波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 94.兴
本义是共同把一件东西举起来。用作动词: 1〕兴起,发生。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2〕发动。如成语"兴师动众〞。又如:怀王大怒,大兴师伐。"屈原列传"

3〕兴办,创办,复兴,振兴。如成语"百废待兴〞。又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伶官传序"一说"兴〞为形容词,意为"兴旺〞"兴盛〞,在此活用为使动词。 95.行
本义是道路,读háng 1〕动词。读xíng

①运行。如:日月之行,假设出其中。"观沧海" ②行走。如: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屈原列传" ③行动,执行,奉行。如成语"行之有效〞,又如: A.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战" B.余嘉其能行古道。"师说",行古道:奉行古人求师之道。 2〕名词

①读xíng,意为"品行〞"品德〞。如: A.……那么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B.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②读xíng,一种古诗体,属歌行杂体。如:"琵琶行" ③读háng,古代军队编制,二十五人为一行。如:〔涉〕蹑足行伍之间。"过论" 附虚词用法:

副词,读xíng,可译为"将要〞"即将〞。如成语"行将就木〞。又如:羡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去来兮辞",行休:即将完结。 96.幸
本义是幸运。 1〕动词

①宠爱,宠信。如:而君幸于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特指皇帝到某处,可译为"驾临〞"来到〞。如: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③庆幸。如成语"幸灾乐祸〞。 附虚词用法:

副词,有两种情况:

1〕表情态,可译为"幸运〞"幸亏〞"幸好〞。如: A.……那么幸得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B.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鸿门宴"

2〕表尊敬,相当于"希望〞,有时不必译出。如: A.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屈原列传",冀幸:希望。 B.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可不译。 97.修
本义是修饰。 1〕动词

①修理,制造。如:修守战之具。"过论" ②表示。如: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修敬:表示尊敬。 2〕形容词

①好,美好。如:余独好修以为常。"离骚",好修:爱美,此喻修身养性。

. v .

. .
②长,高。如:邹忌修八尺有余。"邹忌讽齐王纳谏" 98.徐
本义是慢步。

用作形容词,意为"缓慢〞"慢慢地〞。如: A.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前赤壁赋" B.徐而察之。"石钟山记" 99.许
本义是容许,应允。如:强而弱,不可不许。"廉颇蔺相如列传" 其它动词含义:

1〕赞同,赞许。如: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2〕相信。如: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那么王许之乎."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3〕期望,期许。如: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书愤"〕——想成为镇守边塞的将领已成了空子期许,因为从镜中我看到了自己衰老的双鬓已经斑白了。 100.阳 本义是。

名词,指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如: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101.要
本义是身体的中部,后写作"腰〞。 1〕动词,读yāo ①要挟,威胁。如:

②同"邀〞,意为"邀请〞。如:良出,要项伯。"鸿门宴" ③约定。如: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孔雀东南飞" 2〕形容词,读yào,意为"险要〞。如:北收要害之郡。"过论" 102.宜
本义是适宜、适宜,形容词。如成语"因地制宜〞,又如:假设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

用作能愿动词,意为"应该〞"应当〞。如: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廉颇蔺相如列传" 103.遗
本义是遗失,丢掉。如成语"路不拾遗〞,又如: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 其它动词含义:

1〕遗留,留下。如: A.至唐渤始访其遗踪。"石钟山记" B.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过论" 2〕读wèi,意为"送〞"送给〞"赠送〞。如:

A.昭王闻之,使人遗王书……〔"廉颇蔺相如列传" B.留待作遗施。"孔雀东南飞" 104.贻
动词,意为"遗留〞"赠送〞"送给〞。如成语"贻害无穷〞"贻笑大方〞,又如: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105.易
本义是蜥蜴。假借为其它用法和含义: 1〕动词

①换,交换。如: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变,改变。如成语"移风易俗〞,又如: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2〕形容词,意为"容易〞"轻易〞。如: A.当与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 B.凡事商议停当而行,不可轻易。"赤壁之战" 106.阴
本义是阴暗、黑暗。

. v .

. .
1〕名词

①指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如:

A.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登泰山记"

B.冀之南,汉之阴,无垄断焉〔"愚公移山",汉之阴:汉水的南岸。 ②阴天。如: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楼记" 2〕形容词:

①暗中。如: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史记•吴列传" ②昏暗,阴暗。如:浮云为我阴。"窦娥冤" 107.右
本义是以手相助。用作名词:

1〕表方位,与"左〞相对。如: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游褒禅山记" 2〕上,上位。如:位在廉颇之右。"廉颇蔺相如列传" 108.再
本义是两次、第二次,数量词。

1〕表基数,意为"两〞"两次〞。如: A.问者香于鼎,再拜。"促织",再拜:拜两拜。 B.击者再。"六国论"

2〕表序数,意为"第二次〞。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刿论战" 109.造
本义是到、到……去。 1〕动词

①到,到〔某地〕去。如:径造庐访成。"促织" ②制定。如: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原列传",造为宪令:制定国家法令。 110.知
本义是知道、了解。 1〕动词

①了解,懂得,明白,感到。如: A.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B.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译为"明白〞"有知识〞。 C.如寡人者,安与知耻。"勾践灭吴" ②主持,管理。如: A.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勾践灭吴" B.子产其将知政矣。"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子产大概将要主持政事了。

2〕形容词,通"智〞,意为"聪明〞"有智慧〞。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前四个"知〞意为"知道〞"懂得〞,后一个"知〞通假。 111.致
本义是送到。用作动词:

1〕表达。如:……致殷勤之意。"赤壁之战" 2〕招徕,引来。如:以致天下之士。"过论" 3〕到,到达。如: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劝学" 4〕得到。如: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

5"致政〞即"辞官〞"卸职〞。如:昔为钱塘长,今那么致政矣。"柳毅传" 附虚词用法:

副词,表程度高,可译为"尽〞"极〞。如成语"专心致志〞。 112.质
本义是用东西作抵押。 1〕名词

①人质。如: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太后"

. v .

. .
②通"贽〞,指礼物。如:厚币委质事楚。"屈原列传" ③同""锧〞,一种刑具。如: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2〕动词,意为"询问〔道理〕〞"提出问题〞。如:援疑质理。"送东阳马生序" 113.治
本义是一条河的名称。假借为其它用法和含义: 1〕动词

①治理。如:而圣君治国……〔"屈原列传" ②对付。如:同心一意,共治操。"赤壁之战"

③泛指处理,进展某项工作,可视情况来译。如: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赤壁之战"可译为"训练〞"整治〞。

2〕形容词,与"乱〞相对,特指国家治理得好,社会安定。如:齐国大治。"战国策•齐策" 114.诸
本义是众、许多。

主要假借为虚词。附虚词用法: 兼词,有两种情况:

1〕代词兼介词,相当于"之于〞。"之〞指前面动词的宾语,可视情况来译;"于〞介绍出动作行为有关的处所或对象,可译为"在〞"到〞"向〞"给〞等。如: A.乃赏成,献诸抚军。"促织",献诸抚军:把这头促织献给抚军。 B.穆公访诸蹇叔。"肴之战",访诸蹇叔:向蹇叔征询这此出兵的意见。

2〕代词兼助词,用在句末,相当于"之乎〞。"之〞指前面动词的宾语,可视情况来译;"乎〞表感慨或疑问语气,可译为"吧〞"呢〞"吗〞等。如:

A.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庄暴见孟子",有诸:有这事吗. B.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齐桓晋文之事" 115.贼
本义是害。用作名词:

1〕害,祸害。如: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论积贮疏" 2〕敌人,犯上作乱。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赤壁之战" 3〕偷窃的人。如:忍能对面为盗贼。"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16.族
本义是箭头,这个意义后写作"镞〞。 1〕名词

①家族。如:豪俊遂并起而亡族矣。"过论"

②类,辈。如: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师说",之族:这些人。

2〕原为一种刑罚,指诛杀三族或九族,后用作动词,意为"灭族〞"灭亡〞。如:族者也,非天下也。"过论" 117.卒
本义是士兵。如: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鸿门宴" 还可作动词用:

①古代称诸侯士大夫的死,又称年老寿终,后又为"死〞的通称。可译为"死〞"死亡〞。如:初,鲁肃闻表卒。"赤壁之战"

②完成,到……为止。如: A.供养卒大恩。"孔雀东南飞" B.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孔雀东南飞" 附虚词用法:

1〕副词,表终竟,可译为"终于〞"最终〞。如:卒相与欢,为刎劲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 2〕通"猝〞,副词,表突然或急速,可译为"急促〞"立即〞"突然〞。如: A.五万兵难卒合。"赤壁之战" B.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荆苛刺王"

. v .

. .
118.走
本义是跑。如:两兔傍地走。"木兰诗" 用作动词:

1〕奔向,逃跑。如:从华容道走。"赤壁之战" 2〕投奔。如: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119.左
本义是左手。 1〕名词

①左边。如:鲁直居左。"核舟记"

②和"右〞连用构成"左右〞,指在傍侍候的近侍近臣。如:左右欲引相如去。"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尊位。因古代车骑、席位以左〔东〕为尊,以右为下。如:公子从车骑,虚左,自引夷门侯生。"信陵君窃符救"

2〕古代官位以右为尊,以左为下,"左〞与"迁〞连用构成"左迁〞,作动词,意为"降职〞"贬官〞。如:远和十年,予左迁郡司马。"〈琵琶行〉序" 120.坐
本义是跪坐。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席,臀部压在脚后跟上,叫作"坐〞。如: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良西向侍。"鸿门宴" 1〕动词

①坐守,不动。如成语"坐享其成〞"坐以待毙〞。 ②犯罪,定罪。如: A.坐法去官。"史记•其武安侯列传"〕——犯罪,被免去官职 B.犯法不坐。〔仲长统"昌言•损益"〕——犯了法不定罪。

2〕名词,同"座〞,意为"座位〞。如:项王那么受璧,置之坐上。"鸿门宴" 附虚词用法:

连词,一说介词,表原因,可译为"因为〞。如: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18个文言虚词 一、而
1.用作连词。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与〞"和〞。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 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石钟山记" 中峨冠而多髯者……〔"核舟记"
(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才〞"接着〞,或不译。 城入而璧留。"廉颇蔺相如列传" 其后四年,而归视汝。"祭十二郎文"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谏太宗十思疏" 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之欢。"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祭十二郎文" (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设〞。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 v .

. .
子产而死,其谁嗣之."左传·襄公三十年"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表示修饰关系,可不译。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2.用作代词。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必欲烹而翁,那么幸分我一羹。"史记·项羽本纪"
3.复音虚词"而已〞,语气助词,表示限止,相当于"罢了〞。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齐桓晋文之事"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氏两世,惟此而已。"祭十二郎文" 二、何
1.用作疑问代词。
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楼记"
作宾语,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然那么何时而乐也."楼记"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作副词。
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孔雀东南飞" 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白"古风五十九首·其二" 3.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何如〞表示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信陵君窃符救"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何以战""刿论战" 三、乎
1.用作语气助词。
〔一〕表疑问语气,用于疑问或反问,可译为"吗〞"呢〞。 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唐雎不辱使命"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可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是何可否之谓乎."柳毅传" (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 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太后"
王之好乐甚,那么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楼记" (用于感慨句,可译为"啊〞"呀〞等。
. v .

. .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赤壁赋" 2.用作介词。相当于"于〞。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 生乎吾前……〔"师说"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之既白。"赤壁赋" 3.作形容词词尾。
浩浩乎如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之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 四、乃
1.用作副词。
〔一〕表示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这才〞等。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仁杰乃引释之高庙、辛毗牵裾之例。1997年全国高考试卷〕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2001年全国高考试卷〕 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2001年全国高考试卷〕
〔二〕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反而〞"才〞等; 夫强而燕弱,而君幸于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至拜大将,乃信也。"史记·侯列传"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祭十二郎文" 〔三〕可表示对事物围的限制,可译为"才〞仅〞等。 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战国策·齐策四"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3.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羸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 毅怪视之,乃殊色也。"柳毅传"
4."乃〞有时还作连词用,释为"假设夫〞、"至于〞、"如果〞等。 臣不意永昌风俗敦直乃尔。"三国志·蜀书·吕凯传" 五、其
1.用作代词。
(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 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盖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愚溪诗序"
(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在句子中作主语、宾语或修饰语的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译为"他〞"它〞,不能加"的〞。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其闻道〞作主语。 王恐其破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 v .

. .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赤壁赋" (活用为第一人称。作定语或小主语,译为"我的〞或"(自己〞。 寡人不知其力之缺乏也。"勾践灭吴"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指示代词,表远指。作定语,可译为"那〞"那个〞"那里〞"那样〞。 其后楚日以削,几十年,竟为所灭。("屈原列传" 那么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赤壁赋"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庄子·山木"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2.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要〞等,或省去。
王之好乐甚,那么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表测度。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 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祭十二郎文",表测度。 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祭十二郎文",表反诘〕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反诘。 ……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烛之武退师",表婉商。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睢不辱使命",表期望。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期望〕
3.用作连词。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
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那么苗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表假设〕 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君子不近,庶人不服。("荀子·劝学",表假设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表选择〕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也."祭十二郎文",表选择〕 六、且
1.用作连词。
表示并列关系、递进关系。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师"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廉颇蔺相如列传" 且臣少仕伪朝,……〔"情表" 且燕处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 表示让步关系,相当于"尚且〞。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2.用作副词。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 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逍遥游"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滕王阁序" 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不吾攻旦暮且下。("信陵君窃符救"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七、假设
1.用作代词。
〔一〕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那么译为"你的〞。 假设毒之乎."捕蛇者说",你〕
. v .

. .
假设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你〕 不者,假设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你们〕 更假设役,复假设赋……("捕蛇者说",你的 (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假设人!〞〔"论语·宪问" 吾不忍其觳觫,假设无罪而就死地。"齐桓晋文之事" 以假设所为,求假设所欲。"齐桓晋文之事" 2.用作连词。
(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
王假设隐其无罪而就死地,那么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 假设以先臣之故,而使有后,君之惠也。("左传·哀公十四年" (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
其以军假设城邑降者,卒万人,邑万户,如得大将。 ("史记·吴王濞传" 八、所
1.用作助词。
在动词前,与动词组成"所〞字构造。属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信陵君窃符救" 岂敢盘桓,有所希冀。"情表" 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祭十二郎文"
"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构造,那么所字构造起定语的作用。 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信陵君窃符救"
2.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照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
先即制人,后那么为人所制。("史记·项羽本纪" 3.复音虚词"所以〞。表示原因或表示手段或凭借。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九、为
1.用作介词。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
(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 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 此中人语云:"缺乏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 公为我献之。"鸿门宴"
(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 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东南飞"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序" (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孔雀东南飞" (表示被动关系。读阳平声,可译为"被〞。"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 "为所〞或"为……所〞。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论" 不者,假设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而夫婿乐逸,为婢仆所惑,日以厌薄。"柳毅传"
. v .

. .
2.用作助词。读阳平声,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如"乎〞,可译为"呢〞"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如今人方为刀俎……何辞为.("鸿门宴" 十、焉
1.用作兼词,用于不及物动词之后或句末。相当于"于之〞。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 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绝佳者家焉。"愚溪诗序" ……与向之噌者相应,如乐作焉。"石钟山记"
2.用作代词,相当于"之〞,用于及物动词之后,作宾语。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夫然,那么天下莫能争是溪,予得专而名焉。"愚溪诗序" 3.语气助词。
(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译出。 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孟子见梁襄王"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烛之武退师" 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
〔二〕用于反诘语气,可译为"呢〞。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4.疑问副词,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那么将焉用彼相矣。"季氏将伐颛顼"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晋文之事" 焉用亡以陪邻."烛之武退师"
5.用作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的样子〞。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于乱石间择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 十一、也 语气助词。
1表示判断语气。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2.表示肯定语气。
或曰: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愚溪诗序" 故自号醉翁也。"醉翁亭记"
有时用在有否认词的句子,表否认的肯定。 王知如此,那么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也"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祭十二郎文" 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促织" 3.表示疑问语气。
夫子何哂由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4.表示感慨语气。
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庄暴见孟子" 洎牧以谗诛,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5.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
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季氏将伐颛顼"
. v .


. .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兰亭集序"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 十二、以 1.用作介词。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什么身份〞等。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或曰: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愚溪诗序"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情表"
今以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永以书抵幕府。1996年全国高考试卷〕 至以刃裂颈断舌而死。1998年全国高考试卷〕 以祖任为丹州司法参军。1996年全国高考试卷〕 俅以幸臣躐躋显位。1998年全国高考试卷〕 (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亦不以城予,亦终不予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岂以一璧之故欺耶.("廉颇蔺相如列传"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情表"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兰亭集序" 毋以此贾祸。1996年全国高考试卷〕
(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信陵君窃符救" 东野云,汝殁以六月二日。"祭十二郎文"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登泰山记"
(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着〞。欲以客往赴军,与俱死。"信陵君窃符救" 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杀我立尽。2002年全国高考试卷〕 2.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根本一样,但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险以远,那么至者少。("游褒禅山记"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而〞,或省去。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 惧谗邪,那么思正身以黜恶。"谏太宗十思疏" 以资觞豆之费可乎.1996年全国高考试卷〕 告先帝之灵以彰其咎。"出师表"1999年全国高考试卷〕 将财物寄置界以避盗。1999年全国高考试卷〕 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2001年全国高考试卷〕 (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为〞。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 v .

. .
舟遥遥以轻飏〔"归去来兮辞"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得全首领以没。1998年全国高考试卷〕 扈从以行。1998年全国高考试卷〕
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开展或推断的结果。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十三、因
1.用作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趁着〔机〕〞"随着〞"凭借〞"通过〞等。
前所谴责,因而获免。"柳毅传"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廉颇蔺相如列传" 因击沛公于坐,杀之。"鸿门宴"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兰亭集序"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过论"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罪……("廉颇蔺相如列传"2000年全国高考试卷 后因他信,具以白质。2000年全国高考试卷〕
2用作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 侯生因谓公子曰……("信陵君窃符救" 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鸿门宴" 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毅因诘之。"柳毅传" 飞骑因番请见。1997年全国高考试卷〕
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2001年全国高考试卷 五千人因衔枚击之。2001年全国高考试卷〕 十四、于
"于〞是介词,构成介宾短语。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游褒禅山记"在〕 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州。"祭十二郎文"在〕 荆国有余于地而缺乏于民〔"墨子·公输"在……方面 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在……中 遣使约降于燕。(2001年全国高考试卷,向 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愈"进学解"到〕 子墨子闻之,起于鲁。("墨子·公输"从、自 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跟、同
予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自慰,……〔"愚溪诗序"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廉颇蔺相如列传"对、对于 沛公居时,贪于财货,好美姬。"鸿门宴"
假设亡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师"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之日短也。"情表"为,给〕 2.表示比较,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情表" 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
有时那么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
3.表示被动,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 故惑于袖。("屈原列传"2001年全国高考试卷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廉颇蔺相如列传" . v .

. .
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愚溪诗序"
4.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一样。 (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 于是王不怿,为一击瓿。("廉颇蔺相如列传" 吴民方心痛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那么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作介宾短语,在句中作状语或补语,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职业上〞"捕蛇者说" 十五、与
1.介词,相当于"跟〞、"同〞。 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墨子·公输" 攻,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涉世家" 伯说,与人盟。"烛之武退师" 相当于"为〞"替〞。 涉少时,尝与人佣耕。"涉世家" 汉王与义帝发丧。"汉书·高祖纪"
2.连词,表示并列,可译为"和〞"跟〞"同〞。 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祭十二郎文" 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赤壁赋"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赤壁赋" 颇与中国同俗。"汉书·骞传" 十六、那么 1.用作连词。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 故木受绳那么直,金就砺那么利。"劝学"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那么与斗卮酒。"鸿门宴" 徐而察之,那么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表示假设关系。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 入那么无法家拂士,出那么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王假设隐其无罪而就死地,那么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 臣欲奉诏奔驰,那么病日笃;欲苟顺私情,那么告诉不许。"情表" 向吾不为斯役,那么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 蝉那么千转不穷,猿那么百叫无绝。"与朱元思书" 位卑那么足羞,官盛那么近谀。("师说" (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可译为"可是〞"却〞。 于其身也,那么耻师焉,惑矣。"师说" 昔为钱塘长,今那么致政矣。"柳毅传"
2.用作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 此那么楼之大观也。("楼记" 非死那么徒尔。"捕蛇者说" 十七、者 助词。
〔一〕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 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促织" 险以远,那么至者少。"游褒禅山记"
〔二〕用在一个词或一组词后边,起提顿作用,然后说明或论断。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游褒禅山记"
. v .

. .
〔三〕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助作用,不译。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
〔四〕用于句末,凡此类"者〞字构造,作动词"假设〞"似〞"如〞的宾语,可译为"……的样子〞。 于是公子立自责,似假设无所容者。"信陵君窃符救" 言之,貌假设甚戚者。"捕蛇者说" 〔五〕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念乡人有客于泾阳者。"柳毅传"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十八、之 1.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臣请入,与之同命。("鸿门宴" "师说"以贻之。"师说" 使之然也。"劝学"
(指示代词,表近指。译为"这〞,作复指性定语。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助词。
(构造助词,定语的标志。译为"的〞或不译。 沛公之骖乘樊哙也。("鸿门宴"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兰亭集序"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无应门五尺之童。"情表"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构造助词,补语的标志,译为"得〞。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那么吾斯役之不幸,未假设复吾赋不幸之甚也。"捕蛇者说" (构造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译时应省去。 宋何罪之有"("公输" 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勾践灭吴"
(构造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不译。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归去来兮辞"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吾不知子之牧羊,何所用哉."柳毅传"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之既白。"赤壁赋"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五人墓碑记" (音节助词。调整或凑足音节,无义,译时应省去。 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涉世家"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寡人之于国也"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赤壁赋"
. v .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d7f37f351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e7.html

《高中文言文120个实词18个虚词例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