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潮》《扬州慢》比较阅读教学设计—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

发布时间:2022-11-10 22:41:0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望海潮》《扬州慢》比较阅读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自主阅读《望海潮》《扬州慢》。思考:同样是歌咏城市,《望海潮·东南形胜》写的是什么样的杭州城? 《扬州慢》写的是什么样的扬州城?两位词人是如何描写的?各自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教学目标】
1. 品味两首词之美,在比较阅读中掌握古诗词的赏析方法。 2. 认识古诗词的当代价值,了解文学的城市记忆功能。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今天,我们生活在苏州这座2500年历史的城市。对城市的了解, 一方面源于我们现实的感受,另一方面是借助文学作品的记忆。与古希腊古罗马文学以城市文学为核心不同,国古典诗词是以乡土文学为主的,以城市为表现对象的并不多,城市文学处于一种他者地位,北宋柳永的《望海潮》与南宋姜夔的《扬州慢》是其中的代表作品。同样是歌咏城市,这两首词在主题表达上有何不同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讨论阅读体验,内容比较:"盈”与“空” (一)检测课前阅读思考
1. 学生朗读两首词,纠正字音。

2. 请从柳永的《望海潮》和姜夔的《扬州慢》中,各选择一个词概括所写城市的特点,并加以解释说明。
点拨:筛选文本信息,抓关键词。阅读《扬州慢》小序。按照两首词的写作内容,从不同的角度归类,分析。
明确:《望海潮》描写了杭州城的“繁华”,表现在:优越的地理位置,悠久的历史,优美的风景,繁华的市井,人民的安乐平和。《扬州慢》小序中交代了扬州城的“萧条”,表现为:城外是“荠麦弥望”,扬州城不是城,似乎是乡村;城内是“寒水自碧”,一个“自”写出了无人欣赏的寂寞,而“戍角悲吟”,是说扬州城成了战争的前沿,在悲吟。

3.杭州城的繁华可以从诗句中提炼出一个词“盈”来表现,想一想,扬州城可以用哪一个词来表现其“萧条”呢?
点拨:从比较的角度,分析《扬州慢》所描写的劫后孤城的景象,进行提炼。
明确:空。

(二)比较“盈”与“空”
在写作内容上,杭州城“盈”的是什么?扬州城“空”在何处?
明确:杭州城的“盈”
景美——“云树绕堤沙”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人多——“参差十万人家”;豪奢的物质——“市列珠玑,户盈罗绮” 优美的乐声——“萧鼓、菱歌、羌管”;

歌舞升平——“嬉嬉钓叟莲娃”“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扬州城的“空”
城市荒芜——“尽荠麦青青”;人心惶惶——“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音乐变调——“渐黄昏,清角吹寒”;
无繁华热闹声——“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无赏花之人——“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花依旧开,但早已物是人非……

三、交流赏析,手法比较:“铺叙见长”与"明暗相映” (一)表现手法的相同点
在表现手法上中国古诗词同类诗歌确有其共性,比如山水田园诗的“写景”,咏史怀古诗的“写古”等。说一说这两首词在表现手法上的相同之处。
明确:
1.描写眼前所见城市之景,均是景中含情。 2.虚实结合的运用。《望海潮》中所写之景“三吴都会”“十万人家”“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千骑拥高牙”等,或实写,或虚指,虚实结合间洋溢着生气,荡漾着欢乐,充满着和谐,形成美好的境界。《扬州慢》写扬州过去的盛况,都是虚笔,“淮左名都”不过耳闻,“竹西佳处”也非目见,“春风十里”乃是借用,组合一起,显出扬州昔日的繁华;写扬州今日的萧条,都是实写。
3.极富声韵之美。柳永和姜夔都是深请音律的词人,《望海潮》和《扬州慢》的词牌均为二人首创,从词风上说,柳永是开创者,姜夔是继承发扬者。

(二)表现手法的不同点
1.参照下面的评价,说一说《望海潮》表现杭州之繁华,最突出的手法是什么? PPT:耆卿词,曲处能直,密处能疏,奡(ào处能平,状难状之境,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自是北宋巨手。——冯煦《蒿庵词话》
点拨:这里评价柳永的词曲折委婉,善于转折跌宕,在变化中传情。 明确:《望海潮》一词,柳永采用铺叙的手法,渲染烘托,仿佛在读者面前展开一幅宏伟壮丽的历史画卷,过渡自然,仅以区区百十来字,就为我们绘制了一幅杭州太平盛世的全景图,给人以美的享受。

2 .《扬州慢》一词,姜夔是如何表现扬州城的萧条的?
明确:从盈到空,运用对比手法。

追问:词中的哪句话体现了这种对比?
明确:“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虚惊。“杜郎俊赏”是指杜牧曾经快意游赏扬州,今昔对比,想象杜牧重游故地的震惊和悲哀。

3.《唐诗三百首》选了杜牧10首诗,其中有四首写扬州,阅读杜牧的四首诗歌,围绕“俊赏”,分组讨论杜牧赏到了扬州城哪些独特的美?
PPT :《遣怀》《题扬州禅智寺》《寄扬州韩绰判官》《赠别》(其一) 遣怀 杜牧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题扬州禅智寺 杜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寄扬州韩绰判官 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赠别二首·其一 杜牧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提示:小组研读,交流。可以选一首诗分析,也可以选一个角度结合几首诗综合分析;以分析一个方面,也可以是几个方面。
明确:《赠别》(其一)“春风十里扬州路”,俊赏了扬州城的生机勃勃,写出了当时扬州城的繁盛美好。《遣怀》,从表层看,是古典诗歌中一首罕见、难得的浪子忏悔诗,“十年一觉扬州梦,贏得青楼薄幸名”,前尘如梦中,他的“浪子感怀”却是扬州城的盛世繁华,歌舞升平。
《题扬州禅智寺》“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他俊赏的何止是扬州禅智寺之静寂,更是扬州的歌舞喧闹、市井繁华,一动一静,珠联璧合,相映成趣,扬州城怎么都是美的。
《寄扬州韩绰判官》前两句,诗人有如一个髙明的画师,泼洒出一幅扬州秋日图;后两句,诗人将读者引至“二十四桥明月夜”,这一俊赏也成为唐时扬州最好的赞美诗句。

追问:在《扬州慢》词中姜夔有“俊赏”吗?他与杜牧的“俊赏”构成什么关系? 明确:姜夔俊赏的是杜牧的诗,正是这些诗句,真正让姜夔找寻到扬州城的美好记忆。《扬州慢》中共有五处提及杜牧诗中的扬州印象,有“竹西佳处”的市井喧闹,有“春风十里”的富丽豪华,“豆蔻词工”的青春挥洒,“青楼梦好”的声色沉醉,“二十四桥”的韵致悠扬。不过这由衷溢誉的扬州记忆,在姜夔的心里只是电光石火般迅疾而来,又骤然而逝。美好的往事最经不起时间的洗礼,何况还有战争破坏性的隔断。因此就有了姜夔“淳熙丙申至日”所见的,已是“尽荠麦青青”的触目惊心,已是“桥边红药”的绚烂无知;所闻的,已是“废池乔木”的绵长余悸,已是“清角吹寒”的空寂凄冷。

小结:姜夔聚焦于扬州城今昔盛衰的对比,一面描摹眼前“空城”景象,是明写和实写;一面想象杜牧重游故地的震惊,是暗写和虚写繁华之景。一明一暗, 一实一虚,形成对比,增强了词作的艺术感染力,也彰显了姜夔“清空骚雅” 的词风。两个人一座城,杜牧和姜夔的两种扬州记忆叠加在一起,在词中相敬相杀。

四、思辨表达,探究主题:"情感表达”与"城市记忆” (一)情感主题比较:“盛世之歌”与“黍离之悲” 1. 一座城一种记忆,《望海潮》和《扬州慢》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望海潮》中柳永以清新秀丽的诗句,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杭州居民生活画卷,所表达的是对承平盛世的赞美与歌颂。

《扬州慢》中姜夔运用丰富的表达技巧,传递了遭受兵燹之祸的黍离之悲。

2 .《望海潮》《扬州慢》,一欢歌一悲吟,你更喜欢哪种情感表达?说明理由。 示例:
(1 喜欢柳永的表达。柳永以如橡之笔,描绘的杭州城自然人文之景俱佳,展示了一幅宏伟壮丽的历史画卷,对杭州城的讴歌、赞美,体现了承平盛世的气象,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读来令人愉悦。
(2 喜欢姜夔的表达。灾难文学是一种古老的文学形态,灾难主题是中国文学的恒久母题。在灾难的视野里,人类不自觉地以文学的方式抒发郁积的情感,慰藉受伤的心灵。虽然一向清空骚雅的姜夔不习惯在诗词中与现实对接,但其中对衰亡时局的伤悼和战争劫难的泣诉,还是让人历历在目。读《扬州慢》,我分明看到姜夔用文字在言说两个时空中的扬州故事,在对立的城市记忆中,我感受到了他的悲凉诗心。
(3 这是两种不同的演绎,无论从历史的真实反映还是从文学的审美表达,都各有其价值。从历史的真实来看,繁华和灾难是人类进程中的花开花落,城市就是在这样的起起落落中向前发展的。从文学的表达来说,讴歌太平与反映灾难都是文学的责任。《望海潮》《扬州慢》一写承平盛世,一写劫后孤城,内容不同,意趣亦相异,共同构成了历史的真实,体现了文学的价值。
(说明:此为思辨性阅读,对所持观点能够自圆其说即可。

(二) 探究与交流:城市记忆
结合以下材料,你认为今天我们学习古诗词有什么价值和意义。 PPT1 :城市和人一样,也有记忆,一代代人创造了它之后纷纷离去,却把记忆留在了城市中。——冯骐才《城市为什么需要记忆》
PPT2 :集体记忆是在一个群体里或现代社会中人们所共享、传承以及一起建构的事或物。一个“记忆的场所”是任何重要的东西,不论它是物质或非物质的,由于人们的意愿或者时代的洗礼而变成一个群体的记忆遗产中标志性的元素。——[]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
示例:
( 1 城市里不只是一个人的记忆,还有集体记忆,我们今天看到的是一个又一个文学作品传承下来的城市记忆。如北平,有老舍笔下历史悠久的古城,有郁达夫笔下幽深的胡同,……这才构成了所有北京人对这座城市的记忆。
(2 —个人的记忆,也许仅仅是记忆。当作家们把“记忆”与“想象”带进文学中来,这座城市才有生气,才有表情,才有情感。当个人的记忆成为群体记忆,就成为一种文化。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这两首词,由一个人一座城,两个人一座城,三个人两座城,到我们今天所生活的一座座城,都是记忆的叠加与书写。从这个层面上看,今天学习古诗词的意义,不再仅仅是了解那景那情那人,它还跟古今中外人们的认识联系紧密,与古今中外人类同呼吸共感知的状态相互印证。当我们努力用文字、用图像、用文化记忆来表现或阐释这座城市的前世与今生时,这座城市的精神,便得以生生不息地延续下去。

五、布置作业 PPT : 城市不会泄露自己的过去,只会把它像手纹一样藏起来,它被写在街巷的角落、窗格的护栏、楼梯的扶手、避雷的天线和旗杆上,每一道印记都是抓挠、锯锉、刻凿、猛击
留下的痕迹。— [意大利]伊塔洛·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
结合今天的学习,阅读陈平原《城市想象与文化记忆》和张柠《都市经验与城市研究》两篇文章,写一篇关于城市的记忆或思考的文章。
推荐阅读: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e958acaa7e9856a561252d380eb6294dc8822c9.html

《《望海潮》《扬州慢》比较阅读教学设计—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