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含解析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含解析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按要求答题。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答(与)谢中书书》)
【乙】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 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节选自《小石潭记》)
1)下列划线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 晓雾将歇( B. 沉鳞竞跃(yào C. 参差()披拂 D. 佁(tái)然不动
2)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五色交辉________ 四时俱备________ 青树翠蔓________ 俶尔远逝________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实是欲界之仙都。 潭中鱼可百许头。
4)【甲】【乙】两文都描写了水,请说说作者笔下的水有何共同特点。 【答案】 1C
2)交相辉映;四季;翠绿的藤蔓(翠绿的茎蔓);忽然
3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这里确实是人间的仙境)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石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 4)清澈、透明、纯净。
【解析】【分析】C项正确,错误改正为:A 晓雾将歇 xiē B沉鳞竞跃 yuè D 不动
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交辉:动词,交相辉映 四时:名词,四季 翠蔓 翠绿的藤蔓(翠绿的茎蔓) 俶尔 忽然
实:确实,的确。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欲界,佛家语,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仙都,仙人生活在其中的美好世界。
句意是: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这里确实是人间的仙
境)。可:大约。许:上下,左右。头:条。句意是: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石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
【甲】:清流见底 【乙】:水尤清冽、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这些句子写出水的共同点:清澈、透明、纯净。 故答案为:C
交相辉映 四季 翠绿的藤蔓(翠绿的茎蔓) 忽然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这里确实是人间的仙境)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石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 清澈、透明、纯净。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和正确书写能力。答题时应注意,仔细把握句子的意思,根据前后内容和拼音确定词语,仔细区别同音字、形声字、形近字字形,正确规范地写出词语。
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概括文章信息。答题时应注意,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概括作答。 【附参考译文】
【甲】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乙】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十分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的高地,成为水中的小岛,成为水中的不平岩石,成为水中的悬崖。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阡陌交通________ 便要还家________ 便扶向路________ 处处志之________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本文构思精巧,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叙述了一个曲折有致的故事。 B. 陶渊明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以此寄托他的美好理想,又表现他理想无法实现的无奈。 C. 不足为外人道也,短短几个字,却能表现桃花源人淳朴谦逊、不喜张扬的品质。 D. 本文以忘路之远近开篇,到遂迷,不复得路结尾,渲染了桃花源的神秘虚幻。 4)文中描绘了陶渊明心中理想的生活图景,春秋时期的老子也有类似的描述,试结合链接材料,指出它们的相似点。
【链接材料】至治之极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八十章)
【注】至治之极:国家治理得好极了。甘:美味,以为甜美。 【答案】 1)交错相通;同,邀请;沿着、顺着;做标记
2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3C
4)相似点是:都是当时不可实现的虚幻想象;都描绘了一个理想的社会生活状态。 【解析】【分析】 句意为:田间小路交错相通。交通:交错相通。 句意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要,通,邀请。 句意为:就顺着来时的路回去。扶:沿着,顺着。 句意为:处处都做了记号。志:做标记。
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芳草,芳香的青草;鲜美,鲜艳美丽;落英,落花。句意是:芳香的青
草鲜艳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 何世,什么朝代;乃,竟然;无论,更不用说。句意是:(这里的人)问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
C项有误,表现桃花源人淳朴谦逊、不喜张扬的品质错误,不足为外人道也反映了桃花源人外人来打破他们安定和平的世界。

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虽只有寥寥几句,却留给人们一个心灵休憩的场所,这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们安居乐业;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也勾画了一个环境优美,安定祥和,人们生活和乐幸福的理想世界。 故答案为:交错相通 ,邀请 沿着、顺着 做标记 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C
相似点是:都是当时不可实现的虚幻想象;都描绘了一个理想的社会生活状态。 【点评】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
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信息。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提取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比照辨析正误。
本题考查文章的对比阅读,答题时应注意,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 【附参考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
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 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
【链接材料】国家治理得好极了,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过得快乐。国与国之间互相望得见,鸡犬的叫声都可以听得见,但人民从生到死,也不互相往来。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师说(节选)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注释】固:本来。从而:动词,学习。庸:副词,表示反问,岂。 1)为文中空缺处依次选择恰当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吾从而师之 生平吾后 亦先乎吾 其闻道也
A. ①④②③ B. ④②①③ C. ③②①④ D. ②④③①
2)作者认为师者的价值在于“________”,主张不拘于________________,向比自己有专长的人学习。(第一空用原文填写)。 【答案】 1D
2)传道授业解惑;地位(或贵贱”“地位高低等);年龄(或长少”“年龄大小等) 【解析】【分析】(1)从标点分号的使用可以看出前后两个句子是并列关系,前后结构相同、互相对应。从上句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可以选择下句应为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故选D
2)文章第二句,一个判断句总写了老师的价值: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翻译为: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交给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注意第一空为原文填写)。最后一句总结师道的根本: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翻译为: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D
传道授业解惑;地位(或贵贱”“地位高低等);年龄(或长少”“年龄大小等)

【点评】本题考查句子的排序。解答此题考生既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又注意选项之间的逻辑顺序,按照一定的句式结构进行排序。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逻理解。考生要读懂文章,根据内容进行回答,要学会对文章内容的概括。 【参考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从师的传统,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4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请写出一个出自本文的成语:________ 2)下列选项中划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又何间焉/间不容发 B. 望其旗靡/所向披靡 C. 公将鼓之/锣鼓喧天 D. 小信未孚/手拈来
3)对齐师伐我一事,曹与乡人的态度有何不同?
4)阅读第二段,从曹刿简短的话语中,你能感受到当时怎样的战斗形势? 5)本文借曹刿之口,揭示了战争中的哪些制胜之道? 【答案】 1)一鼓作气 2B
3乡人漠不关心,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而曹刿则是主动参与,关心国事。 4)两军对垒,紧张的战斗形势。
5①“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善于抓住战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术思想。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成语的积累答题即可,如:一鼓作气、辙乱旗靡等。 2A参与; 空隙 B倒下。C动词,击鼓;名词,一种打击乐器。D信用;随手。

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在齐师伐我,公将战时,曹刿立即就要见鲁庄公,要看鲁庄公何以战以及如何战,这说明曹刿是主动参与,关心国事;而对此时,他的乡邻却说那是当大官的人谋划的事,和我们老百姓没有关系,由此可知,乡人是漠不关心,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
4)结合第二段话的人物对话分析,这一段人物对话非常的简短,曹刿只是做出决定,根本就没有给鲁庄公解释的时间,而鲁庄公也知道没有时间解释。由此可知当时的战斗形势:两军对垒,战斗非常的紧张。
5)从战前的曹刿和鲁庄公的对话可以看出,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从战斗之中可以看出,曹刿抓住了进攻和追击的时机,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因此战争要善于抓住战机;战前仔细分析凭什么和强大的齐国战,这说明战争要谨慎,战斗中果断地决定进攻和追击的时机。

故答案为: 一鼓作气; B
乡人漠不关心,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而曹刿则是主动参与,关心国事。 两军对垒,紧张的战斗形势。
①“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善于抓住战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术思想。 【点评】本题考查对成语的积累能力。答这样的题,要求平时结合课文要多积累运用成语,积累的多了,答这样的题就非常简单了。
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正确理解古文中字词的意思,是学生学习文言文必须要具备的能力。学习时一要熟读强记,二要用心关注古文中词语在用法上的变化,比如由本义引申为文中的意思,课文注释中提到的文言字词,考到的频率相当高,不可不记,做题时一定要按照注释中的字词解释答题。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能力。答题时要读出句子蕴含的意思,然后再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感悟能力。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结合事件背景分析人物对话的特点,从人物的对话中可以感悟到当时的战斗形势。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给人启示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不设统一答案。解答时,只要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按照题目要求,结合文意并联系实际谈得到的启发,言之有理即可。

5阅读文言文,回答小题。
二鹊救友
某氏园中,有古木,鹊巢其上,孵雏将出。一日,鹊徊翔其上,悲鸣不已。顷之,有群鹊鸣渐近,集古木上,忽有二鹊对鸣,若相语状,俄而扬去。未几,一鹳横空而来,作声,二鹊亦尾其后。群鹊见而噪,若有所诉。鹳又咯咯作声,似允所请。鹳于古木上盘旋三匝 遂俯冲鹊巢,衔一赤蛇吞之。群鹊喧舞,若庆且谢也。盖二鹊招鹳援友也。
【注】鹳(guàn):一种救凶猛的鸟。匝():圈。 1)下列划线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悲鸣不已(已经) B. 若相语状(形状,样子) C. 集古木上(聚集,会合) D. 衔一赤蛇吞之(含着,叼着)
2)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只划一处) 鹳于古木上盘旋三匝 3)翻译下面的句子。 群鹊喧舞,若庆且谢也。
4)从这则小故事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答案】 1A
2)鹳于古木上/盘旋三匝
3)喜鹊们欢呼起舞,像在庆祝,并向(鹤)致谢。 4)示例一:遇到困难时,需要发扬团结互助的精神。 示例二:遇到困难,别人帮助了你,要懂得感恩。 示例三:遇到困难时,要懂得寻求他人帮助。 【解析】【分析】(1A停止;BCD解释正确。
2)这句话的大意是鹳在古树上盘旋了三圈,这句话的主语是,谓语是盘旋,主谓之间应该停顿,故这句话正确的朗读节奏划分方法为: 鹳于古木上/盘旋三匝
某人的花园里有一棵古树,喜鹊在上面筑巢,母鹊孵出来的小鹊都已快长成幼鸟了。一天,一只喜鹊在巢上来回地飞,不停地发出悲伤的鸣叫。很快,成群的喜鹊都渐渐闻声赶来,聚集在树上。忽然有两只喜鹊在树上对叫,好似在对话一样,然后便扬长而去。过了一会儿,一只鹳从空中飞来,发出咯咯的声音,两只喜鹊也跟在它后面。其他喜鹊们见了便喧叫起来,好像有什么事要说。鹳又发出咯咯的叫声,似乎在答应喜鹊的请求。鹳在古树上盘旋了三圈,于是俯身向鹊巢冲了下来,叼出一条赤练蛇并吞了下去。喜鹊们欢呼飞舞了起来,像在庆祝,并且向鹳致谢。原来两只喜鹊是去找鹳来救朋友的啊!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喧:欢呼;若:好像。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喜鹊们欢呼起舞,像在庆祝,并向(鹤)致谢。
4)结合文章内容并联系实际谈受到的启示,言之有理即可。如故事中的母鹊发现自己的孩子有危险,但自己又没办法救,于是就向其他鹊求救,在大家的帮助下,终于成功地消除了危险。这启示我们遇到困难时,要向他人求助,需要发扬团结互助的精神。 故答案为: A 鹳于古木上/盘旋三匝
喜鹊们欢呼起舞,像在庆祝,并向(鹤)致谢。
示例一:遇到困难时,需要发扬团结互助的精神。示例二:遇到困难,别人帮助了你,要懂得感恩。示例三:遇到困难时,要懂得寻求他人帮助。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词语的理解。解答词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本题考查划分句子朗读节奏的能力。
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是有规律可循的:句首关联词或语气词之后要要停顿;有些古今异义词朗读是要分开;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停顿;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顿;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古代的国名、年号、官职、人名、地名等应做停顿。
本题考查的是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翻译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
此题考查拓展探究能力。学生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多读文言文、多练文言文,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理解的能力。做题时,首先要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深入分析语句所蕴含的深层含义,然后再根据题目要求答题。这道题,学生只要从一个侧面来谈受到的启示,言之有理即可。

6文言文阅读
刘氏善举
刘氏者,某乡寡妇也,育一儿,昼则疾耕作于田间,夜则纺织于烛下,竟年如是。邻有贫乏者,刘氏辄以斗升相济。偶有无衣者,刘氏以己之衣遗之。乡里咸称其善。然儿不解,心有怨言。母诚之,曰:“与人为善,乃为人之本,谁无缓急之事。母卒三年,刘家大火,屋舍衣物殆尽。乡邻给衣物,且为之伐木建屋 皆念刘氏之情也。时刘儿方悟母之善举也。
【注释】殆尽:几乎全部烧光。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词语。 昼则疾耕作于田间 : ________ 时刘儿方悟母之善举也 : ________ 2)把文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乡邻给衣物,且为之伐木建屋
3)我们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 1)介词,在;明白,醒悟
2)大家不仅给他衣物,并且为他砍树建造房屋。
3)刘氏平时帮助别人,她去世后,家里遭遇大火,损失惨重,邻居帮助了她的孩子。告诉我们:帮助别人也是帮自己。
【解析】【分析】(1)此题是多是古今异义词,如,:给予。:明白,醒悟。 2)本题注意以下关键词:且:并且。伐:砍。
3)《刘氏善举》为一篇歌颂助人为乐精神的文章。刘氏无私帮助别人,儿子开始不理解,最后刘家儿子方悟,他明白了对别人做好事,别人也会回报自己的道理。给我们的启示:帮助别人也是帮自己。多给别人做好事,当自己有困难时,别人也会来帮助你。人都有需要帮助的时候,其实,助人为乐是一件善事。这样才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故答案为:介词,在;明白,醒悟; 大家不仅给他衣物,并且为他砍树建造房屋;

刘氏平时帮助别人,她去世后,家里遭遇大火,损失惨重,邻居帮助了她的孩子。告诉我们:帮助别人也是帮自己。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用法及意思,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词语即可做出选择,答题关键是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结合相关的语句,分析选择即可。 本题考查阅读感悟启示的表达,答题时应注意抓住文段中心,理解文段含义,结合中心作答,结合自己或社会实际情况, 引发感悟,注意遣词造句讲究三美:运用古诗文、名言警句;恰当运用比喻等修辞;成语。偷梁换柱把作者的在该文章中的观点、体验换成自己的话再重新演绎一遍。 【参考译文】
(有一个姓刘的人,是某一个乡里的寡妇,养育(一个孩子。她白天在田间努力耕作,晚上点着蜡烛在织机上纺织,整年都像这样。邻居中有穷困的人,刘氏就用粮食救济他们,偶尔有没有衣服穿的人,刘氏就把自己的衣服赠送给他们。乡里的人都称赞她善良。然而她的孩子不理解,心里有怨言,母亲告诉他说:和别人相处要善良,是做人的根,谁没有紧急的事情呢?母亲(指刘氏死后三年,刘家遭遇大火,房屋衣物几乎全部被烧光。大家不仅给他衣物,并且为他砍树建造房屋,这都是感念刘氏的恩情!这时刘氏的孩子才明白母亲的友善的行为。

7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汝好学,在家足可读书作文,讲明义理 不待远离膝下,千里从师。汝既不能如此,即是自不好学,已无可望之理。然今遣汝者,恐汝在家汩于俗务,不得专意。又父子之间,不欲昼夜督责。及无朋友闻见,故令汝一行。汝若到彼,能奋然勇为,力改故习,一味勤谨,则吾犹可望。不然,则徒劳费。只与在家一般,他日归来,又只是伎俩人物,不知汝将何面目归见父母亲戚乡党故旧耶?
念之!念之!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在此一行,千万努力。
(朱熹《与长子受之》)
【注释】盖:如果。义理:指讲求经义、探究名理的学问。汩:扰乱。伎俩:原指不正当的手段,这里是不务正业的意思。乡党:乡里、家乡的人。忝,辱。所生:生身父母。
1)解释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含义。
千里从师(________ 夙兴夜寐(________ 2)翻译文中画线句。
然今遣汝者,恐汝在家汩于俗务,不得专意。
3)朱熹在给儿子的家书中流露出的感情十分复杂。结合全文,你能从父子之间,不欲昼夜督责一句中读出这位父亲心中哪些复杂的心理活动呢? 【答案】 1)跟随、跟从;早晨
2)但是现在让你出外从师的原因,是担心你在家里为俗务所缠身,不能专心读书学习。 3)对儿子的不好学充满了失望之情,但是又担心情急之下的昼夜督责影响父子感情。

【解析】【分析】(1)本题中的跟随、跟从是指早晨的意思。 2)在此题中,要注意然(表转折)、遣(派遣)、汝(你)、汩(扰乱)、专意(专心读书)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3父子之间,不欲昼夜督责一句,结合上文汝既不能如此,即是自不好学,已无可望之理可知,表达了对儿子的不好学充满了失望;结合下文希望儿子改掉旧习,发奋学习,有所作为,父子之间,不欲昼夜督责既表达了对儿子的不好学充满了失望,又担心日夜监督影响父子之间的感情。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跟随、跟从;早晨;
但是现在让你出外从师的原因,是担心你在家里为俗务所缠身,不能专心读书学习; 对儿子的不好学充满了失望之情,但是又担心情急之下的昼夜督责影响父子感情。 【点评】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参考译文】
如果你努力学习,在家里也可以读书写文章,弄明白言论或文章的内容和道理,用不着远离父母,千里迢迢地去跟从老师学习。你既然不能这样,就是自己不好学,也不能指望你懂得这个道理。但是现在让你出外从师的原因,是担心你在家里为俗务所缠身,不能专心读书学习。同时,父子之间,我也不希望日夜督促责备你。在家里也没有朋友和你一起探讨,增长见识,所以要让你出去走一走。你要到了那里,能奋发努力有所作为,用心改去以前的不好的习惯,一心勤奋谨慎,那么我对你还有希望。若不是这样,则是徒劳费力,和在家里没有两样,以后回来,又仅仅是以前那样的小人物,不知道你准备用什么样的面目来见你的父母亲戚同乡和老朋友呢?
记住!记住!勤奋学习,不要愧对了父母这一次行程,要千万努力呀!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一)
余文坼(chè),浙人,少孤,寄居京江,事母极孝。贫不能供甘旨,弃举业作贾,往来苏、扬间。志欲破万卷,而无钱购书,惟凭借读。常云于湖州置贷,暂住村店,俄春涨发,村落困巨浸中,移居主人楼上。方以阻行期为郁郁,忽睹楼侧贮书四架,悉经、史、子、集,喜甚,伏而诵之,焚膏继夜,諰諰恐不能遍览。喁喁数旬,竟忘为置贷来也。迄水将退,而脚气大发,住养匝月,架上书悉归腹笥矣。
(选自清·张泓《滇南忆旧录》)
(二)

皇甫谧,年二十,不好学,游荡无度,或以为痴。尝得瓜果,辄进叔母任氏。任氏曰:《孝经》云:三牲之养,犹为不孝。汝今年余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无以慰我。因叹曰:昔孟母三徙以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岂我居不卜邻,教有所阙,何尔鲁钝之甚也!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于我何有!”因对之流涕。谧乃感激,就乡人席坦受书,勤力不怠。
居贫躬身稼穑带经而农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沉静寡欲,始有高尚之志,以著述为务,自号玄晏先生。著《礼乐》、《圣真》之论。
(选自《晋书·皇甫谧传》
【注释】浸:水。諰諰(xǐ :恐惧的样子。喁喁(yú :小声读书的样子。(fùsì:这里指肚子里的学问。三牲:牛、羊、猪。卜:选择。 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常云于湖州置贷( 办货 B. 三牲之养 犹为不孝(供养) C. 就乡人席坦受书(到) D. 带经而农(农活) 2)对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居贫躬身/稼穑带经/而农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 B. 居贫/躬身稼穑/带经而农/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
C. 居贫躬身稼穑/带经而农/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 D. 居贫/躬身稼穑/带经而农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贫不能供甘旨,弃举业作贾,往来苏、扬间。(甘旨,在这里可以理解为读书的学费) 教有所阙,何尔鲁钝之甚也!
4)余文坼、皇甫谧虽所处时代不同,但两人为人处事有相同的地方,请简要分析。 【答案】 1D 2B
3但是家里太穷了供不起他读书,于是他就放弃读书转而开始在苏州和扬州之间做起生意。
(是我的)教育方法有所缺欠么,不然,你怎么会如此鲁莽愚蠢呢!

4孝敬长辈:余文坼事母极孝,是一个极其孝敬母亲的人;皇甫谧曾经得到瓜果后,就进奉叔母任氏,并听从叔母任氏劝说改过向学。
勤奋读书:余文坼没有钱来买书,就借书来读,一次做生意被洪水阻了行程,发现书夜以继日地读书;皇甫谧劳动的时候带着儒家经典著作学习,终于博览通晓各种典籍和诸子百家的著作。
【解析】【分析】(1ABC解释正确。D“带经而农中的这里是干农活的意思。 2)这句话的意思是:生活清贫,亲自耕作,带着书从事农务,于是博览群书精通了百家之言。据此可知这句话的正确断句方法为:居贫/躬身稼穑/带经而农/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举业:读书;作贾:做生意。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但是家里
太穷了供不起他读书,于是他就放弃读书转而开始在苏州和扬州之间做起生意。阙:通缺,缺欠,何:什么;尔:你。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是我的)教育方法有所缺欠么,不然,你怎么会如此鲁莽愚蠢呢!
4)结合文章具体语句分析,从事母极孝”“尝得瓜果,辄进叔母任氏等可以看出两人都非常孝顺。从方以阻行期为郁郁,忽睹楼侧贮书四架,悉经、史、子、集,喜甚,伏而诵之,焚膏继夜,諰諰恐不能遍览”“稼穑带经而农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等可以看出两人都勤奋读书

故答案为: D B
但是家里太穷了供不起他读书,于是他就放弃读书转而开始在苏州和扬州之间做起生意。
(是我的)教育方法有所缺欠么,不然,你怎么会如此鲁莽愚蠢呢!
孝敬长辈:余文坼事母极孝,是一个极其孝敬母亲的人;皇甫谧曾经得到瓜果后,就进奉叔母任氏,并听从叔母任氏劝说改过向学。勤奋读书:余文坼没有钱来买书,就借书来读,一次做生意被洪水阻了行程,发现书夜以继日地读书;皇甫谧劳动的时候带着儒家经典著作学习,终于博览通晓各种典籍和诸子百家的著作。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词语的理解。解答词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语句通顺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答这样的题,一定要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结合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分析人物形象。

【参考译文】
(一)余文坼,浙江人,少年的时候就没有了父亲,和母亲寄居在京江这个地方。他是一个极其孝敬母亲的人。但是家里太穷了供不起他读书(甘旨在这里可以理解为读书的学费),于是他就放弃读书转而开始在苏州和扬州之间做起生意。虽然他的志向是读万卷书,但是却没有钱来买书,只能靠借书来读。人们说他有一次到湖州做生意的时候(置贷的意思翻译不是很确定)暂住在一个村子的旅店里面。恰巧春季发大水,村子被洪水包围,为了安全起见他移到主人的楼上暂住,刚开始还在为洪水阻碍了他的行程郁郁寡欢,突然看到楼上一侧有四架书,都是经史子集一类的书,非常高兴,于是夜以继日的读书,唯恐怕时间不够读不完这些书,到最后竟然连读了几个月的时间把做生意的时候都忘记了。洪水快要退去的时候,他又生病了(什么病不是很确定)只好在这里地方继续养病,住了几个月之后书架的书已经全部被他读完了!
(二)
皇甫谧到二十岁还不好好学习,终日无限度的游荡,有的人认为他是傻子。皇
甫谧曾经得到一些瓜果,总是进呈给他的叔母任氏。任氏说:《孝经》说即使每天用牛、羊、猪三牲来奉养父母,仍然是不孝之人。你今年二十岁,眼中没有教育,心思不入正道,没有什么可以拿来安慰我的。他于是叹息说:从前,孟母三迁,使孟子成为仁德的大儒;曾父杀猪使信守诺言的教育常存,难道是我没有选择好邻居,教育方法有所缺欠么?不然,你怎么会如此鲁莽愚蠢呢!修身立德,专心学习,受益的是你自己,跟我有什么关系呢!叔母面对皇甫谧流泪。皇甫谧深受感动,于是到同乡席坦处学习,勤读不倦。 生活清贫,亲自耕作,带着书从事农务,于是博览群书精通了百家之言,清心寡欲,开始有了高尚的志向,把写书作为工作,自号为玄晏先生.著有《礼乐》、《圣真》这样的作品。

9阅读《富贵不能淫》与《郭永传》,完成小题。
富贵不能淫
景春日: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日: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郭永传
刘豫举济南来寇,大名孤城无援,永率士昼夜乘城,伺间则出兵狙击。(甲)……围益急,俘东平、济南人,大呼城下日:二郡已降。降者富贵,不降者无噍类益谦辈相顾色动,永大言日:今日正吾侪报国之时。(乙)……良久城陷,永坐城楼上,或之以归,诸子环泣请去。(丙)……金人遣骑召永,永正衣冠南向再拜讫,易幅巾入,黏罕日:阻降者谁?永熟视曰:不降者我。金人奇永状貌,且素闻其贤,乃自相语,欲以富贵啖永,永嗔目唾日:无知犬豕,恨不醢尔以报国家,何说降乎?骂不绝。金人讳其言,麾之使去,永复厉声日:胡不速杀我死?当率义鬼灭尔曹。大名人在系者无不以手加额,为之出涕,金人怒断所举手。乃杀之,一家皆遇害。虽素不与永合者皆面恸,金人去,相与负其尸瘗之。
(选自《宋史》)
注:①[刘豫]北宋叛臣,原济南知府。投降后,协助金人攻宋。②[]郭永,大名府元城人,北宋抗金官吏。③[噍(jiào)类]指活着的或活下来的人。④[益谦]指张益谦,北宋将领,此役中降金。⑤[幅巾]古代男子以全幅细绢裹头的头巾。⑥[]拽着别人的胳膊。⑦[黏(nián)罕]金朝名将。⑧[啖(dàn]用利益引诱人。⑨[醢(hǎi]古代的一种酷刑,指把人杀死后剁成肉酱。⑩[在系者]指被俘虏的人。⑩[瘗(]埋葬。 1)下列各组语句中划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降者富贵 B. 往之女家 为之出涕
C. 以君之力 或掖之以归 D.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相与负其尸瘗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3)阅读两篇文章,完成下面的问题。

《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善用类比手法说理,有很强的说服力。《富贵不能淫》一文妾妇之道作比,指出了公孙衍、张仪的本质:他们没有________,所做的一切无非是迎合君王的喜好,这样的人当然算不上大丈夫。
阅读《郭永传》,依据上下文,永日:吾世受国恩,当以死报,然巢倾卵覆,汝辈亦 之?兹命也,奚惧。”’应是(甲)(乙)(丙)哪一处所省略的语句?
4)阅读两篇文章,结合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论断,说说郭永能够称得上大丈夫的理由。 【答案】 1D
2)得志的时候(能实现自己的志向时),和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不能实现自己的志向时),就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3没有独立的人格与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准(仁、礼、义的评判标准)。

4)答案示例:强敌压境,郭永秉承为国尽忠之心,亲率士卒倾力抗击;城破之时,郭永下定以死报国的决心,内心坚定,目标明确;面对富贵的诱惑毫不犹豫地拒绝,面对死亡的威胁毫不屈服,大骂敌军,最后献出宝贵的生命。郭永的所作所为,符合孟子提出的关于大丈夫的三方面的标准,因此郭永能称得上是大丈夫
【解析】【分析】(1A.选项中分别为降落投降B.选项中的的意思分别为动词,到,往’”代词,他C.选项中的分别是凭借表修饰,不译D.选项中分别是背负的意思。故选D
2)在此题中,要注意得(实现)、由(实行)、行(走,固守,坚持)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富贵不能淫》一文指出了公孙衍、张仪的行为是妾妇之道,其本质是遵行仁、礼、义的标准。可依据居天下之广居(仁),立天下之正位(礼),行天下之大道(义)这句话来分析概括作答。②“永日:吾世受国恩,当以死报,然巢倾卵覆,汝辈亦何之?兹命也,奚惧。’”这是在大名城被攻破后,郭永与将士们所说的话。依据前文良久城陷,永坐城楼上和后文金人遣骑召永可知,这句话应该放在【丙】处。
4)乙文中的郭永在大兵压境的情况下,永率士昼夜乘城;城破之时,郭永又以吾世受国恩,当以死报,然巢倾卵覆,汝辈亦何之?兹命也,奚惧,表现死报国的决心;面对敌人的劝降和富贵的诱惑,用无知犬豕,恨不醢尔以报国家,何说降乎?怒骂不止,面对死亡的威胁毫不屈服,最后为国捐躯。郭永的所作所为,符合孟子提出的的大丈夫的三个标准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所以完全能称得上是大丈夫 故答案为:D
得志的时候(能实现自己的志向时),和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不能实现自己的志向时),就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没有独立的人格与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准(仁、礼、义的评判标准)。丙;
答案示例:强敌压境,郭永秉承为国尽忠之心,亲率士卒倾力抗击;城破之时,郭永下
定以死报国的决心,内心坚定,目标明确;面对富贵的诱惑毫不犹豫地拒绝,面对死亡的威胁毫不屈服,大骂敌军,最后献出宝贵的生命。郭永的所作所为,符合孟子提出的关于大丈夫的三方面的标准,因此郭永能称得上是大丈夫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
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
本题考查对人物的理解分析,了解大意,根据孟子大丈夫的标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结合郭永在面对金人时的表现逐一来加以分析。 【参考译文】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作正理,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公孙衍、张仪在诸侯面前竟也像妇人一样!)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威武不能压服他的意志,这才叫作大丈夫。
北宋叛臣刘豫率领整个济南的敌军(来攻打大名),大名成为孤城没有援军。郭永率领士兵日夜守城,伺机间或出兵攻击敌人。围攻的形势更加紧急,被俘虏的俘济南人东平在城下大呼喊说:二个州郡都已经投降了。投降的人都享受荣华富贵,不投降是没有出路的。张益谦等人相互看看,脸色发生了变化(想要投降),郭永大声说:现在正是我等报效国家的时候。过了一段时间,大名城被攻陷了,郭永坐在城楼之上,有人拽着别人的胳膊回来,众人围观哭泣着离开了。郭永说:我世代享受着国家的恩惠,应当以死报国,然而,整体城都被毁了,没有人可能幸存。你们又能怎样呢?这是命呀,为什么惧怕。金人派人召见永,郭永穿戴衣冠恭恭敬敬向南朝叩拜,之后,再换了衣服头巾才出来,黏罕说:拒绝投降的是谁?永正视良久说:是我。金人对郭永的气概很是惊奇,又一直听说他的贤能,于是好言相劝,要以富贵收买他,永睁大眼睛怒道:无知猪狗,我恨不得将你碾成肉酱以报效国家,谈什么投降?怒骂不止。金人听不下去,将他赶了出来,永还在大喊:为何不快快杀了我?我会率领英魂消灭你们。在场的(大名:应当是宋国的地名)宋人没有不用手抹泪,痛哭流涕的。金人大怒,摔断手中的东西,于是杀害郭永全家。即使是平时和郭永关系不好的人也都痛哭,等到金人离开,一起将背负郭永的
尸体,把他掩埋了。

10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晋文公攻原
晋文公攻原 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
【注】原:原国。卫:卫国。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遂与大夫期十日/陈太丘与友期行 B. 原三日即下矣/令初下 群臣进谏 C. 夫原之食竭力尽矣/一食或尽粟一石 D. 可无归乎/男有分,女有归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
3)如何看待晋文公罢兵而去的行为?请说明理由。 【答案】 1A
2)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
3赞成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的可贵之处在于讲信用(恪守诚信)。因为讲信用才能不战而胜,攻原得卫。
反对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错在墨守成规(一成不变、不能随机而变)。因为原三日即下矣(或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如果他一鼓作气,就能攻下原国。
我们要辩证地看待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这样做有利有弊。利在讲信用,攻原得卫;弊在墨守成规,功亏一篑。(或者:利在讲信用,得人心;弊在墨守成规,错失时机(得到原国,实属侥幸)。
【解析】【分析】(1A项划线词语意思相同。两句中的都是约定之意。B项,攻/下达;C项,粮草/动词,吃;D项,投降,投靠/归宿。
2)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译为:如果不离开的话,这是失掉了我的信用。得到原国而失掉信用,我是不干的。此题要注意标志性的虚词
3)此题具体考查如何看待晋文公罢兵而去的行为。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此题是一道开放题,针对这种说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自的观点定然不会相同,有赞同的,也有否定的,但是无论哪种见解,都要围绕文章的内容说出相应的理由。赞成晋文公的行为可从讲信用才能不战而胜的角度作答。不赞成晋文公的行为可从墨守成规会错失良机的角度作答。也可辩证地看待晋文公的行为。 故答案为:A
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
赞成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的可贵之处在于讲信用(恪守诚信)。因为讲信用才能
不战而胜,攻原得卫。
反对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错在墨守成规(一成不变、不能随机而变)。因为原三日即下矣(或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如果他一鼓作气,就能攻下原国。
我们要辩证地看待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这样做有利有弊。利在讲信用,攻原得卫;弊在墨守成规,功亏一篑。(或者:利在讲信用,得人心;弊在墨守成规,错失时机(得到原国,实属侥幸)。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前,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文段思路,尤其是把握文章中涉及的人物及关系。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借助虚词,借助句式,借助对话词等,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等,读出含义,然后断句;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附参考译文】
晋文公攻打原国,携带了十天的粮食,于是和大夫约定在十天内收兵。到达原地十天,却没有攻下原国,文公鸣金后退,收兵离开原国。有个从原国都城中出来的人说:原国三天内就可攻下了。群臣近侍进谏说:原国城内粮食已经吃完了,兵力耗尽了,君主暂且等一等吧。文公说:我和大夫约定十天,如果不离开的话,这是失掉了我的信用。得到原国而失掉信用,我是不干的。于是撤兵离开。原国人听到后说:有像他那样守信用的君主,能不归顺他呢?于是投降了晋文公。卫国人听到后说:有像他那样守信用的君主,怎能不归顺他呢?于是也投降了晋文公。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杜甫传
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曾祖依艺,位终巩令。祖审言,位终膳部员外郎,自有传。父闲,终奉天令。
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天宝末,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十五载,禄山陷京师,肃宗征兵灵武。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时琯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其年十月,琯兵败于陈涛斜。明年春,琯罢相。甫上疏言琯有才,不宜罢免。肃宗怒,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时关畿乱离,谷食踊贵 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负薪采梠,儿女饿殍者数人。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
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成都,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尝凭醉登武之床,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虽急暴,不以为忤。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永泰元年夏,武卒,甫无所依。及郭英乂代武镇成都,英乂武人粗暴,无能刺谒,乃游东蜀依高适。既至而适卒。是岁,崔宁杀英乂,杨子琳攻西川,蜀中大乱。甫以其家避乱荆、楚,
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阳聂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还。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
子宗武,流落湖、湘而卒。元和中,宗武子嗣业,自耒阳迁甫之柩,归葬于偃师县西北首阳山之前。
(节选自《旧唐书·杜甫传》)
【注】畿():古代称靠近国都的地方。踊贵:物价上涨。饿殍(è piǎo):饿死的人。忤():逆,不顺从。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严挺之乃有此儿________ 乃溯沿湘流________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杜甫出生于官宦之家,虽然没有考中进士,但因为文章写得好,仍然在天宝末年受到皇上的赏识。
B. 杜甫因为自幼同房琯就有深交,所以在房琯讨伐叛军兵败于严武而被免去宰相职务时,极力上疏救助,终因此招祸,也被免职。
C. 严武和杜甫是世交,所以严武对待杜甫很优厚,在很多时候也能原谅杜甫的放肆行为。 D. 由于高适也已经死去,杜甫只好携家出川,生活颠沛流离,最后死在耒阳。
3)《旧唐书》是历史传记,其语言特点是寓褒贬与叙事中。请就选文举例探究历史传记的这一特色。
【答案】 1)竟然;逆流而上 2B
3)本文作为杜甫的人物传记,对杜甫的品行几乎没有评价,只是很客观地叙述他的事情,但读者可以自己揣摩杜甫的形象。譬如杜甫的好朋友房琯被罢相时,文中只写到甫上书言璃有才,不宜罢免,杜甫也因这次上书,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我们可以在这样的叙事中,充分体会到杜甫重义气,勇敢进谏的品质,作者的赞誉之情明显融入其中。 【解析】【分析】(1)此题注意:严挺之乃有此儿:你父亲严挺之居然有你这样的儿子!乃:竟然、居然。
2)原文中是:房琯平民时和杜甫很友好。而不是杜甫因为自幼同房琯就有深交。故B
3)结合语言特点寓褒贬与叙事中分析。如文中房琯平民时和杜甫很友好,当时房琯担任宰相,向肃宗请求亲自率领军队讨伐叛贼,帝准许他。这一年的十月,房琯的军队在陈涛斜被打败。第二年春,琯被罢去宰相一职。杜甫上奏说房琯还是有才干的,不应该被罢免。我们可以看到杜甫是一个重朋友义气、敢于进谏的人,作者在此褒扬了杜甫。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竟然、逆流而上 B
本文作为杜甫的人物传记,对杜甫的品行几乎没有评价,只是很客观地叙述他的事情,但读者可以自己揣摩杜甫的形象。譬如杜甫的好朋友房琯被罢相时,文中只写到甫上书言
璃有才,不宜罢免,杜甫也因这次上书,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我们可以在这样的叙事中,充分体会到杜甫重义气,勇敢进谏的品质,作者的赞誉之情明显融入其中。 【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对选项逐项审读,仔细辨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语言表达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结合题意,围绕要求,注意文中语言的表达,结合具体的内容进行分析。 【附参考译文】
杜甫,字子美,本是襄阳人,后来搬迁到河南巩县。曾祖父杜依艺,官位最终到巩县县令。祖父杜审言,官位最终到膳部员外郎,另有传记。父亲杜闲,官位最终到奉天县县令。杜甫天宝初年应考进士没有考中。天宝末年,献上自己写的《三大礼赋》。玄宗认为这赋写得很奇妙,就召唤他来考作文,并授给他京兆府兵曹参军一职。天宝十五年,安禄山攻陷京师,肃宗在灵武征兵。杜甫从京城趁夜逃奔到河西地区,在彭原郡拜见肃宗,被封为右拾遗。房琯平民时和杜甫很友好,当时房琯担任宰相,向肃宗请求亲自率领军队讨伐叛贼,帝准许他。这一年的十月,房琯的军队在陈涛斜被打败。第二年春,琯被罢去宰相一职。杜甫上奏说房琯还是有才干的,不应该被罢免。肃宗生气,贬房琯当刺史,从京城赶出杜甫去担任华州司功参军。当时京城地区动乱流离,粮食一下子变得很贵,杜甫寄住在成州同谷县,只得自己背柴火采集橡栗,饿死的儿女有几个人。一段时间之后,被召回补任京兆府功曹。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守成都,奏明皇上让杜甫担任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并赐给他绯鱼袋。严武与杜甫是世交,对杜甫的待遇十分丰厚。但杜甫性格狭窄浮躁,没什么气量,凭着恩情放纵不羁。曾经趁酒醉登上严武的坐榻,瞪着眼睛看着严武曰:你父亲严挺之居然有你这样的儿子!严武虽然也是急躁暴戾,却也不认为他忤逆。杜甫在成都的浣花村种竹子,枕靠着长江建造房屋,尽情喝酒,长啸咏唱,和一些田地里的粗野伧夫一起亲昵地游逛,没什么拘束检点。严武拜访他,他有时也不戴好官帽,他就是这样傲慢胡乱。永泰元年夏,严武去世,杜甫就没有依靠的人了。到了郭英乂代替严武镇守成都,英乂是武夫,又很粗暴,杜甫不能探望拜见,就游历东蜀去依附高适。到了之后,高适却去世了。这一年,崔宁杀死英乂,杨子琳攻陷西川,蜀中很乱。杜甫就带着他的家人到荆、楚地区躲避战乱,乘着扁舟下三峡,但是还没靠岸而江陵就动乱,于是溯流而上沿着湘江漂泊,游历衡山,寄居在耒阳。杜甫曾游览耒阳的岳庙,被洪水阻隔,十多天都得不到食物。耒阳的聂令知道这个消息,就亲自划着船去迎接杜甫回来。永泰二年,杜甫吃牛肉白酒,一个晚上就死在了耒阳,当时年纪只有五十九岁。杜甫的儿子宗武,流落在湖、湘过世。元和年间,宗武的儿子嗣业,从耒阳迁走杜甫的棺柩,回葬在偃师县西北首阳山前。

1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
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________ 醉翁之意不在酒________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3)下边对文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选文开头先概括描述滁州地理特征,后依次写了西南诸峰、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B. 文章写醉翁亭的命名主要为了介绍醉翁亭的由来和写作本文的原因。 C. 选文第二段描写了山间的朝暮变化和四季不同的景色。
D. 文中用了不少对句,如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这种句式工整优美,节奏感强。
【答案】 1)以……为快乐;意趣,情趣;像鸟张开翅膀
2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气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人们只知道跟着太守玩乐,却不知道太守因为人们的快乐而感到快乐。 3B
【解析】【分析】(1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翻译为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意思是……为快乐醉翁之意不在酒翻译为醉翁的情趣不在喝酒上意思是情趣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翻译为有一个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亭子翼然意思是像鸟张开翅膀
2①“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句中意思是香花意思是开放这里有繁荣滋长的意思。②“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句中表转折,乐其乐意思是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两个句子语序正常,据此翻译。
3B项,主要为了介绍醉翁亭的由来和写作本文的原因理解有误,应该是是为了引
出作者寄情山水的情趣。故选B
故答案为:……为快乐;意趣,情趣;像鸟张开翅膀;
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气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人们只知道跟着太守玩乐,却不知道太守因为人们的快乐而感到快乐; B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出选择。 【附参考译文】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方的山峰,树林和山谷格外秀美。远远望过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上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是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个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亭子,是醉翁亭。建造这个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给它命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的。太守和宾客来这里饮酒,喝了一点就醉了,而且年龄又是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喝酒上,而在欣赏山水之间的美景。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又如太阳出来而树林的雾气消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阴暗明亮交替变化的,是山间早晨和傍晚。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美好的树木繁茂滋长,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天高气爽,霜色洁白,冬天溪水落下,露出石头,就是山里的四季景象。早晨进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负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在出游。来到溪边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泉水来酿酒,泉水清,酒水甜;野味野菜,错杂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在宴请宾客。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弹琴奏乐;投壶的人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人们时坐时起,大声喧哗,是宾客在尽情欢乐。容颜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夕阳落到山顶,(于是)人的影子散乱一地,这是宾客们跟随着太守归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阴,鸟儿到处啼鸣,游人离开,鸟儿快乐。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乐趣,却不知道人们的乐趣。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叙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的欧阳修。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
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范文正公轻财好施,尤厚于族人。既贵,于姑苏近郊买良田数千亩为义庄以养群从之贫 择族人长而贤者一人主其出纳。人日食米一升,岁衣缣一匹,嫁娶丧葬,皆有赡给。聚族人仅百口。公殁逾四十年,子孙贤令 至今奉公之法,不敢废弛。(选自《渑水燕谈录》)
【注】缣(jiān):细绢。仅:将近。令:善,美好。 1)选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连月不开 开我东阁门(《木兰诗》) B. 或异二者之为 或王命急宣(《三峡》) C. 吾谁与归云 归而岩穴暝(《醉翁亭记》) D. 则有去国怀乡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醉翁亭记》) 2)将选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人日食米一升,岁衣缣一匹。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于姑苏近郊买良田数千亩为义庄以养群从之贫者
4)请从内容、结构两方面说说【甲】文结尾段的作用。
5)《孟子·梁惠王下》中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请根据【甲】【乙】两文,具体说说你对范仲淹忧乐观的理解。 【答案】 1D
2登上这座楼,就会有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被说坏话,惧怕被批评指责(的感受),(会觉得)满眼萧条景象,感慨到极点而悲伤了啊。每个人每天吃一升米,每年用一匹细绢做衣服。
3)于姑苏近郊买良田数千亩/为义庄/以养群从之贫者
4)内容上表现了作者宽阔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点明主旨);结构上卒章显志,总结全文,前文叙事、写景、抒情都是为它做铺垫。
5)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是对孟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他不受个人荣辱、悲喜的局限,以天下为己任,用具体行动来体现忧国忧民的情怀,这是难能可贵的。

【解析】【分析】(1A.睛;打开。B.或许;有时。C.一道;聚集。D.离开。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斯:这,在这里指岳阳楼;则,就;有,产生……(的情感);去,离开;国,国都,指京城。感极,感慨到了极点。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登上这座楼,就会有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被说坏话,惧怕被批评指责(的感受),(会觉得)满眼萧条景象,感慨到极点而悲伤了啊。日:每天;食:吃;岁:每年;衣:做衣服。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每个人每天吃一升米,每年用一匹细绢做衣服。
3)这句话的大意是:在姑苏城郊外买了良田数千亩,当作义庄,用来养活跟随他的贫穷的人。据此可知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是:于姑苏近郊买良田数千亩/为义庄/以养群从之贫者。
4 【甲】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第一段写览物而悲者。 第二段写览物而喜者。尾段作者在列举了悲喜两种情境后,道出了超乎这两者之上的一种更高的理想境界,那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感物而动,因物悲喜虽然是人之常情,但并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古代的仁人,不为外界条件的变化动摇。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不改,进亦忧,退亦忧。这似乎有悖于常理,有些不可思议。作者也就此拟出一问一答,假托古圣立言,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誓言,也点明了全篇的主旨。文章最后标明写作时间,与篇首照应。据此分析可知结尾段的作用是:内容上表现了作者宽阔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点明主旨);结构上卒章显志,总结全文,前文叙事、写景、抒情都是为它做铺垫。
5)【甲】表现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乙】表现范仲淹轻财好施的品质,这其实是他忧乐观的具体行动,能为民着想,这是难能可贵的。 故答案为: D
登上这座楼,就会有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被说坏话,惧怕被批评指责(的感受),(会觉得)满眼萧条景象,感慨到极点而悲伤了啊。每个人每天吃一升米,每年用一匹细绢做衣服。
于姑苏近郊买良田数千亩/为义庄/以养群从之贫者
内容上表现了作者宽阔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点明主旨);结构上卒章显志,总结全文,前文叙事、写景、抒情都是为它做铺垫。
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是对孟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他不受个人荣辱、悲喜的局限,以天下为己任,用具体行动来体现忧国忧民的情怀,这是难能可贵的。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还要注意分析和扣准得分点,即重要的实词、虚词和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诵读语句,通过诵读,力求对语句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
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结尾段作用的能力。文章结尾段的作用是:总结全文,归结主旨;呼应开头,使文章浑然一体;卒章显志,点明题旨;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等。解答此题要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一般从结构与内容两方面分析其妙处。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文章主旨的能力。答题时要结合文章的具体语句分析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要加入自己的评论。 【附参考译文】
【乙】范仲淹轻视财富,喜欢施舍,尤其对待族人特别宽厚。他富贵之后,在姑苏城郊外买了良田数千亩,当作义庄,用来养活跟随他的贫穷的人,选出一个辈分高且贤能的人主管义庄的(资金)出纳。每个人每天吃一升米,每年用一匹细绢做衣服,婚丧嫁娶,都给他们赡养的钱。聚集的族人将近有一百口。范仲淹死后四十年,子孙贤明善良,到现在还尊奉范仲淹的规矩做法,不敢废止。

14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墨子怒耕柱子
子墨子怒耕柱子。耕柱子曰:我无愈于人乎?墨子曰:“我将上太行 以骥与牛驾,子将谁策?”耕柱子曰:“将策骥也。墨子曰:“何故策骥而非策牛也?”耕柱子曰:“骥足以策。墨子曰:“我亦以子为足以策,故怒之。耕柱子悟。
(选自《墨子》)
【注释】耕柱子:墨子的门生。太行:山名,绵延陕西、河北、河南三省的大山脉。骥:好马。
1)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 骥足以策________ 故怒之________
2)下列选项中,对文中划线句意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我没有把别人的病治愈吗? B. 难道我就没有比别人好的地方吗? C. 难道我没有比别人越来越好吗? D. 我没有让别人的伤口愈合吗? 3)子墨子怒耕柱子的原因是“________”(用本文语句回答)
4)读了故事,从耕柱子态度的转变中,你悟出了________ 的道理,在你看来,墨子是一个________的人。 【答案】 1)值得;所以 2B
3)以子为足以策
4)做人要谦虚,任何时侯都不应该骄傲自满;墨子是一个光明磊落、坦诚直率、有责任心的人。
【解析】【分析】(1)本题注意这里解释为值得
2)本题中要注意:愈于人:比别人好。愈:超过,胜过。翻译的时候还要注意把省略的成分补全,把倒装的成分理顺,疏通语句。本句正确翻译为:难道我就没有比别人好的
地方吗?故选B
3)本题要求用原文语句作答。疏通文段,理解文意,找出语句以子为足以策作答即可。
4)这篇古文写了墨子对他的门生耕柱子的批评。耕柱子骄傲自满,自以为还有胜过他人的地方,墨子用马和牛作比的方式,告诫耕柱子,正因为马有能力上太行山,所以要策马。以此勉励学生不断进步,能够真正承担得起责任。耕柱子态度的转变告诉我们:不能骄傲自满,自以为胜过他人。要正确对待老师的批评指正,那是老师对自己的鞭策。本文我亦以子为足以策,故怒之。体现了墨子直截了当的说话方式,这也反映了墨子是一个光明磊落、坦诚直率的人。 故答案为:值得;所以; B
以子为足以策;
做人要谦虚,任何时侯都不应该骄傲自满;墨子是一个光明磊落、坦诚直率、有责任心的人。
【点评】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本题考查短文所蕴含的道理,答题时应注意,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大局之间的联系,依据体感要求来概括重点作答。 【参考译文】
墨子对他的门生耕柱子感到生气,耕柱子说:我没有比别人好的地方吗?墨子问:假如我要上太行山去,用一匹良马或一头牛来驾车,你将鞭策哪一匹?耕柱子答道:我当然用良马了。墨子问:为什么要驱策良马,而不驱策牛呢?耕柱子说:因为良马值得鞭策。墨子说:我也认为你值得批评,所以批评你。耕柱子恍然大悟。

1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轼年十二时,于所居纱縠行宅隙地中,与群儿凿地为戏。得异石,如鱼,肤温莹,作浅碧色。表里皆细银星,扣之铿然。试以为砚,甚发墨,顾无贮水处。先君曰: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因以赐轼,曰:是文字之祥也。轼宝而用之,且为铭曰:一受其戒,而不可更。或主于德,或全于形……
元丰二年秋七月,予得罪下狱,家属流离,书籍散乱。明年至黄州,求砚不复得,以为失之矣。七年七月,舟行至当涂 发书笥 忽复见之。甚喜,以付迨、过。其匣虽不工,乃先君手刻其受砚处,而使工人就成之者,不可易也。

(注释)纱縠行:苏轼故里,在四川眉山。当涂:地名。书笥:书箱。迨、过:苏找的儿子苏迨与苏过。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含义。 扣之铿然(________ 轼宝而用之(________ 其匣虽不工(________ 不可易也(________
2)下面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 于所居纱毂行宅隙地中/万钟于我何加焉 B. 与群儿凿地为戏/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C. 且为铭日/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D. 乃先君手刻其受砚处/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
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
4)选文围绕天石砚写了哪些事情?请写出其中的两件。 【答案】 1)敲击;视为珍宝;精致;交换 2B
3)这是一方天然的砚石,具有砚台的品质,就是形状不太完整罢了。 4)示例:十二岁时和同伴嬉戏时发现天石砚;父亲把天石砚赐子我。
【解析】【分析】(1)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敲击;,动词,视为珍宝; 精致;,交换。
2A.“解释为:在/对于;B. 解释为:和;C. 解释为:并且/况且;D. 释为:却是/于是;故选B
3)要求学生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重点字词:,这;,天然的;,形状。
4)结合轼年十二时,于所居纱縠行宅隙地中,与群儿凿地为戏。得异石,如鱼,肤温莹,作浅碧色。表里皆细银星,扣之铿然。概括得出:十二岁时和同伴嬉戏时发现天石砚;结合“‘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因以赐轼概括得出:父亲把天石砚赐子我。结合甚喜,以付迨、过。其匣虽不工,乃先君手刻其受砚处,而使工人就成之者,不可易也概括得出:把天石砚交给儿子苏迨和苏过。 故答案为: 敲击;视为珍宝;精致;交换 B
这是一方天然的砚石,具有砚台的品质,就是形状不太完整罢了。 示例:十二岁时和同伴嬉戏时发现天石砚;父亲把天石砚赐子我。
【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
言词语进行积累。
本题考查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了解句意,结合句意进行分析,注意平时对常用虚词的积累。
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注意准确的概括。 【附参考译文】
苏轼十二岁的时候,在所住的纱縠寓所空地上,和一群少年玩掘地的游戏。得到一块奇异的石头,形状像鱼,外表色温润晶莹,呈现浅绿色,里外都点缀着细小的银星,击打它就发出铿锵的声音。试着拿它当砚使,很容易发墨,只是没有储水的地方。先父说:这是一方天砚啊!具有砚的品质,就是形状不太完整罢了。于是把它还给我,说:这是你文章发达的祥瑞之兆。我十分珍爱地使用它,并在上面刻上铭文说:一旦接受了上天的造就,就永远不再改变初衷。或以品德为高,或要保全形体。如果两者都有,那我取法什么?仰人鼻息跪人脚下吗?这样的人世间有很多。
元丰二年秋七月,我获罪入狱,全家人流离失所,书籍也丢失散乱。第二年来到黄州,寻找我那方砚台,却怎么也找不到,我以为把它丢失了。元丰七年七月,乘船到到当涂,翻开书箱,忽然又看见了它,非常高兴。于是把它交给儿子苏迨和苏过。装砚的匣子虽然不十分精致,却是先父亲手雕刻的啊,并命匠人按砚的形状做的,不能更换。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211835b3b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db.html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含解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