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及改革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0-11-1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精品文档(可编辑) 值得下载

对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及改革的思考

要:在对文献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之上,回顾了国内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分析了课程设置在外语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围绕英语专业的学科内涵与人文性,指出了目前课程设置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几点改革建议。 关键词:英语专业;课程设置;课程改革 中国外语教育从新中国成立之初至今,已走过60载。伴随着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领域建设发展的进程,中国外语教学的发展也走过了一条曲折探索和发展的道路,英语专业亦是如此。 一、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历史与现状 一个专业的开设,需要考虑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专业学科定位,包括培养目标、专业特色等;二是教学内容,主要是指课内外教学活动计划等,这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上;三是教学实践,包含教学方法、师资建设、教学评价等。专业课程的设置集中体现着一个专业的核心内涵,它规定了不同专业学生的基本知识结构和发展方向,是实现该专业培养目标的最根本保障。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人才培养目标的制订实现以及教学实践的改进发展都必须以课程为载体

精品文档(可编辑) 值得下载
才能得到有效的施行。因此,英语专业课程的设置直接决定了英语专业的方向和教学质量。 50年代初,学习俄语以十分迅猛的姿态发展开来,育部在课程设置上也开始转而向苏联学习,强调外语技能训练以及外语能力分项训练。这时的中学毕业生英语基础普遍较为薄弱,需要大量的听、说、读、写等外语技能的训练。这一举措帮助培养了一大批社会亟须的外语人才,这在当时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之后,这一状况断断续续地持续了近30年。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之前,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类型一直是技能占绝对的主导地位,降低了英语专业的学术水平,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2000年,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在国家教指委的领导下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出台了《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第一次以文件形式确定了英语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提出英语专业学生要在打好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牢固掌握英语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拓宽人文学科知识和科技知识,掌握与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以此为指导思想,《大纲》将四年的英语专业课程划分为三大模块,即英语专业技能课、英语专业知识课和相关专业知识课。专业技能课是指英语技能的综合训练课和分项训练课,这主要包括基础英语、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翻译等,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基本功和语言运用的能力。专业

精品文档(可编辑) 值得下载
知识课程指的是英语语言、文学、文化等方面的课程,这些课程的目的是扩宽学生的人文知识和素养。相关专业知识课是指与英语专业相关的其他专业知识技能,开设各种相关专业知识课程是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相关专业知识。十几年来,在《大纲》的指导下,全国高校英语专业的专业知识课程设置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多数院校除最基本的专业技能课之外,也都开设了语言学导论、英美文学、英语国家概况、学术论文写作等专业知识课程,有的院校甚至将它们定位为专业必修课。目前,国内的大多数院校仍依照着《大纲》所提供的框架,结合本院校特色及地区特色建立起了不同模式的培养模式,不断丰富着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当然,就全国范围来看,由于《大纲》提纲挈领作用的局限性以及各院校不同实际,英语专业的专业知识课程的建设还很不平衡。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高等教育办学理念和学科建设的发展,全国的英语专业的不断壮大,国内高校内部的学科分化与组合以及就业市场人才需求的变化,现行的英语课程体系也显示出了一定的局限性。 1.英语专业的学科内涵不够突出。大学教育中的任何一个专业都有其自身特定的学科内涵,它们应该给学生提供比较系统的学科训练。这种训练应不仅能够给学生提供该学科发展历史上所积累的知识,而且更应该帮助他们形成该学

精品文档(可编辑) 值得下载
科特有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孙有中、金利民,2010。反观英语专业,其本身的特点的确比较模糊,许多学生和教师都搞不清英语专业的发展方向何在。有的英语专业由于相关课程的开设不仅使得英语专业本身的学术水平受到影响,还使英语的“工具性”倾向进一步加深。 2.有的英语专业将绝大部分精力投入到英语基础技能的训练,过分强调语言技能课程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外语专业人文教育的本质。蓝仁哲(2009)曾提出:“外语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应当是既掌握熟练外语技能,同时又具有宽厚的专业知识、良好的人文素养、善于创新思辨的通识型人才。”
3.忽视了研究方法类课程的设置。《大纲》中虽然规定了把介绍一般研究规范的“学术写作”课程确立为专业知识必修课,但却没有安排与之相关的研究方法类课程。我们可以适当地增加一些研究方法类课程,介绍一些一般性的研究方法,以及与文学、语言学、文化学等相关的常用研究方法。 4.培养规格严重趋于同质化。过去,外语院校,综合大学和高等师范院校是培养外语专业人才的主力军,在培养目标上分工也相对明确。现在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几乎所有高校的英语专业甚至是非英语专业都可全部或部分的担当此任,同时也取消了英语人才培养的分工和定位。英语人

精品文档(可编辑) 值得下载
才的主体不断扩大而目标却日益趋同,导致一般水平的英语毕业生严重过剩,而高水平高质量的英语毕业生却十分匮乏。 可喜的是,有些院校已经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并在课程设置上开始了积极的探索和改革,例如,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和南京大学等院校增开了人文通识课程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部分高校对学分制的引进,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有助于实现校内各专业,各院系课程资源的优化整合,为实际教学提供了一个可以共享的平台。 二、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与创新 针对《大纲》指导下课程体系中潜在的问题,国内高校均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英语专业课程改革。目前,学界关于英语专业课程改革形成了几种主要的观点: 1.逐步压缩单纯语言技能类课程,按照“内容依托式”,对原有语言技能类课程进行整合。国内多所高校英语专业对读写结合课程的探索,既从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大量单纯外语技能训练类课程的设置,又通过对原本分别设立的“英语精读”“英语泛读”“英语写作”等课程进行整合,加强了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训练,例如南京师范大学的Critical ReadingAnalysis and Writing课程与澳门大学英语专业Critical Reading and Writing课程。在课程具体设置方面,

精品文档(可编辑) 值得下载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Reading and Composition”课程具有借鉴意义。该课程注重对文学、哲学、历史的挖掘,同时涉及研究方法,将阅读与写作两项技能的训练相结合,以不同主题为单位设计课程内容,邀请不同学术背景的教师担任课程讲师,以小型讲座的形式开展教学。尽管国内高校英语专业因办学背景、师资力量、资源条件等原因无法完全按照上述方式进行改革,但“内容依托式”的英语技能课程整合已经逐渐成为英语专业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
2.通过对课程设置的改革,加强对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这符合中国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标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所追求的共同使命。国内学者通过大规模的实证研究,在某种程度上否认了“外语专业学生思维能力不如其他文科生”的说法,但对于如何将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英语专业课程相结合,却没有达成一致。按照学界(孙有中、金利民,2010)的观点,英语专业课程可以通过三种改革方式加强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1在学生入学时起,即开设专门训练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课程,加强对思辨能力的培养,并贯穿学生学习始终。2)将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与现有具体课程进行融合,如将原有英语口语课程进行系统整合,从语音学习、一般口语交际开始,逐渐培养学生进行公共演讲、辩论等涉及较高层次思维活动的能力,还可以通过对原有读写课程进行阶段划分,从初级阶段的阅读与写作开

精品文档(可编辑) 值得下载
始,逐渐训练学生进行批判性阅读与写作的能力,最终向学术写作进行过渡。3)对于研究型大学英语专业而言,可以更多地开设“研究方法”“文论选读”“学科导论”等理论性强的课程,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国外学术界在对批判性思维的界定方面,努力打破学科壁垒,在多学科背景的研究者共同努力之下,制订了分层次、分阶段的模型。我国外语专业在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方面,或许可以借鉴。 3.通过对原有专业知识课程的调整与细化,强调英语专业的人文学科本位(蔡基刚,2012。以英美文学类课程为例,学界对《大纲》所规定的“必修+选修”课程模式基本认可,但在课程具体内容与开设时间方面提出了改革的建议。例如,综合性大学英美文学课程设置在保持“文学史+文学作品选读”两类课程相结合的基础之上,应致力于开设专门的文学研究型课程,如北京大学英文系开设的《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研究》《英国女性文学研究》等课程(孙有中、金利民,2010。这种探索既保持了英美文学教学传统中的系统性,同时又为学生提供了具体深入研习某一专门领域的机会。此外,学者对传统的英美文学文化类课程“高年级垄断”现象(李莉莉、常俊跃,2012)也提出了质疑,转而倡导将《文学导论》《文学史》《英语国家概况》等文学基础类课程提前至低年级学期开设,使文学专业类课程实现从低年

精品文档(可编辑) 值得下载
级向高年级的自然过渡。通过对港台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类课程设置的实证考查,研究者得到了学生对英美文学类课程提前开设的积极反馈。从英美文学专业课程的改革探索中,我们可以看出,细化课程设置、调整开课时间等措施或许有助于突出英语专业的人文性,强调本专业的人文学科本位。 4.探索尝试以培养研究性人才为导向的英语专业课程。以语言学专业知识课程为例,有学者(王雪梅、覃锋,2013)曾对中国、加拿大两国语言学专业研究生核心课程设置进行了比较,发现加拿大部分高校在本科阶段就已将语言学各分支学科的基本理论纳入到专业学位课中,研究生阶段则以培养学生深入研究某语言学领域为目标,更多地开设理论专题型课程。相比之下,我国内地高校在本科语言学课程中一般只开设《普通语言学》《修辞学》等基础入门类语言学课程,仅有以清华大学为代表的少数综合性大学在本科阶段较为系统地开设了语言学各分支的专业课程。此外,十年以前的调查研究就已经显示,国内普遍在三年级才开设语言学导论类课程得到了学生一定程度的消极反馈(潘之欣,2002。相比之下,港台部分高校在本科阶段语言学课程开设数量与其他类别相当,且开课时间也多从入学之初开始,与内地高校同类课程存在较大差别。正如此前讨论中所讲,开设理论性较强的语言学类课程有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

精品文档(可编辑) 值得下载
养成,而完备的课程体系也为语言学研究型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国高校英语专业在培养研究型人才的课程改革中仍然需要不断地探索。 在学界关于英语专业课程改革的上述几种观点以外,国内高校英语专业更多的应是根据自身历史传统、办学特色与实际师资、学生情况进行具体探索。例如,北京外国语大学自2004年起启动了新的英语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结合外语教学的长期传统,对外语专业知识类课程进行了大规模调整。北京师范大学英语系则充分挖掘外语教育优势,配合国家在2000年后实施的公费教育师范生培养政策,对外语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作为综合性大学的代表,上海交通大学则以培养“复合型、研究性和国际化英语专业人才”为理念,在中外联合培养模式中对原有英语专业课程设置进行了整合。 英语专业该走向何方?英语专业的内涵和特色是什么?这两个问题不断地困扰着英语专业的所有师生。国内的一些著名学者建议,与其在外语专业外部寻求方法,不如挖掘英语专业的学科内涵,恢复英语专业人文教育的本质。在外语技能的培养之外,注重构建更加宽广的知识面,培养分析问题和创新思维的能力。外语专业隶属于人文学科,外语教育的本质也是人文教育,注重心智训练和情感陶冶的价值。外语专业技能是基本功,掌握技能的最终目的还是要通

精品文档(可编辑) 值得下载
过语言去理解它所承载的文学、历史、社会、政治、文化精神。 参考文献: [1]孙有中,金利民.英语专业的专业知识课程设置改革初探 [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104204303-305. [2]蓝仁哲.高校外语专业的学科属性与培养目标:关于外语专业改革与建设的思考[J].中国外语,200964-16. [3]蔡基刚.大学英语教学转型时期的我国英语专业课程改革设置[J].中国外语,20120110-15. [4]李莉莉,常俊跃.英语专业低年级阶段文学课程建构探索 [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0911-13. [5]王雪梅,覃锋.中加语言学专业研究生核心课程设置比较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30530-33. [6]潘之欣.关于高校英语专业“语言学导论”类课程设置的调查[J].外语界,20020147-55. 作者简介:刘盟,19897月出生,男,汉族,吉林白山人,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陈思雨,199010月出生,男,汉族,北京人,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2dd2d88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d858927.html

《对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及改革的思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